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促细胞增殖作用与原癌基因c-fos和c-myc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2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在建立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参入实验,Northern印迹分析,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及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后16h,血管内皮细胞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参入率开始明显增加(P<0.05),24h达高峰(P<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显著诱导原癌基因c-fos和c-myc表达,其表达活性分别于1h和2h达到高峰。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强效有丝分裂原,其对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的促进作用与原癌基因c-fos和c-myc表达明显相关。c-fos和c-myc原癌基因表达变化参与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过程,合理调控其表达变化有增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效应,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组织工程血管形成和血管移植及组织修复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了解在体外或体内环境下,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否达到既加强成骨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双重作用。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经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后,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成骨潜能的变化。方法:取兔双侧股骨骨髓基质细胞,采用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单独或联合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细胞。细胞培养5d后,进行细胞形态、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结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等项目的检测。结果与结论:联合先后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面积百分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4个检测项目上优于同时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单独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表明合理的联合使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不仅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快速增殖及向成骨细胞转化,还可促进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重要介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常祺  黄昌林  黄涛 《中国临床康复》2011,(10):1741-1744
背景:了解在体外或体内环境下,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否达到既加强成骨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双重作用。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经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后,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成骨潜能的变化。方法:取兔双侧股骨骨髓基质细胞,采用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单独或联合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细胞。细胞培养5d后,进行细胞形态、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结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等项目的检测。结果与结论:联合先后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面积百分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4个检测项目上优于同时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单独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表明合理的联合使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不仅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快速增殖及向成骨细胞转化,还可促进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重要介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08/2001-05手术切除的完整脑动静脉畸形新鲜标本47例(SpetzlerⅠ~Ⅴ级),其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28例,癫痫5例,头痛7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7例;另取外伤内减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8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原癌基因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极低水平的Tie受体1和血管生成素1,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2、血管生成素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上调,并随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Spetzler-Martin分级升高而递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呈正相关(r=0.728~0.916,P<0.05)。出血组较未出血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与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展扩大和破裂出血有重要关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能通过上调c-myc表达而发挥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黏附性与成骨细胞DNA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体外培养。①光镜下观察成骨细胞形态。②进行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0.1,1,10,100mg/L)诱导成骨细胞,设空白对照,于1,2,4,8h共4个时间点采用体视学计量黏附细胞数量。③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DNA含量分析。结果:①成骨细胞特性观察:光镜下成骨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表达出高碱性磷酸酶活性。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黏附性的影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为1.0~10mg/L时细胞黏附数呈剂量依赖性,达到100mg/L时,细胞黏附数反而下降,时间到8h后,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增殖指数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为1.0~10mg/L时呈剂量依赖性,到100mg/L时,指数略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在1.0~10mg/L时可提高成骨细胞的黏附性。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在1.0~10mg/L时可促进成骨细胞DNA合成,到100mg/L作用减弱。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调节成骨细胞的黏附与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解决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5在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epro Tech公司,批号090310);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Pepro Tech公司,批号0704CY081);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paque(天津灏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公司);PE标记的CD31,鼠抗人vWF单克隆抗体(BD Biosciences公司);FITC标记的兔抗鼠IgG(北京中杉金桥公司)。②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人外周血20mL,肝素抗凝,Hanks液双倍稀释,按1∶2置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离心后提取分液层与上层交界部位呈混浊的灰白色层,即为单个核细胞层。③取离心后的细胞,向DMEM-F12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2的胎牛血清、10μg/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不含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剂的DMEM-F12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吹打均匀并计数,按1×1010L-1接种于25cm2培养瓶中,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第3天更换培养基,去除未贴壁的细胞,以后每2d换液1次。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单层排列是否呈"铺路石"样结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CD31和vWF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①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学变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的细胞形态上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经历从小圆→梭形→扁平细胞的过程,符合内皮细胞的演变过程。②诱导分化后细胞的表面标志鉴定:诱导分化20d,贴壁细胞中62.5%表达CD31,58.2%表达vWF,54.3%表达CD31/vWF。③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下细胞胞浆内可见特征性W-P小体。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联合诱导下,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因舌的作用。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08/2001-05手术切除的完整脑动静脉畸形新鲜标本47例(Spetzler Ⅰ-Ⅴ级),其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28例,癫痫5例,头痛7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7例:另取外伤内减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8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原癌基因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极低水平的Tie受体1和血管生成素1,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2、血管生成素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上调,并随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Spetzler-Martin分级升高而递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呈正相关(r=0.728-0.916,P〈0.05)。