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45(5):428-432
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肠杆菌科细菌。由于临床上对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得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的检出率不断增加,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相似文献   

2.
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肠杆菌科细菌。由于临床上对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得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的检出率不断增加,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是临床所分离CRE中最为常见的。本文将从CRKP感染现状、影响因素、耐药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提高人们对CRKP感染的重视和控制,以期对临床治疗CRKP提供有效的抗菌药物及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黏滞沙雷菌、阴沟肠杆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院内感染菌之一,大大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本研究对山西省某三甲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感染CRE的患者进行调查,共有39例,38例均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仅1例为耐碳青霉烯类的大肠杆菌(予以剔除),并选取同病房同一段时间内KP感染患者作为对照,所有病例均来自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CU),对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了解重症患者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文献报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CRE)检 出率日趋增多。中国儿童细菌耐药监测数据显示,儿童为CRE 感染的高发人群。多个国家儿童细菌耐药监测数据显示,儿童CRE 感染现状与不良临床结局有关, 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越来越常见,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社会经济带来极大负担。在儿童患者中,CRE感染通常十分凶险,且在碳青霉烯酶构成谱、用药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给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就儿童CRE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治疗策略展开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5(12):1268-1272
目的 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情况以及危险因素,为预防CRE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老年科感染CRE的62例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回顾性分析患者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将同期入院感染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科(CSE)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老年患者感染CRE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感染的CRE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88%以上。留置导管、留置胃管、呼吸道疾病是老年患者感染CR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相似文献   

7.
卢克利 《抗感染药学》2021,18(9):1257-1261
目的:探究新生儿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3月-2020年6月儿科收治的细菌感染新生儿90例病历资料,统计其血、尿、痰、分泌物和其他标本中细菌培养、鉴定结果,分析其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特点、医院感染情况,以及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90例细菌感染新生儿各标本中,分离出217株肠杆菌科细菌,检出前5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其中分离出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11株(大肠埃希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阴沟肠杆菌4株);耐碳青霉烯类细菌主要定植在新生儿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湿肺、败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和其他临床感染疾病患者中,标本中分离出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来自血液、尿液、痰液、分泌物等标本;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药物主要是亚胺培南(100.00%)、氨苄西林(81.82%)、哌拉西林和美罗培南(72.73%)、氨曲南(63.64%)、哌拉西林与头孢他啶(54.55%).结论: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在新生儿中的临床感染率较高,其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为主,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而其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情况以及危险因素,为预防CRE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老年科感染CRE的62例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回顾性分析患者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将同期入院感染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科(CSE)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老年患者感染CRE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感染的CRE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88%以上。留置导管、留置胃管、呼吸道疾病是老年患者感染CR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患者感染的CRE菌株耐药性比较严重,临床应重视呼吸道感染的防控,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感染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转归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增强对CRE感染的认识,并实施有效控制干预,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方法选取160例CRE感染患者为A组,160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CSE)感染患者为B组,160例非CRE为C组。对三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预测C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液科、神经外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呼吸道感染是引发CRE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对A、C两组进行多因素模型分析表明,仅有气管插管和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是CRE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对B、C两组进行多因素分析模型可知,仅有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是CS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与气管插管均可能引发CRE感染,是CRE感染特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抗生素耐药对全球医疗保健服务是一种威胁。在最近的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ce Enterobacteriaceae,CRE)出现预示着一个潜在的后抗生素时代。肺炎克雷伯菌是肠杆菌科中常见的细菌,存在于人体的呼吸道和肠道,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也是院内感染的常见菌。近年来,也已出现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住院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血流感染的发生及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提供潜在的抗菌药物治疗策略。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分析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评价CRE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患者28 d临床结局评价CRE血流感染相关死亡预测因素和不同抗菌药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肺部感染(P=0.020)、感染(首次血培养阳性)前机械通气(P<0.01)和替加环素的暴露(P=0.020)是CRE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前替加环素的经验性使用(P=0.006)和感染早期较高的C反应蛋白水平(P=0.016)与CRE血流感染患者较高的死亡风险独立相关,而合适的目标性治疗(P=0.013)则是改善临床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此外,Kaplan-Meier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为基础的目标性联合疗法似乎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P=0.053)。结论: 及时有效地控制原发肺部感染,加强机械通气等医院感染控制,关注感染早期C反应蛋白基线水平的监测,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改善CRE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重要举措。[J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伴SBP患者30例,肝硬化不伴SBP者3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清中PA、CRP和PCT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不伴SBP者及肝硬化伴SBP组患者血清P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CRP、PCT水平肝硬化伴SBP患者均明显升高(P<0.01),而肝硬化不伴SBP组无明显差别。