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源性眼眶并发症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下经鼻腔手术治疗鼻源性眼眶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16例(17眼)鼻源性眼眶并发症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分别用鼻内镜经鼻腔行鼻窦内镜手术以及眼眶手术治疗,手术开放了病变的鼻窦,清除了鼻腔、鼻窦内不可逆的病变,对眼眶脓肿彻底引流,行眶内容物减压。术后鼻内镜下鼻腔鼻窦随访、眼科随访0.5a。结果全部患者的病变鼻腔鼻窦以及其所累及眼眶的感染均治愈,术后坚持随访0.5a共15例(1例失访),该15例患者(16眼)术后2~6个月的鼻窦术腔均完全上皮化。视力恢复情况:手术0.5a后6眼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4眼视力状况不同程度改善,3眼无改善,无视力恶化的病例;术后眼部其他症状:13例患者的眼睑肿胀、突眼等症状基本消失,2例患者术后突眼得到改善。结论在鼻内镜下经鼻对鼻源性眼眶并发症的手术治疗是安全性高、疗效显著、不影响面容、具有明显优点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鼻窦炎的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和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无鼻窦炎的鼻源性头痛患者80例.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确定解剖异常的部位,进行相应的鼻内镜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鼻、额部反复发作性疼痛,且均存在着鼻腔解剖结构异常.66例头痛症状完全消失(82.5%);14例头痛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缓解(17.5%);总有效率100%.结论 CT结合鼻内镜技术可提高无鼻窦炎患者鼻源性头痛诊断水平,通过鼻内镜微创手术,针时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使无鼻窦炎的鼻源性头痛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无鼻内症状的上鼻甲气化所致头痛原因的诊断要点和鼻内镜手术方法.方法 收集4 a间因上鼻甲气化所致头痛患者进行CT、鼻内镜检查等资料及其鼻内镜下上鼻甲成形术16例临床总结.结果 经鼻内镜下行上鼻甲成形术,术后疼痛症状全部消失12例,好转4例.结论 上鼻甲气化是鼻源性头痛的重要致病因素,上鼻甲气化致头痛患者可无鼻窦炎及鼻腔病史,易延误诊断和治疗.要引起临床上足够重视,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8例确诊为鼻源性头痛的患者,采用鼻窦正负压置换疗法的临床资料。结果:头痛和全身及眼部症状立即消失,经过1~7年的随访观察证明,疗效满意。结论:鼻窦正负压置换是诊断、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鼻源性视功能损害的效果。【方法】21例(22眼)鼻源性视功能损害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分别用鼻内镜经鼻腔行鼻窦内镜手术以及眼眶手术治疗,术后鼻内镜下鼻腔鼻窦随访、眼科随访6个月。【结果】21例患者的病变鼻腔鼻窦以及其所累及眼眶的感染均治愈,术后坚持随访6个月共19例(2例失访),该19例患者(20眼)术后2~6个月的鼻窦术腔均完全上皮化。术后6个月后9眼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8眼视力状况不同程度改善,3眼无改善,无视力恶化的病例。术后13例患者的眼睑肿胀、突眼等症状基本消失。【结论】在鼻内镜下经鼻对鼻源性视功能损害的手术治疗安全性高、疗效显著、不影响面容,治疗方式具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26例鼻腔鼻窦血管瘤患者,术前行鼻腔鼻窦CT、MRI、颈总动脉造影等检查,根据肿瘤直径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和破坏情况,分别行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鼻内镜手术切除或鼻侧切开手术。结果 26例中行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16例,鼻内镜手术8例,鼻侧切开手术2例,均痊愈;术后随访1~3a,无复发,患者鼻塞、鼻出血等症状均消失。结论 鼻腔鼻窦CT、MRI等检查有助于鼻腔鼻窦血管瘤的诊断,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鼻内镜手术切除及鼻侧切开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单纯上颌窦CaldWell-Lue氏手术18例,单纯鼻内镜手术2例,上颌窦根治术+经上颌窦刮筛术3例,鼻内镜下鼻内和鼻外双径路鼻窦病变清除术1例。结果24例术前鼻窦CT检查均有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特征;术后的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一致,23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未见复发;1例术后2个月症状复发,经再次手术后随访12个月症状消失。结论鼻窦CT检查有助于真菌性鼻窦炎的早期诊断;根据病变的范围及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建立鼻窦持久通畅的引流是获得术后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鼻源性非炎症性头痛的原因。方法:通过鼻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对60例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作临床分析。结果:鼻部CT结合鼻内窥镜检查发现45例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钩突肥大,筛泡过度气化,鼻窦过度发育。结论:鼻部解剖结构异常是导致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鼻窦曲菌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首诊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1—2008年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非侵袭性鼻窦曲菌病45例患者。结果45例临床症状均消失,鼻内窥镜检查见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术腔均已上皮化。随访6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非侵袭性鼻窦曲菌病症状无特异性,CT或MRI检查能提高术前诊断率,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鼻窦曲霉菌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宏武 《新医学》2002,33(1):29-30
目的:总结鼻窦曲霉菌病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对28例鼻窦曲霉菌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涕中带血或灰褐色团块、脓涕,头面部不适(肿胀感、头痛)、鼻内异味、鼻塞等是此病的常见症状,部分病例可在中鼻道或嗅裂见到灰褐色团块,影像学检查可见病变部位有不规则密度增高影,根据病变部位可采用柯氏术、鼻内筛窦开放术、鼻内镜手术。结论:CT检查对上颌窦曲霉菌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鼻内镜手术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评价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效果及其对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对312例伴有鼻中隔偏曲的鼻腔鼻窦疾病患者同期施行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及其他鼻腔鼻窦微创手术.