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脊椎旁电针刺激对脊髓反射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根据文献报道电针脊髓具有明确的镇痛效果,并观察到电针对脊髓背角神经元有抑制效应,临床资料证明夹脊穴治疗某些疾病解除疼痛有良好疗效,我们过去的实验观察,发现脊椎旁电针刺激具有镇痛效应,这些资料均指示针刺镇痛过程中,脊髓起一定作用。考虑到在脊髓表面或脊椎旁外加电刺激时,是否首先引起脊髓的功能状态发生了某种变化,从而表现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减弱的现象,同时考虑到实验研究中常采用脊髓反射放电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阐明在脊髓背角疼痛信号传输中的关键神经肽SP在电针夹脊穴治疗大鼠单发关节炎中的作用,揭示夹脊电针抑制炎性痛的神经-免疫机制。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造模组、模型组、西乐葆组、电针组、电针+西乐葆组,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的单侧足底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脊髓中SP mRNA在电针夹脊穴治疗大鼠单发关节炎中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各组单侧足底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脊髓中的SP mRNA表达与假造模组比较显著性增加(P0.001);电针夹脊穴组大鼠SP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且电针夹脊穴增强灌饲西乐葆对炎性痛大鼠脊髓中SP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电针通过下调炎性痛大鼠神经-免疫网络环路中的重要神经肽脊髓背角SP的表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脊髓变性型颈椎病的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诊断为脊髓变性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电针颈夹脊穴组(观察组)与颈夹脊穴常规针刺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配合电针颈夹脊穴与颈夹脊穴常规针刺治疗,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一天,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定24分法、改良VAS疼痛评分法等综合评定两组患者病情变化,对所有评分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与疼痛减轻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都能有效改善脊髓变性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与上肢疼痛状况;观察组治疗脊髓变性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改善佳于对照组,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脊髓变性型颈椎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督脉、夹脊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概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近二十年来电针督脉、夹脊穴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实验研究文献整理,从实验动物与选穴,电刺激参数的选择,督脉、夹脊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机理三方面进行概述,并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大鼠神经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mRNA、LC3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CSR大鼠镇痛过程中对自噬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采用手术方法将尼龙渔线放至大鼠C6-7、T1神经根腋下复制CSR模型。造模后第3天开始取双侧C2-3、C6-7节段颈夹脊穴进行,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模型组造模后第3天开始每天抓取1次;各组大鼠连续干预7天后处死。治疗后采用YLS-3E型痛分析仪测量机械性痛阈,WB法检测自噬底物P62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脊髓及神经组织Beclin1 mRNA、LC3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针刺组各大鼠的痛阈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各大鼠的痛阈值较针刺组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针刺组的脊髓及神经组织P62的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针刺组的脊髓及神经组织Beclin1 mRNA、LC3的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与针刺组相比,脊髓及神经组织Beclin1 mRNA、LC3 mRNA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电针及针刺颈夹脊穴对CSR大鼠均具有显著镇痛作用,可通过调节大鼠脊髓及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的自噬保护神经细胞,且电针颈夹脊穴疗效优于针刺颈夹脊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eclin1 mRNA、LC3 mRNA有关。  相似文献   

6.
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取电针夹脊穴进行治疗,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P〈0.05),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背角内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神经激肽-1(NK-1)表达的影响,从信号转导的角度研究电针镇痛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80只Wistar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电针组、模型30分钟组、模型24小时组、模型48小时组及电针治疗30分钟组、电针治疗24小时组、电针治疗48小时组,每组10只.以完全弗氏佐剂注入大鼠左后足垫皮肤内制作炎性痛模型,电针大鼠双侧L3~L5夹脊穴,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内磷酸化ERK与NK-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电针组比较,模型各组大鼠痛阈明显下降(均P<0.01),同时同侧脊髓背角内磷酸化ERK明显增多(P<0.01);电针治疗各组大鼠痛阈亦下降,但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痛阈明显提高,同侧脊髓背角内ERK磷酸化水平亦较同时段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电针组比较,模型24小时组与电针治疗24小时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NK-1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明显缓解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提高痛阈,而ERK可能作为电针镇痛中一个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通过脊髓背角的磷酸化激活及其对NK-1表达的调控在炎症痛敏形成及电针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脊髓损伤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针灸作为创伤性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辅助手段,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选穴标准缺乏统一。实验研究提示针灸(电针)可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诱发电位,改善脊髓组织结构,调整脊髓酶、脊髓活性物质、脊髓血流量;有临床报告选穴督脉、夹脊穴、病灶上下各一对夹脊穴、损伤平面下神经丛和神经干周穴位等参与创伤性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模型大鼠脊髓及神经根组织神经细胞自噬小体的变化及LC3、Beclin-1蛋白表达情况,探讨电针颈夹脊穴对CSR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颈椎插线法构建CSR模型大鼠,并于造模后第3天进行干预,模型组予每日抓取1次,针刺组取双侧颈2-3(C2-3)、颈6-7(C6-7)节段颈夹脊穴进行普通针刺,电针组在此基础上以一侧穴位为一组进行电针干预,1次/d,20 min/次,连续干预7 d后处死。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外周神经机械性痛阈,取压线处脊髓及神经根组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神经细胞自噬小体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C3、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及电针组外周神经机械性痛阈、LC3、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 0. 05),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增加;与针刺组对比,电针组外周神经机械性痛阈、LC3、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P 0. 05),自噬小体数量增多。结论:电针颈夹脊穴对CSR大鼠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通过调节神经细胞自噬可能是实现其镇痛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30-932
查阅近10年来夹脊电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实验研究的文献,从染色法、评分法、神经电生理、聚合酶链式反应、蛋白印迹法等方面对其疗效进行评价。认为夹脊电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具有穴位和电刺激双重功效,电针的作用机制主要为减轻继发性损伤、促进轴突生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11.
