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上海市结核病耐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3—2017年上海市新登记肺结核患者34 165例,其中9746株培阳分枝杆菌菌株由当地结核病定点医院送至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菌群鉴定和固体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排除1377株(14.13%)非结核分枝杆菌、307株(3.15%)无药敏试验结果、63株(0.65%)15岁以下患者的菌株、556株(5.70%)登记号缺失或重复的菌株,最终纳入7443株(76.37%)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进行分析。利用SAS 9.4软件分析上海市结核病耐药特征,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当理论频数<5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双侧P值;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进行趋势性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耐药结核病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3—2017年上海市结核病总耐药率、耐多药率和多耐药率分别为21.03% (1565/7443)、4.98% (371/7443)和4.16% (310/7443),其中前两者呈现下降趋势( χ 趋势 2 =15.685,P=0.004; χ 趋势 2 =6.554,P=0.011)。上海市2013—2017年结核病患者对任意耐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的总耐药率分别为6.01% (447/7443),11.41% (849/7443),15.75% (1172/7443)和4.61% (343/7443),4种药物的总耐药率均有下降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趋势 2 =7.777, P=0.005; χ 趋势 2 =7.221, P=0.007; χ 趋势 2 =9.260, P=0.002; χ 趋势 2 =20.562, P=0.000)。结核病患者对单耐药、耐2种、耐3种、耐4种药的总耐药率分别为11.88% (884/7443)、4.25% (316/7443)、2.22% (165/7443)、2.69% (200/74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5岁患者发生耐药与耐多药结核病的风险较低(β=-0.543,Wald χ 2=23.036,P<0.001,OR=0.581,95%CI:0.466~0.725;β=-0.797,Wald χ 2=11.538,P=0.001,OR=0.451,95%CI:0.285~0.714),复治患者发生耐药和耐多药结核病的风险较高(β=0.904,Wald χ 2=93.722,P<0.001,OR=2.469,95%CI:2.056~2.964;β=1.636,Wald χ 2=153.545,P<0.001,OR=5.135,95%CI:3.964~6.652)。结论 上海市结核病的耐药情况处于较低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耐药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风险在≥65岁患者中较低,在复治患者中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异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74例(NTM肺病组)和初治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00例(肺结核组)的HRCT表现,比较两组病变分布及HRCT表现。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CT分型比较,NTM肺病组结节-支气管扩张型(51.4%,38/74)多于肺结核组(14.0%,14/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316, P=0.000);肺结核组结节-肿块型(21.0%,21/100)多于NTM肺病组(8.1%,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392,P=0.020)。肺结核组病变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82.0%,82/100)明显多于NTM肺病组(59.5%,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817,P=0.001); NTM肺病组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16.2%,12/74)较肺结核组(5.0%,5/100)患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69,P=0.014)。比较HRCT表现,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61.0%,61/100)较NTM肺病组(93.2%,69/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3.403,P=0.000);且NTM肺病组支气管扩张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39.1%,27/69)多于肺结核组(13.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138,P=0.001);而肺结核组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70.5%,43/61)多于NTM肺病组(39.1%,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13,P=0.000);肺结核组实变影(86.0%,86/100)较NTM肺病组(67.6%,50/7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65,P=0.004)。NTM肺病组空洞位于肺周边邻近胸膜增厚者(95.1%,39/41)较肺结核组(61.8%,42/6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909,P=0.000)。NTM肺病组中结节<1cm者(88.5%,54/61)较肺结核组(54.9%,50/9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059,P=0.000);肺结核组中多种大小不等的结节混合存在者(31.9%,29/91)较NTM肺病组(8.2%,5/6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784,P=0.001)。