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78例,按照1:2的比例选择同期行PCI治疗但未合并恶性肿瘤的ACS患者156例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既往疾病史(包括恶性肿瘤相关病史)、药物及PCI治疗情况、临床及心脏超声检查情况和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等,所有患者随访至2020年6月,比较2组治疗结果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ACS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ACS未合并恶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2组患者的临床及心脏超声检查情况、药物治疗情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特殊病变中钙化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CS未合并恶性肿瘤组,而CTO病变的比例则低于未合并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患者的ACS类型、病变血管数量、置入支架数量和其他冠状动脉特殊病变比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合并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次要终点事情除肿瘤死亡率存在差异外,其余全因死亡、心源性休克、心血管原因再入院和再次PCI、再次CABG等远期随访事件发生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合并恶性肿瘤行PCI治疗的ACS患者的远期心血管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提示对于ACS合并恶性肿瘤人群应密切随访、谨慎评估并积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8例恶性肿瘤并发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临床分期、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前三位分别为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46%、3.37%、3.37%;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前三位分别为心血管原因再入院、全因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分别为35.58%、14.90%、13.94%。以全因死亡作为最终终点事件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抗肿瘤治疗措施、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病变血管数目、置入支架的数目等因素与患者最终全因死亡无关(P>0.05),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肿瘤临床分期、HYHA分级、肾功能状况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相对较差,血运重建率较低,影响全因死亡的因素主要为肿瘤的临床分期、HYHA分级、肾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癌症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1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PCI治疗。分别收集男性与女性患者一般资料,并于术后随访3年,记录其生存情况、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分析不同性别ACS合并癌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预后,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影响男性、女性ACS合并癌症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男性ACS合并癌症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既往PCI史、血红蛋白、LVEF与未合并癌症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ACS合并癌症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既往PCI史、血红蛋白及LVEF与未合并癌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ACS合并癌症患者全因死亡率、MAC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未合并癌症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ACS合并癌症患者MACCE发生率高于未合并癌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癌症病史、血红蛋白为影响男性ACS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78例,按照1:2的比例选择同期行PCI治疗但未合并恶性肿瘤的ACS患者156例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既往疾病史(包括恶性肿瘤相关病史)、药物及PCI治疗情况、临床及心脏超声检查情况和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等,所有患者随访至2020年6月,比较2组治疗结果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ACS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ACS未合并恶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2组患者的临床及心脏超声检查情况、药物治疗情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特殊病变中钙化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CS未合并恶性肿瘤组,而CTO病变的比例则低于未合并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患者的ACS类型、病变血管数量、置入支架数量和其他冠状动脉特殊病变比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合并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合并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次要终点事情除肿瘤死亡率存在差异外,其余全因死亡、心源性休克、心血管原因再入院和再次PCI、再次CABG等远期随访事件发生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合并恶性肿瘤行PCI治疗的ACS患者的远期心血管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提示对于ACS合并恶性肿瘤人群应密切随访、谨慎评估并积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冠心病(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出血与缺血的风险。方法 选取行PCI治疗的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90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出血与缺血分为发生组(n=27)和未发生组(n=63),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外周血管病变、手术支架个数等临床资料,分析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外周血管病史、鞘管型号、球囊扩张次数是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有吸烟史、有外周血管病变史、>6F鞘管、球囊扩张次数>3次是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发生出血与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密切观察伴有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指标,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1-03-2020-05-20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接诊的162例原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病例资料,在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收集可能影响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患者首次确诊日期为生存率观察时间的起点,末次随访时间(2022-04-30)或患者死亡事件为终点,随访8~6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以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R 4.1.2绘制列线图。结果 截至随访结束,162例患者中生存64例,死亡98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8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62%(82/162)、36.42%(59/162)和20.99%(34/16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最大径≥4 cm(HR=2.835,95%CI:1.832~4.386)和WHO分级Ⅲ~Ⅳ级(HR=2.065,95%CI:1.306~3.265)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大部分切除(HR=0.636,95%CI:0.418~0.968)、化疗(HR=0....  相似文献   

7.
