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液传播疾病是指一类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成人细胞白血病等20多种疾病。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接触患者和进行侵入性操作较多,更易发生由于职业暴露而造成的职业损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艾滋病的流行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面临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病人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其病毒主要是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其它体液如唾液,眼泪和乳汁亦含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等途径传播,死亡率极高。为了提高病人的  相似文献   

3.
梁雪萍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Z):142-142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我们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标准预防是面向所有的病人,无论其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实施标准预防都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艾滋病,在目前还是可防而不可治的恶性传染病.现已证实艾滋病为血源性传播疾病.近年来,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1],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机会增多.如何做好手术的护理配合,加强对患者的隔离消毒及自我防护,成为当务之急,制定有效的护理配合程序,是减少HIV病毒医源性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病人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医务人员因接触到HIV感染和AIDS病人的体液、血液而面临被感染的危险.职业暴露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在防治AIDS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洪芳  郭利华 《重庆医学》2005,34(1):154-154
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这类传染性的疾病有2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中,可以通过输入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等而感染他人[1].医院的手术室是最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传染源的地方.手术室护士在配合手术过程中,频繁接触病人血液是职业性感染的高危因素,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感染医源性血液传播疾病,所以手术室护士就成为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正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2、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3、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  相似文献   

8.
预防和控制乙肝在手术中的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郝秀阁  王娟 《海南医学》2003,14(5):88-89
如何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HBV)在手术过程中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HBV在手术中的传播途径 1.1 手术者的感染 手术室工作繁重,节奏紧张,手术室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感染HBV的机率很高,据报道有11.7%的手术人员存在意外接触病人血液的情况。即使是血液中极微量的病毒  相似文献   

9.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医务人员(医疗、防疫及输血工作者)在职业环境中暴露于传染性血液和体液的机会增多,处于高危人群的包围之中。本文就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常见疾病和高危人群及预防与控制措施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 ,护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职业感染的机会 ,因此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非常必要。1 定义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包括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艾滋病(HIV)、梅毒、疟疾、成人 T细胞白血病等 2 0多种疾病。2 感染途径经血液传播疾病最基本的途径是患者的血液、体液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液 ,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 ,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据研究针刺或接…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平顶山市1995~2002年艾滋病流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平顶山市1995~2002年艾滋病流行趋势和传播途径,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5~2002年全市艾滋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5~2002年共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4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4例(已死亡10例)。42例中血液传播占88.10%(39/42),母婴传播占4.76%(2/42),性接触传播占2.38%(1/42),目前该市艾滋病三种传播途径都已出现。主要传播途径以血液传播为主。结论 平顶山市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经血液传播艾滋病感染已进入死亡高峰。应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来源于英语缩写词AIDS,全称为 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Human Imn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HIV存在于感染者血液及各种体液中 ,主要包括精液、唾液、泪液、宫颈分泌物、乳汁、脑脊液、尿液、脑组织和淋巴结等组织和分泌物 ,其中血液、精液和宫颈分泌物的感染率最高。1 传播途径1.1 性接触传播 为主要传播途径。最常见的是同性恋 ,其次为异性恋 ,尤其是性伴侣多者。病人的配偶亦可受染。1.2 经注射、输血和应用血制品传播 为本病…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AIDS)已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罹患艾滋病或已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由于AIDS患者缺乏免疫力,易患全身各系统疾病,也常常波及口腔出现相应损害而到口腔科就诊,口腔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频繁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而成为AIDS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口腔医务人员必须对AIDS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截断AIDS的传播途径,阻止其在口腔临床工作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2例艾滋病病人的临床管理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敏  关斌 《新疆医学》2001,31(2):137-138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免疫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主要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因传染途径特殊,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该病的进一步蔓延巳成为当务之急,我病区分别于1999年3月、9月收治2例艾滋病病人,经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医院内传播的预防进展及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艾滋病在医院内传播的途径、预防措施及存在的伦理问题,提出尊重艾滋病病人和医务人员的正当权利在预防医院内艾滋病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加强全社会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尊重医患双方在预防艾滋病感染方面的权利、地位以及及时救治的正当性。尊重医疗权、隐私权,在知情同意前题下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同时应尊重医务人员的权利,在医院内艾滋病传播预防与控制中提供专业指导和防护设施。  相似文献   

16.
张小飘  吴双庆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749-2749
医院是患者聚集场所,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病人,相对说各种病菌的密度较高,随着乙肝、艾滋病、性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发病率的升高,威胁医务工作者健康的潜在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检验科的工作对象是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工作中每一环节,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可能。所以在工作中加强预防意识,充分注意自我防护,合理使用防护用具,正确洗手、戴口罩、消毒等,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1手与皮肤的消毒防护手是病菌传播最直接的途径。在日常工作中主要用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一定要戴手套(手有伤…  相似文献   

17.
近期在亚洲、北美和欧洲地区发生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 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即非典型肺炎) 流行,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1].医务人员通过直接医疗、护理病人被感染,其中以口腔检查、气管插管等操作时容易感染[2].血液接触是否有传染性尚未见文献报道.根据SARS诊断标准(1) 病人体温一般大于38 ℃,有接触史;(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3)胸部X线检查 ,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为确诊病例.我院3名护士在SARS隔离病区工作时被污染注射器误伤,其跟踪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都可以通过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传播媒介接触感染.手术室作为特殊科室,经常会接触到这些传染病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因此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掌握必要的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有效的防护不但能减少医源性传播,而且保护了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曾芳芳 《广西医学》2008,30(8):1284-1285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系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住院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较高,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是经血液传染疾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医院手术室每天都要与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接触,在给艾滋病人做手术时,就可能造成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而通过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安全处理废弃物及污染物,医务人员尽量减少意外损伤和正常处理意外损伤等,能达到控制和避免手术室感染艾滋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