肺结核组并发胸腔积液(34.0%,34/100)较NTM肺病组(20.3%,15/74)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63, P=0.047)。 结论 NTM肺病和肺结核HR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及相异性。CT分型、支气管扩张的分布及优势部位、实变的发生率、结节的大小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紧密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照分析不同肺结核耐药类型及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以提高耐药肺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16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初治患者26例,复治患者90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1∶4的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由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药物敏感肺结核(DS-PTB)患者31例。147例耐药患者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分成4个组,分别为耐多药肺结核组(MDR-PTB组)39例,广泛耐药肺结核组(XDR-PTB组)31例,其他耐药肺结核组(DR-PTB组)[包括单耐药肺结核(MR-PTB)41例+多耐药肺结核(PDR-PTB)5例]46例, DS-PTB组31例。全部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行层厚1.25mm薄层重建,对不同组别患者肺内病变的分布、CT征象和空洞结节发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CT表现对比分析显示,耐药肺结核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广泛,累及3个肺叶及以上者[MDR-PTB组为84.6%(33/39)、XDR-PTB组为83.9%(26/31)、DR-PTB组为91.3%(42/46)]明显多于DS-PTB组(51.6%,16/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96,P=0.003;χ 2=7.38,P=0.007;χ 2=15.70,P<0.001);并且更容易累及肺结核的非常见部位(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MDR-PTB组占94.9%(37/39)、XDR-PTB组占87.1%(27/31)、DR-PTB组占95.7%(44/46),与DS-PTB组(51.6%,16/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58,P<0.001;χ 2=9.18,P=0.002;χ 2=20.88,P<0.001)];但三组耐药类型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病变肺叶分布数量及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38、0.40和0.53、0.00、0.88,P值分别为1.000、0.538、0.526和0.248、1.000、0.347)。CT征象对比分析显示,肺内出现结节、支气管管壁增厚在不同类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MDR-PTB组分别为100.0%(39/39)和87.2%(34/39),XDR-PTB组分别为100.0%(31/31)和87.1%(27/31),DR-PTB组分别为100.0%(46/46)和84.8%(39/46)]均明显高于DS-PTB组[80.6%(25/31)和48.4%(1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97,P=0.015;χ 2=4.61,P=0.032;χ 2=7.15,P=0.007和χ 2=12.38,P<0.001;χ 2=10.63,P=0.001;χ 2=11.71,P=0.001);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00、0.10,P值分别为1.000、1.000、0.752)。结节及实变内出现空洞的比较, XDR-PTB组、DR-PTB组发生空洞的比率分别为87.1%(27/31)、87.0%(40/46),明显高于DS-PTB组的58.1%(1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7,P=0.010,χ 2=8.32,P=0.004);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18、0.00、1.46,P值分别为0.277、1.000、0.227)。 结论 CT征象对耐药肺结核与药物敏感肺结核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对鉴别耐药类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河南省许昌市结核病防治所结核内科收治的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一服用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组(简称“A组”,79例)和单一服用利可君片治疗组(简称“B组”,79例),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改善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减少症相关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白细胞减少症改善总有效率[94.44%(68/72)]、外周血WBC值[(5.12±0.76)×10 9/L]均明显高于B组[72.97%(54/74)和(4.09±1.02)×10 9/L](χ 2=10.14,P=0.021;t=4.38,P=0.017);治疗后A组和B组外周血WBC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3.26±1.02)×10 9/L和(3.18±0.82)×10 9/L] (t=5.79,P=0.010;t=4.15,P=0.018)。