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踝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选择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由同一受专业培训的治疗师于双盲状态下法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和腓骨肌反应时测定法分别对2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和腓骨肌反应时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踝关节AOFAS评分[分别为(81.70±6.37)分和(89.10±7.84)分]和TUGT测试所用时间[分别为(22.48±4.26)s和(18.36±4.18)s]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踝关节AOFAS评分和TUGT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反应时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腓骨长、短肌反应时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踝关节功能障碍,且腓骨肌反应时可用于判断踝关节损伤和康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足踝部损伤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实施关节粘连松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足踝部损伤患者41例,均采用关节粘连松解术进行术后康复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跖屈、背屈活动度以及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关节跖屈、背屈活动度以及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足踝部损伤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实施关节粘连松解术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同步姿势控制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踝关节肌力、平衡能力、本体感觉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FA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超声波治疗、肌力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观察组则辅以NMES与姿势控制训练相结合的同步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Biodex多关节等速测试训练系统检测2组患者踝外翻峰力矩(PT);采用Sargent垂直跳测试评估患者肌肉爆发力;采用PK254P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评估患者静态、动态平衡能力及本体感觉;采用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估患者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以60°/s踝外翻时PT值[(26.46±2.53)N·m]、120°/s踝外翻时PT值[(19.21±1.82)N·m]、Sargent垂直跳测试有效系数[32.28±2.54]、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468.81±43.63)mm2]、总偏移指数[(1.61±0.17)°]、平均轨迹误差[(15.46±0.38)%]、CAIT评分[(24.61±1.27)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 结论 NMES联合同步姿势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改善FAI患者踝关节肌力、平衡能力及本体感觉,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瑞士球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低周波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Williams体操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瑞士球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椎疾患疗效评定标准以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检查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4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17±1.31)分和(2.87±1.47)分;JOA评分分别为(19.32±2.47)分和(18.02±2.23)分;腰椎前屈活动度分别为(43.7±4.2)°和(41.2±3.9)°;腰椎后伸活动度分别为(21.4±3.1)°和(19.6±2.8)°;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超短波及低周波治疗基础上辅以瑞士球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提高腰椎关节活动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3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抗凝药物、脑保护以及扩容等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姿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桥式运动、坐站训练、下肢重心转移训练、膝关节屈伸肌力训练、下蹲与站立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空气压力波治疗、神经促通技术等),每日45 min,每周5 d,治疗3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以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 谐振系统进行全身振动训练,分别取0~15°、30~45°膝屈曲位,振动频率12 Hz,每日治疗时间均为10 min,分2次完成,每次5 min,其间休息1 min,每周5 d,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和Humac Norm型等速测试仪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17.60±2.23)分、( 19.53±2.42)分]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8.07±2.19)°、(6.33±1.18)°]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15.40±2.16)分、(10.06±2.76)°;观察组(14.67±1.49)分、(8.93±2.25)°]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FMA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且疗效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等速训练结合康复手法松解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直(PTES)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及周围肌肉力量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50例PTE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手法松解,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等速训练(包括等速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和等速肌力训练两部分)。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及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对肘关节的伸肌和屈肌的峰力矩值(PT)、峰力矩与体重比值(PT/BW)进行测试评定。