张泽  修光宏  王晓东 《癌症进展》2018,16(5):658-662
目的 探讨放化疗对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1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截至随访结束,218例直肠癌患者中,删失患者14例,根据随访期间不良预后事件发生情况的不同,将204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107)和预后良好组(n=97).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良预后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可能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中.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晚期直肠癌患者发生不良预后事件的平均时间为(45.53±1.30)个月(95%CI:42.99~48.07),中位生存时间为57.00个月(95%CI:42.96~61.04).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率为52.45%,3年累积生存率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08%和55.88%.经单因素Cox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血红蛋白、T分期、N分期和CEA水平对晚期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无影响(P﹥0.05),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距肛门距离、手术方式、是否cCR对晚期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肿瘤距肛门距离、手术方式对晚期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无影响(P﹥0.05),临床分期和是否cCR是影响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放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晚期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且临床分期、是否cCR是影响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眼眶肿瘤摘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眼眶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眼科的101例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患者临床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按照随访结果,将术后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本组101例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32例(38例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68%,主要并发症有眼球运动障碍、视力障碍、上睑下垂、球后出血、散瞳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眶内肿瘤(OR=6.366)、恶性肿瘤(OR=5.972)、肿瘤累及至深部(OR=7.149)、肿瘤边界不清晰(OR=6.215)、存在合并症(OR=5.124)、肿瘤低分化程度为低分化(OR=4.221)是眼眶肿瘤摘除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眶内肿瘤、眶内恶性肿瘤、肿瘤累及至深部、肿瘤边界不清晰、存在合并症、肿瘤低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是眼眶肿瘤摘除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行预防性脑照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后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筛选出不能从PCI中获益的人群,为PCI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过PCI的167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脑转移发生率及总生存率,并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对影响脑转移及总生存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PCI后1、2、3年脑转移率分别为3.8%、12.7%、18.9%。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为T4期(P=0.004,HR=7.06,95%CI:1.86~26.82)是影响患者PCI后脑转移的危险因素,T2期(P=0.008,HR=2.48,95%CI:1.26~4.89)、T3期(P=0.003,HR=3.38,95%CI:1.49~7.47)、T4期(P=0.001,HR=3.87,95%CI:1.79~8.35)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较高的T分期是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PCI后脑转移及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T4期患者PCI后脑转移发生率高于其他期别,但仍能够从PCI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范振列  杨召  乔友林 《中国肿瘤》2017,26(4):308-314
[目的]探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观察患者肿瘤的分类情况,并通过Kaplan-Meier法估计受试者的预后生存情况,利用Cox等比例风险模型来探讨影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09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中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91例(83.48%)、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和未知分级患者各9例(8.26%).患者的平均年龄(50.58±11.90)岁,男、女性别比为1.51:1,且多数患者(90.83%)居住在城镇.经过8.12年(中位随访时间,95%CI:7.32~8.85年)的随访,全组患者的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1.23%05%CI:83.83%~95.34%)、88.20%(95%CI:80.14%~93.12%)和84.20%(95%CI:74.85%~90.29%).Cox等比例风险模型的结果显示,年龄(HR=5.80,95%CI:1.36~24.77)、淋巴结转移(HR=7.15,95%CI:2.27~24.83)和远处转移(HR=7.42,95%CI:1.98~27.76)是影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发生于城镇地区的中年男性人群,预后较好.年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是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Luminal型乳腺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近年来,Luminal型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女性健康.本研究探讨影响Luminal型早期乳腺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预后因素.