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hondromyxoid fibroma,CMF)是一种十分少见的原发性骨肿瘤,发病率仅占原发性骨肿瘤1%[1],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对其影像表现尤其是MRI表现认识仍有不足.本文拟对8例CMF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加深对其不同影像特征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6-2013年病理确诊为CMF患者8例,其中男、女各4例.发病年龄6~45岁,中位年龄31岁.患者多以无意中触及肿物或肢体肿胀就诊,病程长短不一,最短4d,最长7年.发病部位:胫骨3例,下颌后窝区1例,肱骨1例,股骨1例,肋骨1例,跖骨1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软骨肉瘤的X线、CT、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3例中,常见型9例,黏液型3例,去分化型1例。发病部位:长骨7例(股骨6例,肱骨上端1例),躯干骨6例(骨盆3例,肋骨2例,胸椎1例)。X线及CT表现:呈斑片状、大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骨质密度增高,骨皮质破坏、中断,局部软组织肿块。11例病灶内出现钙化。MRI表现:5例病灶T1WI呈稍低及等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呈分隔状强化。结论X线、CT、MRI检查的综合运用,对原发性软骨肉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髂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影像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部位恶性骨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证实的髂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47例均行X线检查,22例行CT检查,37例行MRI检查。结果 47例中,多发骨髓瘤18例,淋巴瘤9例,软骨肉瘤8例,尤文肉瘤5例,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骨母细胞瘤、纤维肉瘤及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各1例。病变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明显。多发骨髓瘤以虫蚀状破坏为主,淋巴瘤以地图状破坏为主。软骨肉瘤均见钙化,骨肉瘤均见瘤骨。结论髂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种类繁多、影像表现复杂。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影像表现,结合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44.9岁.行MRI普通检查和增强检查8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影像检查误诊为胶质瘤7例,脑膜瘤1例,转移瘤2例,脑结核1例.所有病例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结果 11例共20个病灶,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4例.病灶出现的部位包括基底节、胼胝体、透明隔、丘脑、中脑、额叶和顶叶,累及脑深部结构者11个(55%),位于脑浅表部位并紧贴脑膜者1个.60%病灶呈类圆形.病灶在CT平扫呈稍高密度,MRI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相对低信号,所有病灶均无钙化,有明显瘤周脑水肿.增强检查,病灶呈均匀强化者85%,环状强化者10%.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表现特点为肿瘤多数位于脑深部结构,CT平扫呈稍高密度,MRI T2WI呈相对低信号,无钙化,类圆形,明显强化和瘤周水肿.  相似文献   

5.
转移性骨肿瘤X线定性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性骨肿瘤在恶性骨肿瘤中最为常见(1-7)近年来虽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的诊断方法(8),但X线检查仍是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主要手段(9,10),本文通过107例转移性骨肿瘤与3例原发性多发性骨肿瘤的X线分析,初步总结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并根据X线表现试图推论原发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胸壁病变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提高对胸壁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2018年6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0例胸壁病变患儿,包括感染组(4例)和非感染组(46例),非感染组进一步分为良性肿瘤组(41例)和恶性肿瘤组(5例)。50例患儿均行超声、CT或MRI检查。对所有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组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各有不同。①临床表现:感染组病人全部出现发热、胸痛、病灶局部红肿热的临床表现,且病变均质软;良性肿瘤组中质软出现率为90.2%(37/41);恶性肿瘤组全部病变均质韧。3组病变移动性均差。感染组及恶性肿瘤组全部病例均有局部压痛,而良性肿瘤组压痛的发生率仅为7.3%(3/41)。②影像表现:良性肿瘤组中,75.6%(31/41)病变显示内部均匀,65.9%(27/41)边缘清晰;而感染组及恶性肿瘤组病灶内部不均匀,边缘模糊。良性肿瘤组中仅9.8%(4/41)病灶可见钙化,2.4%(1/41)病灶有出血,19.5%(8/41)病灶内部出现囊腔影,14.6%(6/41)病例可见肋骨破坏;恶性肿瘤组全部侵犯入胸腔并破坏肋骨;感染组均无肋骨破坏。感染组与恶性肿瘤组病变均呈明显强化,而良性肿瘤组中80.5%(33/41)表现为无/轻度强化。结论 不同性质胸壁病变临床特点各异,结合临床和影像特征可更好地诊断胸壁病变。  相似文献   

7.
