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探讨维吾尔族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维吾尔族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的颞下颌关节CB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窝间隙、髁突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维吾尔族患者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内的位置无性别差异(P>0.05);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前间隙、上间隙及深度均大于安氏Ⅰ类患者,后间隙小于安氏Ⅰ类患者;髁突的内外径及前后径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维吾尔族安氏Ⅰ类患者的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存在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5例临床无口腔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男5例,女20例)正畸治疗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影像,应用Mimics10.01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正畸治疗前、后髁突的高度、最大轴位平面和最大矢状位平面的面积及骨密度,三维髁突及上部三维髁突的体积及骨密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大轴位平面和最大矢状位平面的面积和骨密度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维髁突体积及骨密度和上部三维髁突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发生适应性的改建.  相似文献   

4.
李建霞  邓锋  宋锦璘 《北京口腔医学》2007,15(2):116-117,120
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是一种记录髁突运动轨迹的描记装置,在口腔正畸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髁突运动轨迹对于正常(牙合)、各类错(牙合)以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分析及疗效评定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对其在正畸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患者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20例和对照组(安氏Ⅰ类)20人,记录患者组功能矫治前后及对照组开闭口运动时髁突运动状况,对结果进行秩和检验。结果:①相比对照组,患者组矫治前髁突轨迹明显垂直化,髁突垂直向位移[左侧为2.21(1.01)mm,右侧为1.12(1.02)mm]及倾斜度[左侧为12.89(9.12)°,右侧为12.12(8.89)°]偏大(P〈0.05);②矫治后髁突轨迹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及倾斜度接近正常(P〉0.05)。结论:多数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有较稳定且可重复的特征;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Invivo5软件研究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在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性结构及其髁状突相对关节窝位置的变化,了解Twin-block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7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于Twin-block矫治前后拍摄CBCT,利用Invivo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进行各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双侧髁突前后径及髁突高度均增加,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关于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测量项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关节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能刺激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髁突的改建,使其髁突前后径及高度增加,但对其关节窝的改建及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正常(牙合)成人颞下颌关节形态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形态正常(牙合)人群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特点.方法:自3700人中筛选出正常(牙合)成人75例,(其中男34例,女41例,年龄17-24岁)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将之分为健康关节组和TMD患者组,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ICP位颞下颌关节标准薛氏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正常(牙合)成人髁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性别差异不明显,双髁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基本对称,使用张震康法时,健康关节组1n(P/A)均值为0.1639,TMD组1n(P/A)均值为0.0522;使用Cohlmia法时,健康关节组1n(P/A)均值为0.1939,TMD组1n(P/A)均值为0.0079,且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关节窝形态在健康关节组与TMD患者组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有TMD症状的正常成人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比具有健康颞下颌关节的正常(牙合)成人显著偏后.前者髁突多接近居中位,而后者的髁突多为稍偏前位.但两者均存在较大变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位置及对称性.方法:在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取有TMD症状的1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并选取15例无症状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双侧颞下颌关节CT扫描,选取适当的断层并测量其关节间隙及对称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而对照组患者的髁突位置稍前位.实验组患者患侧髁突水平倾斜角较健侧大(P<0.05),而垂直倾斜角较健侧小(P<0.05),两侧髁突内外径、前后径、髁突长轴、髁突中心至正中矢状面距离、两侧髁突前后距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且两侧髁突存在垂直向不对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型诊断性牙合架分析,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两侧髁突纵距和髁突高度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尖交错位(RCP-ICP)位置差异也有显著性减小。结论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能够改变其髁突位置,使之在关节窝内向前下方移位,并且更接近RC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前牙开(牙合)患者与正常覆(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前牙开(牙合)患者54例(前牙(牙合)开组)和正常覆(牙合)患者54例(正常覆(牙合)组),对其拍摄的颌面部CBCT图像使用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颞下颌关节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使用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后、前间隙,根据髁突骨质情况将髁突形态分为正常型与异常型2类,对前牙开(牙合)组和正常覆(牙合)组进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的统计学分析。将前牙开(牙合)组根据开(牙合)的程度分为3个亚组:(1)Ⅰ°开(牙合)组(开(牙合)距离<3 mm);(2)Ⅱ°开(牙合)组(3 mm≤开(牙合)距离≤5 mm);(3)Ⅲ°开(牙合)组(开(牙合)距离>5 mm),比较3个亚组间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前牙(牙合)开组与正常覆(牙合)组相比,颞下颌关节前、上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后间隙显著增宽(P<0.01);前牙开(牙合)组髁突骨质异常占52.8%,正常覆(牙合)组骨质异常占21.3%,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Ⅰ°和Ⅱ°前牙开(牙合)患者相比,Ⅲ°前牙开(牙合)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更靠前(P<0.05)。结论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更加靠前、髁突骨质异常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紧咬牙时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方法:运用相关软件将志愿者的CT及MRI数据融合,构建个别正常牙合及安氏Ⅱ1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其进行边界约束和力学加载,分析描述两者颞下颌关节各个部位的应力分布。结果:正常牙合两侧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基本对称,安氏Ⅱ1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特征与正常牙合基本一致,但下颌骨、髁突及颞骨关节窝的等效应力值比正常牙合增大;关节盘的等效应力有所下降,但其上下表面的中间带应力值比正常牙合增大。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在牙尖交错位时的应力分布增大了其罹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危险性,应及时矫治为其颞下颌关节提供一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Frankel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过程中,髁突和下颌位置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经Frankel矫治器治疗成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30例,男女各15例,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重叠分析.结果①前颅底结构重叠显示治疗后患者的髁突点、下颌角点和颏前点发生明显的下移,同时男性患者颏前点发生明显的前移.②下颌结构重叠显示治疗后患者的髁突点发生明显的上移和后移(移位比约为2:1),下颌角点相对颏部发生后移.结论Frankel矫治器能刺激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髁突的生长,有利于下颌水平向的改建.  相似文献   