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头晕[8.33%(6/72),9.46%(7/74)]、低热[2.78%(2/72),2.70%(2/74)]、乏力[5.56%(4/72),4.05%(3/74)]等主要症状较治疗前[27.78%(20/72),28.38%(21/74); 15.28%(11/72),16.22%(12/74);40.28%(29/72),41.89%(31/74)]均有明显改善 (χ 2=12.34,P=0.008;χ 2=12.09,P=0.008; χ 2=8.83,P=0.011;χ 2=8.16,P=0.010; χ 2=17.26,P=0.020;χ 2=18.09,P=0.020);但两组患者间治疗后的头晕、低热、乏力等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43,P=0.437;χ 2=2.62,P=0.406; χ 2=1.95,P=0.410)。A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3.33%(60/72)]与B组患者[86.49%(64/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03, P=0.382)。 结论 参芪十一味颗粒可有效改善抗结核药物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减少白细胞减少引起的症状,安全性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菌阴肺结核时取材部位的病灶形态、密度与诊断阳性率的关系,以提高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03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临床试验性治疗确诊的菌阴肺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时各类病灶CT征象与诊断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24.0 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变形态:磨玻璃样影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结节、实变、空洞、团块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1.67%(33/36)、94.74%(18/19)、100.00%(21/21)、75.00%(18/24),该4种形态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918,P=0.030);两两比较,结节组与实变组、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0.174,P=0.677;χ 2=1.847,P=0.174;χ 2=3.137,P=0.077),实变组与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1.134,P=0.287;χ 2=3.031,P=0.082),空洞组与团块组比较(χ 2=8.058,P=0.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病变密度:纵隔窗不可测量组3例,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0~20HU无强化组、>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20HU且强化明显组的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6.88%(31/32)、94.34%(50/53)、60.0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790,P=0.000)。该3种密度病灶穿刺阳性率两两比较, 0~20HU无强化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956,P=0.001)。>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005,P=0.001)。0~20HU无强化与>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86,P=0.593)。(3)病理检测:HE染色阳性33例、抗酸染色阳性87例、TB-DNA检测阳性91例, HE染色阳性率32.04%(33/103)、抗酸染色阳性率84.47%(87/103)、TB-DNA检测阳性率88.35%(91/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4.084,P=0.001)。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菌阴肺结核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选择取材病灶的形态、密度进行穿刺能够提高穿刺活检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常规直接面视下短程督导化疗(DOTS)和移动通信DOTS下的结核病患者督导管理,评价移动通信DOTS实施后的效果,为探索优化结核病治疗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6月在广东省结核病防治机构及定点医院被确诊为肺结核的17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89例患者纳入常规DOTS组并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要求开展督导管理;85例患者纳入移动通信DOTS组,并采用了《结核病移动通信DOTS管理系统》进行全程、规范的结核病患者移动通信督导管理。通过现场收集两组患者诊疗转归及督导管理随访资料,对比分析应用不同DOTS方式下患者的规则服药、治疗转归、督导及随访管理情况。结果 在治疗及转归方面,移动通信DOTS组患者强化期的规则服药率为97.6%(83/85),明显高于常规DOTS组的87.6%(78/89)(χ 2=6.297,P<0.05);常规DOTS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置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6(5,7)d,移动通信DOTS组为3(2,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43, P<0.01)。在督导随访方面,两组患者督导管理率均为100.0%,常规DOTS组接受规则督导率为88.8%(79/89),低于移动通信DOTS组的92.9%(79/85),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909,P>0.05);移动通信DOTS组强化期和巩固期随访完成率均为100.0%(85/85),高于常规DOTS组的98.9%(88/89)和97.8%(8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强化 2 =0.000,P>0.05; χ 巩固 2 =0.461,P>0.05)。