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脑梗死后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测和定量分析儿童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对1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儿进行了DTI研究.通过放置兴趣区(ROI)的方式获得定量部分各向异性(FA)和平均弥散量(MD).ROI放置的部位包括:脑梗死区、脑梗死同侧内囊后支和大脑脚,以及上述部位对侧相应区域.应用Marn-Whitney U检验确定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脑梗死同侧皮质脊髓束FA较对侧明显下降(P=0.05),但MD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FA,DTI可以检测并定量分析儿童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FA值对脑梗死及其继发Wallerian变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脑梗死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分别在发病后7天内、3~4周进行DTI检查,测量梗死区、健侧相应部位脑组织、双侧大脑脚的FA值,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①脑梗死灶、患侧大脑脚较对侧相应部位FA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脑梗死灶、患侧大脑脚FA值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前后两次FA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健侧对照区脑组织、健侧大脑脚前后两次FA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值在脑梗死及其继发Wallerian变性的病理进程中逐渐降低,在Wallerian变性的早期诊断及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DTI检测脑梗死慢性期患者脑梗死灶的改变及皮质脊髓束(CST)的Wallerian变性,并分析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搜集36例病程半年以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CAO)患者及36例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于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全颅15个方向的DTI检查。采用手工法在双侧CST走行区及脑梗死灶取不同兴趣区(ROI)进行测量得到FA值及ADC值。结果:慢性期单侧MCAO患者脑梗死灶及其同侧CST不同ROI的FA值和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灶同侧CST不同ROI及与CST相关的脑梗死灶的FA值改变率(rFA)均与运动功能存在相关性。结论:慢性期脑梗死患者同侧CST及与CST相关的脑梗死灶rFA均与运动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DTI及DTT在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海滨  陈文辉  乔松  许琦  赵国库   《放射学实践》2010,25(3):267-270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观察梗死灶白质纤维柬的改变,按照皮质脊髓束(CST)移位、连续性及破坏程度在DTT图像上的表现分为3级。结果:超急性期梗死侧FA值(0.35±0.04)与健侧(0.37±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侧FA值分别为0.17±0.07、0.14±0.06和0.09±0.05,分别低于健侧相应部位的FA值(分别为0.39±0.08、0.36±0.08和0.33±0.0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肌力改变与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76,P〈0.05),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可以通过重建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的评价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DTI检测脑梗死慢性期患者脑梗死灶的改变及皮质脊髓束(CST)的Wallerian变性,并分析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搜集36例病程半年以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CAO)患者及36例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于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全颅15个方向的DTI检查.采用手工法在双侧CST走行区及脑梗死灶取不同兴趣区(ROI)进行测量得到FA值及ADC值.结果:慢性期单侧MCAO患者脑梗死灶及其同侧CST不同ROI的FA值和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灶同侧CST不同ROI及与CST相关的脑梗死灶的FA值改变率(rFA)均与运动功能存在相关性.结论:慢性期脑梗死患者同侧CST及与CST相关的脑梗死灶rFA均与运动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弥散张量成像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鉴别脑内原发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测量行DTI检查的13例幕上高级别胶质瘤、8例单发转移瘤的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及在大脑脚层面双侧皮质脊髓束的ADC值、FA值,并计算患侧/对侧FA相对值,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发转移瘤瘤周水肿区ADC值明显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ADC值;两者大脑脚层面患侧皮质脊髓束FA值轻度降低,ADC值无明显差异;相对FA值高级别胶质瘤较低。结论:瘤周水肿区ADC值对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鉴别有意义;弥散张量成像提供更多瘤周受累纤维束病理改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出血及脑梗死引起的脑干相应锥体束继发损伤.方法 经临床及MRI证实的与皮质脊髓束相连的脑功能区的脑出血16例及脑梗塞12例,测量发病后3、15、30 d锥体束通过大脑脚、脑桥、延髓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和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状况.结果 发病后3、15、30 d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病侧的大脑脚、桥脑、延髓纤维束区FA值逐渐下降.延髓FA值的变化在各个时间点梗死组与出血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和MRS结果 显示,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都在恢复,但出血组恢复情况好于梗死组.结论 脑出血及脑梗死引起脑干相应锥体束通过区FA值的下降,可能与锥体束的髓鞘裂解和脱髓鞘改变导致华勒变性有关,DTI动态成像可用于观察病灶远隔区纤维束的华勒氏变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猫脑皮质脊髓束早期Wallerian变性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各向异性指标的演变规律。材料与方法对4只家猫实施单侧皮质脊髓束起源脑区切除术,选取连续的12个时间点:0天(建模前)、2天、4天、6天、8天、10天、15天、20天、25天、30天、45天、60天进行DTI扫描。