出血组较未出血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与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展扩大和破裂出血有重要关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能通过上调c-myc表达而发挥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TNP-470对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及其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相互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10在沈阳医学院完成。采用本室改进的Jaffe法进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细胞生长达亚融合状态后,换成无血清培养液使其停止生长。实验分组:依据施加的实验因素不同,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DMEM无血清)、TNP-470组(10-4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5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TNP-470组。实验评估: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分析测定各组内皮细胞吸光度,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内皮细胞周期各时相相对细胞数,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内皮细胞中核因子Kappa B p65和ki-67蛋白的表达阳性率。结果: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活性:TNP-470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显著刺激内皮细胞增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0.119±0.002,0.168±0.004,0.138±0.003,P<0.05)。②内皮细胞周期各时相相对细胞数:TNP-470阻滞内皮细胞进入增殖期,使G0/G1期内皮细胞比例上升,S期 G2/M期比例下降;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很强的促内皮细胞分裂增殖活性,使G0/G1期内皮细胞比例减少,S期 G2/M期比例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③各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NF-κB p65蛋白及Ki-67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对照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NF-κB p65蛋白呈棕褐色染色、ki-67极少表达;TNP-470可显著降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及Ki-67蛋白的表达,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比较,差异显著[NF-κB p65蛋白:(16.200±1.344)%,(68.400±1.204)%;Ki-67蛋白:(1.500±0.813),(65.700±1.113)%,P<0.05]。结论:TNP-470通过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抑制内皮细胞分裂与增殖;TNP-470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增生与其影响内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作用广泛的修复始动因子,能有效地促进多种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合成功能。借助慢病毒载体进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观察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基质合成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1在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ViraPower慢病毒载体系统;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只。②实验过程和分组:分离培养兔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待培养的第1代细胞生长至60%融合时,将细胞与克隆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悬液共培养,定义为实验组细胞;同时设立对照组细胞,与不携带任何基因的慢病毒悬液共培养;空白组细胞,未接受外加处理。③转染后48h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检测3组半月板细胞培养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3H-脯氨酸摄入法检测胶原合成;转染后第2,4,6,8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①与重组慢病毒共培养48h后,在实验组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而对照组和空白组细胞的培养液中未能检测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共培养6d后实验组细胞吸光度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②实验组细胞DNA合成前期、DNA合成期、分裂前期及分裂期的时间较对照组和空白组缩短(P<0.05)。③实验组细胞胶原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结论:利用慢病毒转基因技术能有效地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入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继而促进半月板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合成,有可能为治疗半月板损伤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实验研究表明,生长因子能促进心肌血管再生,采用纤维蛋白胶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血管再生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评价纤维蛋白胶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局部相关血管生长因子表达与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探讨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再生的治疗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和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6/2003-03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外科动物实验室和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雌雄不拘.随机将犬分为2组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组6只.方法①将12只成年健康杂种犬于麻醉开胸后暴露心脏,结扎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动物随机分为2组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于急性心肌梗死30 min后行透壁心肌打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则于急性心肌梗死30 min后行非透壁心肌打孔,并随后向孔道内注射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胶.②术后第8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PIAS-2000型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程序分析缺血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的变化.③均数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或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梗死区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定量分析.结果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有5只和6只犬进入结果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定量分析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梗死区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的显色面积均高于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t=-7.505,-2.690与-6.895,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的平均吸光度也高于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t=-5.271,P<0.05).结论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提高缺血心肌局部相关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的表达水平,增强细胞增殖,从而促进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1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成骨细胞黏附与增殖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黏附性与成骨细胞DNA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体外培养。①光镜下观察成骨细胞形态。②进行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0.1,1,10,100mg/L)诱导成骨细胞,设空白对照,于1,2,4,8h共4个时间点采用体视学计量黏附细胞数量。③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DNA含量分析。结果:①成骨细胞特性观察:光镜下成骨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表达出高碱性磷酸酶活性。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黏附性的影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为1.0-10mg/L时细胞黏附数呈剂量依赖性,达到100mg/L时,细胞黏附数反而下降,时间到8h后,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增殖指数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为1.0~10mg/L时呈剂量依赖性,到100mg/L时,指数略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在1.0-10mg/L时可提高成骨细胞的黏附性。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在1.0~10mg/L时可促进成骨细胞DNA合成,到100mg/L作用减弱。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调节成骨细胞的黏附与增殖。  相似文献   

12.
吕鸿雁  王金铠 《临床荟萃》2011,26(5):450-455
血管生成是指新血管从已存在的血管系统发生,在此过程中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相互作用,从而进行精细的调节。促血管生成因子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在高血压不同阶段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布变化。方法:实验于2001-10/2002-06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遗传性盐敏感型高血压大鼠(DahlS)和遗传性盐抵抗型高血压大鼠(DahlR),在5周龄投与8%食盐饲料,分别在10,11,12周时取材,制作心肌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情况,计算单位面积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阳性细胞数和血管内皮细胞的阳性表达。结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免疫细胞在DahlS和DahlR组大鼠的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DahlS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均较同时期DahlR组增多(P<0.01)。DahlS组自10周起至12周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P<0.01)。DahlR组在高血压不同时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无显著性变化(P>0.05)。心肌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强度,DahlS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均由(+)到(),且均可见组织内毛细血管增多。DahlR组无变化。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  相似文献   

14.
