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学检测特点,探讨HBV基因分型与HBeAg、抗-HBc-IgM、HBV DNA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深圳地区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抗-HBc-Ig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用单克隆抗体ELISA法进行HBV基因分型,并对检验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在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测定出HBV基因分型179例(89.5%),B型121例(60.5%),C型58例(29.0%).HBeAg、抗-HBc-IgM、HBV DNA与基因分型无关.B型多见于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型多见于肝硬化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结论 深圳地区HBV基因分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单克隆抗体ELISA法检测HBV基因分型具有特异、敏感、简单和实用的特点,HBV复制强弱与病毒基因分型无关.HBV基因分型与HBeAg、抗-HBc-IgM、HBV DNA检验可相互补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eae Chain Reaction 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是确定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病毒复制的有用指标,作者采用PCR法检测HBV—DNA,以探讨HBV感染者的不同感染状态是否存在传染性和病毒复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血清来源 对353例来济南市卫生防疫站健康查体者(其中包括38例在某区妇幼保健站婚前体检初筛HBsAg阳性者)取静脉血3ml,筛选乙肝五项指标不同组合者,分离血清—20℃冻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步了解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的关联,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方法320份血清样品采集于沈阳市传染病院。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用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HBeAg阳性,HBV—DNA的检出率为96.23%(51/53);HBsAg阳性,其他HBVM阴性,HBV—DNA的检出率为37.93%(11/29);HBsAg、抗-HBc和抗-HBe3项均阳性,HBV—DNA的检出率为52.38%(11/21);抗-HBc和抗-HBe两项均阳性,HBV—DNA的检出率为23.53%(4/17);HBVM全阴性,HBV—DNA的检出率为10.22%(14/137);抗-HBs阳性,其他HBVM阴性,HBV—DNA未检出。结论HBeAg阳性,是HBV复制的佐证,具传染性;“小三阳”,乙型肝炎恢复期,仍有52.38%(11/21)的传染性;血清中除仅抗-HBs阳性,作为保护性抗体,无传染性外,其他HBVM阳性,均有-定量的HBV复制,仍须防范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所致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母婴传播是造成我国HBV流行的重要途径:因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致的HBsAg携带儿童占总携带人群的32.3%[1].但母婴传播机制尚不清,推测可能与经胎盘、分娩时以及产后密切接触有关[1,2].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乙肝)母婴传播途径较为复杂,除宫内感染和分娩过程中感染外,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也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乳喂养是可能感染的途径之一。我国HBsAg携带者高达15%~20%,了解母体血液与乳汁中HBV标志(HBVM)及传染性如何,对指导HBsAg携带者的母乳喂养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对50例HBsAg携带者的母亲血液及乳汁中HBVM进行检测,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以确定其是否具有传染性。1 材料与方法1.1 母乳 50例HBsAg携带者母亲均来自海阳市人民医院妇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是一个环状、部分双链的DNA分子。分长链和短链,其中长链有4个开放读框,分别命名为S、C、P和X基因区。C基因编码两种蛋白,一种为非结构性分泌蛋白即e抗原(HBeAg);另一种为HBV核壳体蛋白(HBcAg)。HBeAg蛋白是由C基因编码,当HBV繁殖复制时产生大量HBeAg。一般来说,HBeAg只能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被检出,因为它通常出现于HBsAg出现在血清之后,消失在HBsAg消失之前,能在血中维持2~3个月左右。HBeAg与HBV DNA、DNA多聚酶(DNA—P)往往是同时存在,密切相关,是HBV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标志,也和肝脏损害成正相关。如果HBeAg阳性,往往血清中HBsAg滴度高。HBsAg伴HBeAg阳性者其滴度比单独HBsAg阳性者强4~29倍。动物实验证明,二者血清的传染性相差10~8倍。因此,HBeAg阳性传染性强。  相似文献   

7.
