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昌权  刘维洲 《安徽医药》2015,36(6):717-7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血压与脑微出血(CMB)的关系。方法 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 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存在CMB分为CMB组和无CMB组。记录两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血浆Hcy水平等情况, 并探讨CMB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男性51例, 女性23例, 平均(66.22±8.96)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CMB的发生与高血压密切相关(OR=4.67, 95% CI:1.23~17.65, P=0.02), 与血浆Hcy水平无明显相关(OR=1.01, 95% CI:0.97~1.06, P=0.38)。结论 CMB与血浆Hcy水平增高无关, 与高血压显著相关, 高血压可能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多回波合并成像T2*WI(以下称T2*-GETI3D)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软骨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2例FA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磁共振T1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及T2*-GETI3D序列进行双髋关节扫描,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以上3种成像序列的图像质量及软骨损伤显示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种序列图像质量总体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重比较显示T2*-GETI3D及PDWI序列图像质量评分[(2.26±0.81)分、(2.01±0.77)分]均高于T1WI序列[(1.46±0.56)分,P<0.001及P=0.001)],其中T2*-GETI3D图像质量评分最高;对软骨损伤的结果显示,T1WI阳性11例(26.19%),阴性31例(73.81%);PDWI阳性24例(57.14%),阴性18例(42.86%);T2*-GETI3D阳性27例(64.28%),阴性15例(35.72%)。T2*-GETI3D序列对软骨损伤显示的阳性率最高(P<0.01)。结论 3种成像序列中,T2*-GETI3D序列图像质量好,对FAI软骨损伤的显示率较高,能为临床术前评估关节软骨损伤程度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3.
王菲菲  姜丹  白璐 《安徽医药》2018,39(9):1133-1135
目的 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脑梗死组和非急性脑梗死组,每组各67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血压、PA、ALB及hsCRP的数值水平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PA、ALB数值水平低于非急性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非急性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PA的OR=0.984(P<0.05)、ALB的OR=0.648(P<0.001),hsCRP的OR=1.818(P<0.001)。结论 PA、ALB为急性脑梗死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sCRP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匡燕  肖广莉  沈伯雄 《安徽医药》2016,37(11):1355-135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麻醉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臂丛麻醉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A、B、C组,每组40例。A组术前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B组在阻滞前10 min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泵完;C组在阻滞前10 min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泵完,同时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记录3组患者给药前(T0)、给药10 min后(T1)、20 min后(T2)、30 min后(T3)、60 min后(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警觉/镇静(OAA/S)评分。结果 与B、C两组比较,A组患者的感觉完全阻滞时间、运动完全阻滞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3、5.849,P=0.007、0.004)。与给药前(T0)HR、MAP和OAA/S评分相比,A组仅T1时显著降低,C组T1~T4均显著降低(P均<0.05);B组各个时刻均保持平稳(P均>0.05);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A组患者T1时刻低于B组,C组患者T1~T4时刻均低于B组,且T2~T4时刻低于A组(P均<0.05);3组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中因心率减慢而给予阿托品治疗的例数多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2)。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5.
