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评价和比较2012年和2013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同供餐模式学生餐的营养素供应情况,为开展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称重记账法对2012年3 910所和2013年5 523所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a后,食堂供餐学校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锌均高于2012年(Z值分别为-4.059,-2.665,-6.051,-2.387,-2.660,-3.900,-3.888,P值均<0.05),企业供餐学校的蛋白质、钙和锌人均供应量均高于2012年(Z值分别为-2.797,-7.048,-6.013,P值均<0.01).采用多水平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发现,食堂供餐模式学校的人均膳食能量、维生素A、维生素C和铁供应量均高于企业供餐学校,分别高196.20 kcal,84.42 μg RE,29.17 mg和3.65 mg;但企业供餐模式学校的人均钙和锌供应量高于食堂供餐学校,分别高246.56 mg和2.72 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a后,学校的人均能量和营养素供应情况普遍提高,且存在供餐模式间的差异.各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供餐模式和供餐食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1982年与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和能量的营养素来源及变化特征。  方法  分析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简称“2012年营养调查”)中参加膳食调查的6~17岁儿童的膳食摄入情况。1982年的膳食信息连续5 d采用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收集,2012年的膳食信息连续3 d采用24 h膳食回顾与3 d家庭油、盐、调味品称重相结合方法收集。  结果  从1982年到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日平均摄入量由(2 216.5±19.0)kcal/d下降至(1 766.4±30.6)kcal/d(t=45.05, P<0.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3.7±0.4)%下降至(55.5±0.6)%(t=102.10, P<0.001);蛋白质供能比由(10.8±0.1)%增加至(12.3±0.2)%(t=-33.40, P<0.001);脂肪供能比由(15.2±0.3)%增加至(33.2±0.5)%(t=-105.22, P<0.001)。脂肪供能比超过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上限(30%)的6~17岁儿童比例由1982年的6.1%增加至2012年的59.8%。  结论  2012年和1982年相比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水平下降,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例发生变化,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增加。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广泛开展营养宣传教育,引导6~17岁儿童合理饮食,调整城乡6~17岁儿童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学生缺勤状况变化,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在中国中西部22个省699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中,在每个县按照供餐模式分层后随即抽取10%~30%的小学和初中作为监测学校,收集2012—2017年的每年3—6和9—12月学生出勤信息。  结果  2012—2017年监测学校的学生总缺勤率为26.0/万,2012—2016年由30.8/万逐年下降至23.4/万,2017年又增高到28.2/万。西部地区学生缺勤率(29.4/万)高于中部地区(21.5/万),小学生病假缺勤率(15.0/万)高于初中生(13.4/万),初中生事假缺勤率(16.9/万)高于小学生(9.9/万);混合供餐学校学生缺勤率(28.5/万)高于食堂供餐学校的学生(26.4/万),后者又高于企业供餐者(25.0/万)。病假缺勤率以12月为最高(18.4/万),事假缺勤率以6月为最高(14.6/万)。  结论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学生缺勤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地区、学段、供餐模式及学校属地的学生缺勤率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浙江省公立小学食堂午餐供应现状,为开展学生午餐科学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5-6月,9-10月,采用称重法和记账法对浙江省44所公立小学食堂午餐的食物供应情况及就餐人数进行2次调查,每次调查1周。  结果  40.91%的学校食堂配餐时依据学生口味,45.45%制作食谱时参考《学生餐营养指南》。食物种类供应中,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畜禽肉、鱼虾类、蛋类、牛奶、大豆坚果类、植物油、盐的供应量分别为109.05,118.01,0,63.96,9.25,11.31,0,10.68,10.47,2.54 g。只有植物油的供应量与推荐量基本持平。各类营养素的供应中,能量、蛋白质、脂肪供能比、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供应量分别为820.84 kcal,32.79 g,37.56%,48.47%,164.18 mg,7.84 mg,4.71 mg,23.07 μgRAE,0.41 mg,0.35 mg,20.47 mg,2.34 g; 只有能量、维生素B1的供应量与推荐量基本持平(P值均>0.05)。城镇与乡村小学午餐各类食物和营养素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浙江省公立小学食堂午餐供应情况不容乐观,供应结构不合理,某些营养素供应量与推荐量差距较大。建议结合本地饮食特点进行学生餐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国2013—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学校电子配餐软件使用和食谱制定等情况,为提高学校供餐质量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2013—2017年,在“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的中国中西部22个省699个国家试点县中,分别按照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供餐方式,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小学和初中作为调查学校,每年填写学校调查问卷。  