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肘关节AROM分别为(110.94±12.38)°和(86.71±10.42)°,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9.33±10.40)分和(72.46±11.96)分,较组内治疗前[(48.51±11.65)°和(47.92±10.87)°及(45.83±13.24)和(44.99±12.78)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伸肌群的PT和PT/BW值分别为(33.21±8.52)N·M和(106.08±24.15)%及(20.09±6.38)N·M和(83.53±21.23)%,而肘关节屈肌群的PT和PT/BW值分别为(41.94±6.75)N·M和(121.33±19.27)%及(32.49±7.08)N·M和(106.86±16.26)%,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且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等速训练结合康复手法松解治疗PTES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并对恢复患者肘关节功能和增强肘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膝关节本体感觉干预对平衡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50例初次发病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脑梗死发病7~21d,脑出血后10~21d)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行早期常规康复护理,如床上良肢位处理、偏瘫侧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转移、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和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即膝关节角度回归训练联合坐位开链训练、扇形位置垫垫板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先由专业康复治疗师设定训练方案后,对主管护士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再实施。分别于干预前1d(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干预后),选取膝关节屈曲30°、45°、60°作为目标角度,对2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位置觉偏差进行测量;采用Berg量表法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级别;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焦虑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能力。 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患侧膝关节的30°、45°、60°位置重现偏差和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以及患者的Berg值、SDS和SAS评分、MBI评分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侧膝关节的30°、45°、60°位置重现偏差和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均较对照组小(P<0.05),Berg值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SDS和S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MBI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膝关节本体感觉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CL重建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分阶段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以螺旋-对角线运动训练为主)。分别于术后3,6,9个月时采用Biodex多关节等速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关节位置觉检测。 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45°时的关节重现误差分别为(2.04±0.80)°、(3.53±0.95)°、(3.38±1.41)°]及术后6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45°时的关节重现误差分别为(1.99±0.61)°、(2.20±0.67)°、(2.83±1.71)°]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2组患者膝关节重现误差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于ACL重建术后早期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加速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持续被动训练(CPM)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患者经第三腓骨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手术治疗后其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CLA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7例。2组患者均给予第三腓骨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手术治疗,术后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包括采用石膏托进行踝关节中立位及后足外翻10°固定,在石膏内进行足趾、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及小腿后肌群等长舒缩训练等,术后次日开始直腿抬高练习或非负重下地行走、口服活血祛瘀药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早期辅以CPM训练,如术后1周内开始踝关节被动背伸、跖屈训练;术后3周开始踝关节被动内、外翻训练;术后6周开始负重行走等。于术后3 w、6 w、12 w、1年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量表对患肢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测量上述时间点患肢小腿周径差值,并对患者术后1年时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 结果 术后3 w、1年时2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及患肢小腿周径差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w、12 w时观察组患肢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1.0±6.8)分和(86.1±5.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小腿周径差值[分别为(1.47±0.72)分和(2.12±0.62)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治疗满意率(92.6%)明显高于对照组(81.5%)水平(P<0.05)。 结论 早期CPM训练能促进CLAI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肌肉萎缩程度,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NTC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超声等物理因子干预及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关节角度测量器对2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89.05±5.84)分]及NDI评分[(24.16±3.4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角度[分别是(36.51±3.24)°,(31.32±3.4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进一步减轻NTCS患者临床症状,纠正颈椎异常姿势,但在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方面较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24周内关节粘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ACLR术后膝关节粘连患者20例,以ACLR术后12周为时间节点,将患者分为早期组(8例,ACLR术后病程≤12周)和晚期组(12例,ACLR术后病程>12周)。对20例患者给予统一的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三步。