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白血病、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骨髓造血重建状况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方法:30例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分成两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自体移植组)15例,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体移植组)15例。在移植35日后,患者无感染、发热,白细胞数上升至1.5×109/L时进行骨髓穿刺,观察骨髓增生状况,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统的重建以及巨核细胞系统生成状况。结果:自体移植组与异体移植组患者比较,骨髓增生的恢复程度和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的比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体移植组有4例、异体移植组有2例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未达到正常比例范围,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巨核细胞虽有增生,但是数量少或甚少,而且血小板的增殖速度均较其它系统缓慢;异体移植组有4例淋巴细胞系统增生较慢,而自体移植组有1例增生较慢,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及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系统重建状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赵蓓 《天津护理》2010,18(5):287-288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具有无需麻醉,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迅速,减少血小板的输注次数、缩短移植后血象恢复天数、减少住院天数等优点,其持续、快速的发展不仅成为治疗乃至治愈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治疗某些实体瘤的根本途径。现就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使恶性血液病的预后得到很大的改观,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逐渐取代了骨髓移植而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方式.目的:观察自体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对象:选择2003-07/2006-05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男33例,女20例,平均37岁.35例患者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18例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非霍奇金病3例.33名供者与受者HLA配型完全相合,2名1个位点不合,男20例,女13例,平均35岁.性别不相合者16例.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利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或化疗联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患者接受CD34 细胞中位数为3.0×106/kg,异基因移植患者接受CD34 细胞中位数为6.2×106/kg;自体移植采用MAC预处理方案,异基因移植采用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甲氨喋呤、环孢菌素A联合骁悉,1例1位点不合患者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②观察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0.5× 109 L-1和血小板>20×109 L-1恢复时间.③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④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复发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②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③随访结果.结果:纳入患者5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自体移植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0.5×109 L-1、血小板> 20×109 L-1的恢复时间分别为13和19 d,在异基因移植患者中分别为12和15 d.②异基因移植患者中Ⅰ~Ⅲ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31.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71.4%.③术后患者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8.9%和5.7%.结论:自体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较快建立恶性血液病患者造血能力,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比较CEP+G-CSF与CVP+G-CSF动员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恢复的效果。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57例NHL患者。分组采用CEP+G-CSF与CVP+G-CSF动员方案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并于预处理结束后回输外周血干细胞,分析动员效果、不良反应及自身移植后造血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动员期间所有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均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Plt)数降至40×109/L以下。57例患者均采集成功,CEP+G-CSF动员方案组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数和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CVP+G-CSF动员方案组(p=0.002和p=0.019)。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CEP+G-CSF和CVP+G-CSF动员方案组WBC数恢复到≥1.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4和12.3天(p﹥0.05),Plt数恢复到≥5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8.6和19.3天(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NHL疗效显著,CEP或CVP联合G-CSF方案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均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CEP+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为了解决造血微环境受损导致造血重建延迟或失败这一常见难题,国内外研究开始尝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例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采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5或6个周期。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取自体骨髓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处理方案为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足叶乙甙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回输单个核细胞2.98×106/kg,3.84×108/kg,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3.8×106/kg,3.96×106/kg。结果与结论:例1移植后10d白细胞下降至最低值,为0.1×109L-1,中性粒细胞为0×109L-1,移植后12d血小板下降至最低值45×109L-1,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移植后15d。例2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低谷时间为移植后5d,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移植后9d。移植相关并发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痔感染,经过相应处理感染控制。结果说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造血重建快,肿块或肿大淋巴结消失,近期疗效可,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12月本科20名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和同期进行的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1名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造血重建、植入,移植相关并发症和疗效方面的比较。结果联合移植组平均输入脐血有核细胞数2.96×107/kg,CD34+细胞2.99×105/kg;1名患者未植入,ANC≥0.5×109/L的平均时间为12.6±2.50 d,Plt≥20×109/L的平均时间为17.2±3.70 d和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植入检查均为完全供者型;联合移植组Ⅲ~Ⅳ度的严重aGVHD的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7%(P0.05);1年OS联合移植组为80%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两组间cGVHD发生率、复发率和感染并发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降低严重aGVHD的发生率,提高长期生存率,是对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的改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外的一种成体干细胞,一方面能自我更新,一方面能分化成各种间质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等。