结果  2013—2017年,学校“学生电子营养师”等配餐软件使用比例分别为11.7%,8.0%,17.8%,16.9%和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09,P < 0.01)。学校食谱制定者包括学校、教育局、医院或高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017年分别占74.9%,20.0%,3.7%,1.3%,不同学校类型、地区、供餐方式食谱制定者构成比例均有差异,且随年度变化趋势均有所区别(P值均 < 0.05)。各年度,食品安全是学校食谱制定时的主要考虑因素,2014—2017年将食品安全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的比例分别为58.0%,78.4%,70.6%和87.4%。  结论  2013—2017年,学校电子配餐软件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均较低,学校食谱制定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应进一步加强配餐软件的推广,提高食堂工作人员营养知识水平和技能,促进学生餐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后学校食堂及供餐状况变化,为提高学校食堂供餐成效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2012—2017年,在“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的中国中西部22个省699个国家试点县中,每年按照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模式,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小学和初中,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学校食堂建设及食堂供餐情况,每年样本量约8 000~11 000所学校。  结果  2012—2017年,不同年度间学校有食堂、学校有食堂和餐厅、学校有食堂和餐厅且餐厅配备桌/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 043.95,6 383.85,6 731.17,P值均 < 0.01),学校有食堂的比例从2012年的59.5%升至2017年的87.0%。食堂提供早、午、晚餐的比例在各年度有所波动(χ2值分别为51.85,144.96,189.19,P值均 < 0.01)。食堂早、午、晚餐的食物种类在2012,2014和2017年逐步丰富(χ2值分别为702.30,892.38,550.55,P值均 < 0.01)。中、小学和中、西部学校的食堂建设指标、食堂供应三餐比例及食堂三餐食物种类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度变化情况整体不同(P值均 < 0.05)。  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试点学校食堂比例不断提高,食堂建设不断完善,食堂供餐食物种类不断丰富,但学校食堂建设与三餐供应比例变化不匹配。应尽快解决制约因素,提高学校食堂供餐比例,丰富食物品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对象为1997—2011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6轮调查中膳食及腰围数据完整的7~17岁的儿童青少年。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标准判定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结果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29, 95% CI: 1.12~1.48);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47, 95% CI: 1.19~1.82);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OR=0.75, 95% CI: 0.64~0.87)与≥65%组(OR=0.68, 95% CI: 0.58~0.80)都降低了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男生蛋白质供能比≥15%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与女生相比更大(OR=1.78, 95% CI: 1.31~2.41, 交互作用P=0.012)。   结论  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中,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会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域的18~64岁成年人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情况。方法 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选取9481名具有完整膳食数据和人口学特征的18~64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食用油和调味品)收集膳食资料,借助食物成分表将食物消费量转换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量。结果 2018年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居民每日能量摄入中位数水平分别为1942.28 kcal和1951.14 kcal,西北、西南、东南和北方地区人群分别为1796.94、1972.89、1989.61和1908.98 kcal/d;城市蛋白质、脂肪供能比分别为13.61%和35.85%,高于农村的12.31%和34.45%,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城市(49.62%)低于农村(52.18%);西南和东南地区脂肪供能比分别为38.90%和36.8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47.70%和47.93%。不同地区能量、蛋白质、脂肪的主要食物来源不同。随着年龄的升高,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来源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减少;低收入人群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相似文献   

9.