HBV(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是当前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过去多采用破坏HBsAg作为灭活HBV指标,由于HBsAg并非HBV本身,对抗原性破坏要比对传染性消除难得多,故以往用HBsAg为灭活指标所得结论势必与实际情况有不小距离。我们选用部分纯化的HBV颗粒和消毒剂直接作用,而后测定特异性HBV—DNA聚合酶活性为灭活指标,对14种化学消毒剂按常规浓度,在室温下作用不同时间灭活HBV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荧光定量PCR检测289例乙型肝炎病毒DNA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样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探讨血清HBV—DNA检测结果与HBV抗原抗体(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5项标志物(HBV—M)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289例乙肝患者血样。结果122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98.4%;89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42.7%;27例HBsAg、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29.6%;6例HBV—M全阴性血样中,1例HBV—DNA呈弱阳性。结论只有检测HBV—DNA才能确定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作为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强、弱等的确定依据,在追踪患者预后及流行病学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斑点杂交试验(简称“斑试”)直接检测168例肝炎患者和HBsAg携带者血清HBV DNA。各型乙肝血清HBV DNA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乙肝感染者血清NBV DNA总阳性率为42.5%(51/120),其中HBsAg阳性的占92.2%(47/51)。HBsAg、HBeAg双阳性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74.4%(32/43),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显示了HBeAg与HBV DNA的良好相关性;HBsAg、HBeAg、抗-HBc三阳性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71.1%(27/38),也明显高于HBsAg、抗HBe、抗-HBc三阳性者;而且抗-HBc-IgM阳性HBV DNA检出率56.3%(36/64)明显高于抗-HBc-IgM阴性组,单项HBsAg或抗HBc或抗-HBs阳性血清,均末检出HBV DNA;HBsAg阴性血清则有5.6%检出HBV DNA。35例非乙肝血清标本无一例检出HBV DNA。结果表明,“斑试”具有高度特异性,不失为临床了解HBV复制、判断血清传染性的可靠指标。本文并讨论了HBV DNA与其他乙肝感染标记物(HBVM)的关系,在基层单位未能检测HBV DNA而通常只测五项HBVM指标(俗称“二对半”)时,加测抗-HBc-IgM并注意综合分析多项指标的相关性,对判断HBV复制、血清的传染性及减少乙肝漏疹,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HBV—DNA阳性标志着HBV在体内的复制,并能直接证实HBV是否存在,因此它是判定乙肝表面抗原无症状携带者(ASC)是否具有传染性的一项直接指标。本文应用HBV—DNA斑点杂交试验对127份HBsAg阳性血清、31份HBsAg阴性血清进行了HBV-DNA的检测,用ELISA法对其进行HBcAg、抗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1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前S1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和HBV DNA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分前S1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S1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为77.09%,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HBsAg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模式⑤,100.00%),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三阳(模式①,95.99%),HBsAg、HBeAg、HBeAb、HBcAb四阳(模式③,94.44%);前S1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是29.30%,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模式⑤(100.00%)、模式③(66.67%)、模式①(64.04%)。前S1抗原阳性组检出HBV DNA的平均含量是(7.36±0.90)拷贝/mL,阴性组是(5.42±1.16)拷贝/mL。两组比较:HBV DNA的检出率(P<0.005)和HBV DNA的含量(P<0.05)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前S1抗原作为一种新的反映HBV复制状态和传染性的指标,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其阳性血清标志物模式患者HBV复制活跃,HBV含量高。  相似文献   

12.
目前普遍认为,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传染性强,而HBeAg阴性则提示传染性弱或无传染性。但最近发现,HBeAg阳性者可能测不到HBV DNA,而在有些HBeAg阴性/抗-HBe阳性者反能测出。本文以杂交技术检测26名HBsAg阳性献血者血清中的HBV DNA,报告10名受血者结果,并分析献血者HBV DNA、e系统状态与受血者预后的关系。检测结果表明,26例中有5例(19%)HBV DNA阳性。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发现,2例为急性活动性肝炎,1例为慢性小叶性肝炎,这3例的HBeAg、抗-HBc IgM均阳性。另外2例抗-HBe阳性,而HBeAg、抗-HBc IgM均阴性;其中1例是肝硬变,  相似文献   

13.
