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生以及蛋白激酶B(AKT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A、B组,手术A、B组,手术并予atRA治疗A、B组(治疗A、B组),每组各6只。各组均给予高脂饮食14d后,手术组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每天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手术组。假手术组手术但不损伤内膜。于术后7d处死A组动物,28d处死B组动物。采取颈动脉标本,对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粥样硬化病灶中AKT1、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手术组术后7d内膜开始增生,28d时增生明显,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AKT1、PCNA阳性表达明显。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28d时,内膜面积及斑块厚度低于手术组(t=3.797、3.704,P<0.01),AKT1、PCNA阳性表达指数亦低于手术组(t=4.741、2.890,P<0.05)。结论atRA能抑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AKT1、PCNA的表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抑制内膜增生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血管内膜的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原癌基因C-myc表达规律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手术组、ATRA治疗组,每组12只。手术组和治疗组均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用空气干燥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给予ATRA灌胃。于术后1、4周处死动物,取病变血管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PCNA和C-myc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①正常动脉壁未见PCNA及C—myc表达;②手术组在术后第1周时内膜开始增生,第4周增生明显,且出现泡沫细胞、脂质核心形成、管腔狭窄;增生内膜中C-myc表达水平增高;③治疗组C-myc的表达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VSMCs的迁移、增殖、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显著减轻(P〈0.05)。④PCNA表达与C—my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ATRA可通过抑制C-myc表达,抑制VSMCs的迁移和增殖,从而抑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和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治疗A、B组,对照A、B组,假手术A、B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并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假手术组手术暴露颈动脉而不损伤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连续灌胃.分别于术后7、28 d处死A、B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变血管VEGF、VCAM-1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动脉内膜光滑,无粥样硬化病变及VCAM-1表达.对照组术后7 d动脉内膜层出现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增殖,VEGF、VCAM-1表达明显增加,28 d时血管内膜明显增厚,有粥样斑块形成.治疗组动脉内膜增生较轻,28 d时内膜面积低于对照组(t=4.770,P<0.001),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轻于对照组(H=4.89,P<0.05),VEGF、VCAM-1表达低于对照组(t=3.280~4.288,P<0.01、0.05).结论 atRA可抑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下调VEGF、VCAM-1表达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RTA)对兔颈动脉内膜损伤灶增生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L-选择素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54只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手术组和治疗组,每组18只。正常饮食组给予普通饮食并分离、暴露颈动脉;手术组给予高脂饮食并行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以损伤颈动脉内膜;治疗组给予ARTA灌胃,其余操作同手术组。各组分别于术后1、2、4周取静脉血5 mL,用ELISA法检测血清GMCSF及L-选择素水平;处死动物,取病变处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动物内膜增生情况。结果 正常饮食组第1、2、4周损伤灶内膜增生均不明显,GMCSF和L-选择素血清浓度在正常范围内。手术组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和血管管腔狭窄程度随时间增加加重,差异有显著性(F=6.04~1 084.74,P<0.001);GMCSF及L-选择素血清浓度术后第2周较第1周明显增加,第4周又略有下降,差异有显著性(F=145.11、503.88,P<0.001)。治疗组第1、2、4周血管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程度较手术组均显著减轻(F=3.98~123.15,P<0.05),GMCSF和L-选择素含量显著低于手术组(F=387.298~1 605.83,P<0.001)。结论 ARTA可以减轻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并且与血清内GMCSF和L-选择素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内膜增殖和NF-κB、P-选择素及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9组(n=6):假手术组(A、B、C)、对照组(A、B、C)、治疗组(A、B、C)。