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整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茵陈的临床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茵陈临床常用剂量为6~60 g,最大可用至120 g。2)结合具体疾病、证型及相关症状确定茵陈的最佳剂量范围,如茵陈发挥利胆退黄功效时,可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病、慢性肝病、胆囊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见黄疸症状者,常用剂量为6~45 g;发挥保肝的功效时,常用剂量为15~30 g;解热祛湿治疗外感时,常用剂量为6~9 g。3)应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特点配伍相应的中药,如茵陈在清热利湿退黄时,若是黄疸初起,热重于湿,常配伍大黄、栀子等;湿重于热,常配伍泽泻;治疗阴黄,寒湿为主时,则配伍附子、干姜等;治疗外感暑湿、高热,常配伍藿香、青蒿、黄芩、白豆蔻。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菊花具有以下特点:临床用量范围为3.75~150 g,常用汤剂剂量为5~30 g,丸散剂中剂量偏小,多用1.25~2.7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如菊花疏风解表,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常用10~15 g;清肝明目,治疗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病,用量在1.25~30 g;疏风解郁,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情志类疾病,常用12~30 g;清热解毒,治疗疔疮热毒炽盛时,常用15~30 g.据病随证配伍相应中药,如疏风解表配伍桑叶、连翘等;清热解毒配伍蒲公英、板蓝根等;平肝明目配伍钩藤、枸杞子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石决明具有以下特点:石决明的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5~80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74~8.28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治疗高血压、眩晕等循环系统疾病,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12~80 g;如治疗偏头痛、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20~50 g;如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10~30(丸剂0.74 g);如治疗麻痹性斜视、角膜炎或角膜病等眼科疾病,可使用石决明清肝明目,临床用量12~30 g(丸散1.25~8.28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配伍生地黄、钩藤、怀牛膝等,清肝明目配伍决明子、菟丝子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黄柏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3~45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黄柏最佳剂量,如黄柏发挥清热泻火解毒功效时,治疗高血压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等代谢性、传染性、泌尿系统疾病,为6~30 g;发挥滋肾降火功效时,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少精、阳痿、月经不调等生殖系统疾病,为3~45 g;发挥清热燥湿功效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银屑病、疱疹、尖锐湿疣等皮肤黏膜疾病,口服剂量为3~20 g,外用剂量为9~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泻火解毒常配伍大黄、黄连、栀子;滋肾降火常配伍芍药、仙灵脾、知母、五味子;清热燥湿常配伍枳壳、苍术、萆薢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芡实具有以下应用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10~37.3 g,常用范围为10~3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治疗妇科疾病、痰饮病、鼻渊等,为10~37.3 g;益肾固精缩尿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为10~30 g;健脾止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常配伍山药、菟丝子、黄柏等;益肾固精缩尿常配伍山药、金樱子、莲子等;健脾止泻常配伍山药、莲子等.  相似文献   

6.
代丹  吴浩然  胡春晨  邵蒙苏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359-1362
通过搜集古、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豆蔻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1.875~3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03~1.05 g.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豆蔻最佳剂量,如芳香化湿,治疗湿邪内盛所致血栓性静脉炎、肾病综合征等,常用3~15 g;行气健脾,治疗脾虚气滞所致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汤剂常用3~30 g,丸散剂常用0.03~1.05 g;和胃降逆,治疗胃失和降所致胃食管反流、化疗后呕吐等,常用1.875~1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芳香化湿常配伍藿香、苍术;行气健脾常配伍白术、薏苡仁等;和胃降逆常配伍厚朴、半夏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搜集古代医学文献及现代医家经验,总结出蒲公英临床应用特点如下:1)临床用量范围为4.5~100 g。2)临床使用随着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剂量。如治疗痈疮、疖肿、胃溃疡、淋证、慢性胃炎、化脓性扁桃腺炎、痤疮等疾病时常用剂量为4.5~100 g,治疗牙痛时常用剂量为18.75~30 g,治疗乳腺炎、腮腺炎、伤口硬结、乳腺增生、甲状腺肿等疾病时常用剂量为5~33.75 g。3)临床配伍时需灵活,如需清热解毒时常配伍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需清热止痛时常配伍当归、川芎,需清热散结时常配伍贝母、玄参、路路通。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中医古籍及检索现代名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牡丹皮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1.5~6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牡丹皮的最佳剂量,用于活血化瘀时,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常用6~15 g;用于清热凉血时,如治疗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高热昏迷、斑疹、吐血、过敏性紫癜等循环系统疾病常用9~60 g;用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疗儿科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时,常用1.5~10 g。3)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需要,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化瘀常配伍赤芍、当归,清热凉血配伍生地黄、栀子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白茅根具有以下特点:白茅根临床用量为1.59~300 g,常用剂量为30~6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选用白茅根的剂量也相应不同,如清心凉血,交通心肾治疗耳鸣、耳聋等,常用剂量为10 g;清热凉血治疗银屑病、发热等,常用剂量为10~60 g;清热利尿治疗肾炎、慢性肾衰、前列腺炎等,常用剂量为6.33~90 g;凉血止血治疗鼻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常用剂量为2.11~300 g;清热降气治疗呕逆等,常用剂量为1.59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配伍也有相应差异,如清心凉血,交通心肾时常配伍生地黄、竹叶;清热凉血时常配伍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利尿时常配伍茵陈、小蓟等;凉血止血常配伍生地黄、小蓟等;清热降气常配伍陈橘皮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总结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太子参及其用量经验,得出汤剂中太子参临床用量范围为6~45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剂用量为0.9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养阴生津治疗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顽固性失眠时,汤剂为10~30 g,丸剂为0.9 g;益气健脾治疗慢性胃炎、肝硬化、贫血、经期延长、哮喘、干燥综合征时,为6~4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养阴生津常配伍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健脾常配伍茯苓、白术、黄芪.  相似文献   

