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患者男,32岁,发现高血压病5年,血压平时在160/100 mm Hg左右,未服用过降压药治疗,因突发胸闷2h来诊.患者于2012年2月25日上午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气短,可平卧,无胸痛,持续不缓解,于0.5h后到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显示Ⅰ、aVL、V2 ~ V6导联ST段压低>0.2 mV,T波倒置、宽大畸形,QT间期>0.56 s,急查心肌酶、肌钙蛋白T为正常范围,于发病1.5h转来我院急诊科,查体:BP 135/80 mm Hg(左上肢)、120/70 mm Hg(右上肢),神志清,平卧位,双肺中下野可闻及湿哕音,心率96次/min,律齐,主动脉瓣区可闻及哈气样舒张期杂音.  相似文献   

2.
张威  王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0):2020-2020
男,80岁.因发现血压高40 a,血压控制不良1个月余入院.1966年查体时发现血压增高,未规律服药,血压最高可达220/150 mm Hg,近3 a规律服用氨氯地平(10 mg/d)、美托洛尔(50 mg/d)及双氢克尿噻(25 mg/d)、贝那普利(20 mg/d),血压控制不理想,波动在150~160/90~100 mm Hg.近1个月血压波动较大,最高达200/116 mm Hg,一般在150~180/90~110 mm Hg,晨起血压较高.既往体胖,打鼾30 a余,夜间张口呼吸,白天嗜睡.  相似文献   

3.
例1:男,75岁.以血压未能良好控制1周为主诉就诊.患有高血压病史2 a,2 a前开始口服倍他乐克25 mg/次,2次/d.自己在家监测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左右.2004年心电图显示正常.近1周测血压为170~160/100~90 mm Hg.查体:BP 160/90 mm Hg,HR 68次/min.心肺听诊无异常.复查ECG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嘱患者逐渐减少倍他乐克用量,先改为12.5 mg/次,3次/d口服.加服波依定5 mg/d,随诊根据血压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4.
1 病历摘要 男,73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半年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3年,血压最高170/110 mm Hg(1 mm Hg=0.133kPa);糖尿病史2年,空腹血糖最高13.2 mmoL/L.入院查体:P 74次/min,BP 160/100 mm Hg.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29岁,发现高血压病伴眩晕半年,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 Pa)。否认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活动不灵、言语含糊、意识丧失及呛咳等症状。无高血压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双肾、肾动脉、肾上腺及腹部大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右侧椎动脉起始段管腔内径约2.8 mm,腔内无回声区清晰,CDFI示血流充盈良好;椎动脉C6~C5、C5~C4及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9年2月收治1例心脏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患者2个月后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44岁,13年前因间断左耳流血、听力下降就诊,发现左颈静脉孔区占位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染色发现嗜铬颗粒,考虑副神经节瘤.2007年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为1.5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未予治疗.2008年9月患者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头胀伴心悸,无明显大汗、无手抖,测血压1.40/120mmHg.当地医院给予硝苯地平10mg,3次/d口服,阿替洛尔1片3次/d口服但效果差.改用酚苄明治疗后血压逐渐稳定,但有体位性低血压,立卧位血压差40 mm Hg.就诊于我院,经多科会诊后明确心脏嗜铬细胞瘤诊断.于2009年3月24日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时起搏器植入术,2009年4月25日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在发现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白天血压正常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又提示有高血压相关性损害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结果血压在125/75~139/89mm Hg(1mm Hg=0.133kPa)有76例,占53.52%;血压在140/90~159/99mm Hg有31例,占21.83%;血压≥160/100mm Hg有15例,占10.56%。结论动态血压监测能及时发现夜间高血压患者,并及早给予降压的治疗,对延缓靶器官损害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敏 《临床荟萃》2008,23(2):93-93
患者,男,76岁,农民.主因呕吐、口渴1天,于2007年4月25日收入院.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饮食差.查体:体温36.8℃,脉搏120次/min,血压10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心律120次/min,律齐、无杂音,双肺、腹部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针刺觉对称存在.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9岁.因高血压5年余,头晕2年余来院就诊.体格检查:胸骨上窝可触及搏动性肿块,并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双上肢血压明显高于下肢血压:右上肢17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下肢120/100 mm Hg;左上肢160/76 mm Hg,左下肢110/90 mm Hg. 超声检查:心脏各房、室不大.胸骨上窝切面显示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约20 mm处降主动脉管腔明显狭窄,内径约8mm,并见隔膜样回声,其上见约3 mm缝隙;左锁骨下动脉及颈总动脉之间可见一纤细管腔结构源自主动脉弓并向上延续(图1).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摘要 女,41岁,因"反复心悸、胸闷、出汗5年,加重2个月"为主诉入院.近5年来,时常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出汗,每次发作约数分钟缓解,缓解后感全身无力.初时平均每月发作2次左右,曾到到多家医院求治,血压升高,达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先后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2级",给予静脉滴注药物并口服倍他乐克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行性加重,近2个月来平均每日发作1、2次,来我院.查体:P 96次/min,BP 100/60 mm Hg,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率96次/min,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11.