结论 结核病移动通信DOTS能够提供全面、连续和主动的结核病管理,移动通信DOTS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规则服药率、及时处置药物不良反应及强化定期随访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边境与非边境地区耐药肺结核疫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选取广西境内东、西、南、北、中5个地区的桂林、贵港、崇左、百色和防城港5个市作为研究点。其中,与越南接壤的百色、崇左、防城港3个市作为边境组,未与越南接壤的桂林、贵港2个市作为非边境组。将研究期间内在调查点登记治疗、痰涂片阳性且分离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的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并采用比例法对患者的临床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两组患者的耐药情况。研究共纳入患者1306例,其中边境组631例,非边境组675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产生耐药的影响因素。 结果 边境组的总耐药率(18.1%,114/631)、单耐药率(9.5%,60/631)、多耐药率(2.7%,17/631)和耐多药率(5.9%,37/631),高于非边境组的总耐药率(11.1%,75/675)、单耐药率(7.7%,52/675)、多耐药率(1.8%,12/675)、耐多药率(1.6%,11/675),且总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总耐药 2 =12.75, χ 耐多药 2 =16.52,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边境地区和非边境地区的耐药影响因素均为患者类型,复治是两地肺结核患者发生耐药的危险因素,其OR值在边境地区为1.86(95%CI:1.13~3.05;Wald χ 2=5.97,P=0.015),在非边境地区为2.72(95%CI:1.39~5.33;Wald χ 2=8.45,P=0.004)。结论 广西边境地区耐药肺结核疫情较非边境地区严峻,两地区发生耐药的影响因素均为复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深圳市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流行状况,为NTM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2013—2017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和各区慢性病防治院收治的3763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对上述患者进行痰分枝杆菌培养(BACTEC MGIT 960和改良罗氏法)检出阳性菌株8850株,采用MPB64免疫胶体金法和对硝基苯甲酸生长试验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NTM的初步菌种鉴定,对初步菌种鉴定为NTM的菌株应用HAIN基因分型鉴定法进行NTM菌种鉴定。分析NTM菌株在不同年度、性别、年龄、感染类型、地区来源、户籍来源,以及NTM不同种类菌株的分布特征。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8850株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菌株中,初步菌种鉴定获得366株NTM菌株,检出率为4.14%(366/8850);HAIN基因分型鉴定法确定293株NTM菌株的菌种,鉴定率为80.05%(293/366)。2013—2017年深圳市NTM的检出率呈轻微上升趋势[3.81%(71/1864)~4.50%(82/1821)],但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趋势 2 =1.159,P=0.885)。366例NTM感染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检出率[4.87%(144/2957)]明显高于男性患者[3.77%(222/5893)](χ 2=6.038,P=0.014);感染的高峰年龄均为25~34岁,分别占28.83%(64/222)和23.61%(34/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13,P=0.271)。初治患者、郊区患者、流动人口患者、郊区流动人口患者的NTM检出率 [分别为2.31%(187/8104)、1.77%(105/5909)、3.89%(324/8323)、1.61%(91/5663)]明显低于复治患者[23.99%(179/746)]、市中心患者[8.87%(261/2941)]、户籍人口患者 [7.97%(42/527)]、城区流动人口患者[8.77%(235/2681)](χ 2=810.400、249.512、20.778、248.418,P值均=0.000)。293株NTM分离株中,构成比占前3位者依次为脓肿分枝杆菌[41.64%(122/293)]、鸟-胞内分枝杆菌[22.18%(65/293)]、堪萨斯分枝杆菌[16.04%(47/293)];另外,发现7例[2.39%(7/293)]混合感染类型。 结论 深圳市近几年NTM检出率稳定,分布种类多样,以脓肿分枝杆菌、鸟-胞内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为主;多见青壮年感染者,需重点关注女性、复治患者,以及来自市中心、户籍人口、城区流动人口患者的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3种比较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的CT扫描特征,探讨CT扫描对3种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影像资料库中72例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资料,其中结核性腹膜炎16例(结核组),腹膜转移癌34例(转移癌组),腹膜间皮瘤22例(间皮瘤组)。比较3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以评价CT扫描对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结核组、转移癌组与间皮瘤组壁腹膜均匀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2.5%(10/16)、23.5%(8/34)和 27.3%(6/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221,P=0.022; χ 2=10.795,P=0.010);以上3组病变出现大网膜污垢样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43.8%(7/16)、2.9%(1/34)和13.6%(3/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4.567,P=0.000; χ 2=4.332,P=0.037)。