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东某稀疏三维工区表层条件复杂,工区中部折射层不稳定且部分缺失,工区东部有一地表异常区带,模型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该区的静校正问题。将二维炮检域迭代直接静校正技术推广应用到该区三维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该技术在共炮点叠加剖面和共接收点叠加剖面而不是在CDP叠加剖面上拾取成像层位,适合于CDP覆盖次数低的稀疏三维。由于对拾取的参考模型层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使用该方法解决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时,参考模型层位的拾取必须有解释人员的参与和认可。  相似文献   

2.
一种改善长排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邬达理 《石油物探》2005,44(5):465-467
在进行长排列地震资料处理时,由于大地滤波和动校拉伸等因素的影响,存在随炮检距增大频率降低的现象,难以获得高分辨率的资料处理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提高大炮检距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常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之后,对数据进行共炮检距域分选和动校正处理,然后进行主分选为共炮检距域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介绍了该处理方法的实现步骤,并用数值模拟和实际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改进方法进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共炮检距域自相关特征子波分析处理后,相位一致性得到明显改善,叠加剖面的同相轴变细,频带变宽,提高了资料的分辨率,改善了叠加剖面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实现最佳零炮检距地震照明成像——CRS叠加之几何阐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重要的中间成果,常规处理中的共中心点(CMP)叠加的目的正在于此。当地层倾斜时,CMP道集发生反射点弥散,CMP叠加无法得到正确的零炮检距(ZO)剖面。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实施NMO/DMO叠加或沿着共反射点(CRP)轨迹进行叠加才能达到偏移到零炮检距(MZO)的目的。根据共反射面元(CRS)叠加理论,CRS叠加面是反射点附近一个邻域内CRP轨迹的集合,所以沿CRS叠加面应能得到最好的零炮检距剖面。以几何描述的方式,在常速介质假设下通过图示定性描述CRP与CRS叠加之间,NMO/DMO叠加、叠前深度偏移(PreSDM)与CRS叠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4.
炮检距对地震分辨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在多次覆盖水平叠加处理中,因为不同炮检距道的垂向分辨率不同,使得动校拉伸后地震剖面的垂向分辨率降低。为此,分析了炮检距对地震垂向分辨率的影响,并从惠更斯原理出发,推导了炮检距与地震横向分辨率的关系式,讨论了炮检距对地震横向分辨率的影响。通过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和分析,揭示了不同炮检距道的地震信息所存在的差异,解释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指出了在高分辨率地震采集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给出了消除炮检距对地震分辨率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多波多分量技术预测轮南地区中生界储集体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轮南地区地震转换波勘探中,研究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采集时,要使药量、炮检距等满足接收转换波的要求;处理时,采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平面波理论与平面波的偏振投影技术,实现P波、SV波的波场分离,转换波处理时考虑到共转换点并非在炮点与检波点的中点,用共转换点(CCP)道集求取其时距曲线进行叠加,得到转换波叠加剖面;解释时,首先进行P波剖面解释,正确认识波形,利用VSP测井和声波测井等资料标定转换波剖面后,解释反射明显的地球物理界面,制作压缩剖面,将P波剖面与SV波剖面一一对应分析,识别内幕波形变化,测算各种属性。应用该技术,发现轮南地区侏罗系与三叠系的储集体地震波动力学特征有明显差异。图8表1参8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常常发现野外观测系统不准,其后果极为严重。为了避免重复施工,改善处理效果,笔者在IBM3081系统上编制了利用初至波对野外观测系统进行检验和校正的程序。文中介绍了两种校正方法:其一是只作炮检距校正。根据工区的小折射、井口时间、反射记录等资料提供一条或几条比较准确的初至时距曲线,作为标准曲线,然后将从实际共炮点道集中拾取的初至曲线与标准初至时距曲线相比较,确定出实际初至曲线所对应的炮检距,并对各个地震道的空间属性进行修改。对某三维工区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效果良好。其二是先用迭代方法加误差约束条件计算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然后计算炮检距,再进行校正。这种校正处理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实验表明,对于观测系统误差较大的数据,不宜作坐标计算,只作炮检距校正尚可完成部分校正。处理中要根据数据的性质选取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椭圆展开理论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基于共炮点道集数据的速度分析方法,给出了相应的速度分析流程;通过选定速度范围,采用椭圆展开并相干叠加的方法,利用共炮点道集求取每一速度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对得到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进行选排形成共法向出射点速度谱,按照能量最大准则确定每一个法向出射点的速度;进而利用拾取的速度求取真正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该速度分析方法无需预先抽取速度分析道集,避免了常规速度分析中共反射点弥散的问题。模型试算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多项式拟合技术在提高信噪比的同时基本上不降低资料的分辨率,但该法以往仅适用于二维拟合。本文提出了三维时—空域曲面拟合与叠加方法,给出了数理推导和实现步骤,利用三维复合正交基的可分解性,实现了线性拟合、双曲拟合、挠曲拟合的分离和复合,完成了二维拟合向三维拟合的拓展,使多项式拟合方法适用于三维地震资料处理。采用该方法对实际三维地震资料在共炮检距域进行三维曲面拟合与叠加,得到相应的叠加剖面。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9.
