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于政恩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F0003-F0003
目的:研究MOV(最小闭合技术)气囊充气法对预防气管气压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作用。方法:选取机械通气时间〉24小时的病人,对528例应用传统气囊的充气法,对531例应用MOV法进行充气,进行效果比较。结果:MOV法组的各项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传统组,经t检验,P〈0.01、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期气管插管应用MOV法进行气囊充气,对预防气管气压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有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气管导管气囊的4种充气方法(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最小漏气技术、气囊压力表测量和触摸判断法),获得较理想的套囊充气方法.方法 观察入选的126例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导管气囊分别随机按4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重新充气,检测并比较4种不同充气方法的气囊充气时间、气囊内压力、漏气率和吸气呼气的潮气量差.结果 气囊测压表组套囊压力控制最理想,为(27.95±4.4)cmH2O,与另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囊压力表测量法简便、有效、安全,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放纵式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腹腔电视镜下胆囊摘除术(LC)病人随机分成放纵式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法充气F组和最小漏气充气法Z组,观察两组通气时套囊充气后压力值,气腹前、后漏气例数,气道峰压30cm H2O时漏气例数,操作所需时间,套袭抽气应激反应例数。结果:通气时放纵后气囊的压力平均值F组19±10cm H2O,Z组18±11cm H2O(P〉0.05),气腹前、后漏气例F组0/2例和Z组0/3例;气道峰压30cm H2O时漏气F组4例,Z组6例,操作所需时间F组6±3秒,Z组15±6秒(P〈0.05),套囊抽气应激反应F组1例、Z组0例。结论:放纵式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法能满足一般呼吸道管理的需要,操作简单、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4.
刘庆芝 《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499-1500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囊漏气的急救护理。方法对我院急诊科监护室2009年1月-2012年10月96例应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气囊漏气现象的处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例气囊漏气患者中,68例气囊充气后48 h内未补气;10例气囊充气后24 h内未补气;12例气管切开置管过程中,血管钳扎破气囊;2例气管切开伤口过大,吸除气囊上滞留物时气囊被吸破;3例气管切开置管时,气囊被气管软骨组织扎破;1例护士做口腔护理时不慎剪掉外气囊。96例患者因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而脱离了生命危险。结论监测气囊压力,及时发现气囊漏气,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囊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改良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采用改良方法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2例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常规换管组(A组)和改良早期换管组(B组),B组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作为支架在发现气管切开套管漏气时即予更换,观察一次性换管成功率、换管时间、漏气期间与换管后3d内平均每天发生气促次数、发现气囊漏气时及发现漏气后5d取痰行细菌培养并行床边胸部X线拍片以了解肺部感染情况、漏气期间及换管后均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气囊漏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及发现气囊漏气后ICU停留时间等指标。结果:改良早期更换组一次性换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换管时间亦短于常规组、换管期间SpO2下降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局部出血少于常规组(均P<0.05)。换管后肺部细菌感染发生率、漏气后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停留时间,B组均明显少于A组(均P<0.05)。结论: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为支架更换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安全、可靠、有效,有利于改善氧合,可减少人机对抗,可更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病人无论采用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都需要通过对导管气囊注气实现密闭气道,防止误吸和漏气.但套囊内注气过多又对气囊产生压力过高而产生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对套囊注气多采用定量注气法,套囊无漏气法和最小漏气充气法三种方法.我们将这三种方法对气管粘膜的压力进行了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前行气囊漏气试验对预测拔管后上气道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收住ICU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45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1)观察组70例在拔除气管插管前行气囊漏气试验。