[结果]全部患者均一期完成了鼻中隔矫正术及其他鼻腔鼻窦微创手术,其中鼻息肉切除术、筛窦切除术、蝶窦开放术、鼻额管扩大术共269例,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225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者167例,术前症状和体征的消失率分别为98%和100%,检查示鼻中隔矫正充分,无鼻中隔穿孔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较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安全,效果可靠,手术并发症少,为同期鼻腔鼻窦微创手术提供了必要的通路和操作空间,提高了其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鼻腔接触性头痛误诊3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接触导致鼻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5-12经我科诊治的3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鼻窦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证实均存在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接触,其中22例误诊为偏头痛,16例误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结果: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术后头痛缓解,疗效满意,总有效率91.2%。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及其邻近结构病变产生的黏膜挤压是鼻腔接触性头痛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可被忽视和被误诊,针对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鼻内镜手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鼻腔鼻窦病变误诊为鼻息肉的原因及避免措施。方法:对916例住院手术,病理明确诊断,资料完整的单侧鼻腔鼻窦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侧鼻腔鼻窦病变中以鼻息肉居首,误诊率约为1%。易误诊为鼻息肉的疾病有:内翻性乳头状瘤,血管外皮瘤,恶性黑色素瘤,腺样囊性癌,恶性淋巴瘤,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结论:详询病史,仔细专科检查包括鼻内窥镜,CT、MRI及活组织病理检查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4.
闫欣荣  吕瑁  李向东  徐戈 《华西医学》2011,(10):1547-1548
目的总结高原患者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排除炎症、肿瘤性头痛,根据鼻部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对2008年7月一2010年7月以头痛为主诉入院的96例高原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术后3个月及以上患者自觉头痛减轻或消失为治疗有效。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96例中58例(60.42%)头痛完全消失,头痛频率及强度明显下降18例(18.75%),头痛偶尔轻度发作14例(14.58%),头痛频率及强度无变化或较术前头痛加重6例(6.25%)临床总有效率93.75%。结论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是导致高原患者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的主要原因,经鼻内镜微创手术对双侧鼻腔进行统一的结构、功能、形态的微创整形,可去除病因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我科2002-04~2006-01收治鼻源性头痛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患者15例,经鼻内镜术后全部症状改善,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9~32岁,病程4d~1个月。均按病毒性脑炎给予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对症处理,其中10例症状无改善,5例有减轻,但停用抗生素后症状复发。平时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鼻部症状者9例,6例无鼻部症状,鼻腔检查10例有鼻黏膜充血、肿胀,中、下鼻甲肥大,中鼻道或嗅裂见脓性分泌物,7例有明显的鼻中隔偏曲,8例有明显的额窦区压痛,鼻窦CT示6例仅表现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余病例鼻窦内可见窦腔黏膜肥厚或窦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继发于鼻窦的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提高鼻窦源性眼眶肿瘤的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73例侵犯眼眶的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性质及原发性部位、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患者中首诊眼科的42例,眼部症状以眼球突出为最常见占60.2%(44/73)、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6例,恶性肿瘤27例,CT和MRI检查的定性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58.8%和72.2%,结论:鼻窦肿瘤易侵及眼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多学科联合诊治,对提高鼻窦源性眼眶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代替传统柯-陆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科近5年来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21例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患者。结果21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为治疗本病基本术式,彻底清除病灶、纠正鼻腔结构异常及恢复鼻窦纤毛功能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真菌性鼻窦炎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FRS)的临床特征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76例FRS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76例FRS临床表现为头痛或眼部痛43例次,涕中带血36例次;CT扫描鼻窦高密度影,窦内有斑点状或条块状钙化影70例。76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开放窦腔,清除真菌团块,未见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18个月,患者头痛和涕中带血消失,手术腔黏膜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头痛和涕中带血是FRS最常见的临床症状,CT扫描存在特征性的表现,是诊断FRS的主要影像学方法;鼻内镜鼻窦开放手术具有微创和疗效好的特点,应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鼻窦真菌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窦炎症。近年来随着鼻窦CT等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鼻内镜的使用,使其术前诊断和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且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我科共收治了58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均采用鼻内镜手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100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在鼻腔、鼻窦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1996年3月 ̄1998年10月行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者资料完整追踪随访完善的100例进行分析,就其术前检查,术中鼻内相关疾病的处理以及内镜在鼻科的应用进行讨论。结果:单纯鼻腔手术除2例隐匿性鼻出血治疗2次外,均1次治愈,鼻腔、鼻窦手术治愈率92.0%;严重并发以微并发症5例,结论:在解剖熟悉,术前检查完善下行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