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OI)的方法获得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计算受累侧与非受累侧FA值比值(rFA)并监测rFA随建模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手术后2天至第6天rFA值持续下降;6天至60天,rFA值保持相对稳定。结论 DTI能敏感地发现早期Wallerian变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超急性脑梗死、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颅脑MRI及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及对侧镜像区的FA、DCavg值,并得到DWI图、DCavg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及皮质脊髓束图。结果:DWI图、DCavg图、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可清楚显示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病灶。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FA值分别为(0.481,0.284)×10-4mm2/s,边缘区FA值分别为(0.473,0.306)×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FA值与超急性脑梗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DCavg值分别为(4.207,4.924)×10-4mm2/s,边缘区DCavg值分别为(5.805,5.420)×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与超急性脑梗死组DCavg值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显示皮质脊髓束为无受累、部分受累、完全受累,其临床肌力分别表现为无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无恢复。结论:DTI技术对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大脑脚ADC值8周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患者病情变化反映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筛选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于急性期行常规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及DTI扫描并行NIHSS和BI评分连续复查8周,每周一次,分析梗死病灶ADC与FA值及大脑脚ADC值变化.结果 梗死灶ADC值于发病开始即呈逐渐上升趋势,FA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病灶双侧大脑脚ADC值变化趋势同梗死灶.患者恢复情况越好,ADC值与FA值的变化趋势越缓和,反之则变化趋势越陡峭.结论 脑梗死偏瘫患者病灶处及远隔部位大脑脚ADC及FA值变化情况能提示患者预后,并提示存在华勒变性及脑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随访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扩散特征的变化,及其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例延髓梗死患者,在梗死后1个月或6个月内进行3~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灶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分数的相对值(rFA),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rFA值的变化以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结果 2例患者运动功能受累较轻,恢复良好,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轻度降低,皮质脊髓束无受压、中断表现;1例患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且恢复缓慢,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明显降低,皮质脊髓束大部分中断、纤维束数量减少。结论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以及继发逆行性变性均与患者运动功能受累和恢复有关,可为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国内中老年脑梗死疾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015年12月前国内公开发表的一次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效应指标值进行合并统计,画出森林图,并进行倒漏斗分析,部分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有效文献46篇,依据试验设计分为3组:队列研究组文献中,发病后至12周梗死灶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的变化有减小趋势,发病4周FA值变化较发病1周、12周均小;半随机研究文献中,脑梗死患者同侧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与健侧相应部位相比,平均FA值明显下降(P<0.05);横断面研究文献中,DTI能够直接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变化并评估肢体运动功能。结论发病4周后DTI中FA值变化趋于稳定,可更好地与肢体功能评估工具匹配用于疗效预测,但国内相关文献稳定性和可信度尚需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9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在脑卒中病人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性(rs=0.888,P<0.05)。结论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DT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DTI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和皮质脊髓束受损与肌力的关系。方法:对9例正常被试和9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 T1WI、T2WI和DTI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结果:在正常组双侧白质纤维束FA值无明显差异,重建FA值图与方向编码彩色图可显示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在脑卒中病人组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有相关性(rs=0.888,P<0.05)。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DTI FA值图及DEC图可以显示卒中病人梗死区白质纤维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程度。3D纤维束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锥体束状况,有利于探讨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肌力的关系,对临床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皮质脊髓束(CST)不同程度华勒变性(WD)微结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7例单侧运动区脑梗死患者,依据CST信号和体积是否异常将WD分成三组,Ⅰ组:CST白质纤维束无信号及形态学改变,共17例;Ⅱ组:CST白质纤维束呈高信号,但无萎缩,共12例;Ⅲ组:CST白质纤维束呈高信号伴萎缩,共18例.