假手术组给予普通饮食并分离暴露颈动脉但不损伤内膜;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损伤颈动脉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7、14、28天处死A、B、C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P-选择素及VCAM-1表达水平。结果 ①假手术组未见内膜增生,NF-κB及P-选择素仅有微量表达,未见VCAM-1表达;②对照组术后7天内膜开始增生,14、28天时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管壁有粥样斑块形成,NF-κB、P-选择素及VCAM-1有多量表达;③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14和28天时内膜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NF-κB、P-选择素及VCAM-1阳性表达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ATRA能明显抑制粥样硬化病灶中内膜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和表达,下调NF-κB的靶基因P-选择素及V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玉保  董果雄  郭琳琳  张社华  姚如永  冯培青 《重庆医学》2011,40(25):2503-2505,2601
目的通过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内膜增生、核因子κB(NF-κB)及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炎机制。方法选择新西兰雄性大白兔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A、B、C组,n=6)、对照组(A、B、C组,n=6,)、治疗组(A、B、C组,n=6)。假手术组给予普通饮食并分离暴露颈动脉但不损伤内膜;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行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损伤颈动脉内膜;治疗组给予ATRA灌胃,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7、14、28 d处死A、B、C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及P-选择素表达水平。结果 (1)假手术组未见内膜增生,NF-κB及P-选择素仅有微量表达;(2)对照组术后7 d内膜开始增生,14、28 d时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管壁有粥样斑块形成,NF-κB及P-选择素有多量表达;(3)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142、8 d时内膜面积及斑块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F-κB及P-选择素阳性表达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TRA能明显减轻动脉内膜损伤后病灶区域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和表达,下调NF-κB的靶基因P-选择素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血管内膜损伤后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的影响,明确atRA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atRA治疗组、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手术组、对照组。atRA治疗组在高脂饲料喂养14d后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于术前第3天开始每天给予atRA灌胃,直至术后7d和28d分别随机处死6只样本;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手术组除不给予atRA外余处理同atRA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高脂饮食,和前两组同期分别处死。将血管标本固定包埋后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后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各组标本TGF-β1和AT1R的表达强度。结果1)对照组无明显内膜增生,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手术组内膜明显增生,atRA治疗组的内膜增生程度轻于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手术组[SUR(0.58±0.06)mm2vsTRE(0.37±0.05)mm2,P<0.05]。2)对照组TGF-β1和AT1R大都为阴性表达。3)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手术组在增生的内膜层内皮、内皮下以及中膜靠近内弹力板处有较深的TGF-β1和AT1R阳性着色。4)atRA治疗组在内膜层和中膜也有TGF-β1和AT1R的表达,但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低于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手术组(TGF-β1:SUR0.108±0.012vsTRE0.060±0.008,P<0.05;AT1R:SUR0.110±0.011vsTRE0.058±0.013,P<0.05)。结论atRA可能通过下调AT1R和抑制TGF-β1的表达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膜损伤病灶中内膜增生和白细胞介素-8(IL-8)、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1(PE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3组。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用空气干燥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病灶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给予ATRA灌胃。假手术组给予普通饮食,2周后分离暴露颈动脉但不损伤内膜。于术后第7、14、28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损伤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8和PE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未见内膜增生,IL-8无表达,PECAM-1仅有微量表达;对照组术后7d内膜开始增生,14、28d时内膜增生明显,管壁有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IL-8和PECAM-1表达量增多;治疗组内膜增生相对于对照组较轻,14和28d时内膜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t=4.041、3.896,P<0.05),治疗各组IL-8和PECAM-1的阳性表达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3.368~4.421,P<0.05)。