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传统民居作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传统和不列颠民族建筑语言,其研究涵盖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及生态学方向。通过16世纪以来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其学术发展历程分为"文化启蒙—建筑采集—学术确立—研究扩散—多元视角"五个阶段。研究显示,居住形态演变模式与建造技艺美学谱系是英国风土建筑学术发展中的两条特色主线,即从狭义建筑实体拓展到广义文化形态。文章以学术问题域和史论时间节点分析方法,归纳居住形态演变模式各阶段的研究主题与意义,并就中华风土建筑学术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可持续建筑设计视角下,以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以空间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从模块单元的单体构造、多个单元体的组构、及在建筑中应用模式等方面入手,探讨装配式模块体系下,适于新建住宅、旧建筑空间置换、传统民宅改造等不同类型居住建筑可持续设计模式。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住房压力巨大的社会背景下,力求解决功能空间的不完全使用问题,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绿色效能模拟与评价分析,进而提出不同建造类型及条件下,模块单元体在居住建筑中的适应性设计模式及生态性设计策略,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生活居住模式的更迭,疍民的传统水上生活文化在逐渐消失,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传统疍民水上居住模式形成的典型空间结构,归纳出集中型水上聚落、分散型水上聚落、临岸水街型聚落三种水上聚落类型,住家船、干栏住家、公共建筑三种水上建筑类型。并结合现代水上聚落与建筑的相关案例,以广州新洲渔民新村为例,对传统疍民水上社区进行了现代转型设计,探讨以复兴疍民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现代水上居住社区的可能形态。尝试通过新型模块化、活动化水上社区,为岭南传统疍民居住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单元式住宅作为我国居住类建筑的主要类型,其入口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标识发展到了现在功能及形式的多元。文章以郑州市单元式住宅入口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单元式住宅入口的功能、空间形式及其社会发展背景,总结出各时期空间类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为我国城市当代居住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工业考古学的理念与方法,梳理了以工业遗产为主体的"三线建设"的文化线路、建成环境遗产、工业遗产、建筑景观等核心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建设过程、工艺流程、生产技能等文化表现形式及口传记忆、集体形制和时代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建构工业考古学视角的三线建设遗产研究路线,引入以价值为中心的遗产认知与保护方法并进行全面综合性研究。通过考古学和类型学等方法建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与空间形态的关联,宏观和建筑景观类型与动态变迁,形制与设计思想的探索与转变,以期丰富工业遗产的时空类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宁镇地区的自然地理及其生态景观环境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区域:山地型、平原型、丘陵型和圩区型,以物质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为主线,在每个地理类型中挑选代表性区域及村落,从不同视角探讨乡村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文章通过横向对比研究,揭露不同地理环境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制约与影响机制,为解读人地关系及乡村空间环境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上海城市居住空间生产模式及布局形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生产--形态演进"的研究方法,把转型期上海城市居住空间的生产分成为四种生产模式类型.论文总结了转型期上海城市居住空间总体布局形态演进的三个阶段和六大特征,归纳了4种不同居住空间生产模式对其演进和特征的影响,并得出结论空间生产模式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20,(2)
易地搬迁是我国一项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也是城乡空间变革下的特殊迁建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受地域贫瘠所困的人口物质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关系、资本再嵌入的社会空间重组,因此急需探讨与移民发展高度契合的空间、资源布局模式。文章以人本理念为导向,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以湖北省宣恩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案例为切入点,在其规划建设层面进行生计资本的空间特征解析。研究表明,分散嵌入的易地搬迁社区呈现空间集约、区域功能关联的整体特征,但资本弱质性的搬迁移民生计资本累积受限,与空间呈现低弥合性,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技能"无地放矢";针对不同功能属性空间及其生计资本特征,文章提出"总体规划纳入—绩效评估反馈—社区环境优化—其他专项协调"的融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是聚落居民长期生产生活下人地关系的外在表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收入依然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对于耕地的强"依附"决定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基本单元形态。以往的乡村居民点迁并规划往往忽视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的这种强"依附"作用。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山地乡村村庄规划中居民点面临着大量的撤村并点需求。而基于村民生计出发的聚落空间形态的认知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聚落自组织的内在动力——生产生活视角切入,认为传统农区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间形态认知的一般逻辑和层次:"宏观格局—人地平衡单元""中观村落—农业生产单元""微观宅院—日常生活单元",并以若干典型案例阐释说明,以期为国土空间背景下传统农区山地聚落所面临的居民点整合提供自下而上的认知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化建筑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对大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在高密度城市空间的背景下,文化建筑开始朝着高容积率、集约化的"垂直化"方向转变,国内外已涌现出不少实践案例。垂直化发展的文化建筑空间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随着层数的增加,层叠的楼板阻隔了不同楼层之间的空间联系,观众在文化建筑中的连续体验受到影响。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章基于剖面视角,对相关案例进行剖析,梳理出五种垂直化文化建筑的空间特征。并将其作为研究基础加以对比分析,总结出打破文化建筑层间关系的各类空间操作手法以及打破楼板层间阻隔之后所形成的竖向空间流动性和透明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楼阁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类型,兼具有城防、居住、娱乐以及礼佛等多种重要功能,其自身具有较为复杂的建筑技术和较大的建筑体量,同时竖向空间的设计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体现出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章首先对楼阁建筑的概念进行阐述,对楼阁建筑空间设计的空间复合、时空同一、空间"平面化"等特点进行分析,最后解读其蕴含的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化及人口的快速膨胀使得城市的人均居住空间资源愈发紧张,需要探寻新的居住模式来缓解危机。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地域间的物理距离隔阂不再是问题,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人口的流动性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随着城市的发展,将会出现一种"移动居所"的居住模式。文章通过对城市移动居所的相关理论研究,以中国当前的社会制度及状态为背景,对城市移动居所模式提出了纲要性探想。城市移动居所模式主要提倡以产品化及系统化的思路来打造居住建筑,通过政府的引导开发及相应的灵活土地政策,以箱体单元为主要建筑空间载体,结合生态、智能化设计建造手段,塑造可移动的宜居空间。  相似文献   