笔者报道了1例肋骨血管瘤患者,即从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及预后等方面介绍并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肋骨血管瘤的认识。该病为肋骨的血管瘤病变,其进展相对较缓慢,虽然在影像学上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但并非只能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影像学表现在该病的诊断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易与恶性骨肿瘤及骨肿瘤样病变混淆。因该病极易误诊,所以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19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8例行螺旋CT检查,6例行MR检查.结果 原发性ABC共11例,继发性ABC 8例.发生于长管状骨的ABC 12例,脊柱3例,短骨及扁骨4例.17例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15例病变边缘可见骨嵴,14例边缘可见硬化,12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8例病变内密度和(或)信号显示不均匀,9例病变内可见分隔,3例可见典型的液-液平面,4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异常改变,其中3例软组织肿胀,1例软组织肿块.结论 不同发病部位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表现有所不同,继发性ABC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原发病灶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影像特征,分析相对较大病灶与小病灶之间的影像征象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6例SPTP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根据最大径将56例病例分为大病灶(>3.0cm,35例)与小病灶(≤3.0cm,21例),比较其影像征象差异。结果:56例肿瘤的平均最大径为(4.19±0.34)cm(0.9~14.5cm)。肿瘤位于胰头19例(19/56,33.9%),胰颈7例(7/56,12.5%),胰体8例(8/56,14.3%),胰尾22例(22/56,39.3%)。大病灶与小病灶SPTP在病变的分布、形态、性质、钙化及强化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942)。男性与女性SPTP患者在肿瘤部位、大小及发病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3〗(P>0.05)。大病灶SPTP的影像表现多较典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呈早期不均匀强化并渐进性填充,常出现钙化及出血灶。小病灶SPTP则常表现为实性肿块,少见囊变或出血,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并缓慢持续强化,强化程度常稍低于正常胰腺组织。结论:大病灶与小病灶SPTP的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当胰腺肿瘤表现出典型的SPTP征象,即使并非SPTP的好发年龄、性别,仍需考虑或排除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骨内腱鞘囊肿的X线、CT诊断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讨论骨内腱鞘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影像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5例,女10例,平均39.7岁。5例只经X线平片检查;10例经CT检查,其中3例还经X线平片检查。病灶共17个,其中髋臼6个,月骨4个,胫骨近端3个,肱骨大结节,股骨头,腕舟状骨,足拇指近节趾骨各1个。结果 (1)8例9个病灶X线表现为骨内部近关节面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样透亮区,边缘清楚,有完整,薄层硬化边,相邻关节间隙无改变。(2)10例11个病灶CT显示病灶轮廓呈圆形或类圆形单囊状(8个病灶),花瓣形多房囊状(2个病灶)和单囊样膨胀破坏(1个病灶)3种类型;(3)CT显示1例病灶通过小裂隙与关节腔相通;(4)病灶CT值18-84HU;(5)3个病业内见细小气体密度影。结论 结合发病年龄,病变部位,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对本病可以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不典型MRI表现及其相关病理学基础,以利于PCNSL的正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的PCNS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MRI检查,实验室检查显示均无免疫功能缺陷,排除复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及继发性淋巴瘤。由2名医师分别对MRI图像进行判读。结果:31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19例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为(63±9)岁。所有病例均经组织学病理诊断为B细胞淋巴瘤,15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灶单发7例,病灶2个4例,病灶3个及以上8例。不典型发病部位包括侧脑室、脑干、小脑半球。不典型影像表现包括:病灶信号不均匀,合并出血及坏死;增强无强化,多发片状、线状强化;呈高灌注;无明显弥散受限。结论:PCNSL表现不典型时容易误诊,多发病灶中更容易出现不典型表现,采用多模态MRI尤其是结合病变表观弥散系数值及磁共振波谱有利于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采用CT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结果4例均表现为肝脏单发病灶。CT表现:平扫肝脏病灶呈低密度(3/4)或稍低密度(1/4),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较清;增强扫描显示无明显强化(1/4)或轻度强化(3/4)。2例肿瘤中见血管走行,类似“血管漂浮征”,血管无明显狭窄、受侵表现。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可见“血管漂浮征”,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综合.