方法 分析2005-01-24-2012-12-30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8例Luminal型早期乳腺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的估计,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85.1%,中位无瘤生存时间53.8个月.肝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为9.8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1.2%、26.5%和12.8%.Luminal A型与Luminal B型患者两组间的肝转移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3,P=0.696.多因素分析显示,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HR=0.15)、有无肝功能损害(HR=12.71)、有无合并其他脏器转移(HR=0.18)和血清补体C3水平(HR=2.21)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PR阴性、肝功能损害、合并其他脏器转移和血清补体C3水平≥3 g/L是影响Luminal型早期乳腺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肝功能损害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78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病理类型、T分期、TNM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脏层胸膜浸润、化疗次数、PNI值等资料.应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影响NSCLC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3~5年,术后复发28例,复发率15.7%.17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9.5±13.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75.3%、70.2%.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χ2=6.982,P=0.004)、TNM分期(χ2=5.814,P=0.021)、血管浸润(χ2=5.942,P=0.019)、脏层胸膜浸润(χ2=7.912,P=0.001)、化疗次数(χ2=6.715,P=0.006)及PNI值(t=7.413,P=0.003),均为NSCLC患者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经过Cox多因素预后复发危险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HR=1.034,95%CI:0.726~1.513,P=0.009)、化疗次数(HR=0.301,95%CI:0.182~0.454,P=0.001)和PNI值(HR=0.2.314,95%CI:1.61~2.92,P=0.000)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指数是预测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NI值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几率呈正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两者比值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296例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的最小P值法获得三因素在计算总生存率时的最佳临界值,并以此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低、高两组,分别应用Kaplan-Meier、Log-rank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仅中性粒细胞最佳临界值(3.48×109/L即中位数,P=0.029)有统计学意义。低中性粒细胞组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100%、100%、97%和99%、99%、92%,高中性粒细胞组1年、3年、5年的OS和PFS分别为98%、96%、94%和97%、93%、81%,两组OS(P=0.040)和PFS(P=0.02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方式、中性粒细胞计数、肿瘤坏死情况、病理分级、病理T分期、肿瘤大小、病理TNM分期是以OS为终点事件的预后因素。同时,中性粒细胞计数、肿瘤大小、病理TNM分期也是以PFS为终点事件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T分期(P=0.036)和TNM分期(P=0.011)是以PFS为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是以OS(P=0.029)和PFS(P=0.017)为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是CCRCC预后不良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术后行预防性脑照射(PCI)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5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52例局限期SCLC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19例,Ⅰ、Ⅱ、Ⅲ期分别为5、5、9例)和非PCI组(33例,Ⅰ、Ⅱ、Ⅲ期分别为12、5、16例)。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PCI组和非PCI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32.9、20.4个月,2年总生存率高于非PCI组(72%∶38%,P=0.023);中位颅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32.5、17.1个月,PCI组2年颅内无进展生存率优于非PCI组(89%∶53%,P=0.02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CI治疗可使Ⅲ期患者总生存获益(P=0.031),而Ⅰ、Ⅱ期患者生存获益不显著(P=0.924、0.09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是总生存的影响因素(HR=0.330,P=0.041)。结论 SCLC术后行PCI治疗可降低术后脑转移的发生率,并使SCLC患者总OS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眼眶肿瘤摘除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眼眶肿瘤患者118例,患者均接受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收集患者相关资料,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分析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18例眼眶肿瘤摘除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3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宫颈癌FIGO分期存在一定的缺陷,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术前血浆D-D水平对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试验设计属于前瞻性随访研究,以2009-01-01-2012-12-31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65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血浆D-D水平分为D-D升高组和D-D正常组,以电话随访为主,随访终点事件为宫颈癌复发.