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瘅,即"热"也.现代早中期糖尿病,可分为"脾瘅"与"消瘅",其中,脾瘅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而消瘅以肝郁脾虚胃热为核心病机,无论是脾瘅或是消瘅,清热皆为此阶段的澄源之治.赤芍、生地、黄柏合称"凉脺饮",是仝小林院士常用的清热凉血降糖小方,多用于糖尿病郁热化火,伤阴动血,火热盛极,嚣张肆虐之阶段.赤芍清热凉血,兼能散瘀以保护络脉,生地甘寒凉血滋阴,黄柏苦寒清火降糖.苦寒清胃火,甘寒养胃阴,清热凉血,防火毒耗伤,亦有"早期治络,全程通络"之意.根据热势轻重,方中三味药在临床实际使用中,范围通常在15~30 g之间,若一派火热炽盛,则剂量常以30 g起步.  相似文献   

2.
脾瘅刍议     
探讨脾瘅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及其转归预后,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脾瘅相当于无"消渴"症状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瘅源于肥胖,转为消渴,其中中满内热为关键病机.积极防治脾瘅,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两方面,一般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尿病前期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脾瘅"的论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可见嗜食肥甘厚味,易损  相似文献   

4.
林轶群  逄冰 《北京中医药》2017,36(6):535-536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全面疏理,补前人所未逮,完整地展现脾瘅演变的历史源流: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初指以口甘为主的一种病证,病机为中满内热,治以兰草除陈气。宋代开始对脾瘅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渐多样化,其方药也不局限于"治之以兰",至清代对其病机的认识则转向以痰湿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5.
肥胖与中医"脾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脾瘅的发展过程中,肥胖作为脾瘅的早期阶段,是脾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同时,脾瘅也是肥胖向相关并发症转化的关键阶段。基于脾瘅理论,探讨肥胖的病机和治疗。肥胖属于脾瘅病理过程中"郁"的阶段,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在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根据肥胖虚实的不同施以消膏降浊、行气开郁及补气健脾3种治法,同时注重态靶结合,配合具体的靶方靶药,提高中医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早期非医文献中"瘅"字具有"劳病""旱病""厚盛""难""恶""怒"等含义。"瘅"在《黄帝内经》中亦有"劳病"义,表示内脏因过用而劳伤的一类疾病,如脾瘅、胆瘅、消瘅等,病因通常与饮食、情志和五藏本身的柔脆相关;在脾瘅、消瘅等病中存在津液的亏耗,故"瘅"亦具有"旱病"义;杨上善、王冰注《黄帝内经》,"瘅"始有"热"义,表示疾病存在热象,它限定了"瘅"是一种带有"热"之特性的"劳病",不同于一般的热病或劳病;"瘅"尚有"厚盛"义,表示热势的亢盛。据此认为临床对瘅病的治疗既需关注火热的标象,又需注重其五脏虚弱、津液亏耗的病本。  相似文献   

7.
糖脂代谢病(GLMD)是表现为高血糖、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定的中医病名。本文基于中医疾病命名常用方法,从GLMD的临床症状、病情、病因、病位、病机、病性6个方面对其中医命名进行逐一解析。最终,根据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情况,从病机与病性相结合角度,将GLMD命名为"瘅浊",既能涵盖疾病内涵,又能同时反映疾病病机、病性等特点。"瘅"主要指"热""湿热""劳病",瘅之为患可损伤全身多个脏腑,包括脾瘅、胃瘅、肾瘅、胆瘅、心瘅、消瘅、肝(胆)瘅等;"浊"指湿、痰、瘀、毒等病理之浊,现代医学糖、脂代谢紊乱的病理变化及其产物如高血糖、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可归属于"瘅浊"的范畴。"瘅浊"规范了GLMD中医病名及疾病范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疾病理论体系,为整体认识和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建 《中医杂志》2007,48(8):764-765
糖尿病部分病例可归属为中医“消渴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常以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消渴与脾脏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脾瘅之说:“瘅为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故五气上溢也;先因脾热,故曰脾瘅.”又《灵枢·本脏》篇说:“皮脆善病消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部分2型糖尿病,收效良好,简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67-69
胰岛素抵抗属中医学"脾瘅病"范畴,中医学多从脾气郁遏,内热中满立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经脉互为表里,对饮食的消化运化具有调节作用。脾胃经脉的生理功能与脾瘅病病机有密切联系;脾胃经脉的循行路线与脾瘅病病位高度吻合;而脾瘅病症状又与脾胃经脉的主治相关联。因此,调节脾胃经脉气血的平和,或可成为防治脾瘅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胆瘅"是《素问.奇病论》明文记载的一种直接由神志活动引起的疾病,病位在"奇恒之府"——胆。对"胆瘅"病机和《素问.痿论》"筋痿"病机的比较研究证明,"胆瘅"一病,其病位虽然在胆,其病因却在肝。"胆瘅"的病机分析表明,"谋虑"和"决断"不是两种独立的神志活动,而是同一神志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素问.灵台秘典论》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不是指两者在调控神志方面的功能相互独立,而是肝胆共同完成神志调控作用。注家对"胆瘅"病机的解释多有牵强含混,重要原因即把"谋虑"和"决断"误当作两种独立的神志活动,从而割裂了肝和胆的这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西药的联合应用成为新的治疗措施。中医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胃镜下黏膜表现进行辨证分析。中药从宏观着手,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西药从微观出发,以三联或四联疗法为基础消灭Hp,两者宏观与微观联合,相辅相成,既提高了Hp根除率,又可防止Hp反复感染。  相似文献   