体外研究表明,MSCs能逃避免疫反应,并具有免疫调节效应,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抑制T细胞增殖;动物实验发现,MSCs能延长异基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率;I期临床实验显示,MSCs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可以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促进自体或异基因造血细胞的植入。因此,有望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ABSCT13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及自体骨髓联合移植15例。移植前采用化疗加多抗甲素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结果:多抗甲素组每例采集单个核细胞数为(3.58±2.12)×108/kg,GCSF组为(6.68±5.31)×108/kg;接受移植的28例患者中21例呈持续缓解状态(CCR),中位CCR时间为18(5~58)个月,复发7例;3年无病生存率为68.7%,复发率为22.3%。结论:两种动员方案均有良好的动员效果;ABSCT及PBSC和自体骨髓联合移植均具有良好疗效及造血功能恢复快、合并症少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后检验指标的改变和意义.方法:22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治疗后第2、4、6周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前后的效果.结果:与移植前比较,术后第2周,AS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检测指标均无显著变化;术后第4周,AST、DBIL降低(P<0.05),ALB、PA增高(P<0.05);术后第6周,AST、ALT、TBIL、DBIL、PT降低(P<0.05),ALB、PA、PTA增高(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是有效的方法,能改善肝功能各项检验指标,肝功能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 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3 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PBSCT,其中9例行异基因PBSCT(allo-PBSCT),7例行自体PBSCT(auto-PBSCT).allo-PBSCT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auto-PBSCT采用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的白消安/环磷酰胺或全身照射/环磷酰胺方案.allo-PBSCT患者接受CD34 细胞中位数为6.43×106/kg,auto-PBSCT患者接受CD34 细胞中位数为5.7×106/kg.allo-PBSCT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部分患者加用霉酚酸酯,2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全相合患者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并快速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血小板恢复至≥20×109/L的天数,在auto-PBSCT分别为12~18天和14~22天,在allo-PBSCT中分别为14~21天和16~26天.allo-PBSCT中Ⅰ~Ⅳ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33.3%,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77.8%.全组总死亡率18.8%.结论:auto-PBSCT和allo-PBSCT均能很快重建造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预防和治疗GVHD仍然是PBSCT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骨髓清除性方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N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NSCT ,例 1为霍奇金淋巴瘤 (HL)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后 2年复发、肿瘤广泛浸润 ;例 2为骨髓增生异常骨髓纤维化综合征 (MDS MFS) ;另一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预处理方案均采用低剂量放化疗方案。回输CD 34 细胞分别为 6.3 6× 10 6 个 /kg、2 9.4× 10 6 个 /kg、2 .8× 10 6 个 /kg。结果移植后分别于 18、 2 8、 11天造血重建。例 1移植后 2 4天出现aGVHDII度。 3 0天复查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 :10 0 %供者核型。 60天达完全缓解 ,但于 12 0天出现再次复发并死亡。例 2自体造血恢复 ,并达临床治愈。例 3于移植后 2 8天出现混合嵌合体 ,并于 4 5天转变为完全供者染色体 ,至 2 40天仅出现轻度cGVHD发生。 3例患者均无移植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NSCT移植相关毒性小 ,可适用于移植前一般状况较差及骨髓增生不良的患者 ;可诱导双向免疫耐受 ,从而使移植的HLA限制性有所放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评价所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耐受性及移植后造血重建。方法:选择1999-08/2003-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年龄31~57岁,中位年龄36岁,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地塞米松,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 阿糖胞苷 6-硫甙鸟嘌呤,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计数及CD34 细胞测定,42℃水浴快速解冻,经静脉快速回输。移植后抗白血病治疗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日1次。观察造血重建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预处理后并发症(感染、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间质性肺炎等);细胞遗传学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4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的时间为移植后第8~15天(中位数时间为第10天)。②7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4例,腹泻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感染发烧6例,无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及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移植相关死亡。③4例获得了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生存时间大于5年。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移植并发症少,移植成功率高,α-干扰素用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产生一种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预防复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争取在CR1期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4.
近 30年来 ,器官移植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难治性血液病治疗学中一个有效的措施 ,使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淋巴瘤、免疫性缺陷病等患者获得了新生。根据移植细胞的来源可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分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异体PBSCT(aLLo -PBSCT)、脐带血干细胞移植 (CBSCT)及CD34 细胞移植。 1 990年以来 ,国内、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例数量都大幅度增长 ,包括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ABMT)和PBSCT。尤其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erip…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对恶性血液病的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护理。从移植前护理(移植前的受者准备、AFR的准备)、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的注意事项和移植后的护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认为加强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和出血,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7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化疗方案效果欠佳,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寻找到HLA相合的供者概率较低,且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改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89-01/2007-03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完成。