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52例急性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6例。对比两组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上下肢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ADL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17,(13):81-84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66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方式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护理4、8周Fugl-Meyer、FIM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8周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护理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8周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4、8周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4、8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均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4、8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护理前,护理8周Bathel指数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8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均优于护理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8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SAS及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十分有利,可明显改善患者各项评分,是优秀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冬花 《中国药业》2011,20(21):78-79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8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外科常规手术及降颅压、营养神经和对症支持治疗,康复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康复护理,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2周.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BI评分和FM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康复护理组下降或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4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康复护理组改善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蒋维翠 《中国处方药》2014,(10):133-133
目的探析脑梗死恢复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1月确诊并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14例,对所有患者在实施基线处理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功能护理训练、生活能力护理训练,并在康复护理训练的过程中侧重完成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结束后,比较患者训练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与实施康复护理前相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下降,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结论脑梗死恢复期实施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其整体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结果护理前两组ADL评分和C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康复护理与自我锻炼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式将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4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含患者70例,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治疗以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在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评分,以判定疗效。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均显著升高,护理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急性脑血栓脑梗死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102例急性脑血栓脑梗死患者,并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情况予以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的对比(P>0.05);治疗7 d与14 d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对比(P>0.05);治疗7 d、14 d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的对比(P>0.05);治疗7 d与14 d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观察组的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血栓脑梗死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功能充分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偏瘫康复操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干预组由康复护士给予实施个体化偏瘫康复操以提高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康复护士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测量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和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提高,干预组FMA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施偏瘫康复操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避免和减少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治疗8周后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上升更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计划地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能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残率,缩短病程,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瘫痪病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二级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脑血管偏瘫病症患者,根据患者就诊的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对照组(n=30)。观察组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工作,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上、下肢运动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arthel指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评分情况实行对比,P>0.05。护理后,两组上下肢运动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上肢运动评分和下肢运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脑血管偏瘫病症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情况,值得在临床方面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双上肢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肌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实施早期双上肢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干预前后上肢:肌力及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CNS)、上肢功能(FMA)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肌力为0~1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2~3级和4~5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肌力为4~5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CN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和M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康复功能锻炼对促进患者术后患肢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系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系统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情况。结果接受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观察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重型神经缺损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平均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生活中完全需要帮助患者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促进其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肢体康复训练联合中医护理干预脑外伤肢体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外伤肢体障碍患者纳入研究,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肢体康复训练联合中医护理(指关节屈曲运动、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内外旋等肌力被动训练,稳定期行康复训练,出院时行生活能力训练,中医主要为中药熏蒸、穴位盒灸)、脑外伤常规护理(给予饮食指导、鼓励早日下床活动等).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分值、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ADL)分值,调查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FMA量表中下肢体、上肢体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FMA总分为(72.36±5.23)分,较对照组护理后的(60.52±6.87)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为(78.64±12.36),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71.65±13.56)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 (P<0.05).结论 肢体康复训练联合中医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外伤肢体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赢得患者青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给予心理干预、病情观察、饮食干预、健康教育、功能锻炼等早期系统化护理措施,对照组行我科脑梗死患者的常规护理,综合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理后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0.42-± 17.51) VS(27.35±15.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MMSE以及记忆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MMSE(1 7.83±2.13)VS(12.74±1.94);记忆功能(9.93±3.55)VS(5.83±3.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化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及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本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伴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预防组针对存在的发生肩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采取了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无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预防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的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FMA及MBI量表分值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其康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整体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70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整体康复护理,观察期6个月,以GQOLI-74问卷评价效果,对比和分析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与康复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与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与护理前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升高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与护理后,两组BPRS评分较治疗与护理前降低,NOSIE评分较治疗与护理前升高(P<0.05),研究组升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整体康复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护理对ICU转出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由我院神经外科ICU治疗后转出的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ADL)、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认知功能采用简明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出现的肺部感染、重度压疮等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前MMSE、GCS、ADL评分均少于护理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MMSE、GCS、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后肺部感染率、重度压疮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肺部感染率、重度压疮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康复护理患者认知、运动、神经功能恢复优于护理前,MMSE、GCS、ADL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肺部感染、重度压疮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后高血糖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将1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进行试验。对照组在采用小剂量普通胰岛素过程中对血糖进行了动态的监测直至疗程末清晨空腹静脉血糖连续2次正常;研究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措施和早期功能锻的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ADL、意识、吞咽障碍的恢复情况,并对意识恢复者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研究发现研究组中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各项ADL评分明显改善(P〈0.05);ADL总评分为(58.4±18.5)分,(P〈0.01)。结论综上所述,重症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患者尽早实施护理干预,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