13.
回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回药方》、《瑞竹堂经验方》等是研究回医药的重要著作,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回医药典籍遗失,其中回医折伤门是保存相对完整的骨伤科学,与中医骨伤渊源极深,二者在诊治伤科疾病时起着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的作用。本文就回医药治疗折伤门疾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等加以论述,以期为回医药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15.
针刺补泻论--针以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该如何操作,也许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由于操作的轻重、频率和快慢的不同,刺激量肯定有异,但这是否就是补泻的本质所在呢?从<内经>发展到<针灸大成>针刺手法洋洋大观,如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午捣臼、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凤凰展翅、饿马摇铃、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等颇使我们后学有望洋兴叹之感;这些形式各异的手法都能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它们背后是否隐藏着相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医妇产科护理临床教学中采取医护结合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助理护士42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21例为常规带教,观察组21例为医护结合带教,对比2种干预方式效果。结果观察组助理护士教学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助理护士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带教助理护士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结合模式于妇产科护理临床带教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显著提升助理护士实践和理论能力,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影响带教质量的因素,寻找改进带教质量的对策。方法:采取护士长及带教组长提出的方法、设置医生问卷调查和开座谈会听取护生的意见等,以全面详细的了解临床带教情况。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带教老师工作中存在着带教老师只是层次偏低、用力过大、专业思想不稳定、带教内容缺乏规范等问题。结论:带教老师应有责任心、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归纳总结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并与科实通过加大带教老师培训力度,建立资格带致制度,规范带教内容及带教制度的实施并与被带教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璟  杨映天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23-124
目的:探讨对热性惊厥患儿及家长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180例热性惊厥按照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对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基础上实行热性惊厥护理、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低,家长对热性惊厥知识掌握程度良好,护理的满意度高,住院时间短、复发少(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在热性惊厥患儿中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食饮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悠久历史,与《黄帝内经》成书差不多同时期的"三礼"则对上古食饮的规范叙述详细,但随着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文化的衰落,食饮中有关"礼"局面的日趋混乱,对中医而言这也成为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间接原因。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环境所致,中医一直是秉承"重养生、轻攻伐"的"常道"思想,在经典和后世诸多医家的著述中也是论食多、论饮少。然而在当前中医实际临床中,由"饮伤"造成的疾病所占比重很大,且容易被忽视,然而"病中固宜节食,尤宜节饮。食伤人所易知,饮伤人都不觉。不惟茶汤浆酒,以及冰泉瓜果之伤,谓之伤饮,即服药过多,亦谓之伤饮。"由此可知"节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中医称之为白疙,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云母状鳞屑、红膜症、点状出血为临床特征。近年来,银屑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其初期有明显的季节性,呈冬重夏轻,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病,目前病因未明,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自2000年以来,我们根据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将其辨证分型为:血热毒盛,寒湿侵袭、脉络瘀阻、血虚风燥、肝肾亏虚等五型,对证治疗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疗效,现予介绍,以求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