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建立虎掌南星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考察该饮片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的风险。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5、1106、1108收载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虎掌南星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对20个批次药品的需氧菌总数(TAMC)、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耐热菌总数(NAIRE)、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念珠菌进行检查,同时对耐热菌做探索性检验。结果:需氧菌总数在102~107之间;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在101~105之间;12批次检出耐热菌,检出的耐热菌数在101~103之间;15批次检出耐胆盐革兰阴性菌,N均小于104;13批次检出大肠埃希菌;0批次检出沙门菌;20批次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7批次检出铜绿假单胞菌;6批次检出白念珠菌;耐热菌数随水浴时间增加,菌数下降明显。结论:通过对微生物的污染调查分析,给虎掌南星饮片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一些数据上的保障。建议根...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分析广西等地区9种中药饮片的微生物污染现状,为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项和限值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中国药典2015 年版方法,测定中药饮片的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耐热菌数、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数并进行沙门菌的检查。结果:90批中药饮片的需氧菌总数的l g平均值为3.7,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l g平均值为1.7,耐热菌数的l g平均值为0.9,耐胆盐革兰阴性菌l g值均值为1.1,均未检出沙门菌;不同加工工艺和包装材质的饮片,其微生物污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根据不同炮制加工方式及给药途径分类建立微生物限度标准,引导中药饮片规范生产,逐步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5,(10):1093-1095
目的分析市售中药饮片菊花、浙贝母微生物污染的状况,并对其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测定中药饮片菊花和浙贝母中的好氧微生物总数(TAMC)、霉菌总数(TYMC)、耐热菌数,并进行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检查和其他相关的控制菌检查。结果菊花和浙贝母饮片的总体微生物污染程度很高;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的污染比较严重,而且出现了较为异常的实验现象;而其他控制菌的污染程度较低。结论以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的要求来制定中药饮片总体微生物限度标准是不现实的;对于控制菌,宜加快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检查方法的研究,并优先制定该项目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而其他控制菌则可以参照中药制剂的要求制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枳壳药材及饮片微生物负载水平并对其产地、炮制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枳壳药材及饮片共78批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通过SPSS软件对产地、炮制方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 36批枳壳药材中,有9批江西药材需氧菌总数超过105 cfu/g;1批四川药材、3批云南药材、1批陕西药材、1批河南药材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超过103 cfu/g。42批枳壳饮片中,有4批江西产未炒饮片的需氧菌总数超过105 cfu/g。炮制方法是影响枳壳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耐热菌的影响因素,不同产地间的枳壳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差异明显。结论饮片经过炒制等热加工,能有效降低其微生物负载,对于中药材微生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发酵饮片发酵过程可能存在大量的细菌繁殖从而抑制了甚至灭活了霉菌和酵母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超出药典标准的药材及饮片,提示质量风险,需加强管理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湖南省17批中药饮片绞股蓝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其污染现状,并评估其潜在风险,为绞股蓝微生物限度检查项和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方法,对17批绞股蓝进行微生物计数、耐热菌计数和7种致病菌的检查,初步了解绞股蓝的生物负载水平。结果:17批样品需氧菌总数大于103CFU·g-1,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大于102CFU·g-1,12批样品检出耐热菌,预培养2h处理有利于耐胆盐革兰氏阴性菌的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及梭菌的检出率为100%;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65%;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4%;沙门菌检出率0%。结论:绞股蓝饮片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应建立合理的微生物质量控制标准,完善中药饮片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6.
刘婷婷  姬俊  牛萌萌  张捷 《中国药事》2018,32(9):1220-1225
目的:考察3种中药饮片蒲黄、柴胡和青箱子中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每种饮片选取10个批次,进行需氧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耐热菌数、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数、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检测。结果:饮片中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耐热菌的负载量很高,77%的饮片检出耐胆盐革兰阴性菌,43%检出大肠埃希菌,未检出沙门菌。经鉴定,3种饮片耐热菌主要为芽孢杆菌,耐胆盐革兰阴性菌主要为γ-变形菌纲细菌。结论: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状况严重,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亟待完善,饮片生产加工过程控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医院制剂乳腺增生丸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5—1107,采用1∶100稀释法测定需氧菌总数,常规法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及检查控制菌是否存在。对近5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制剂室生产的共265批次乳腺增生丸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乳腺增生丸微生物限度与丸剂水分、晾丸时紫外线照射时间、75%乙醇擦拭设备次数的关系,并检查乳腺增生丸中13种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结果:乳腺增生丸共有20批次检出需氧菌,需氧菌总数随着水分的降低而减少,晾丸时紫外线照射时间2 h、使用75%乙醇擦拭设备2次,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均小于10 cfu·g-1,控制菌均未检出。中药饮片中,红花、蒲公英的微生物检出结果较为严重。结论:该文所采用的方法可用于乳腺增生丸微生物限度检查,生产时应严格控制乳腺增生丸的影响因素;建立了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标准,可为逐步提高医院制剂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查34批金银花饮片的微生物限度,对其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方法,测定金银花饮片的需氧菌总数(TAMC)、耐热菌总数(HRMC)、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耐胆盐G-菌数并检查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采用VITEK2Compact30对大肠埃希菌、沙门菌检查中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枳壳果实、药材、饮片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并对其污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溯源。