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及自知率调查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检测受血清输血前经血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情况及调查自知率的意义。方法:对3660受血者在输血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1/2,及采用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同时调查受检查对上述指标异常的自知情况,追踪观测118例受血者2月-6月,复查上述指标,结果:输血前受血者HBsAg阳性率为13.93%,抗-HCV阳性率为2.21%,其分布有专科特点;梅毒抗体阳性率仅0.55%,散在分布,相关感染的自知率,乙型肝炎为42.55%,丙型肝炎及梅毒为0,输血后复查118例,未发现新感染病例。结论:受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与我国人口感染情况相符,但各专科特点明显,血液及肿瘤患者较高的抗-HCV阳性率值得关注,受血者对自身感染情况认知率较低,开展输血前相关血液传染指标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卢丹华  张三明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483-2484
目的:为了解输血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指标的阳性率,探讨其检测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结果:我院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性指标阳性率为16.24%,其中HB-sAg阳性率为11.3%,抗HCV阳性率2.91%,抗HIV阳性率0.05%,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98%。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加强操作隔离保护,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举证倒置留下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受血者输血前血液常规三项检测的体会 ,探讨其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检测抗 HCV和 HIV,用甲苯胺红试验 (TRU ST)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PHA)确诊。结果 :抗 HCV阳性率为 0 .5 9% ,抗 HIV阳性率为 0 .0 3%。梅毒阳性率为 0 .6 8%。结论 :对于受血者输血前除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外 ,进行输血前三项指标检测 ,减少、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保护医患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4.
付麦旺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119-119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感染情况及送检率,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1560例住院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送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送检的130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进行捡测分析。结果:156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全检测者1300例(83.3%),未全做者260例(16.7%)。检出HBsAg阳性98例(7.54%),抗HCV阳性13例(1%),梅毒抗体阳性10例(0.77%),抗HIVI/2全阴性。该四项指标共检出121例阳性,总阳性检出率为9.3%。结论:输血前患者常规准确检测四项感染指标,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为减少医疗纠纷,保障输血安全,预防职业暴露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婷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1):100-100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避免院内感染,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凝集法、胶体硒标法检测5846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结果:HBsAg阳性率9.7%,抗-HCV阳性率0.72%,TPPA阳性率0.45%,抗HIV为0.07%。结论:为了对患者负责,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纠纷,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做4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2780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用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2780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1.15%、抗-HCV的阳性率为0.90%、抗-HIV的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9%。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是一项对医患双方有自身保护作用的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住院和门诊需要输血的患者血标本7382例,用ELASA方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其中,如抗—HIV初筛阳性后按规定送确认实验用免疫印迹法确认。结果 7382例中,四项标志物总阳性1243例,总阳性率16.84%。单项阳性1197例,单项阳性率高达16.22%;混合感染46例,混合感染率0.62%。其中HBsAg、抗—HCV、TP单项阳性率分别是13.08%、1.60%、1.53%;HBsAg和抗—HCV或TP混合感染者较多,抗—HIV未检测到阳性。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对于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减少医疗责任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或减少职业感染具有十分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各医院都应该对受血者常规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受血者输血前血液常规三项检测的体会,探讨其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抗HCV和HIV,用甲苯胺红试验(TRUST)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确诊.结果:抗HCV阳性率为0.59%,抗HIV阳性率为0.03 %.梅毒阳性率为0.68 %.结论:对于受血者输血前除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外,进行输血前三项指标检测,减少、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9.
张瑛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1):681-682
目的 了解患者输血前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1/2)、梅毒(RPR法)的感染情况,为避免和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操作与自我保护。方法 对3463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液进行HBsAg、抗-HCV、抗-HIV1,2和RPR检测。结果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HB—sAg的阳性率为10.25%,抗-HCV的阳性率为0.84%,RPR的阳性率为0.46%,抗-HIV1,2未检出,总异常率为11.55%。结论 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的四项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对5 468例输血患者的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 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H IV)抗体、梅毒(TP)抗体检测。结果 5 468例中H BsAg阳性率11.2%,HCV阳性率0.3%,HIV阳性率0.02%,TP阳性率0.2%.