漏气试验阳性时,分析其原因及拔管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预防措施,气囊漏气试验转阴时则拔除气管插管。(2)对照组75例按传统方式评估后拔除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上气道狭窄发生率、再插管率,分析发生上气道狭窄的原因,评估气囊漏气试验对预测拔管后上气道狭窄的价值。结果:观察组发生上气道狭窄7例(10.0%),对照组发生上气道狭窄24例(32.0%),观察组发生上气道狭窄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漏气试验对预测拔管后上气道狭窄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可预防拔管后的上气道狭窄、再次插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气囊漏气实验方法预测高危气管插管患者发生喉头水肿的准确性,为判断拔管时机提供依据。方法将进入ICU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超48 h的80例患者,根据气囊漏气实验的方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是通过观察呼吸囊正压通气时抽出气囊气体,部分气体漏出时是否在咽喉部发出气流声音,医务人员凭借临床经验粗略判断出气体泄漏量;B组是通过充、松气囊期间呼吸机监测呼出潮气量的数据变化,具体计算出漏气量。分析两组患者气囊漏气实验的结果,比较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喉头水肿及再插管情况。结果 A、B组阳性率分别为17.5%、1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再次插管发生率为20.0%,较B组的5.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114,P<0.05)。结论对于气管插管患者,气囊漏气实验是一项简便的预测拔管后可能发生喉头水肿的方法,而定量气囊漏气实验方法精确计算漏气量,更能准确地判断拔管时机,明显提高了患者拔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导管气囊不同的护理方式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比较.方法 将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72例在笔者所在医院ICU使用呼吸机时限大于48 h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气囊定时充气、放气的方法;试验组采用气管导管气囊持续充气的方法.结果 试验组患者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不同的护理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均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每天应用0.02%洗必泰溶液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2次,B组不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冲洗,只进行持续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必要时吸引口鼻咽腔分泌物。两组对照研究,观察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VAP12例,发生率20%;B组发生VAP31例,发生率51.7%。A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每天使用0.02%洗必泰溶液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机械通气条件下不同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120例ICU病房内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使用专用气囊测压表测量气囊压力分别为I组20 cm H_2O(1cm H_2O=0.0098 k Pa)、Ⅱ组25 cm H_2O、Ⅲ组30 cm H_2O、Ⅳ组35 cm H_2O,测定不同压力水平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从而测定气管导管的最佳气囊压力,对其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Ⅲ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最低,Ⅱ组、Ⅳ组发生率相近,Ⅰ组发生率最高。结论: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内气囊压力最佳值为30 cm H_2O,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4-8
目的探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圆形气囊气管导管,观察组采用新型的锥形气囊气管导管。气管插管期间两组患者均实施VAP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情况、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平均诊断VAP时间则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痰液变化量和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入科第7天时观察组患者CPIS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ICU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锥形气囊气管导管能够明显减少声门下分泌物及误吸,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减少ICU停留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续用无创正压通气 (NPPV)治疗的效果。方法  13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为实验组 ,在有创机械通气病情稳定后 ,行同步间歇控制通气加压力支持通气 (SIMV +PSV)方法撤机 ,拔除气管插管或阻塞气管套管后续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 (BiPAP) ,并逐渐调低压力直到脱离呼吸机 ;以 15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 ,行同样方法撤机 ,给予气管导管内吸氧 ,并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观察两组撤机成功率、住院时间和撤机前后血气分析变化等。