结论 ATRA可通过抑制IL-8和PE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动脉内膜损伤病灶中的内膜增生,维持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变化及增殖的影响。②方法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ATRA治疗组(n=24)行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术,术前4d开始予ATRA芝麻油混悬液(30mg.kg-1.d-1)灌胃至术后处死;手术组(n=24)行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术,术前4d开始予芝麻油(1mL.kg-1.d-1)灌胃至术后处死;对照组(n=6)除不插入球囊导管外,其他操作同手术组。分别于术后2、7、14、28d取胸主动脉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检测。③结果正常动脉VSMC高表达SM--αactin,处于非增殖状态;损伤后中膜SM--αactin表达迅速下降,2d达最低水平,而增殖旺盛,后趋向正常水平;新生内膜在术后7d出现,处于高度增殖状态,SM--αactin含量少,术后14、28d的SM--αactin表达明显增多,而增殖下降。ATRA治疗能明显抑制中膜SM--αactin的下调,诱导内膜和中膜SM--αactin表达,显著抑制VSMC的迁移和增殖,明显抑制新生内膜形成和管腔缩窄。SM--αactin表达与PC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738,P<0.01)。④结论维持并诱导VSMC于较高的分化状态,抑制VSMC迁移和增殖,是ATRA抑制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后新生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蛋白激酶C-α(PKC-α)mRNA在兔自体静脉移植中的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兔自体颈静脉移植模型(右颈静脉移植至对侧颈动脉),2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n=5),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SO组.Ⅰ-Ⅳ组的取材时间分别为移植术后的第3,7,14,28天.SO组只行颈部切开与再缝合,未行血管移植,术后直接取材.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中PKC-α 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SO组相比,PKC-α mRNA在静脉移植术后第3天时,表达升高至2.335±0.059倍(P<0.01),而后在术后7,14,28 d表达渐降至正常. 结论 PKC-α可能与自体静脉移植后的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的信号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家兔血管增生及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评价加速性AS早期家兔血管组织学、PCNA及MAPK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 AS组血管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内膜PCNA阳性细胞数及MAPK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积分值均显著增加,氯沙坦干预组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较AS组显著下降,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血管壁MA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值均<0.001).结论氯沙坦干预可抑制血管增生时MAPK蛋白表达,减轻加速性AS病变血管内膜增生,从而可能在防治AS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血管损伤后细胞外基质以及TIMP-2和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ATRA干预组.分析动脉内膜增生、管腔狭窄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情况,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肺组织MMP-2和TIMP-2表达.结果 内膜损伤后ATRA干预可抑制MMP-2蛋白表达,促进TIMP-2蛋白表达;ATRA干预组的内膜增生程度轻于模型组,血管新生内膜中细胞外基质沉积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 ATRA在血管内膜损伤早期能促进TIMP-2表达、抑制MMP-2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和平滑肌细胞迁移,抑制内膜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浓度影响。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各12只。空白对照组(A组)给予基础饮食,暴露颈动脉;手术处理组(B组)给予高脂饮食并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手术;手术处理并ATRA治疗组(C组)给予ATRA灌胃治疗,其余操作同B组。各组分别于手术后第7、14、28天处死4只兔,对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s-CRP和TNF-α浓度。结果 A组各时间点血管壁外观光滑,未见动脉壁损伤与修复病灶,无内膜增生;血清TNF-α、hs-CRP浓度在正常范围内。B组术后第7天开始出现内膜增生,第14、28天增生显著,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血清hs-CRP和TNF-α浓度显著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23.08~193.94,P<0.05)。C组内膜增生较轻,第7天内膜厚度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14、28天,内膜面积均显著低于B组(F=12.70~51.42,P<0.05),血清hs-CRP和TNF-α浓度也显著低于B组(F=4.72~193.94,P<0.05)。结论 ATRA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的内膜增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降低内皮损伤后血清hs-CRP、TNF-α浓度。  相似文献   

14.