所有患者DTI数据经分析处理,在CST患侧和健侧内囊后支、大脑脚、中脑、延髓层面走行区获取FA、MD、λ1、λ2+3值,将各组WD不同部位健侧与患侧DTI各参数指标行t检验,将大脑脚层面神经生物学指标与NIHSS和MI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Ⅰ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λ1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FA、MD、λ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FA、MD、λ1、λ2+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Ⅰ组患者大脑脚区CSTrλ1与NIHSS评分存在负相关(r=-0.747,P<0.01),rλ1与运动力指数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 DTI判断CST WD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特征,其中λ1可以作为早期发现WD微结构变化以及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神经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DTI在涉及皮质脊髓束缺血性脑梗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涉及皮质脊髓束的缺血性脑梗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1.5TMR成像系统,对30例累及内囊后肢或放射冠的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均行DTI序列(b值=0,500s/mm2)及颅脑MRI扫描,在Siemens Leonardo工作站应用纤维束跟踪软件(Siemens Standar 12 dirs)进行后处理。结果:梗塞灶FA值较对侧相应部位明显降低,ADC值较对侧相应部位明显升高,皮质脊髓束穿过梗塞灶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差,皮质脊髓束未穿过梗塞灶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结论:DTI白质纤维束成像可以无创性显示皮质脊髓束与缺血性梗塞灶的空间关系,帮助判断运动功能受损情况与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后早期皮质脊髓束(CST)Waller变性与神经运动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起病至DTI检查时间在14d内的单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16例纳入研究,按间隔时间分为两组:组一,间隔3~7d;组二,间隔8~14d.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OI)的方式获得CST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计算出rFA和rMD.所有患者于DTI检查前2h及发病后3个月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运动功能指数(MI)和修正的Rankin评分(mRS).结果:与健侧相比,病侧CST在第1周未见有明显的FA值与MD值的改变(t=-1.759,P=0.12;t=-1.475,P=0.18),而第2周FA值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t=-3.725,P=0.007),但MD值变化不明显(t=-1.891,P=0.10).脑梗死第2周的rFA与DTI检查时的NIHSS和MI无相关性,而与梗死后3个月的NIHSS和mRS呈负相关(r=-0.756,P=0.030;r=-0.741,P=0.035),与MI呈正相关(r=0.731,P=0.040).结论:脑梗死第2周CST的FA值变化有助于预测梗死3个月后运动功能受损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在成人白血病脑实质浸润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8例白血病脑实质浸润病例DTI之ADC、FA参数图,分别测量病变、水肿及健侧相应部位FA值和ADC值;观察各例在DTT图的变化。结果白血病脑实质浸润的肿瘤实质部分FA值8例全部较健侧降低,ADC值5例减低,3例增高;周围水肿区FA值全部降低,ADC值全部增高;脑白质纤维束DTT显示有中断、移位、浸润。结论DTI对脑侵犯神经纤维束损伤具有独特诊断价值;DTI的参数变化能够量化神经纤维受压后微细结构的变化,DTT图像重建能直观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及损伤程度,DTI联合DTT可更加准确地评估白血病脑侵犯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周钟珩  张碧云  黄海青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183-1186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健康成人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方法:对16例健康志愿者和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1WI、T2WI、DWI及DTI检查;对DTI数据离线后处理,采用Volume-one 1.64和dTVII-R1软件处理,获得部分各向异性(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对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内囊、胼胝体以及半卵圆中心选择兴趣区测量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测量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及健侧对应白质区的FA值。结果:FA图和DEC图可显示脑内主要的白质纤维束。正常组不同部位脑白质的FA值不同;大脑半球两侧白质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急性期脑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可轻度升高或降低;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7,P<0.01);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下降率与发病时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41,P<0.05)。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FA图及DEC图可以显示梗死区白质纤维束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的改变程度。急性期脑梗死区FA值下降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大,该指标可用于反映脑梗死的病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关系,并随访观察受损纤维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情况,探讨DTT技术对预测患者运动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选择左侧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19例,分别于发病7、30、90天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分析脑梗死灶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DTT显示19例左侧内囊周围区梗死患者,根据患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3型,I型5例,皮质脊髓束位于梗死灶外,FM评分96.46±7.68;II型6例,皮质脊髓束部分位于梗死灶内,但受侵范围1/3;或受压、迂曲、推移改变,FM评分94.20±6.84;III型8例,皮质脊髓束1/3位于梗死灶内,FM评分82.37±22.14。19例患者发病7天,皮质脊髓束损伤分型与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0,P=0.033)。DTT对患者皮质脊髓束的动态观察显示,8例III型患者中4例90天皮质脊髓束显示良好,患者运动功能完全恢复;2例患者皮质脊髓束自身发生再生修复,90天后仅遗留部分运动功能障碍;2例未发现纤维再生修复,90天仍遗留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DTT能够直观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价其运动功能恢复提供重要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