分析重庆市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12个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食堂食物和营养素供应情况,为制定下一步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重庆市12个地区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小学和初中,共调查223所学校158 107名学生,通过记账法对2016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进行调查,计算食物和营养素的供应情况.结果 粮谷类、蔬菜、鸡蛋、豆制品和牛奶供应情况较差,供应量偏低学校比例分别为51.12%,41.70%,88.79%,90.13%和99.10%,畜禽肉类和植物油的供应量偏高,偏高学校比例分别为71.75%和66.82%;能量、蛋白质、铁和锌的供应情况相对较好,供应量偏低学校比例分别为19.73%,17.94%,13.00%和13.00%;维生素A和钙的供应情况较差,供应量偏低学校比例分别为28.70%和30.94%;维生素C供应偏低情况严重,偏低学校比例为96.86%.小学和初中粮谷类、蔬菜、畜禽肉、鸡蛋以及能量、蛋白质和钙的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重庆市贫困农村学校学生膳食结构有待改善.要加强对学校食堂配餐人员的宣传和培训,保障学生合理膳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0—2012年中国老年人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2年)"16 612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和家庭食用油及调味品称重数据,按照2004年和2009年《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老年人每日能量和三大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及供能比,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对老年人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进行评价。结果中国老年人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分别为(1840. 9±636. 7) kcal/d、(255. 9±106. 8) g/d、(55. 6±22. 7) g/d和(66. 8±35. 0) g/d,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分别为(55. 7%±12. 1%)、(12. 3%±3. 4%)和(32. 5%±11. 7%)。城市老年人能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均低于农村,而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均高于农村。无论城乡、地区和性别,能量及各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 01)。蛋白质摄入不足率男性和女性分别达57. 0%和53. 8%,脂肪供能比高于30%者分别占56. 7%和56. 8%。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蛋白质摄入不足率分别为51. 0%、61. 2%和68. 6%,脂肪供能比超过30%的比例分别为56. 9%、56. 3%和57. 1%。结论 2010—2012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宏量营养素摄入模式不合理,蛋白质摄入水平低,脂肪摄入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珠三角地区部分中小学学生餐的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供应情况,为提高学生餐营养质量和制定有效的学生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珠三角地区的8所中小学3个年龄段学生的午餐进行连续5d的膳食样品采集,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学生餐的营养成分含量,并与学生餐指南对应的营养素摄入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所中小学午餐蛋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学生午餐各类食物和营养素水平, 为指导有关部门配餐和供餐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 利用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数字化管理平台收集天津市滨海新区96所学校13 018份学生午餐食谱, 对学生午餐中的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奶及奶制品、大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和其他九大类食物, 能量和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12项营养素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  学生午餐各类食物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畜禽肉类96.8%(116.4 g)、谷薯类92.3%(179.5 g)、蔬菜类65.0%(170.6 g)、大豆类及其制品/坚果47.7%(21.4 g)、蛋类33.4%(18.0 g)、鱼虾类14.4%(8.5 g)、水果类14.1%(19.6 g)、奶及奶制品0.3%(35.4 g)。不同年级间各类食物摄入合格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学生午餐能量合格率为76.9%(932.6 kcal), 各类营养素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铁96.9%(9.7 mg)、锌96.8%(5.9 mg)、蛋白质96.4%(43.8 g)、碳水化合物87.6%(130.8 g)、硒82.9%(23.5 μg)、维生素C 78.5%(48.8 mg)、维生素B1 75.9%(0.5 mg)、脂肪74.3%(28.5 g)、维生素A 74.1%(327.1 μg)、维生素B2 49.9%(0.5 mg)、膳食纤维19.5%(5.9 g)和钙13.4%(246.1 mg)。不同年级间能量和各类营养素合格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数字化平台基本满足学生午餐食物种类和营养素水平, 但也存在鱼虾类、水果类和奶及奶制品不足及维生素B2、膳食纤维和钙不足等问题。建议优化学生午餐食谱或在其他餐次增加相应食物摄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成都市儿童经常消费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成分现状,为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西南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队列2021—2022年成都调查点6~12岁队列儿童的3 d 24 h膳食调查数据,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收集预包装食品营养信息,对全部食品逐级分类,统计每100 g或100 mL食品的营养素含量,并对营养素含量进行分级判断。结果 共调查了十大类23个亚类1 902种儿童预包装食品。坚果种子类、休闲食品类、方便速食类和其他乳制品类总能量较高(2 476,2 027,1 728,1 816 kJ/100 g),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均超过20%。鱼禽肉蛋及其制品类蛋白质含量(22.8 g/100 g)最高,NRV%为38%;坚果种子类脂肪含量(47.5 g/100 g)最高,NRV%为79%;糖果果冻类碳水化合物含量(82.1 g/100 g)最高,NRV%为27%;调味面制品类钠含量(2 352 mg/100 g)最高,NRV%高达118%。调味面制品类、方便速食类食品大多属于高钠高脂高碳水化合物食品,烘焙膨化类食品几乎均为高脂高碳水化合物食品,鱼禽肉蛋及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中小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正确引导儿童合理消费零食、促进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2019年,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中西部22个省699个县中,分片选取1~3个国家试点县,共选取50个重点监测县。按照不同供餐模式,随机各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的27 374名学生的零食消费频率、花费和种类等信息。  结果  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有14.0%的学生每天吃零食≥2次,21.6%的学生每天零食花费≥3元。零食选择的前3位依次是蔬菜、水果(50.6%),饼干、面包(50.1%),膨化食品(4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在外地打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企业供餐、校园里有小卖部或超市的学生每天摄入≥1次零食的可能性更高(OR值分别为1.35,1.19,1.11,1.51,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现象较为普遍,且存在零食选择不合理的问题。应建立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支持引导的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零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