13.
商队是古丝绸之路上为了确保贸易安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形态。在建筑人类学视角下,商队的社会组织背后呈现出兼具公共性和流动性的空间模式;而商队客栈作为商队沿途休憩的场所,进而将其空间模式塑造为具有实体意义的空间原型,对丝绸之路沿线聚落空间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由此提出一种"全球史观"下的建筑研究范式,从跨地域和跨学科的视角,揭示空间原型的流动性及其在社会史中扮演的能动者角色。  相似文献   

14.
正"居住"与家庭生活是建筑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建筑师要面对由处理私人空间所带来的额外限制,并与居住空间的未来使用者建立密切的关系。这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更何况还需在空间的表现力与便利性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居住空间首先作为某人的家而存在,也是其被视为建筑作品而赋予表现力的先决目标。但家庭空间又恰恰呈示了丰富地区性的建筑类型——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居住传统。简而言之,与相对宏大的公共建筑相比,居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期的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建筑农民工临时性居住空间的现存问题及重新构建策略进行研究探讨。第一部分总结归纳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筑内部时空的割裂与混乱;二是从城市与区域的视角阐述该环境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分异与隔离;最后从空间功能与印象上分析当下居住空间造成的集体失忆。第二部分根据第一部分的空间问题分析进行解决策略的尝试,以实际调查案例为分析基础,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再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分别提出以"院落回归"为主题的城乡过渡式方案与以"融入城市"为主题的现代居住式的方案,通过两个步骤的重新构建策略进行解决尝试。  相似文献   

16.
陈蔚  古佳玉 《当代建筑》2021,(11):15-21
漫长的穴居生活使"洞穴"作为建筑的原型之一根植于人类的集体记忆中,在神话情绪及生命崇拜的观念下,洞穴被赋予与神沟通、实现重生的功能,并对后世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墓葬建筑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梳理洞穴空间隐喻的形成出发,以生者容器、死者容器、通道为例阐释"洞穴原型"的形态发展;从"母体关怀"的解读角度结合对建筑学本体的思考,阐释20世纪非线性建筑师基斯勒在其代表作品中对"子宫—洞穴"空间的重塑,管窥当代建筑创作中洞穴回归现象,探析洞穴空间类型与形态发展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  相似文献   

17.
居住形态的演化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存在着关联互动的关系,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要素也对具体的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运用"轴"、"核"、"群"、"架"、"皮"的分析框架,对南京老城内四个特定地段和类型的居住形态演化进行分析,寻找其内在的关联和影响,并提出了促进城市总体空间形态良性发展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18.
对比密斯·凡德罗1945年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与张永和2018年在"CHINA HOUSE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中设计的"砼器"2件建筑作品,同样致力于探索未来居住建筑的2位建筑师,在作品中进行着有趣对话,通过比较分析可窥视不同社会背景下居住建筑类型的转变,将2个作品置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语境中,探讨其透明性、流动性和类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素红  邓丽芳 《城市规划》2017,(12):17-25,81
城市规划者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空间结构本身的问题,更需要关注空间提供的服务和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以及需求的公平性问题。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研究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研究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关系,发现低收入人群存在明显的日常活动时空集聚现象,考虑在家因素的全天活动地主要集聚在老城中心区和新中心区外围,而排除在家的家外活动空间则与居住地关系密切,且活动范围较小。同时,低收入人群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围绕传统老城中心住区、传统工人新村、城中村和保障性住区等几类居住空间形成了低收入人群时空集聚区。影响低收入人群活动时空集聚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社会空间格局、个人能力、时空可达性等。此外,不同低收入人群面临不同类型的时空排斥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分别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站点周边居住建筑的密度直接影响乘坐轨道交通的总量,轨道站域范围内居住建筑分布的整体比重与轨道交通分担出行的比例相关。针对香港74个港铁站域空间居住建筑形态特征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居住单元的分布情况,站域范围的居住建筑的密度与港铁乘坐量密切相关;站域空间范围的分布情况与非轨道站影响区域的比较发现,以轨道站为核心的居住建筑集聚特征是支持香港轨道系统高效率的重要空间特征之一。围绕轨道站的居住建筑集聚能够通过居民出行活动的集聚引导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分布密度的提高,是促进紧凑空间形态的形成的基本动力。归纳在轨道系统建设、站域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紧凑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有利于合理制定以轨道站为导向的紧凑城市空间形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