11.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白鲜皮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5~30 g,常用量为5~10 g,丸、散剂用量为0.508~7.080 g,外用剂量为15~10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清热燥湿止痒治疗皮肤科疾病(湿疹、荨麻疹等),汤剂为10~30 g,散剂为0.508~7.080 g...  相似文献   

12.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3.
黄带为妇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仝小林院士认为,湿热内侵,损伤带脉,致秽浊之液下流是黄带的主要病机,治以清热止带,健脾利湿,椿根白皮、黄柏、茯苓是临床治疗黄带时常用的三味小方。方中椿根白皮清热燥湿止痒,常用量为9~15 g,黄柏清热解毒燥湿,常用量为9~30 g,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常用量为9~30 g。热邪重时可加知母、栀子等,湿邪偏胜可加生薏苡仁、陈皮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总结分析经典名方和现代医家运用土茯苓的临床配伍及用量,探讨得出其临床用量范围为9~240 g。依据疾病和证型的特点,选择土茯苓的不同配伍和用量,如配伍威灵仙等解毒除湿,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常用30~60 g;配伍败酱草利湿通淋,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常用15~60 g;配伍椿根白皮等解毒杀虫,治疗妇科疾病,常用10~60 g。若病情急重,或病程缠绵,可重用至120~240 g,但应用大剂量时需注意配伍防护,随病情变化及时加减,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总结出紫菀具有以下特点:临床应用范围为2~69 g。临床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紫菀剂量,如温肺润燥、止咳平喘、止血治疗咳嗽、哮喘、肺痨、肺痿、肺痈,其用量为2~69 g;宣通肺气、润肠通便治疗便秘、肠痈,用量为10~20 g;宣肺通利水道治疗癃闭,用量为10~30 g;止痛治疗头痛、胸胁脘腹疼痛,用量为20~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止咳常配伍百部、款冬花、麻黄;宣肺通利水道配伍桔梗、茯苓、麦冬;宣通肺气、润肠通便,配伍薏苡仁、桔梗、杏仁等。  相似文献   

17.
于同月  张斌  韦宇  马将 《吉林中医药》2021,41(1):103-106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枳实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6~60.34 g,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用量多为0.75~5.1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破气消积、理气通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汤剂为6~60.34 g,丸、散剂为0.75~5.1 g;理气解郁治疗神经官能症、失眠等,汤剂为10~25.86 g,散剂为2.5 g;开胃导滞治疗厌食症等,为6~15 g;化痰泻热治疗发热、慢性咽炎等,为10~18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破气消积、理气通腑常配伍槟榔、大黄、厚朴等;理气解郁常配伍柴胡、白芍等;开胃导滞常配伍厚朴、白术等;化痰泻热常配伍大黄、黄芩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联合外用熏洗治疗寒湿腰痛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60例门诊患者使用独活寄生汤(茯苓、独活、当归、秦艽、杜仲、川芎各10g,肉桂3~5g,人参、牛膝各10g,细辛3~6g,桑寄生15~20g,生地12~15g,白芍10~15g,甘草6g,干姜8g),痛感剧烈加制草乌、川乌、白花蛇,活血止痛、搜风通络;湿邪偏盛去生地,加苡仁、防己、苍术、九节茶,祛湿消肿止痛;寒邪偏盛加附子,温阳散寒;脊柱疼痛明显加地鳖虫、金毛狗脊、羌活;腰膝关节骨刺明显去杜仲,加补骨脂、骨碎补、没药、乳香、生龙骨。水煎300mL,1剂/d,早晚分服。外用熏洗方(红花、当归、制草乌、制川乌、川椒、露蜂房、麻黄、桂枝),煎煮取汁,30min/次,2次/d。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56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8.33%。[结论]独活寄生汤联合外用熏洗治疗寒湿腰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款冬花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润肺化痰、下气止咳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为6~41.4 g;化痰下气治疗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为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化痰常配伍炙百合、炙紫菀、黄芪;下气止咳常配伍贝母、白果、射干等。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辨证辅助饮食控制治疗单纯性肥胖7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配合饮食控制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效果;方法:①所有患者均按其标准或理想体重的70%供给热能。其中,蛋白质占总热能的25%,脂肪占总热能的20%,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55%,并保证每日摄入绿叶蔬菜和水果500克以上,膳食纤维15克以上;②中药以黄芪、黄精、桑寄生、葛根为基本方。患者伴有肺脾气虚时加云苓、白术、扁豆、厚朴;痰浊内盛时加郁金、石菖蒲、远志、砂仁壳;胃热炽盛时加天花粉、栀子、大黄、瓜蒌;气滞血瘀时加柴胡、枳壳、半夏、桃仁、山楂;肾精亏损时加山药、补骨脂、白术、草豆蔻、郁金。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体重、腰围、臀围、BMI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同时,血糖、甘油三醋、总胆固僻、血尿酸、血压升高者显著降低(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