背景:已证实血管内皮细胞种植于组织工程材料上在体内可增殖分化形成血管,但获取内皮细胞时创伤较大,且来源极其有限.目的:观察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体外联合诱导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设计、时间及地点:2006-11/2007-06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的细胞对照观察.材料:清洁级8周龄日本大耳白兔1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均为Peprotech公司产品.方法:兔麻醉后抽取骨髓液,贴壁法 胰酶消化分离培养获得足够数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两组,诱导组向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加入10μg/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2周.对照组单纯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主要观察指标:对诱导后细胞进行形态观察、NO含量测定、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电镜观察Weibel-Palade小体形成情况.结果:诱导5d后细胞呈集落样分布,形态趋于圆形;未诱导细胞均匀散在分布,呈长梭形和三角形.诱导14d后,诱导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3.75, P<0.05).诱导组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有表面标志Ⅷ因子,超微结构可见Weibel-Palade小体;对照组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阴性表达.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上述3种细胞因子体外联合诱导后,可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脑缺血预处理可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导致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及模型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前3 d用插入尼龙线阻塞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2 h.模型组第一次手术将线栓前推5 mm,不阻断血流,其他同预处理组.假手术组仪插入尼龙线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3组间神经细胞变化.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分别比较3组神经功能评分、光镜下脑缺血再灌注区神经细胞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缺血面积及缺血程度均减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而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临床康复》2012,(15):2810-2810
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荧光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过氧化氢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SN)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寻找药物作用的靶点。方法:分离大鼠胸主动脉中层平滑肌,贴壁法培养平滑肌细胞,建立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模型;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丹参酮ⅡA对VSMC增殖的影响;用酶促反应定磷法测定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活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原癌基因c-fos和c-myc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模型;随着TSN浓度增加VSMC增殖活性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0.01);TSN各组随着浓度的增加,VSMC中CaN活性显著下降(P〈0.01),VSMC中c-fos和c-myc表达水平也显著下降(P〈0.01)。结论:TSN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SMC中CaN活性、c-fos及c-myc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间接的成骨作用.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血管生成的影响,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对比.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分析基因转染效果实验,于2007-11-27/2008-12-01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骨细胞诱导.5周龄Wistar大鼠用于移植实验.牛pcDNA3-bFGF真核表达质粒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徐霖博士惠赠.方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采用脂质体介导将牛pcDNA3-bFGF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的骨髓源性成骨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源性成骨细胞与磷酸钙胶原材料复合培养,植于Wistar大鼠后腿肌袋内,正常饲养2,4周后取出植入的复合材料,观察血管新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参数的比较以及骨髓源性成骨细胞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前后新生血管数目的比较.结果:利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转染细胞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情况.从形态、增殖特性和细胞周期、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等方面分析稳定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重组牛pcDNA3-bFGF真核表达质粒成功转染目的细胞,经G418筛选稳定表达.转染的细胞有大量目的基因mRNA转录和目的蛋白表达.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生长均加快,细胞周期中增殖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转染与未转染的骨髓源性成骨细胞比较,碱性磷酸酶的分泌量无明显变化(P>0.05),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分泌量小于骨髓源性成骨细胞(P<0.01).骨髓源性成骨细胞转染与未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组均有Ⅰ型胶原mRNA表达,但是,转染和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均无Ⅰ型胶原基因mRNA转录.转染有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复合材料部分被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内有新生血管生成,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结论:稳定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源性成骨细胞增殖较快,但作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骨髓源性成骨细胞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理想.外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后稳定表达,对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种子细胞转染的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19.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愈合伤口产生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基质酶的基质成分.然而,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或伤口基质重塑过程失调,会导致瘢痕组织过度增殖.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皮肤创面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从5例进行瘢痕修复手术患者身上同时取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分离培养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种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采用JC-1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内ATP水平改变.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两种细胞的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减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表达和合成(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表达和合成均无影响.然而可上调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纤维连接蛋白(P<0.05).此外,10,10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呈去极化趋势,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ATP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皮肤创面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形成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是血管形成过程中始动并且使之持续的重要因子,研究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脐静脉内皮细胞内单独或联合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后,划痕实验和MTT检测对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观察内皮细胞形态、活性、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划痕实验显示单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时,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迁移无明显差异,单独促血管生成素1作用时,不仅不能增加细胞的迁移作用,反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弱,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联合作用时,细胞迁移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MTT实验结果表明:单纯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促血管生成素1,均不能起到有效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素1可有效促进增殖.结果可见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联合应用时,才能有效促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