任脉、冲脉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2,22(8):9-17
通过史学研究的方法对“任脉”“冲脉”概念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从而能更准确地理解任脉、冲脉学说正确评价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肝郁证与血糖、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衡先培 《光明中医》2001,16(2):15-17
目的 :初步探讨肝郁证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用记分的方法将就诊的 2型糖尿病患者区分为肝郁证 ( 46例 )与非肝郁证 ( 2 4例 ) ,同时对眼底视网膜、尿蛋白、足拇趾音叉震动觉及空腹血糖作检测 ,在两组间作比较研究 ,并对肝郁证组患者肝郁证积分与空腹血糖作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 :肝郁证组糖网病、尿蛋白及音叉震动觉异常的发病率都高于非肝郁证组 (但P >0 0 5) ,空腹血糖肝郁证组显著高于非肝郁证组 (P <0 0 0 1 ) ,肝郁证积分与空腹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 (γ =0 52 3,P <0 0 0 1 ) ,回归方程为 ^Y =4 2 2 4 +0 566x。结论 :肝郁对糠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影响。提示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时 ,应注意对肝郁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是沟通天人之间联系的中介物质。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万物,也生成了人类。因此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季节转换、气象等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即为"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观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人们可通过对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参悟来探求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即通过分析天人关系的原理来探析形神关系的内涵,从而调节自身生命活动,而达到"形与神俱","天人合一"的和谐平衡,对于临床与养生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营卫二气运行方式与失眠病机的关系,为营卫运行失调导致的老年患者失眠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究《灵枢·营卫生会》条文中关于营卫的运行方式及运行规律,分析其与失眠病机的相互关系,针对不同的失眠发病机理,提出合适的治法及选方用药。结果营卫运行失调及其证治可分为三种情况:营卫相随运行阳不敛阴导致失眠气阴两虚,可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亦可以归脾汤补养心脾,或以生脉饮益气养阴;卫气昼行于阳而夜不得入于阴导致失眠昼不精,可以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或小建中汤健脾益气增加化源,辅以枳壳、厚朴行气通利,薏苡仁、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卫气入于阴而不得出于阳导致失眠血热血瘀,可以牡丹皮泻心经之火,除血中伏热;或赤芍泻肝经之火,行血中瘀滞而活血散瘀;或丹参偏入心经,专走血分,祛瘀生新而养血安神;或以紫参偏入肝经,破血通经而通九窍、利二便;或以郁金用治血热血瘀兼肝气郁结者。结论理解营卫运行失和的三种类型,掌握各类药物的使用特点,对于失眠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围绕着“寒邪伤阳”这个主线展开,一般情况下阴进阳退为病进、阳进阴退为病退,有一分发热,则留有一分阳气;在《伤寒论》中发热是正气与寒邪争抗所产生的症状体征。然而寒邪作用不同的病所(六经各具有其生理病理特点)、兼夹不同的病因、结合不同的体质,所产生的发热则各具其特点,从中也可提示疾病各自不同的传变规律。本文对《伤寒论》太阳经发热进行整理研究,从而展示伤寒六经发热与疾病传变转归的关系,以便于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7.
青霉素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素之一。青霉素的毒性虽极低,但最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会有死亡的危险。近年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为发挥其优势,达到安全用药之目的,故再将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及防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杜宝英 《河南中医》2005,25(11):12-13
脾胃,人体中焦之脏腑,承上启下,受纳运化,长养全身。然而其诸多功能,无一不与升降有关,故本文试从体现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这一角度出发,对其形成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是中医学对生命最本质的理解。人体是以脏腑系统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唯有各脏腑都运作正常才能神情精彩。因此,正确理解神与脏腑的关系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神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哪一脏主神,而是以脏腑为核心,诸脏腑协同作用,为神提供物质基础、调摄、控制等。心-脑-肾为神的调节脏腑,此三脏既有神之源、又有藏神之府、亦有调神之枢;而脾胃又为神的表现提供物质基础。因而在诸脏腑中神又与心、脑、肾、脾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关于护士之间冲突与暴力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主要讨论护士之间为何会有冲突、暴力现象的发生,及如何制止该现象循环发生。方法:通过调查320位临床护士。结果:34%护士有被欺负行为,3%有被正式的抱怨而苦恼,而3%受到言语威胁,结论:我们有权利关爱自己,关爱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