使用角度计测量术前和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术后2周、4周、12周和24周随访所有患者的主动屈膝角度;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对2组患者术后第2天、术后1周和2周康复时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结果 ①2组患者麻醉下手法松解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早期组(119.6±4.7)°和晚期组(118.8±8.2)°]均显著高于术前被动屈膝角度[早期组(75.7±14.5)°和晚期组(72.6±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4周、12周和24周随访时的主动屈膝角度[早期组(99.5±10.5)°、(112.1±18.9)°、(123.1±17.6)°、(132.8±11.0)°;晚期组(97.8±15.5)°、(109.9±13.9)°、(121.8±12.6)°、(129.4±12.9)°]与组内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2组患者术后2周的主动屈膝角度均较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显著变小(P<0.05);2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时的屈膝角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早期组(3.5±0.4)分,晚期组(3.8±0.6)分]与术后第2天的VAS评分[(5.3±1.4)分,(5.6±1.6)分]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2周的VAS评分[早期组(2.8±0.7)分,晚期组(3.1±0.9)分]显著低于术后第2天和术后1周(P<0.05);2组患者的VAS评分术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未见1例发生并发症。 结论 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ACLR术后24周内关节粘连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肩周炎患者分为A、B、C共3组。A组患者给予丁丙诺啡及关节松动术联合治疗,B组患者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洛索洛芬钠及关节松动术治疗,C组患者则单纯给予关节松动术治疗。于治疗1周、3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3组患者疼痛、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M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变化,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关节松动术手法力度间差异。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评分、CM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治疗1周时A组患者疼痛评分[(2.8±1.0)分]较B组及C组[分别为(3.8±1.0)分和(4.5±1.3)分]均显著降低,A组患者CMS评分[(60.1±10.7)分]较B组及C组[分别为(48.8±11.0)分和(44.9±9.7)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A组患者肩关节后伸、90°外旋位外展、内旋、外旋角度[分别为(41.3±7.8)°,(68.8±12.4)°,(38.5±4.5)°和(36.6±5.9)°]均显著优于B组[分别为(34.2±4.5)°,(62.0±11.7)°,(34.0±3.5)°和(32.9±5.1)°]及C组水平[分别为(32.4±7.2)°,(60.7±12.9)°,(31.6±6.9)°和(32.4±5.6)°],且上述差异一直持续到治疗后3个月时。另外在治疗1周时发现A组患者行关节松动术的力度[(2.5±0.5)级]均显著高于B组及C组水平[分别为(1.7±0.6)级和(1.3±0.5)级],并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治疗后3个月时。 结论丁丙诺啡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在肩周炎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疲劳后踝关节本体感觉及姿势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FA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入组后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干预,观察组则给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2组患者在疲劳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评估其踝关节主动性关节位置觉(JPSA)、被动性关节位置觉(JPSP)及运动觉(KT),同时采用Pro-Kin 254型平衡测试系统评估患者姿势稳定性。 结果 疲劳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踝关节外翻5°测试时其JPSA[分别为(8.09±2.06)°和(7.97±2.54)°]、JPSP[分别为(10.30±1.40)°和(9.22±1.20)°]及KT[分别为(10.50±1.53)°和(9.09±1.03)°]均较疲劳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JPSP及K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疲劳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踝关节内翻15°测试时其JPSA[分别为(7.99±2.08)°和(8.25±2.20)°]、JPSP[分别为(11.59±2.08)°和(9.78±2.31)°]及KT[分别为(10.88±1.71)°和(8.94±1.33)°]均较疲劳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JPSP及K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疲劳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运动长度[分别为(1005.74±71.01)mm和(976.68±39.33)mm]、运动面积[分别为(746.73±71.19)mm2和(722.42±44.74)mm2]及总偏移指数[分别为(4.12±0.14)°和(3.85±0.19)°]均较疲劳干预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总偏移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肌内效贴治疗能有效改善FAI患者疲劳后本体感觉功能,提高其动态姿势稳定性,从而降低踝关节扭伤风险,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UCS)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UCS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肉牵张及力量训练,治疗组增加MET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3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记录患者颈椎前屈和旋转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部障碍指数(NDI)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AROM前屈[(41.02±3.56)°]及旋转总和[(111.26±8.00)°]、VAS评分[(1.40±0.99)分]、NDI[(9.87±2.3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颈椎AROM前屈[(37.42±2.97)°]及旋转总和[(103.44±8.28)°]、VAS评分[(2.60±1.35)分]和NDI[(12.07±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UC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全身振动训练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尖足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5岁痉挛型双瘫脑瘫尖足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腓肠肌内外侧头肌腹部,每个靶肌肉注射剂量为3 IU/kg,一次性注射完毕,注射后24 h给予常规康复治疗5个疗程,每个疗程3周,每周治疗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全身振动训练,患儿采取站立位,每次振动时间为2 min,休息1 min,共3~4次为一组,每日一组,每周治疗5 