结论受血者输血前进行四项检测,不仅对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健康有益,而且可以保证患者输血安全,对防止和减少因输血治疗引起的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心磷脂抗体(AcL)在不孕不育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209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血清AsAb、EMAb、AcL检测,同时与健康组做对比研究。结果不孕不育组AsAb T(抗精子总抗体)的总阳性率为59.3%,IgM阳性率为24.3%;健康组AsAb总阳性率为5.3%,IgM为0,P〈0.01。不孕不育组EMAb检测总阳性率为31.4%,其中IgG阳性率为18.2%,IgM为13.2%,两者同时阳性占5.9%;健康组阳性率为5.3%,其中IgG为4.0%,IgM为1.3%,两组比较P〈0.01。不孕不育组AcL检测总阳性率为22.2%,其中IgG阳性率为14.1%,IgM为8.1%,两者同时阳性占6.0%;健康组阳性率为4.0%,其中IgG阳性率为2.7%,IgM为1.3%,P〈0.05。AsAb、EMAb、AcL检测中,其中两项、三项同时阳性的,不孕不育组分别为18.4%和9.1%,健康组无1例两项、三项同时阳性的。结论AsAb、EMAb、AcL与不孕不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种自身免疫性抗体(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在女性不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20例女性不孕患者的3种自身免疫性抗体(IgM),同时以健康正常怀孕女性12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分别是27.1%、28.6%、23.3%;对照组阳性率分别是3.2%、1.6%、2.4%。两组经统计其χ~2值分别为37.07、42.24、29.19,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IgM抗体与女性自身免疫性不孕有密切关系,是该病常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卵巢早衰抗卵巢抗体和抗透明带抗体及其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卵巢早衰 (POF)患者血清中抗卵巢抗体 (AoAb)、抗透明带抗体 (AZpAb)水平及其分类情况 ,研究免疫性卵巢早衰的发病机理。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卵巢早衰、抗精子抗体 (ASAb)阳性不孕妇女和不明原因不孕症妇女血清中AoAb ,AZpAb并对其进行分类。结果 POF患者、ASAb阳性不孕妇女组及不育患者组血清中AoAb、AZpAb均比正常妇女组高 (P <0 0 1)。在抗体的分类证明 ,各组抗体以IgG为主 ,IgA ,IgM也有一定的比例。结论 POF与自身免疫异常密切相关 ,该结果对于深入研究和预防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封闭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寻找复发性流产的病因.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有复发性流产史妇女为观察组,120例健康经产妇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受检者的封闭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受检者中抗体的表达率;采用诊断试验评价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方法,定量反映两种抗体表达对育龄期妇女复发性流产的预测情况.结果 观察组妇女的血清封闭抗体阴性率为8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妇女的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19.2%,高于对照组的4.2%,差异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血清封闭抗体阴性+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为11例,占9.17%,高于对照组的0.8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经诊断试验评价,血清封闭抗体阴性、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或两者联合对育龄期妇女复发性流产预测的灵敏度(85.8%、19.2%、9.2%)、特异度(70.0%、95.8%、99.2%)和ROC曲线下面积(0.779、0.575、0.542)有明显差异.结论 育龄期妇女的血清封闭抗体缺失或抗心磷脂抗体增高与复发性流产密切相关,尤其是前者.在临床中应重视免疫抗体的检测及治疗,减轻育龄期妇女因反复流产带来的心理、身体伤害及社会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5.
16.
噬菌体抗体库几种筛选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刚  刘玉峰  王琰  化冰 《医学争鸣》2001,22(16):1482-1484
目的:对多种不同的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应用抗原固相化吸附筛选法,生物素化抗原液相筛选法和解离速率筛选法对半合成噬菌体抗体库或轻链替换库进行抗角蛋白噬菌体抗体的筛选,比较各自的筛选效率和优缺点。结果:3种方法筛选抗角蛋白抗体均获成功,抗原固相化吸附筛选法效果可靠,所获抗体特异性高但抗原消耗量大,生物素化抗原液相筛选法方法敏感且节省抗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抗体库性质灵活调节筛选体系,其不足是筛选获得的克隆中容易出现非特异性结合的克隆,而解离速率选是选择性获得高亲和力抗体的有效手段,结论:不同的筛选策略各具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调节亚基(R亚基)的二聚体化功能结构域(DDD)的二聚化功能,制备具有中和活性的人源特异性抗狂犬病毒二价抗体?方法:优化合成linker-C-DDD序列,设计引物扩增抗狂犬病毒抗体Fab094的Fd段和轻链可变区序列(Vκ),通过overlap PCR将Fab094的Fd段和linker-C-DDD基因重组为Fd-DDD,将其和Vκ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中,共转染293Free style细胞,表达纯化该抗体?应用SDS-PAGE?Western blot?ELISA?免疫共沉淀?亲和力测定及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该抗体的免疫学特性,用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检测其中和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全人源抗狂犬病毒二价抗体Fab094-DDD的真核表达载体,获得的二价Fab094-DDD抗体与抗原保持着较好的亲和力,能特异性结合狂犬病毒,中和效价为213.2 U/mg?结论:成功制备了抗狂犬病毒二价Fab094-DDD抗体,具有较高的中和活性,为进一步研发狂犬病治疗性抗体药物奠定了基础,对于其他疾病双表位人源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单克隆抗-HBs在同系BALB/c 小鼠体内所诱生的抗独特型抗体,能模拟HBsAg的作用,该抗独特型抗体既能与抗-HBs发生特异性结合,又能在同系动物中添生出抗HBs的独特型抗体,从而为生产乙肝疫苗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能的途径。由于单克隆抗-HBs在同系动物体内只诱生抗独特型抗体,故无同种型和同种异型的干扰,且纯化程序简单,避免了许多干扰因素,有利于研究机体免疫网络中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单克隆抗体和免疫酶标技术,分析了30例各类型麻风皮损(包括TT6例、BT4例、BB1例,BL6例及LL13例)内Leu4、OKT4、及OKT8细胞的数量及其分布特点,发现Leu4细胞在TT数量较多,并多分布在肉芽肿周围,而在LL则量少而(氵弥)漫分散于病灶内。OKT 4/OKT8平均比值从TT端移行至LL时呈逐渐下降趋势。而LL的OKT8细胞相对增多。TT及BT尚见OKT4与OKT8细胞分布上呈分离现象。这些均说明TT及BT病变免疫反应较明显。本文尚发现表皮与毛囊内有OKT 4及OKT 8细胞浸润、较多见于TT及BT、但OKT 8细胞浸润较多见于LL,对其意义亦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超排卵治疗对机体免疫和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一  杨桂艳 《广东医学》2002,23(9):919-920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对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测定52例不孕症患者超排卵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抗卵巢抗体(AOA)、抗磷脂抗体(AP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FSH,LH,E2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后8例患者出现AOA,2例出现ds-DNA。结论 超排卵不影响血清FSH,LH,E2水平,可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但无明显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