以上3组 “网膜饼征”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6)、50.0%(17/34)和27.3%(6/22),结核组和转移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039,P=0.003);结核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16,P=0.270)。以上3组大网膜结节或肿块状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12.5%(2/16)、14.7%(5/34)和50.0%(11/22),结核组与间皮瘤组、转移癌组与间皮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88,P=0.016;χ 2=8.153,P=0.004)。(2)以上3组中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75.0%(12/16)、32.4%(11/34)和40.9%(9/22),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6)、67.6%(23/34)和59.1%(13/22)。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出现中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66,P=0.005;χ 2=4.354,P=0.037);结核组与转移癌组、结核组与间皮瘤组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66,P=0.005;χ 2=4.354,P=0.037)。(3)以上3组出现心膈角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6)、5.9%(2/34)和40.9%(9/22),间皮瘤组与结核组、间皮瘤组与转移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739,P=0.017;χ 2=10.382,P=0.001)。结论 3组患者在腹膜病变发生部位、形态、腹腔积液、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各体现了不同的CT特征, CT扫描对腹膜弥漫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肺部局灶性磨玻璃样(focal ground-glass opacity,fGGO)病灶的CT特征,以提高对肺结核少见征象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9—2019年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11例具有fGGO病灶的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11个fGGO病灶),其中7例经临床综合诊断、3例经手术组织标本病理检查证实、1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同期按照1∶4比例选取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具有fGGO病灶的肺癌患者(肺癌组,44个fGGO病灶)。分析两组患者fGGO病灶的CT扫描特征。结果 肺结核组和肺癌组患者fGGO病灶分布在上叶[分别为63.6%(7/11)和65.9% (29/44)]、中叶[分别为9.1% (1/11)和11.4%(5/44)]、下叶[分别为27.3%(3/11)和22.7%(10/4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608,P=0.106)。肺结核组fGGO病灶呈圆或椭圆形[36.4%(4/11)]、边缘与肺交界面清晰[9.1%(1/11)]、有分叶[0.0%(0/11)]的比例均明显低于肺癌组[77.3%(34/44)、93.2%(41/44)、43.2%(19/44)](χ 2=5.114,P=0.024;χ 2=29.974,P=0.000;χ 2=5.473,P=0.019)。肺结核组fGGO病灶内部密度均匀[9.1%(1/11)]、有支气管影或空泡[0.0% (0/11)]、出现增粗或扭曲血管影[0.0%(0/11)]的比率均明显低于肺癌组[分别为54.5%(24/44)、38.6%(17/44)、77.3%(34/44)](χ 2=7.333,P=0.007;χ 2=4.475,P=0.034;χ 2=19.108,P=0.000),而多发结节样病灶[90.9%(10/11)]的比率高于肺癌组[0.0%(0/44)] (χ 2=42.969,P=0.000)。结论 肺结核fGGO病灶分布与肺癌无特异性差别;依据fGGO边缘模糊、无分叶、无胸膜凹陷征、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无支气管影或空泡、无增粗或扭曲血管影、多发簇状分布结节样病灶的CT表现,在与肺癌鉴别诊断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3种结核抗体试剂盒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12月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病理科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verse dot blot,PCR-RDB)进行组织标本分枝杆菌菌种鉴定(以下称“分子病理”)的601例患者资料,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最终纳入205例患者。通过病案检索获得3种结核抗体试剂盒(TB-IgG、SD Rapid TB、TB-DOT)检测外周血结核抗体的结果。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3种结核抗体相较于分子病理学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检测效能,采用McNemar检验和Kappa值分析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结果 以分子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TB-IgG、SD Rapid TB、TB-DOT 试剂盒的敏感度分别为26.6%(34/128)、20.3%(26/128)、97.7%(125/128);特异度分别为90.9%(70/77)、98.7%(76/77)、3.9%(3/7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2.9%(34/41)、96.3%(26/27)、62.8%(125/19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2.7%(70/164)、42.7%(76/178)、50.0%(3/6);正确指数分别为0.18、0.19、0.02。