性接触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重要方式。约30%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配偶为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这些携带者的血清 HBeAg/抗-HBe 阳性率也较高。作者对希腊182例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的血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 DNA(HBV DNA)检测,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监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合理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医院感染监控方法。方法在阐明接种血量、感染阈值和病毒标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HBV医院感染分类,选择传染源替代指标,确定医院感染监控方法。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阴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者的传染性强度分别为73.7%和9.0%,100.0%和67.2%;传染性范围分别在0~109、0~104、102~109和0~106ID/ml;血量与HBV感染阈值呈负相关、与传染性强度呈正相关,10-7ml时只有HBeAg阳性者具有传染性,10-4ml时HBeAg阳性和阴性HBsAg携带者均具有传染性,10-4ml时所有HBV携带者均具有传染性。结论将HBV医院感染分为经大量、小量和微量血液传播3种类型,分别选择HBV DNA、HBsAg和HBeAg作为传染源替代指标,使用相应的监控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病毒科,其病毒颗粒由核心和外壳两部分组成,可由母婴、血液、性行为和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国家,无症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为多。通常判断HBV感染及其状况的指标为HBV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即乙肝“两对半”)、抗HBc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灵敏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检测在术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术前筛查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高灵敏荧光定量PCR法(高敏PCR)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和HBsAg,两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标本采用Roche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检测HBV DNA。结果 519例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标本90例(17.3%),按HBsAg定量结果分为5组:Ⅰ组(>5 000 IU/mL)、Ⅱ组(1 000-5 000 IU/mL)、Ⅲ组(500-1 000 IU/mL)、Ⅳ组(100-500 IU/mL)和Ⅴ组(0.05~100 IU/mL,组HBV DNA高于Ⅱ、Ⅲ、Ⅳ、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HBsAg阳性标本中有13例标本的HBV DNA低于高敏PCR法的最低检测限,占阳性标本的14.4%。HBV DNA阳性标本79例(15.2%),其中2例标本HBsAg为阴性,CMIA法的漏检率为2.5%。15例定性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经Roche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复核后,13例HBV DNA阴性而HBsAg阳性标本的HBV DNA均低于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2例HBV DNA阳性而HBsAg阴性标本的HBV DNA高于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与金标准相比,高敏PCR法检测HBV DN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均为100.0%;CMIA法检测HBsAg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97.5%、97.0%、85.6%、99.5%;高敏PCR法检测HBV的特异度和PPV高于CMIA法(P<0.05)。结论高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可用于术前筛查,优于目前常规使用的CMIA法,能准确反映患者体内HBV的复制情况和传染性,及时发现隐匿性感染,有效防止医源性传播。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HBV )感染所致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母婴传播是造成我国HBV流行的重要途径 :因表面抗原 (HBsAg)阳性母亲所致的HBsAg携带儿童占总携带人群的 3 2 .3 % [1]。但母婴传播机制尚不清 ,推测可能与经胎盘、分娩时以及产后密切接触有关[1,2 ]。由于孕妇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可高达 10 %~ 2 0 % ,她们产后是否可进行母乳喂养 ,是否因此增加新生儿HBV感染率是目前产科医师较难回答的问题。本文选择孕期无肝炎症状、体征 ,HBsAg阳性的母亲 ,留取产后初乳 ,进行乙肝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BV-pgRNA)的检测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80例,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不同感染阶段及治疗期间患者血清HBV pgRNA、HBV DN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肝活检组织中提取DNA后检测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分析HBV pgRNA与HBV DNA、HBsAg、cccDNA的相关性及预测患者治疗的价值。结果血清HBV pgRNA、HBV DNA在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期(Ⅰ+Ⅱ)最高,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期(Ⅲ+Ⅳ)最低,血清HBsAg水平和肝内cccDNA水平在四个阶段保持相对稳定。对总体患者、Ⅰ期和II期患者,HBV pgRNA与HBV DNA、HBsAg、cccDNA均成正相关(P<0.05);HBV pgRNA、HBV DNA、HBsAg、cccDNA水平治疗后均下降,除HBsAg治疗后12个月与6个月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指标治疗后与前一治疗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cccDNA水平(AUC=0.773)是HBsAg血清转换的最佳预测指标,其次是HBV pgRNA水平(AUC=0.743)。HBV pgRNA水平对HBsAg血清转换预测敏感度89.11%,特异度81.23%,准确度85.72%。结论HBV pgRNA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标志物来预测HBeAg阳性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19.
“隐匿性”或“窗口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表现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而病毒核酸(HBV—DNA)检测阳性者,最常见于HBV高流行区。我国是HBV的高感染地区,但对献血者只进行HBsAg的筛查,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其外壳为HBsAg,内壳为HBcAg、HBeAg、HBV-DNA和DNA多聚酶等组成.在电镜下,HBV有三种颗粒:小球形颗粒(φ22nm)、管形颗粒(φ22×100~700nm)和Dane氏颗粒(φ42nm). HBV侵入机体后,机体对病毒抗原会产生复杂的免疫反应,其临床和血清免疫学后果,反映了机体、病毒及特异性病毒抗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