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阶段肝硬化患者血浆的内皮素(ET)及内毒素水平,并探讨它们对肝硬化腹水形成和肝功能损害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浓度。用鲎试验的显色基质法测定内毒素浓度,同时也测定了解肝功能。结果:肝硬化各组血浆内毒素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腹水组明显高于无腹水组,肾衰组明显高于无肾衰有腹水组。血浆ET浓度在肝硬化各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腹水组与无腹水组无显著差异,肾衰组明显高于无肾衰有腹水组。血浆ET-1、内毒素水平随肝功能损害加重逐渐升高,二者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浆内毒素和ET升高可能在肝硬化病程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引起腹水形成和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2 5例肝硬化无腹水患者、2 6例肝硬化有腹水患者、12例肝肾综合征患者及 3 0例正常人血浆内皮素 ( ET)含量。结果 ,无腹水组血浆 ET浓度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 ;有腹水组血浆 ET为 64 .9± 11.6ng/L与正常人及无腹水组有显著差异 ( P<0 .0 1) ;肝肾综合征组血浆 ET为 10 8.1± 15 .3 ng/L与其它 3组均有显著差异 ( P<0 .0 1)。肝肾综合症患者血浆 ET浓度显著升高 ,提示 ET在该病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和内皮素(endothelin,ET)血浆浓度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放免法测定54例肝硬化患者和22例正常人血浆CGRP和ET浓度,双核素肾图技术测定28例肝硬化患者有效肾血浆流量.结果血浆CGRP和ET浓度肝硬化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肝功能Child A、B、C级各组中浓度依次升高.血浆CGRP和ET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血浆CGRP和ET浓度腹水组明显高于无腹水组,有效肾血浆流量下降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血浆CGRP和ET浓度反映肝硬化严重程度,腹水形成或肾有效血浆流量下降时明显升高.CGRP和ET可能在肝硬化循环系统变化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各型肝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ET与各型肝病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14 4例急性、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的ET浓度 ,并进行横向比较。结果 急性肝炎组及慢性肝炎组ET水平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肝硬化腹水组 ,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肝硬化腹水组 ,与急性肝炎组及慢性肝炎组ET水平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急性肝炎组患者血清ALT、血浆E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肝硬化腹水组患者血浆ET与血清钠及血浆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①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血浆ET水平显著升高 ;②肝硬化腹水组血浆ET水平均显著降低 ;③ET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 对HIE病人32例及对照组30例进行血浆ET及NO2^-/NO3^-含量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硝酸根还原酶法测定NO的稳定代谢产物NO2^-/NO3^-含量。结果 新生儿HIE急性期血浆ET和NO均显著升高,轻、中度HIE恢复期血浆ET、NO显著下降,与急性期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重度组恢复期血浆ET、NO值下降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ET和NO对HIE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肝硬变,15例肝癌和20例正常人的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表明,肝硬变组,肝癌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变组中伴有腹水20例,不伴腹水10例,二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接近(P〉0.05)。提示在肝硬变,肝癌的发生,发展中的内皮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而对肝硬变腹水的形成并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肝硬变、15例肝癌和20例正常人的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表明,肝硬变组、肝癌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变组中伴有腹水20例,不伴腹水10例,二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接近(P>0.05)。提示在肝硬变、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内皮囊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而对肝硬变腹水的形成并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并探讨内皮素 (Endothelin ,ET)在肝硬变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经确诊 72例肝硬变患者 ,采用放射免疫技术进行血浆ET检测。结果 肝硬变及肝硬变腹水患者 (包括并发SBP或HRS)血浆ET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结论 血浆ET动态检测可作为肝硬变 ,特别是重症肝硬变患者病情发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老年降压冲剂的作用.方法建立RHR模型,随机分为5组,观察ET、NO含量变化.结果RHR血浆ET浓度显著升高(P<0.01),而NO浓度显著下降(P<0.01);血浆ET和NO有显著负相关(r=-0.984,P<0.001);老年降压冲剂能升高血浆NO浓度,降低ET浓度.结论RHR高血压形成可能ET、NO起重要作用,ET-NO平衡调节可能是老年降压冲剂降压机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1例,常规降糖治疗;治疗组,21例,常规降糖加用羟苯磺酸钙500mg tid治疗,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24h尿白蛋白排出量(UAE)、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UAE显著降低(P<0.01),ET降低,NO升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UAE、ET、NO、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苯磺酸钙能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并通过降低血浆ET、增加血清NO以实现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肾疾病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和肾脏在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正常人55例,肝硬化患者7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61例以及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18例.血浆Hcy检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慢性肾功能不全组以及肝肾综合征组的血浆Hcy浓度均显著升高;肝肾综合征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肝硬化组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组(P〈0.01).结论肝脏和肾脏在Hcy的清除中均起重要作用,肝脏和肾脏功能受损均可造成血浆Hcy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2.