张梅  袁坤  徐艳  秋童菲  郑浩然 《安徽医药》2018,39(2):196-199
目的 了解某银行退休职工眼部黄斑病变情况,并分析黄斑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7年3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某银行退休职工447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光相干断层成像(OCT)筛查眼部黄斑病变,以及常规临床和血液生化检查,并自编问卷调查其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疾病用药史。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探讨黄斑病变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447名调查对象中,OCT眼部黄斑病变阳性检出50人,检出率为11.2%,OCT眼部黄斑病变阳性患者中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0,P=0.294)。OCT眼部黄斑病变阳性检出与年龄增大(P<0.05)、视力异常(OR=8.311,95% CI:1.022~67.602)、黄斑疾病家族史(OR=2.356,95% CI:1.081~5.135)、内眼手术史(OR=2.809,95% CI:1.102~7.162)、安定类药物史(OR=15.061,95% CI:2.940~77.147)和激素类药物史(OR=3.531,95% CI:1.098~11.536)均相关(P< 0.05)。结论 银行退休职工眼部黄斑病变患病率较高。高龄,视力异常,眼部黄斑病变家族史,安定类药物服用史是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术后镇痛效果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和室缺修补术的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镇痛组(Ⅰ组)和舒芬太尼镇痛组(Ⅱ组),每组30例。Ⅰ组患儿于缝皮前20 min开始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h),至手术结束,Ⅱ组患儿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镇痛泵药液配方:Ⅰ组为右美托咪定37.5 μg/kg+舒芬太尼2.5 μg/kg+托烷司琼0.1 mg/kg,Ⅱ组为舒芬太尼2.5 μg/kg+托烷司琼0.1 mg/kg,均加生理盐水至100 mL,泵速2 mL/h。记录术毕(T1)、苏醒(T2)、拔管(T3)、术后第6小时(T5)、术后第24小时(T6)、术后第48小时(T7)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术后4 h (T4)、T5、T6、T7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前(T0)、T5、T6、T7的血清CRP水平;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Ⅱ组患儿在T2、T3、T5、T6时点的MAP和HR均高于Ⅰ组(MAP:F组间=10.105,P=0.034;HR:F组间=10.830,P=0.030);Ⅰ组患儿在T4、T5、T6时点FLACC评分低于Ⅱ组(F组间=23.091,P=0.001),Ramsay镇静评分高于Ⅱ组(F组间=21.534,P=0.002);Ⅱ组患儿T6、T7时点血清CRP水平高于I组(F组间=14.981,P=0.018)。与Ⅱ组比较,Ⅰ组患儿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婴幼儿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术后应激反应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金寨县农村自然流产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预防自然流产,促进优生优育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金寨县妇幼计生中心进行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农村育龄夫妇1 679份电子档案,结合跟踪妊娠结局的资料,摘录其基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疾病史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育龄夫妇相关因素与自然流产的关系。结果 金寨县农村地区自然流产发生率为14.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孕次为1次、≥ 2次的孕妇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分别是初次妊娠者的5.09、16.41倍(OR=5.09,95% CI:3.54~7.33,P<0.01;OR=16.41,95% CI:10.75~25.05,P<0.01);孕前患有高血压的孕妇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是没有高血压患病史孕妇的5.22倍(OR=5.22,95% CI:1.52~17.90,P=0.012);怀孕前后规律服用叶酸的孕妇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是怀孕前后未服用叶酸者的0.11倍(OR=0.11,95% CI:0.09~0.24,P=0.043);丈夫年龄>35岁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是丈夫年龄30~35岁者的3.10倍(OR=3.10,95% CI:1.18~8.17,P=0.024)。结论 金寨县农村地区自然流产发生率较高,妻子多孕次、孕前患有高血压、丈夫年龄>35岁是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围孕期规律服用叶酸是自然流产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蒋维利  牛国旗  周功  刘涛  陈辉  聂虎 《安徽医药》2018,39(4):471-473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MRI髓内信号发生改变与节段性椎间不稳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63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2.48±10.20)岁。以术前髓内 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为Ⅰ组(28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为Ⅱ组(24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Ⅲ组(11例)进行分组。对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及责任椎间隙活动度(ROM)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病程、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病程长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与Ⅱ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ROM大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ROM大于Ⅰ组(P<0.05)。结论 椎间隙活动度增大是CSM患者T2WI髓内高信号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关系,明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控制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68例)、1级高血压组(63例)、2级高血压组(79例)、3级高血压组(48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4组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促使血压显著升高的影响因素。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纤维蛋白原与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3级高血压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3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升高(OR=2.746,P=0.004)、胆固醇升高(OR=2.169,P=0.037)、肌酐升高(OR=2.711,P=0.011)以及尿酸升高(OR=2.975,P=0.002)是3级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与血糖、胆固醇及尿酸无相关性(P>0.05),仅与血肌酐呈弱相关(r=0.173,P=0.005)。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血压升高的促进因素。血糖、胆固醇、肌酐及尿酸水平的升高对于极高危高血压(3级高血压)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烧伤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浆凝溶胶蛋白(GS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3年3月恩施州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118例严重烧伤患者,分为烧伤脓毒血症组(n=51)和烧伤非脓毒血症组(n=67),选取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8)和存活组(n=33)。