对象: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77例,中位年龄27.6岁,均同意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单次造血干细胞移植72例,其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自体骨髓移植51例;移植前CR1期69例,CR2期2例,CR3期1例。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其中均为自体骨髓移植1例,其余4例分别为首次进行骨髓移植和第2次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均为CR1期。方法:骨髓移植患者按单个核细胞(0.8~1.5)×108/kg采集骨髓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联合化疗后行粒系-巨噬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当白细胞>5.0×109L-1时采集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回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62×108/kg,4.03×108/kg。25例患者行TLI预处理方案,47例患者行TBI预处理方案,5例患者行不含TBI的高剂量化疗预处理方案。9例患者给予移植后治疗,接受VP/MM维持化疗3例,接受白细胞介素2 干扰素α免疫维持治疗4例,三者联合维持化疗2例。移植后每3个月进行随访,定期检测血常规、骨髓象等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存活情况以及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髓系造血重建。72例单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无病存活42例,其中移植前CR1期41例,CR3期1例,至今无病存活率58.3%;5例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至今无病存活4例。定期进行血象和骨髓象复查,均未发现移植后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有明显影响,患者对维持治疗的耐受性良好。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安全有效,可改善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生成素(FN-TPO)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支持脐血造血干细胞植入的能力。方法将20只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射线辐射后随机分为实验组(n=5):FN-TPO基因修饰的骨髓MSCs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组共移植;对照组:包括单纯CB-MNC移植组(n=5)、CB-MNC联合未修饰骨髓MSCs共移植组(n=5)和仅输入不含血清的IMDM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后,持续观察各组小鼠4周,记录一般情况及生存率;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点(辐射前,辐射后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2 d及1、2、3、4周)的小鼠外周血常规来反映小鼠造血系统恢复情况;4周后以流式细胞术和PCR等检测移植后小鼠体内的人源细胞的整合情况。结果辐射前、辐射后细胞移植前、移植后2 d及移植2周后各组动物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均无明显差别;细胞移植1周,实验组小鼠外周血WBC、RBC、Hb和Plt分别为(0.83±0.15)×109/L、(9.84±0.36)×1012/L、147.50±4.80 g/L和(198.75±71.14)×109/L,均较对照组为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常规变化比较平稳。移植4周各组动物生存率,基因修饰和未修饰MSCs联合CB-MNC共移植组较单纯CB-MNC移植组明显为高(80%VS40%);存活下来的细胞移植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中均检测到人源性CD45+细胞,实验组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中人CD45+细胞比例(%)分别为:8.15±1.72和2.28±0.57,与单纯CB-MNC移植组的3.93±1.28和0.82±0.06相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移植后4周存活小鼠体内人beta-actin基因表达情况显示:小鼠外周血、骨髓及心、肝、脾、脑、肺等重要脏器基因组DNA中有人beta-actin基因存在。结论FN-TPO基因修饰的骨髓MSCs能够更有效的支持脐血造血干细胞植入。  相似文献   

18.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办法。国内外已经开始进行了多种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移植,包括亲缘单倍体移植、非血缘移植,而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提高疗效的报道多为单独个案报道。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2008-04/2010-04住院的17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年龄3~53岁,8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患者接受了非移植治疗。移植组的8例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半相合(4例)、HLA相合(2例),非血缘(2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所有移植的患者中有4例在造血干细胞输注的同时静脉输注体外培养扩增的间充质造血干细胞。非移植治疗组9例患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和促造血治疗。结果与结论:移植组除1例45岁患者接受过非移植方法治疗11个月无效,合并肾功能衰竭、肺部真菌感染时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于移植合并症外,余7例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造血功能恢复快,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4d;其中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4例患者平均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的中位时间均为11.6d。移植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局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者4例,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需血制品输注,无严重感染和出血。而非移植组患者治疗后造血功能均未恢复正常,1例死于脑出血和感染,余患者生活质量低下,需要反复住院对症治疗,长期间断的血制品输注;治疗后出现多种严重的合并症。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效的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可以预防和控制,生活质量高,疗效明显优于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倒位[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血小板计数(PLT)等骨髓造血恢复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确诊的39 589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显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融合基因检测和骨髓造血恢复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inv(9)血液病患者检出PML-RARα、BCR-ABL1、AML-ETO、EVI1、CBFβ-MYH11、MLL-AF6、AML-AF4、SET-NUM214、SILTALI、IgH重排、TCR重排和BCL1-IgH等多种融合基因。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恢复情况:ANC在移植后12d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PLT在移植后16d恢复至大于20×10~9/L水平。非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恢复情况:ANC在移植后12d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PLT在移植后13d恢复至大于20×10~9/L水平。结论 inv(9)血液病患者和非inv(9)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NC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而inv(9)血液病患者PLT恢复所需的时间比非inv(9)血液病患者所需时间稍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温冰箱转液氮阶梯降温冷冻保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效果,并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存情况。方法:使用3%羟乙基淀粉、4%白蛋白和5%二甲亚砜(DMSO)组成的冷冻保护剂保护自体造血干细胞,后置于-80℃低温冰箱,再置-196℃液氮罐长期储存,然后用于自体移植。2002年1月至2016年12月9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非急性髓系白血病24例,多发性骨髓瘤11例,恶性淋巴瘤53例的自体移植。对患者造血恢复时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除1例因颅内出血死亡未成功植入外,余97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所需时间平均为9.24±1.89 d,连续3 d不输血小板且血小板≥20×10~9/L所需时间平均为11.04±1.84 d。中位生存时间为47.6 (1-80)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2±1.9)%、(84.2±4.6)%和(77.8±5.6)%。3和5年PFS分别为(74.4±5.1)%和(61.2±6.2)%。结论:通过低温冰箱转液氮阶梯降温法冷冻保存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可以达到和传统的程序降温冷冻保存法一样的临床移植效果,且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