13.
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的髁突轨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在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的运动轨迹特征及其与正常(牙合)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26例为实验组,个别正常(牙合)26例为对照组,应用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选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轨迹不流畅变异大,两侧运动轨迹不对称.非锁(牙合)侧髁突的矢状位移、垂直位移以及空间最大位移大于锁(牙合)侧和对照组,水平位移小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锁(牙合)侧髁突的矢状倾斜度大于锁(牙合)侧和对照组,水平倾斜度小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两侧髁突运动轨迹不对称.  相似文献   

14.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因复杂,多因素致病,其中(牙合)因素与其关系密切.(牙合)干扰可致牙尖交错位时上下牙尖窝接触不广泛、不密合,下颌运动型发生改变;通过破坏颞下颌关节正常的生物力环境,致使髁突发生适应性形态的改变和移位,进而影响关节盘厚度及位置的改变,引起关节疼痛、弹响,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本文就(牙合)干扰对颞下颌关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的锥形束CT(CBCT)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来苏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实验组,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关节长轴、关节短轴、髁突外嵴最突点到矢状中线距离、髁突水平角、关节内间隙、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及双侧髁突到水平线垂直距离差。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中性侧与远中侧关节后间隙、髁突水平角、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左右两侧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及髁突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可能在髁突位置、髁突形态及关节窝形态上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存在差异,正畸治疗中需对此类患者提高警惕,在临床初诊检查时应多关注颞下颌关节区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髁状突游离再植重建颞下颌关节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15例17侧髁突颈部骨折患者行髁状突游离再植鈦板复位固定的治疗,术后定期复查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和X线片检查.结果:患者术区伤口均一期愈合,追踪1~5年颞下颌关节无疼痛、弹响及明显功能障碍,2例面神经颞支有影响,1例轻度错牙合畸形. 结论:本法操作简单易行、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适用于移位的髁突颈部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其位置的变化.方法:对21例下颌偏斜患者和20例个别理想[牙合]志愿者拍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5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双侧关节结节高度、关节窝指数增大,髁突后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减小;偏斜侧的关节前间隙、关节前后间隙面积比,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减小;对侧的关节上间隙、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髁突前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关节窝后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增大.结论:下颌偏斜患者的双侧髁突和关节窝形态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尤其以非偏斜侧髁突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年人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正常牙合志愿者、高角和低角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共59名成年人,分别进行颞下颌关节扫描,采用多层面重建(multi pla-nar reformation MPR)技术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角组成人安Ⅱ错牙合患者的髁状突处于关节窝内的位置为后移位,占61.1%(22/36),与对照组和高角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高角组患者的髁状突前斜面倾角、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和关节窝高度测量值则小于低角组(P<0.05);高角组患者具有细而长的髁突头,而低角组患者则具有短而粗的髁突头,但3组间髁状突总高度测量值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间,其关节骨性结构存在差异,正畸治疗应关注患者颞下颌关节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Herbst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情况。方法:18例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治疗前后摄双侧颞下颌关节磁共振(MRI)片,在MRI片上测量髁状突表面软骨增生的量,并用Kurita法分析治疗前后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之间位置关系的改变情况。结果:①髁状突后上方表面软骨有明显增生迹象:增生量最大1.3mm ,最小0 .6mm ,平均0 .93mm。②髁状突与关节窝,关节盘与关节窝位置关系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髁状突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Herbst矫治器可刺激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产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oDental软件对CBCT片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线距和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矢状向关节前间隙减小,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增大,冠状向关节上间隙增大(P<0.01);髁突高度、矢状向髁突角度、横断面髁突前后径增加(P<0.01)。结论 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后,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和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髁突有新骨沉积,高度增加,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CB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