d,疗程与常规康复治疗同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分(MTS)评价小腿三头肌痉挛情况;采用肌肉快速牵张时出现卡住的角度(快角,记录为R1)和肌肉慢速活动下关节全范围活动度(慢角,记录为R2)评价踝关节活动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D区(站立功能)、E区(走跑跳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述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MTS评分[观察组(3.60±0.56)分;对照组(3.57±0.63)分]、R1[观察组(-8.27±7.98)°;对照组(-9.30±7.01)°]、R2[观察组(7.43±7.75)°;对照组(7.20±7.55)°]、GMFM-88评分[观察组(35.10±7.07)分;对照组(36.63±7.4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2组患儿MTS评分[观察组(2.43±0.68)、(1.83±0.46)和(2.17±0.75)分;对照组(2.83±0.79)、(2.33±0.61)和(2.70±0.75)分]均小于组内治疗前,R1[观察组(4.17±6.20)°、(9.87±5.47)°和(4.90±7.04)°;对照组(0.27±7.16)°、(3.73±7.49)°和(-1.73±7.32)°]、R2[观察组(18.07±6.15)°、(24.47±5.85)°和(19.30±5.98)°;对照组(15.07±6.55)°、(19.10±7.80)°和(14.03±7.13)°]、GMFM-88评分[观察组(49.20±7.38)、(58.47±7.17)和(64.37±7.11)分;对照组(45.10±8.75)、(51.73±8.41)和(56.83±8.44)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的MT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R1、R2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的GMFM-88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GMFM-88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尖足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周敬杰  张明  张秀芳  陈伟 《中国康复》2015,30(5):372-373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对改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疗效。方法:将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治疗及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2组CMS总分及各分项评分较治疗前逐渐提高(P<0.05),且同时期观察组各项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综合康复治疗配合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采用开链运动(OKC)、闭链运动(CKC)与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运动康复效果。 方法 选择单侧ACL断裂并已行ACL解剖重建手术患者94例,按数字表法分为OKC组(采用OKC康复方案治疗)、CKC组(采用CKC康复方案治疗)和联合训练组(采用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康复方案治疗),其中OKC组33例,CKC组30例,联合训练组31例。术前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KT-100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3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KT-1000值及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及其KT-1000值和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OKC组、CKC组和联合训练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87.00±4.79)、(83.67±3.55)和(86.71±3.62)分,IKDC评分分别为(89.45±4.79)、(86.40±3.76)和(88.58±3.60)分;主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10.06±2.06)、(7.73±1.41)和(8.10±1.35)°;被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9.76±2.26)、(7.87±1.89)和(8.39±1.62)°;KT-1000值分别为(1.99±0.30)、(1.05±0.26)和(1.02±0.24)mm。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OKC组、CKC组和联合训练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1.33±5.68)、(91.23±5.48)和(92.00±4.40)分;IKDC评分分别为(93.45±4.35)、(92.40±3.96)和(93.18±4.61)分;主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5.33±1.73)、(3.20±1.45)和(3.52±1.03)°;被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4.45±0.94)、(4.03±1.27)和(3.90±1.01)°;KT-1000值分别为(2.13±0.36)、(1.11±0.21)和(1.12±0.26)mm。3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OKC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与联合训练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组在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方面与联合训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取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松解术(每天治疗2次)及中药熏洗治疗(每天治疗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玻璃酸钠肘关节腔内注射,每周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ROM),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肘关节ROM、Mayo评分(除对照组Mayo稳定性评分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肘关节ROM[(102.9±10.0)°]、Mayo疼痛评分[(40.1±7.1)分]、日常生活功能评分[(21.1±3.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松解术、中药熏洗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痛点封闭和肩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角度尺及Primus RS系统评定患者的VAS评分、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及峰力矩(PT)。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2.11±1.08)分]低于对照组[(2.56±1.15)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肩关节前屈[(131.28±25.60)°]、后伸[(37.83±11.24)°]、外展[(117.78±20.23)°]的AROM均大于对照组前屈[(111.11±20.80)°]、后伸[(25.56±8.36)°]、外展[(98.33±24.70)°]的AROM(P<0.05),在60°/s、120°/s及180°/s的角速度下,治疗组治疗后患侧肩关节在外展、前屈、后伸时的PT均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痛点封闭疗法和关节松动术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与保守治疗对冻结肩患者疼痛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82例冻结肩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予以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为(1.22±0.31)分,较对照组的(3.58±0.52)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中疼痛、日常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分和总评分分别为(12.12±2.03)分、(15.69±2.14)分、(34.59±3.25)分、(19.35±2.41)分、(81.75±6.63)分,高于对照组的(9.86±1.53)分、(12.03±2.06)分、(28.62±3.14)分、(14.33±2.32)分、(64.84±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治疗冻结肩效果优于常规保守治疗,可快速减轻患者疼痛感,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