蛋白激酶亚型在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α、β2、ε3种亚型在肾小班干球肾炎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6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12例非增生性肾炎(nonPGN)病人肾穿刺标本及6例正常肾组织中PKCα、β2、ε的表达。结果:MsPGN组肾小球部位PKCβ2表达明显高于nonPGN组(P<0.01)。结论:PKCβ2与MsPGN的发病密切相关,PKCβ2可能参与了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全反式维甲酸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膜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①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膜增殖的影响。②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ATRA治疗组;假手术组给予高脂饮食但手术不损伤颈动脉内膜,余操作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加空气干燥损伤颈动脉内膜;ATRA治疗组在高脂饮食加空气干燥损伤颈动脉内膜的同时给予ATRA治疗,内膜损伤后1周和4周观察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的表达及兔颈动脉内膜增殖的情况。③结果ATRA治疗组平滑肌细胞中的PCNA和cyclin E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F=7.65~8.89,q=4.27~10.33,P〈0.05、0.01);颈总动脉病变也较对照组轻微(t=4.330~5.042,P〈0.01)。④结论ATRA能抑制兔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殖,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cyclin E的表达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聚乙烯亚胺(PEI)介导的人蛋白激酶Cα(PKCα)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肺癌A549细胞生长增殖及PKC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PEI介导PKCα ASODN,随机寡核苷酸(RODN)分别转染A549细胞,采用WST法和克隆形成抑制实验分析细胞生长增殖抑制效果;RT-PCR检测PKcd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PKC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EI介导的PKCaASODN转染A549细胞后,细胞牛长增殖和克隆形成均受到抑制(P<0.05),并呈浓度依赖关系,其抑制率明显高于PEI或PEI介导的RODN组;RT-PCR和Westernblotting结果均表明:PEI 介导的PKCαASODN转染A549细胞能明显抑制PKCα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PEI或PEI介导的RODN转染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I介导的PKCα反义核酸能下调PKCα基因的表达,显著抑制A549细胞生长和增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取空腹静脉血利用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利用高分辨率超声仪测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为内膜中层厚度(IMT)≥1.3 mm,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IMT≥1.3 mm)和对照组(IMT<1.3 mm).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9.1%/9.8% X2=14.6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OR=2.011,P=0.0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检出率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预测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活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的影响,来探讨氯沙坦(Losartan)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组)和糖尿病氯沙坦治疗组(DL组).于24周后,筛洗肾小球,提取肾小球胞浆和胞膜蛋白,利用[γ-32P]ATP底物磷酸化的方法检测胞浆及胞膜PKC活性;同时测量血、尿肌酐和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D组胞膜PKC的活性、胞膜PKC活性占总活性的百分比、Ccr、24h尿蛋白定量分别与C组相比明显升高,氯沙坦治疗后,DL组胞膜PKC的活性、胞膜PKC活性占总活性的百分比、Ccr、24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部分通过下调肾脏PKC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黄素对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并对狭窄变化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取72只SD大鼠(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n=24)、损伤组(n=24)、大黄素+损伤组(n=24).损伤组及大黄素+损伤组利用球囊建立颈动脉狭窄模型;假手术组除无球囊抽拉损伤外其余处理与其他两组一致.术后大黄素+损伤组灌胃大黄素(70 mg/kg);其余两组灌胃等体积溶剂(生理盐水含二甲亚砜).于第14天取下3组颈总动脉行HE染色;另取第14天3组颈总动脉行二氧乙啶(dihydroethidium,DHE)测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o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Ki67及c-myc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3组胞浆MEK1/2、p-MEK1/2、ERK1/2、p-ERK1/2及核内c-myc含量变化.结果 HE染色显示颈动脉狭窄模型建立成功,14 d新生内膜增殖速度为3个时间点最快(P<0.01).新生内膜成分主要为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组ROS表达量急剧升高(P<0.01),大黄素+损伤组显著下调ROS水平(P<0.01).与损伤组比较,大黄素+损伤组显著下调增殖蛋白Ki67表达(P<0.01),抑制新生内膜中VSMCs的增殖(P<0.01),降低MAPK-ERK通路活化(P<0.01),减少核内c-myc活化(P<0.01).结论 大黄素能够缓解大鼠颈动脉狭窄,其机制可能是大黄素下调ROS/MAPK/ERK/c-myc通路活化,降低增殖蛋白Ki67表达,从而抑制新生内膜中VSMCs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 (all transretinoicacid ,ATRA)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DGF BB)表达的影响。方法 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 ,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ATRA治疗组及对照组 ,各组大鼠均于术前 4d灌胃 ,分别在术后 2、7、14和 18d处死大鼠并摘除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膜增生情况、PDGF BB的表达及ATRA[30mg/ (kg·d) ]灌胃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1)对照组及内皮损伤后 2d均无血管内膜增厚 ,7d内膜开始增生 ,2 8d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的增殖减弱 ,但细胞外基质增加 ,内膜继续增生 ;(2 )PDGF BB的表达于术后 2d开始升高 ,至 14d达高峰 ;(3)使用ATRA后内膜增生程度及PDGF BB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ATRA可有效地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DGF BB表达 ,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