患男性,46岁,农民.于2004年发现血压高,口服降压药治疗.2006年2月3日出现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入院后查血压高[160/100mm Hg(1mm Hg=0.133kPa)]、肾功能异常(血肌酐1070 μ mol/L)、严重贫血(Hb40g/L)、酸中毒(C0 212.1mmo1/L),立即行颈内静脉置管给予急症血液透析.诊断为慢性肾脏病(CKD)、慢性肾衰竭(5期)、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1 岁,因"持续头痛12 d,反应迟钝4 d",以"头痛"于2007 年4 月25 日入院.患者于2007 年4 月13 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颞部疼痛,为持续性胀痛,转动头部及改变体位时加重,休息1 ~2 h 后可减轻.2007 年4 月21 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说错话、反应迟钝.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 年余,血压最高150/100 mm Hg,规律服用福辛普利10 mg/d,血压控制在125/80 mm Hg 左右.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5岁,主因发现高血压10年,活动后气短2年,加重10余天入院.患者10年前查体时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达220/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活动障碍,间断服用复方降压胶囊控制血压,血压波动于130~140/70~90 mm Hg之间.2年前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伴汗出,无胸痛及肩背部放射,经休息5~6分钟可逐渐缓解.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介绍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9岁,体质量98 kg.由"排尿困难,尿频一年"诊断为前列腺癌,急性尿潴留,于2008-11-19入院.查体:T 37.0 ℃,P 80次/min,R 20次/min,BP 160/100 mm Hg;心肺未见异常,膀胱区充盈.直肠指诊:前列腺Ⅲ度肿大,中央沟消失,质地硬,前列腺内多个不规则硬结,尿道外口无狭窄,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早期血压水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予以强化降压治疗,入院后24 h内血压控制于130~160/80~100 mm Hg;对照组予以标准降压治疗,入院后24 h内血压控制于160~180/100~120 mm Hg。比较两组血肿扩大发生情况、入院时及入院24 h后的血肿体积变化、神经功能评分及入院时、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入院24 h后,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入院时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入院24 h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及时将血压控制在130~160/80~100 mm Hg,可有效减少血肿体积,降低血肿扩大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5岁,因体检发现镜下血尿就诊。患者既往有阵发性血压升高,最高约160/100mm Hg(1mm Hg=0.133kPa)。体格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红细胞(ERY)80个/μl;尿沉渣检查示红细胞188.9个/μl;其余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行双肾超声检查:左肾大小10.3cm×4.5cm×4.9cm,右肾大小12.6cm×5.2cm×5.5cm,双肾结构清晰,肾盂肾盏未见扩张,右肾内静脉增宽,段静脉宽0.5~0.7cm,肾静脉主干远心端最宽处约1.2cm,于肾门区近下腔静脉处测及一2.8cm×3.1cm×2.2cm囊状无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晰,仔细扫查见其壁与右肾静脉主干前壁相连。彩色多普勒超…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1岁.因乏力、口干、多饮4个月,于2006年3月28日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患者于2005年12月无诱因出现阵发性乏力、颜面水肿伴头晕,当时测血压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最高达200/105 mm Hg,口服降压药物治疗无效且逐渐出现口干、多饮,夜尿增多,乏力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钾2.1 mmol/L,血钠、血氯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 pH 7.49,空腹血糖7.6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9 mmol/L,双肾上腺CT示肾上腺增生.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给予补钾降压治疗,症状稍减轻.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收住院.既往无类似病史及家族史.……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性,22岁,于10个月前妊娠体检发现血压升高,终止妊娠后因多次"血压升高"就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患者无乏力,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 Pa),血钾3.65 mmol/L。CT提示:左肾上极可见一大小约1.5 cm×1.5 cm×1.0 cm的占位,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各期轻度强化,边界尚清。结论:左肾占位,考虑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刘利华  王慧卿 《临床荟萃》2008,23(17):1282-1282
例1男,55岁,以阵发性心悸、胸骨后不适1天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于工作中突然出现心悸、胸骨后不适,牵拽感,同时伴有恶心,但未呕吐,当时测血压160/100 mm Hg(1mm Hg=0.133 kPa),当地医生予以口服药物(具体不详),并静脉滴注"灯盏花、丹参"等药物,约1小时后症状缓解.于晨起如厕时突然出现周身乏力、大汗,无胸闷、胸痛,无意识障碍、抽搐及大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76岁,原为低血压,于10年前始突然血压升高,服用多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良,血压波动在160~180/10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近两年血压高达230/130 mm Hg,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及利尿剂为主的5种降压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压,伴心功能不全及肾功能损伤,血肌酐396 mmol/L,故来我院就诊。查体:肥胖体质,血压230/130 mm Hg,呼吸急促,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00次/min,心律不齐,双肺底布满湿啰音,肝脾肿大,双下肢水肿。腹部查体无异常,肾区无叩痛,上腹部、腰背部及肋缘下未闻及血管杂音。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