TB-IgG、SD Rapid TB 试剂盒检测结果分别与分子病理检查相比较,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配对 2 =9.17,P<0.001;矫正 χ 配对 2 =13.58,P<0.001),且与分子病理检测存在微弱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14、0.15,P值均<0.001);而TB-DOT与分子病理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正 χ 配对 2 =0.04,P=0.833),不能肯定与分子病理检测存在一致性(Kappa值=0.02,P=0.523)。 结论 3种结核抗体试剂盒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SD Rapid TB在3种检测方法中相对较好;多种抗原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结核病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结核自然破溃和淋巴结切开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经伤口分泌物培养及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且符合入选标准,并于结核科门诊因自然破溃和淋巴结切开术后行伤口换药的189例患者。189例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62~166d,平均(90.3±12.1)d。以伤口愈合平均时间90d作为界限值,47例(24.9%)伤口愈合时间≥90d (≥90d组),142例(75.1%)<90d (<90d组)。采用SPSS 17.0软件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体质量指数(BMI)、病灶最大直径、受累淋巴结数量、是否并发糖尿病、是否并发肺结核、是否规律换药等12项相关因素进行对颈部淋巴结结核伤口愈合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90d组和≥90d组患者在BMI<18.4[58.5%(83/142)和85.1%(40/47)]、受累淋巴结≥2枚[22.5%(32/142)和38.3%(18/47)]、病灶最大直径≥2.0cm[61.3%(87/142)和80.9%(38/47)]、并发糖尿病[36.6%(52/142)和57.4%(27/47)]、不规律换药[13.4% (19/142) 和72.3% (34/47))]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040、4.509、6.047、6.296、61.835,P值分别为0.001、0.034、0.014、0.012、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18.4[Wald χ2=3.553,P=0.019,OR(95%CI)=4.062(0.117~7.981)]、受累淋巴结≥2枚[Wald χ2=4.223,P=0.040,OR(95%CI)=2.134(1.172~19.119)]、病灶最大直径≥2.0cm[Wald χ2=8.573,P=0.003,OR(95%CI)=2.669(1.169~10.815)]、并发糖尿病[Wald χ2=5.021,P=0.025,OR(95%CI)=2.337(1.776~4.442)]、不规律换药[Wald χ2=26.346,P=0.000,OR(95%CI)=16.900(14.061~32.786)]是影响颈部淋巴结结核伤口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重视BMI<18.4、受累淋巴结≥2枚、并发糖尿病、病灶最大直径≥2.0cm、不规律换药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换药患者,避免淋巴结结核伤口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HIV检测阳性脊柱结核患者的疾病特征,以及强化围手术期管理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HIV检测阳性脊柱结核患者23例作为HIV阳性组,将同期收治的单纯脊柱结核患者316例作为对照组。计量资料采用“ x ˉ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IV阳性组PPD试验阳性率[21.7%(5/23)]、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阳性率[47.8%(11/23)]、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13.0%(3/23)]、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查阳性率[4.3%(1/23)]、并发肺结核发生率[21.7%(5/23)]、典型脊柱结核影像学特征发现率[43.5%(10/23)]、结核中毒症状发生率[13.0%(3/23)]均低于对照组[81.0%(256/316)、84.8%(268/316)、28.2%(89/316)、21.2%(67/316)、60.8%(192/316)、82.0%(259/316)、58.9%(186/316)]。除结核抗体阳性率、痰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42.42、21.75,P值分别为0.115、0.051)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204.99、232.23、142.52、220.68、132.16,P值均为0.000)。HIV阳性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者的检出率为82.6%(19/23),高于对照组[20.6%(65/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17,P=0.000)。HIV阳性组通过强化围手术期管理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定量,血红蛋白量分别为(285.17±23.04)个/μl、(40.44±0.37)g/L、(129.30±1.72)g/L,较强化围手术期管理前[(219.83±26.56)个/μl、(29.51±0.94)g/L、(97.48±3.16)g/L]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04、-10.977、-8.318,P值均为0.000);体质量指数强化围手术期管理前、后分别为20.84±0.29、20.85±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1,P=0.594)。HIV阳性组术后标本培养耐药率、肝功能损伤率、结核未愈率、远期死亡率分别为30.4%(7/23)、65.2%(15/23)、8.7%(2/23)、8.7%(2/23),均高于对照组[13.0%(41/316)、34.5%(109/316)、0.9%(3/316)、0.6%(2/3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0.11、37.71、15.04、17.39,P值分别为0.020、0.006、0.003、0.001)。