分别于患者入院当天(T1)、第2天(T2)、第4天(T3)、第7天(T4)和第14天(T5),以及对照组体检当天,利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PCT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中GSN含量,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CT和血浆GSN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T1-4时血清PCT水平均高于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T2-5时血浆GSN水平均低于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T1-5时血浆GSN水平均低于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死亡组患者T1-5时血清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而T1-5时血浆GSN水平均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PCT总体水平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437,P < 0.05),而血浆GSN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r=-0.518,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CT总体平均值和血浆GSN总体平均值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烧伤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和血浆GSN水平随病情变化而动态改变,PCT总体水平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而血浆GSN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早期预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Nim)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服药前及po Nim 30mg后1h进行脑血管动力指数(CVDI)的测定。结果:po Nim后双侧参总动脉的血流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病灶侧脑半球血流量的增加明显高于病灶对侧(P〈0.50)。结论:Nim可以增加双侧大脑半球尤其病灶侧脑半球血流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PPARγmRNA表达水平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收集在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3d以内的脑梗死患者48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体检者45例作对照。用RT-PCR法测定两组对象空腹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情况。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48~72h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PARγmRNA表达值分别为0.236±0.06和0.841±0.0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脑梗死组PPARγmRNA表达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γ=-0.662,P<0.001)。结论:发病3d内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下调,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发病72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60例,分为2组。尼莫地平组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59±s10a).wk1,2给支持疗法(脱水剂、维生素C等)和尼莫地平2mg/d于5%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wk3,4改用扩容、改善微循环、细胞活性药,wk1-4口服尼莫地平60mg,qn。对照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58±9a),不给尼莫地平,其余同上。4wk后,前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较后组下降显著(P<0.01),与病情轻重、病灶大小、治疗早晚无关。*P<0.01。讨论作者采用临床对照研究,静滴尼莫地平治疗发病72h内的缺血性脑梗死,无论病情分级或总体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提示尼莫地平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肯定。但是深部小梗死灶引起的中、重型患者,2组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可能与小梗死灶病理变化轻,不能充分发挥尼莫地平的阻止钙内流和细胞膜崩解、保护半暗带等作用有关[4]。动物模型局灶性脑缺血30min后开始用尼莫地平治疗即不能增加局部脑血流量[5]。用不同剂量的尼莫地平治疗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1064例,发现只有1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住院60例发病48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14天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治疗2周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牛磺酸对急性局部脑缺血大鼠脑血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牛磺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局部脑血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用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法制作大鼠急性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别用 10 ,4 0和 80mg·kg- 1牛磺酸经腹腔注射给药 ,检测缺血 1h和灌注 30min内脑血流 ,再灌注 2 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的大小。结果 :MCAO引起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显著下降 ,牛磺酸可减少脑血流量下降的幅度 ;缺血 1h再灌注 2 4h后 ,模型组脑梗死体积为 (33±s 9) % ,而牛磺酸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 ,各组分别为 (17± 5 ) % ,(12± 5 ) %和 (11± 3) % ;牛磺酸治疗组神经缺损评分比模型组小。结论 :牛磺酸可以增加缺血局部的脑血流量 ,缩小脑梗死体积 ,对急性脑缺血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诊断、预防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选取48例初发性脑梗死和4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HCY水平检测,并与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病组血清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复发脑梗死患者HCY水平增高更显著.结论:血清HCY升高水平与脑梗死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对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8mg/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疗程为14d。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5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对血压及心率的影响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静脉给药,剂量为30mg,2次/d,共14d,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能力(ADL)、APACHEⅡ评分及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结果在治疗7d后,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就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其中ESS和ADL有显著升高(P〈0·01,P〈0·05),APACHEⅡ和CRP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的ESS和APACHEⅡ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在治疗14d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才较治疗前出现显著差异,而同期治疗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以胞磷胆碱治疗52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其中显效41例(79%);好转9例(17%),无1例发生副作用。对照组11例用脑益嗪治疗,显效1例(9%);好转7例(64%),总有效率(73%),副作用发生率27%。经统计学处理,显示胞磷胆碱显著优于脑益嗪(p<0.05),未发现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本院收治的48h内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6例,随机抽取诊断明确的非进展性性脑梗死42例,观察项目包括体温、血压,采血检测白细胞、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颈动脉是否狭窄,颈动脉斑块程度。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合并发热、白细胞增高、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例数显著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收缩压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增高,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