生存率估算应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率曲线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宫颈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D-D升高组67例(40.6%).D-D正常组和D-D升高组中肿瘤直径≥4 cm的比例分别为15.3%和29.9%,χ2=5.037,P=0.025;淋巴结转移分别为35.7%和55.2%,χ2=6.158,P=0.013;临床分期Ⅰ/ⅡA分别为47/51和20/47,χ2=5.411,P=0.020.D-D正常组有11例复发,复发时间中位数为36(15~62)个月,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8.8%;D-D升高组有16例复发,复发时间中位数为25.5(6~50)个月,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4.0%.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D-D升高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低于D-D正常组,χ2=4.805,P=0.028.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HR=1.124,P=0.034)、淋巴结转移(HR=1.589,P=0.016)、FIGO分期(HR=1.854,P=0.007)、D-D水平(HR=1.395,P=0.023)和治疗方法(HR=0.891,P=0.043)为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HR=2.116,P=0.012)、FIGO分期(HR=4.421,P=0.001)、D-D水平(HR=2.125,P=0.039)和治疗方法(HR=0.912,P=0.045)是影响宫颈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D-D水平是影响宫颈癌复发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IA)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93例IA患者,随访至2019年3月31日,采用哥斯拉预后量表(GO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介入栓塞术后预后不良者8例(8. 6%),平均GOS得分(1. 84±0. 62)分;预后良好者85例(91. 4%),平均GOS得分(3. 46±1. 1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不良与介入时机、有无高血压、Fisher分级、肿瘤部位、瘤颈宽度及Hunt-Hess分级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高血压、Fisher分级、瘤颈宽度≥4. 5mm及Hunt-Hess分级为影响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影响IA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Fisher分级、瘤颈宽度≥4. 5及Hunt-Hess分级,临床可通过监控以上指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预后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BCLC B期肝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805例BCLC A期和B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对比BCLC A期及BCLC B期患者的预后差异,应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法分析BCLC B期患者的生存相关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危险分级.结果 365例BCLC B期肝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6.0个月(2.0~135.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4%和40%;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25.8月,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3%、38%和31%.单因素分析提示脉管瘤栓、肿瘤多发、术中出血≥400 ml为患者总生存时间的预后不良因素;肿瘤多发、术中出血≥400 ml是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400 ml是影响BCLC B期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部分BCLC B期肝癌患者能够从手术治疗中获益,术中出血≥400 ml是提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Wang Z  Fu J  Diao D  Dang C 《中国肺癌杂志》2011,14(6):534-537
背景与目的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术后短期即出现转移。D二聚体(D-dimer,DD)是肺癌(主要是非手术)患者的预后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其能否预测NSCLC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方法检测56例NSCLC患者的术前DD水平,术后随访1年,终点是出现预后不良事件(转移、局部复发或肺癌相关性死亡)。统计分析组间不良预后对比情况。结果以术前DD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1.05(0.55)mg/L为分界值,高DD组患者中出现预后不良事件11例,而低DD组中出现预后不良事件3例,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OR=4.89,95%CI:1.2-20.1)。高DD组与低DD组的疾病进展情况亦有统计学差异(P=0.024)。术前DD对于早期NSCLC(I期、II期),特别是早期腺癌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最为准确。结论术前DD水平可以预测NSCLC患者术后1年内预后不良,有助于筛选适合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对超声诊断的甲状腺微小恶性结节进行监测随访的效果, 探讨甲状腺微小恶性结节避免过度治疗的管理策略。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20年12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同一位头颈外科医师接诊、同一位超声医师超声诊断为甲状腺微小恶性结节(肿瘤长径≤1.0 cm)、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初诊患者949例, 其中有112例患者选择立即手术治疗, 其余患者接受以超声检查为主的监测随访。随访终点为肿瘤进展, 包括较初诊时肿瘤长径增大≥3 mm或肿瘤体积增大≥50%、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在713例随访时间≥6个月的患者中, 随访期间出现肿瘤进展47例(6.6%), 1、2、3年肿瘤进展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7%、7.2%和9.5%, 无1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患者的初诊年龄、病灶数量和肿瘤长径与甲状腺微小恶性结节患者随访期间肿瘤进展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患者的初诊年龄(年龄>50岁:HR=0.340, 95%CI为0.133~0.866)、病灶数量(HR=2.939, 95%CI为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