二维地震数据的DMO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气藏勘探精度要求的增加,以及对数据处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考虑,常规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为此,建立了二维地震情况下的DMO技术,并利用ProMAX软件对野外采集的二维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对DMO技术处理前后的地震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MO技术能够将非零炮检距的地震记录转换为自激自收零炮检距的地震记录,实现了共反射点叠加,改善了水平叠加的效果,消除了倾角因素对偏移成像的影响,使地震剖面较真实地反映了地下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10.
论常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共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的几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叠前全偏移方法的新思路,进而提出了实现手段与成像点的位置均与DMO方法有所不同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该方法是将多次覆盖中不同炮检距的地震反射波通过坐标变换及相应的波动方程法外推波场,使之一次偏移到它们自身的反射点上,然后进行叠加,即得最终结果。此法适用于任何倾角。对物理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是可行的,并能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地震采集工程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的技术和方法。首先,从数据管理平台的设计入手,探讨了GIS与数据库的关系、平台的数据结构以及软件的整体架构等;然后,介绍了平台实现的几项关键技术,即层次型的项目数据管理、图层控制的勘探项目查询、表层试验资料的数据处理、SPS(Shell Processing Support)与观测系统的显示与分析、地震数据的定量化分析等;最后,利用自行设计开发的实用软件对该技术的特色和功能进行了说明。基于GIS的地震采集数据管理平台可以整合地震勘探工程中的过程数据,并提供主要技术环节的数据处理模块,为地震采集工程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和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12.
在有了发现井的重点构造上,如何利用地震资料将井下信息进行外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叙述了在Y-1构造上的初步探索.在对该构造连井剖面重新处理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与常规处理流程相比,它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采用单道处理和2ms采样间隔,充分利用了野外工作中已达到的纵横向采样率;2.叠前用共炮点道集统计子波反褶积代替了一般脉冲反褶积,取得了良好的波形压缩效果;3.叠后用KL滤波,有效地压制了随机噪声;4.在处理结果的显示方式上,采用了大比例尺的正、反极性波形显示和波阻抗与反射波形重叠显示,便于分析对比;5.在波阻抗反演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平均方程和内插公式做了砂岩百分含量剖面和孔隙度剖面,这两种剖面在比较理想的条件下,对测井信息的外推有重要参考意义.采用这种处理流程,处理的剖面与原剖面相比,地质现象的清晰程度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但该区地震资料大多为二维资料,且中深层资料品质普遍偏差,对评价古近系影响较大.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实践采用的方法是:以陵水凹陷为例,通过对该区地震资料的品质进行分类分析,优选出可能改善的测线进行针对目的层的试处理,对试处理结果和效果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批处理.处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的地震预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开拓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勘探的新局面,基于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思想,针对深层开展了地震老资料的重新处理、统一解释及有利区带预测等一系列探索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了一套下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的地震预测技术,包括提高成像质量的处理技术、储层裂缝预测及流体判别等技术。实际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不仅在西山构造上解决了地震成像难题,同时率先对四川盆地北抵广元 、南达长宁、 东至雅安 、西抵华蓥山约96 000 km2范围内下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地震预测和综合评价,划分出了犍为-荣县-威远-资中-自贡有利勘探区带、安岳西南-安平店-磨溪-龙女寺有利勘探区带和隆昌东南-阳高寺-西山-铜梁-合川有利勘探区,并取得了良好的钻探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地震数据访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数据是勘探与开发研究工作中一类重要的数据,其格式复杂、数据体庞大,所以地震数据的访问成为地球物理软件开发中的技术难点之一。