结果 实验组撤机成功率 92 .3% ,住院时间 16 .8天 ,撤机前后血气分析变化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对照组撤机成功率 73.4 % ,住院时间2 2 .4天 ,撤机后 pH降低、PaCO2 升高 (P <0 .0 5 )。结论 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续用NPPV能提高撤机成功率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肺保护策略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衰竭运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 将 1 51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A组 48例 ,未用机械通气 ;B组 53例 ,用传统策略机械通气 [潮气量 (1 2 1 5± 1 68)ml/kg,呼气末正压 (1 40± 0 45)kPa ,平台压 (3 40± 0 43)kPa ,PaCO2 (5 48±1 1 0 )kPa,pH值 7 36± 0 0 4 ] ;C组 50例 ,运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机械通气 [潮气量 (7 58±0 42 )ml/kg ,呼气末正压 (0 78± 0 2 3)kPa,平台压 (2 80± 0 41 )kPa ,PaCO2 (1 0 1 5± 1 38)kPa ,pH7 2 1± 0 0 3]。结果 A组与B、C组相比 ,未实施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升高 (P <0 0 5) ;传统策略机械通气组病死率高于运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机械通气组 (P <0 0 5)。结论 机械通气可显著降低呼吸衰竭的病死率 ;肺保护通气策略机械通气可进一步减少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制可冲洗气管导管清除声门下分泌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普通气管导管及普通吸痰管为原材料,制作可冲洗的气管导管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与市售可冲洗气管导管比较,观察两种导管的通畅程度、冲洗管堵塞例数、每日声门下分泌物总量、切口感染例数,并作安全性评估。结果两种可冲洗导管比较,留管3 d以上,市售导管抽吸阻力增加,管腔堵塞6例(85%);自制导管抽吸阻力无变化,管腔堵塞0例(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声门下分泌物:市售导管组(16.55±8.66)mL/d,自制导管组(40.12±25.48)mL/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普通导管组5例(50%),市售导管组2例(28%),自制导管组2例(15%),三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气囊充气后以直尺实物测量冲洗管背侧边缘与气囊背侧边缘的距离为2~4 mm。结论自制可冲洗气管导管可有效清除声门下分泌物,不会压迫患者气管壁,安全可靠,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在临床上对气管导管气囊的科学护理,以避免因气囊压力过低或者过高而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缜密、有序、严格的交接班制度,按时检查施有气管导管气囊病患的最小漏气技术及气囊充气等方面的相关护理措施.结果本组57例临床病例均未出现因气囊护理不当而造成的各种并发症.结论对气管插管术后气囊的科学、正确护理工作,是关系到病患痊愈,避免或减少各种并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食管气管引导管在舌颌颈术后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气管引导管在舌颌颈术后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38例原拟定舌颌颈术后做预防性气管切开的病例 ,分为三组 ,组Ⅰ (11例 )不做气管切开 ,术后留置气管导管 ;组Ⅱ (12例 )不做气管切开 ,术后 2 4h拨除气管导管 ,给予食管气管引导管作通气支持 ;组Ⅲ (15例 )手术结束时即施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结果放置引导管通气后 ,组Ⅱ的BIS、MAP和HR较放置前、未拔除气管导管时有明显下降 (P <0 .0 5 ) ;组Ⅱ的BIS明显低于组Ⅰ、Ⅲ ,组Ⅰ的MAP、HR明显高于其它两组 (P <0 .0 5 )。三组中 ,组Ⅰ、Ⅱ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组Ⅲ ,组Ⅰ、Ⅲ呛咳、咳痰发生率高于组Ⅱ ,组Ⅰ的咽喉疼痛发生率较高 (P <0 .0 5 )。结论食管气管引导管用于舌颌颈术后气道管理 ,通气效果确切 ,刺激小 ,并发症少 ,可有效避免做预防性气管切开 ,但其应用具有一定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气管导管气囊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气管导管气囊的护理.避免因气囊压力过高或过低而出现的多种并发症。方法通过严格的交接班、按时检查、最小漏气技术气囊充气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病例未发生因气囊护理不当而发生的并发症。结论气管插管术后气囊的护理是关系到病人痊愈和减少多种并发症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呼吸机经口或鼻罩正压通气 ,探讨在重症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后脱机过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呼吸衰竭病人 3 2例 ,均行有创机械通气 ,脱机后病人分为常规治疗组 (治疗组 )和BiPAP呼吸机组 (对照组 )。上机 45min ,1 2h后测动脉血气 ,并计算重新插管率。结果 :BiPAP组治疗后 45min的pH ,PaCO2 ,PaO2 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 (P <0 .0 5 ) ;1 2h的值pH ,PaCO2 ,PaO2 与 45min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BiPAP组重新气管插管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两组治疗前的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病人对BiPAP呼吸机耐受性好。BiPAP呼吸机能够改善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功能 ,提高PaO2 ,降低PaCO2 ,并能使常规机械通气患者顺利脱机 ,减少重新插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