结果:病变7例为单发病灶,其中6例发生在长管状骨,X线及CT检查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偏心或中心生长,可见骨皮质中断及部分硬化边,周围未见软组织肿块.2例行MR检查,病灶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病灶周围见低信号带,病灶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及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综合发病部位及影像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表现。结果病理检查均为B细胞来源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5例PCNSL19个病灶,单发13例(87%),多发2例(13%)共6个病灶。病灶常位于脑表浅部位和近中线部位,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增强后病灶大多呈均匀实质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典型的可出现“尖角征”、“握拳征”,3例可见小囊变,呈“硬环征”。结论PCNSL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MRI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术前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脊柱原发性骨肿瘤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9例脊柱原发性骨肿瘤,重点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的共性和对于临床指导意义.结果 59例脊柱原发性骨肿瘤中,脊索瘤23例,血管瘤7例,骨巨细胞瘤1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5例,成骨细胞瘤7例,成骨性骨肉瘤2例,骨髓瘤2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1例,原发恶性淋巴瘤1例.各种肿瘤各具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脊柱骨肿瘤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淋巴瘤综合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表现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原发性骨淋巴瘤的X线、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15例中骨盆受累7例、脊柱受累6例、肩胛骨及股骨受累各2例,肋骨受累1例.X线平片或CT检查的病例中,骨质破坏主要为溶骨型和浸润型12例,囊状膨胀型及混合型各1例,12例骨质破坏的周边可见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块.MR T1WI信号类似或稍高于肌肉9例(9/11),T2WI信号高于肌肉低于脂肪10例(10/11),MR信号不均匀6例.结论:轻微的骨质破坏伴明显软组织肿块表现可提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诊断,但需结合临床和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18.
欧鸿儒  贾红明  李苒光  张水兴  张金娥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31-1233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13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CT及MRI表现.观察项目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内部结构、边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结果:13例均为青壮年患者,单发病灶,位于前中上纵隔,病灶最大截面直径约63 mm.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坏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行MRI扫描,T1WI示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不均匀,12例伴有出血、坏死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中度强化.病灶边界欠清,其中11例病变与纵隔血管间脂肪间隙消失,10例可见病变周围结构受侵犯,9例血管受侵,3例合并上腔静脉闭塞,6例累及心包,3例侵犯前胸壁及胸骨.结论: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CT和MRI表现具有恶性肿瘤侵袭性的特征,但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恶性生殖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长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长骨ABC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1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X线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病灶邻近骨质见连续骨膜反应,17例病灶内见粗细不一骨嵴;CT表现为病灶内缘分叶状改变,边缘锐利并不同程度硬化;MRI表现为囊性病灶,T_1WI序列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呈混杂稍高或高信号,病灶内及边缘可见分叶状或条索状低信号,20例可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结论长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典型,结合不同影像检查,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减压性骨坏死在CT,MRI影像中的病灶特征,包括好发部位、病灶性质、分布范围及与X线平片相比的新增部位等。方法对66名潜水工龄超过1年的潜水员进行多部位(双肩、双髋、双膝关节及附近部位)多种影像学方法(X线平片、CT及MRI)检查,并调查潜水史、既往病史和全身体格检查。结果CT,MRI检查减压性骨坏死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形态钙化最多,囊变其次,而X线检查中二者出现较均衡,且致密区多见;CT检查病灶发生部位除X线检查中常见部位外,还有一些新增部位出现,如骨盆、髋臼、髌骨、股骨髓腔等。结论CT,MRI检查减压性骨坏死病灶以钙化和囊变为主要形态特征,能将X线检查中部分致密区表现加以定性;新增部位病灶的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