通过分析常用地震数据的格式,明确了地震数据访问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地震道在文件中的随机定位。通过对现有勘探应用软件采用的地震数据访问技术进行总结,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微机上通过直接读取SEG-Y文件实现对地震数据访问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综合了现有地震数据访问技术的优点,直接读取原始的地震数据,无需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在数据访问的效率上可以满足用户实时处理的要求。应用这种新方法,开发了胜利探区地震数据管理系统、基于高阶统计量的相干等软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地震异常振幅自适应压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磁带掉磁粉导致地震老资料中存在异常振幅以及叠加剖面中也存在异常振幅。若不对异常振幅进行压制,将造成地震资料纵、横向能量不均匀,导致DMO或偏移划弧,最终影响地震剖面质量。从目前应用的Geo-Cluster地震处理系统看,有几种剔除异常振幅值的方法,但实际处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为此提出一种地震异常振幅自适应压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对不同时窗内的平均绝对振幅或均方根振幅进行统计,然后,把各采样点振幅与窗内的平均绝对振幅或均方根振幅比较,计算衰减函数,并应用到对应的采样点上,达到使地震资料纵、横向能量变化均匀的目的,避免DMO、偏移划弧现象的发生。经理论模型及实际资料验证,地震异常振幅自适应压制方法实用性强,对异常振幅处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剖面上的断层分析及相关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几方面分析了地震剖面断层的形成原因,指出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的断层具有不确定性,多解性和真伪性,相应地,通过剖面解释断层所得到的地质断层解释也具备这些特点.文中通过正演模型证实了地震剖面断层存在的不确定性,多解性和真伪性.由此可见,地震剖面断层与地质断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应用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沉积相,油源解释和圈闭评价时,应该正确理解解释地震剖面断层与地质断层之间的关系,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地震波的振幅包含的地质信息特别丰富,基于地震波振幅的各种勘探反演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在生产中,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解释人员往往对同一结果有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认识。文章分析了现今的资料处理常常不能有效恢复振幅相对关系,没有监控手段,使得后续的储层研究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提出了用合成记录来检验振幅处理效果的思路,并用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相关系数来监控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处理剖面得到了明显改善,振幅相对强弱关系清楚、波形活跃、相关系数明显提高、不同深度平均提高0.3左右;应用于储层研究的反演剖面效果改善明显,波阻抗关系更符合实际、层次分明、细节清楚。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地震采集空间采样密度和均匀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密度、均匀空间采样技术既是解决当前地震勘探所面对的复杂问题的系统技术对策,也是今后地震勘探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地震采集的空间采样密度和炮、检点分布的分析,指出空间采样密度和分布的均匀性与偏移剖面的纵、横向分辨率有关,并且直接影响去噪的效果和偏移噪声的大小。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室内组合在偏移处理中的作用,指出高密度均匀采样的原始资料对叠前去噪和偏移是非常宝贵的,通过去噪和室内组合等手段会改变原始资料的空间采样密度,对后续处理有害无益。文中分别提出了衡量空间采样密度及均匀性的标准,并建议就此建立相应的采集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大庆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于2000年引进的IBM SP2 RS/6000和SGI Orisin 2000两套大型处理计算机,分别配备美国西方公司的OMEGA处理软件和法国CGG公司的GeovecteurPlus处理软件。为了能够把OMEGA和GeoveeteurPlus两套软件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软件功能的优势互补,把IBM和SGI两套大型计算机进行了连网,最终实现了两套计算机上的地震数据能够直接传输,地震作业的道头字和文件库能够相互转换和调用。文章介绍了连网的硬件配置和系统配制过程,以及研制开发的新模块,该技术已应用于大庆物探公司研究所的数据处理中,运行稳定、效果明显,收到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