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葵花籽乳饮料乳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葵花籽乳饮料加工贮藏过程中易发生脂肪上浮和蛋白质沉淀的问题,用蔗糖酯和单甘酯混合,研究了在不同HLB值的情况下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稳定剂。采用Box-Beheken的响应面试验设计,选择出合适的配比。葵花籽乳饮料适宜HLB值为10,适宜的复合乳化剂的配比为:0.125%的复合乳化剂,0.075%的海藻酸钠和0.043%的酪蛋白酸钠。  相似文献   

2.
在乳饮料的生产和研发过程中,增稠剂对乳饮料的组织结构、口感风味、稳定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增稠剂在乳制品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卡拉胶的黏度最大;黄原胶悬浮性最好,可作为半透明乳饮料的首选增稠剂;卡拉胶能应用于低酸性乳饮料中;0.3%多糖化合物在酸性乳饮料中应用增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低酒精度发酵乳饮料是将牛乳在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发酵微牛物的共同作用下,经发酵而生成的一种新型发酵乳饮料.在实验中对混合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混合发酵工艺条件为保加利亚杆菌与嗜热链球菌(1:1)的接种量为5%,丁二酮乳链球菌的接种量2%,混合发酵时间9h,后期蔗糖的加入量为3%,柠檬酸的加入量为0.10%.  相似文献   

4.
乳酸菌发酵榛子乳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榛子乳饮料是一种用乳酸菌发酵生产的食品,具有独特榛子香味,类似酸牛奶。本文利用长白山的天然野生果榛子作原料、以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作为发酵菌,进行混合发酵。杀菌乳液按1:1的配合比,保温41℃-42℃下发酵2.5-3h,可以获得满意的发酵乳饮料风味。  相似文献   

5.
以营养丰富的小米为原料,对小米乳饮料的生产工艺、配方及产品质量进行研究,指出了酶反应最佳条件、稳定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工艺条件对小米营养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色、香、味及组织状态俱佳的小米营养乳饮料。  相似文献   

6.
《粮食与饲料工业》讯:由江南大学研制的以白米和糙米为主要原料,并添加一些营养成分的米乳饮料已研制成功。该项研究确定了米乳饮料的生产工艺;米乳饮料的稳定性;选择了合适乳化剂和增稠剂;评价了该饮料营养作用;对该饮料进行了卫生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米乳饮料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米乳饮料是一种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丰富的谷物饮料。  相似文献   

7.
新型含乳饮料及加工工艺简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一些乳饮料新产品及其加工工艺如牛乳与豆奶的混合饮料,牛乳果汁的混合饮料和豆乳果汁的混合饮料。  相似文献   

8.
脱脂松籽乳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花 《饮料工业》2003,6(5):18-21
以脱脂松籽为原料,开发研制了松籽乳饮料。并且研究了酶解工艺条件对松籽饼粕中蛋白质溶出率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同时还对松籽乳饮料稳定性配方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松籽乳饮料稳定性最佳时,各种乳化荆和稳定剂的配比用量。  相似文献   

9.
将脱脂乳和以灰树花为原料提取的菌汁相混合,经杀菌后接种双歧杆菌和普通乳酸菌进行发酵,再经调配后制成功能性乳饮料,通过各项实验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及配方。  相似文献   

10.
酸性含乳饮料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对影响酸性含乳饮料的可能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通过对样品稳定性的分析测试,得出了一系列不同因素对酸性含乳饮料稳定性影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酸枣仁乳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酸枣仁乳饮料的加工技术进行了探讨。经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配方。酸枣仁通过水浸提制成提取液后与牛奶、白砂糖等调配在一起,经均质、杀菌制成酸枣仁乳饮料。  相似文献   

12.
气相色谱法测定乳饮料中甜蜜素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乳饮料中甜蜜素的检验过程的不确定度分析,对测定结果的质量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显示,乳饮料中甜蜜素为(0.53±0.039)g/kg,方法回收率对总体不确定度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对含乳饮料的指标标准化的意义,探讨了几种含乳饮料指标标准化的方法;并对几种含乳饮料指标标准化的方法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松子乳饮料研制过程中的加工工艺,技术要点,配方及研制过程中对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HACCP在含乳饮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乳饮料的安全问题是生产和流通领域最受消费者关心的问题,而含乳饮料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向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的首要保障。本文简单介绍目前世界公认的几种食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着重探讨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在含乳饮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对乳饮料霉菌污染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乳饮料霉菌污染的原因,讨论了不同处理温度和时间对乳饮料的灭菌效果及不同的抑菌剂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给违规添加甘氨酸掺杂造假含乳饮料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测定了纯牛奶和含乳饮料中游离甘氨酸、谷氨酸的质量浓度和蛋白质的质量比,并对其相互比例关系进行研究。含乳饮料中的游离甘氨酸总量不应超过250mg/L,谷/甘比值不应低于3,游离甘氨酸占总蛋白的百分比应小于0.05%。综合样品中甘氨酸质量浓度、谷/甘氨酸比值、以及甘氨酸占总蛋白的百分比,可准确判断含乳饮料中是否人为添加外源性甘氨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花生乳饮料的出现的质量变化进行了危害分析,并确定了加工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建立了花生乳饮料生产的HACCP系统。该系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9.
6株益生菌等比例混合做复合发酵剂,通过添加香蕉浆、红薯浆、低聚果糖,拟制备具有润肠通便特性的发酵果蔬乳饮料。以酸度、活菌数和抑菌能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并利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混合乳酸菌发酵果蔬乳饮料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混合乳酸菌发酵果蔬乳饮料优化配方为:乳清粉处理物和脱脂乳为发酵基质(含5%乳清粉和3%脱脂乳粉),香蕉浆、红薯浆及低聚果糖添加量分别为15.67%、10.44%、2.23%,38℃下发酵24 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发酵乳饮料活菌数为9.58 lgCFU/mL,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3.04、19.43、21.11、18.23 mm。对贮藏期内酸度、活菌数和抑菌性研究表明,为保证良好感官及保持活菌数的绝对优势,推荐在21 d内饮用。  相似文献   

20.
以桑叶、糯米为原料,研制出一种富含膳食纤维的营养保健型复合饮料——桑叶米乳,并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桑叶米乳饮料的配方工艺参数、稳定性、关键工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最优化生产工艺,即混合汁:糖=96:4,桑叶汁:米乳=0.25:1,米乳:稳定剂=10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