结论 HIV检测阳性脊柱结核患者与单纯脊柱结核患者比较,临床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大多降低;通过强化围手术期管理,患者免疫学与营养学指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结核病防治《手机一体化管理系统》(简称《一体化系统》)在学校结核病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一体化系统》的升级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8—2019年《惠州市结核病患者登记本》《结核病专报系统》及《一体化系统》的数据。调查1462所学校,使用《一体化系统》前(2018年)和使用《一体化系统》后(2019年)分别发现220、198例疑似学生肺结核患者,分别有114、116例学生肺结核患者确诊。分析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和使用《一体化系统》后各自的防控效果,并且进行对比分析。实施《一体化系统》前后各种“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信息准确率为83.2%(183/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7.0%(192/198)(χ 2=21.446,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信息1h到达率为58.2%(128/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8.0%(194/198)(χ 2=93.295,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疑似肺结核患者追踪执行率为70.9%(156/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7.0%(192/198)(χ 2=50.76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肺结核患者管理通知单推送准确率为86.0%(98/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1%(115/116)(χ 2=14.576,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肺结核患者管理通知单1h到达率为57.0%(65/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8.3%(114/116)(χ 2=56.71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休(复)学通知书1h到达率为57.9%(66/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1%(115/116)(χ 2=58.33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核实学籍身份的学校覆盖率为86.0%(1257/1462),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0%(1447/1462)(χ 2=177.442,P<0.01)。结论 《一体化系统》使用后较使用前在校园疑似患者转诊追踪、学生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休(复)学管理,以及核实学籍身份覆盖方面均得到了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湖南省结核病耐药监测点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谱,分析耐药变化趋势。方法 菌株分离自2014—2018年湖南省5个国家结核病耐药监测点登记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连续病例,共获得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1463株。对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进行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链霉素(Sm)、卡那霉素(Km)和氧氟沙星(Ofx)共6种抗结核药品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描述菌株的耐药谱并分析耐药特征变化情况。结果 1463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1244株(85.0%)分离自初治肺结核患者,219株(15.0%)分离自复治肺结核患者。有252株至少对1种及以上药品耐药,总耐药率为17.2%(252/1463)。单耐药率为9.0%(131/1463),耐多药率为5.1%(74/1463),多耐药率为3.2%(47/1463),耐药谱由30种不同耐药类型构成。耐药菌株对6种抗结核药品的任何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INH(9.9%,145/1463)、Sm(8.2%,120/1463)、RFP(7.0%,103/1463)、Ofx(5.2%,76/1463)、EMB(2.3%,34/1463)和Km(0.8%,12/1463);各药品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838,P=0.001)。2014—2018年各年度分离菌株对RFP耐药比率分别为48.4%(15/31)、45.3%(34/75)、40.0%(20/50)、46.3%(19/41)、27.3%(15/55),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趋势 2 =7.028,P=0.008);耐药率分别为15.7%(31/198)、20.2%(75/371)、21.5%(50/233)、17.3%(41/237)和13.0%(55/424),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趋势 2 =3.850,P<0.05)。分离自复治患者的菌株耐药率(28.8%,63/219)和耐多药率(12.8%,28/219)均明显高于分离自初治患者的菌株[耐药率为15.2%(189/1244);耐多药率为3.7%(46/1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065,P<0.01;χ2=32.024,P<0.01)。结论 湖南省结核病耐药监测点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耐药处于中等水平且耐药率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复治结核病患者的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高于初治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