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复合因素所致大鼠肝纤维化血清及肝脏透明质酸(H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急性肝损伤期血清HA含量显著升高,且与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正相关。肝纤维化发生时,肝脏HA水平增加,血清HA含量进一步升高。提示血清HA水平能反映肝功能障碍及肝纤维增生的变化,肝纤维化的发生与肝脏透明质酸代谢的变化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变化及其与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7例慢性肝炎、48例肝硬化患者和21例健康人的血浆NPY水平。肝硬化不伴腹水组25例、肝硬化伴腹水而无肝肾综合征组19例、肝硬化伴肝肾综合征组4例,按Child分级Child A级20例,Child B级16例,Child C级12例。对照组共21例。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不伴腹水组患者血浆NPY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伴腹水组及肝肾综合征组患者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NPY水平与肝功能无相关性,与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呈正相关(r=0.872,P<0.01;r=0.857, P<0.01)。结论: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血浆NPY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腹水中内毒素(LPS)和一氧化氮(NO)水平及其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关系。方法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检测30例正常入的血浆、4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腹水LPS和NO水平。结果无论有无合并SBP,肝硬化患者的血浆LPS、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合并有SBP组的血浆及腹水内毒素和NO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SBP组(P〈0.01)。结论检测血浆及腹水中的LPS和NO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SBP,对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判断疗效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炎肝硬化自发性腹水感染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自发性腹水感染(SAI)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 示差法检测 34例肝炎肝硬化SAI患者、11例肝炎肝硬化无菌性腹水 (SA)患者及 11名健康对照口服糖分子探针乳果糖(LAC)、甘露醇(MAN)后尿液排泄率比值情况,评估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水平;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检测患者血浆、腹水内毒素(LPS)水平。结果:治疗前肝炎肝硬化SAI组、SA组和健康对照组尿LAC/MAN分别为0. 100±0. 004、0. 072±0. 007和 0. 021±0. 001(3组比较,P<0. 05);血浆LPS水平分别为 (0. 265±0. 010)Eu/ml、(0. 098±0. 015)Eu/ml、(0. 029±0. 003)Eu/ml(3组比较,P<0. 05);治疗前肝硬化SAI组、SA组腹水LPS水平分别为(0. 264±0. 007)Eu/ml、(0. 055±0. 009)Eu/ml(P<0. 05);肝硬化腹水患者尿LAC/MAN与血浆LPS水平呈正相关(r=0. 787,P<0. 001);肝硬化SAI患者治疗 1周后尿LAC/MAN( 0. 067±0. 004 )及血浆、腹水LPS水平( (0. 068±0. 003)Eu/ml, (0. 047±0. 004)Eu/ml)均较治疗前下降 (P<0. 05)。结论:肝炎肝硬化SAI患者存在肠黏膜通透性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对肝硬化患者肝损害及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5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PughA、B、C级分别为19、21、11例)和31名正常对照分别用硝酸还原酶及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NO、ET水平;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受试对象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用自动分析生化仪检测受试对象肝功能。结果: 肝硬化各组(Child-PughA、B、C级)血浆中NO、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各组患者血浆中NO、ET水平随肝功能恶化逐渐升高,各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NO/ET较对照组升高(P<0.01);NO/ET在Child-PughA、C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Child-PughB、C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各组的门静脉血流量(PVBF)、脾静脉血流量(SVB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Child-PughC级升高更明显,Child-PughC级与ChildPughA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hild-PughC级与B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浆中NO、ET含量与PVBF、SVBF呈显著正相关,而对照组与上述各递质间无直线相关关系。肝硬化有腹腔积液组患者NO、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无腹腔积液组(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中NO和ET水平可反映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对肝功能预测有重要意义。NO、ET在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形成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合酶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将18只Wistar大鼠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NCG)、复合因素致肝纤维化组(HFG)、肝硬化组(HCG)。观察外周血浆内毒素(E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肝组织匀浆NO水平,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各组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血浆ET和ALT、肝组织匀浆NO在HF组和HC组明显高于NG组。eNOS和iNOS的表达均为HF组和HC组明显高于NC组,HF组的iNOS表达高于eNOS表达而HC组的eNOS表达高于iNOS表达。直线相关分析肝组织匀浆NO和外周血浆盯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eNOS和iNOS可能都参与了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时NO的生成,且肝纤维化时以iNOS生成的NO为主,肝硬化时在NO的生成中eNOS和iNOS都起重要作用,可能与内毒素的诱导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血清和腹水中的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水平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病机制及预后的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SBP组(n=18)、非感染性肝硬化腹水组(n=14)、健康对照组(n=15)血清和腹水的IL-8、MCP-1、ICAM-1的量。结果合并感染和无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血清ICAM-1的水平较高。SBP组血清和腹水的IL-8和ICAM-1水平较高,同时腹水MCP-1浓度也较高;在SBP组死亡的患者中,ICAM-1的血清水平较高。结论腹水趋化因子的浓度增高预示SBP患者腹膜的炎症渗入,血清ICAM-1的水平是判断SBP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