方法: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08《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枳壳中的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耐热菌总数以及控制菌进行检查,采用PCR技术、RP技术对枳壳中检出的细菌进行菌株鉴定并通过BN软件溯源。结果:各阶段的微生物数量需氧菌总数及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排序均为切片饮片、果实、麸炒饮片、药材。10批检出耐胆盐革兰氏阴性菌,但均未超过1×104 cfu·g-1,未检出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共鉴定菌株50株,其中芽孢杆菌是该药材中的优势菌种,检出条件致病菌阪崎克罗诺肠杆菌、恶臭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结论:为降低饮片中微生物负载,可尝试通过控制润药工艺参数如温度、水活度等方法防止微生物大量繁殖。果实到药材假单胞菌存在有同源性,而该类菌可能因为不耐热在饮片中并未分离到;阪崎克罗诺肠杆菌仅在饮片中存在,且占比高达50%,该菌可能是加工过程中由生产设备或环境或水体污染所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麸炒后的3批饮片中均存在条件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应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陕西省12种常见中药饮片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并评估其潜在风险。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对金银花等12种中药饮片进行需氧菌总数(TAMC)、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耐热菌数及控制菌检查。结果中药饮片TAMC>104 cfu·g~(-1)的为70%(84/120),TYMC>102 cfu·g~(-1)的为65%(78/120),耐热菌数>102 cfu·g~(-1)的为49.2%(59/120),预培养处理有助于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的检出,为75.0%(90/120),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3.33%,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7.5%。结论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卫生质量亟待提高,应建立合理的微生物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中药饮片污染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中药饮片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草案中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检查方法对中药饮片耐胆盐革兰阴性菌进行定性检查,对阳性样品进行定量检查,比较预培养2h和不预培养两种方法对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定量检出的差异。结果:通过对17个品种174批中药饮片的考察,结果显示中药饮片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污染比较严重,达81.0%。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饮片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标准来判断,16.1%不合格,且预培养2 h和不预培养两种方法检验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本研究可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饮片耐胆盐革兰阴性菌限度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常用中药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10种每种8个批次共80个批次常用中药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其中有8个品种为药典委员会拟定公示的重点监测品种,二氧化硫残留限度为400 mg/kg。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酸蒸馏碘滴定法。结果:8种共18个批次中药饮片中均有二氧化硫残留量超出公示拟定的限量,其中党参和当归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合格率超过50%。结论:中药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过高现象普遍,应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寻找去硫方法,探索更安全的防霉防腐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吸入用七氟烷的微生物稳定性进行考察分析,评价其对微生物污染的防控能力。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11吸入制剂类、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1105(微生物计数法)、1106(控制菌检查法)和1121(抑菌效力检查法)等对45批次吸入用七氟烷进行微生物稳定性考察。结果:通过方法验证及复核,建立吸入用七氟烷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限度指标参照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45批次微生物限度检查合格;抑菌效力挑战实验未通过。结论:吸入用七氟烷本身不利于细菌生长,但也不会杀灭细菌,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风险,需要在生产灌装过程中对环境控制有较高要求,并在制剂标准中设立微生物检查项。  相似文献   

14.
王海峰 《中国药事》2014,(3):313-315
目的根据县级中医院的特点,探讨其加强中药饮片管理的办法。方法从采购、验收、储存、调剂及人员素质教育等方面,讨论中药饮片的科学规范管理。结果与结论加强计划采购、入库验收、储存养护、调剂及中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可有效促进中药饮片的科学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市场上抽取的10种中药材及其饮片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标准建议和监管建议.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中的限量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检测10个品种896批中药材及饮片,开展过中药饮片无硫化专项整治工作地区的样品结果满意.建议应加强对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的实施,严格市场监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指导规范加工方法的转化,进而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饮片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192批次中药饮片的验收和退货记录,分析中药饮片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策略。结果对于192批次中药饮片的验收和退货记录进行汇总统计,其中因质量安全不合格而拒收的中药饮片12批次(6.25%),共涉及到58个品种,质量安全不合格中药饮片的原因主要有来源混淆、掺伪掺假、杂质超标、炮制不合格、含量不合格、过度硫磺熏、变质等方面。结论影响中药饮片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处理策略,以进一步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李艳  周剑  刘霞  朱照静 《中国药业》2020,(9):117-120
目的分析6种中药饮片的微生物检测情况,为合理制订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提供参考。方法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测定6种中药饮片中需氧菌总数(TAMC)、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耐热菌数、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沙门菌,并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6种中药饮片中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耐热菌、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均为100.00%,均未检出沙门菌,检出玫瑰色库克菌、缓慢葡萄球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浅绿气球菌等。结论中药饮片种类繁多,应根据不同炮制工艺及给药途径分类建立微生物限度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