20例SBP治疗有效患者,其治疗前后血清CRP、PCT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CRP和PCT水平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为CRAB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近5年AB BSI患者,根据药敏结果,分为碳青霉烯耐药AB(CRAB)组与碳青霉烯敏感AB(carbapenem susceptibl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SAB)组,分析危险因素。将CRAB BSI患者分为替加环素组与非替加环素组,比较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合并感染性休克、合并低蛋白血症、使用呼吸机、消化道插管、确诊前使用激素、抗生素使用3d后白细胞数量≥12×109/L是CRAB血流感染独立危险因素。CSAB组28天病死率为12.5%,而CRAB组为56.70%,明显高于CSAB组,(P值<0.001)。替加环素组28d病死率为58.82%,非替加环素组为55.56%(P>0.05)。结论 CRAB血流感染病死率高,合并感染性休克、使用呼吸机、消化道插管、合并低蛋白血症、确诊前使用激素、抗生素使用3d后白细胞数量≥12×109/L 提示预后差。替加环素并未明显降低患者28d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术对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94例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微波消融术治疗,对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生存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出血量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3年,观察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7.87%,复发率为2.13%、6.38%,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术不会增加手术风险,但是能清除位于特殊位置、腹腔镜不易切除的病灶,更利于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患者合并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情况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省3家大型医院血液科1012例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61例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AL合并血流感染的患者中25.8%为革兰阳性菌感染,主要致病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7株,52.5%)、链球菌(51株,19.5%)、金黄色葡萄球菌(38株,14.6%)。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苯唑西林、青霉素G、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的敏感率达90%以上。感染性休克、启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时间>48h是AL患者并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L患者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耐药情况严峻,临床上对考虑合并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的AL患者应及早应用糖肽类抗菌药物及利奈唑胺或替加环素,并根据药敏结果及疗效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5(11):1176-1181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患者合并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情况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省3家大型医院血液科1012例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61例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AL合并血流感染的患者中25.8%为革兰阳性菌感染,主要致病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7株,52.5%)、链球菌(51株,19.5%)、金黄色葡萄球菌(38株,14.6%)。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苯唑西林、青霉素G、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的敏感率达90%以上。感染性休克、启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时间>48h是AL患者并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感染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将50例CRE感染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50例未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或大肠埃希菌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CRE的感染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CRE的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40.00%),常见感染科室为重症医学科(32.00%)及呼吸重症监护室(28.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多药联用、真菌类、万古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导尿管、气管插管、危重症监护室入住占比分别为68.00%、40.00%、30.00%、16.00%、42.00%、52.00%、76.00%、28.00%、78.00%、54.00%,均高于对照组的24.00%、6.00%、2.00%、2.00%、6.00%、26.00%、38.00%、6.00%、28.00%、28.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气管插管是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RE感染的易感人群是重症患者,呼吸道是常见感染部位,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气管插管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risk factors for treatment failure in patients receiving in vitro-active therapy with β-lactam/β-lactamase inhibitor (BL/BLI) for Enterobacteriaceae bloodstream infection (E-BSI).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re study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E-BSI at an Italian centre over a 4-year perio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age <18 years, clinical data unavailable, polymicrobial BSI, failure to receive in vitro-active therapy and death within 72 h from drawing the index blood culture. Patients who received BL/BLI as appropriate empirical and/or definitive therapy for ≥50% of the total treatment duration were selected.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all-cause 30-day mortality. The secondary endpoint was 90-day relapse. Of 1319 eligible patients, 835 were selected. A total of 714 received BL/BLI as appropriate empirical therapy, of whom 522 remained on BL/BLI as definitive therapy and 192 shifted to another antibiotic for <50% of the treatment duration; 121 received BL/BLI as definitive therapy only. Non-susceptibility to extended-spectrum cephalosporins (NS-ESCs) was detected in 207 episodes (24.8%). All-cause 30-day mortality was 6.8%.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adjusted for NS-ESC,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were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septic shock, Proteus spp. and CVC-related BSI, whilst urinary source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The 90-day relapse rate was 4.2%. Immunosuppression was the mai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relapse. BL/BLI was the most common antibiotic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with E-BSI in this cohort. Among patients appropriately treated with BL/BLI, failure rates were low and were primarily associated with underlying diseases, clinical severity at BSI onset and infection sour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在肝硬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意义。方法 :2 7例肝硬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间预后情况、并发症及肝功能状况。结果 :营养支持组与对照组相比 ,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发症及肝功能状况均有改善趋势 ,但尚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加强营养支持可能具有改善肝硬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 ,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理论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