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相关临床因素对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0-2014年收治的101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完成术前调强放疗DT45~50.4 Gy,同步给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或单药卡培他滨化疗,于新辅助治疗后4-13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评估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瘤生存(DFS)率,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总体保肛率53.5%,术后T、N分期及TNM总分期下降率分别为73.26%、67.32%、72.3%,病理完全缓解率16.8%;中位随访41个月,3年OS、DFS、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2.2%、80.7%、7.2%、12.1%。单因素分析显示ypT、ypN分期是影响患者3年OS、DFS、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ypT分期是影响患者3年OS因素,ypT、ypN分期是影响患者3年DFS因素(P均<0.05)。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治疗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使部分患者达到术前降期,提高保肛率,且远期预后表现良好,ypT、ypN分期与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Ⅲ期中低位直肠癌经术前同步放化疗后降期以及新辅助治疗评分(NA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6—2014年间本中心收治的经盆腔核磁或腹盆CT确诊的cⅢ期中低位直肠癌195例患者,术前放疗42.0~50.4 Gy (中位数50 Gy,93.8%患者放疗剂量≥50 Gy),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同步化疗于同步放化疗后4—15周(中位数7周) TME手术(R0切除)。分析患者降期(yp0—Ⅱ期)及NAR评分(根据cT、ypT/N分期计算)对预后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3年DFS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44个月(6.7~125.5个月),3年DFS为76.8%。术前同步放化疗后降期显著影响3年DFS (92.2%∶56.8%,P=0.000)。全组患者中位NAR评分15.0分(0~65.0分),其中评分低者3年DFS优于评分高者[≤15.0分(90.1%)∶>15.0分(57.0%),P=0.001];在降期患者中低NAR评分仍可获得更好的预后[≤8.4分(95.1%)∶>8.4分(87.5%),P=0.022]。结论 cⅢ期中低位直肠癌经术前同步放化疗后降期者预后相对较好,NAR评分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术前同期放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 2007—2013年 共入组 51例 T3、T4期或N (+)的病理证实初治直肠癌患者。全盆腔三维放疗技术, 45.0~ 50.4 Gy分 25~ 28次;化疗采用FOLFOX4或XELOX方案,化疗在放疗开始第1、4周进行共2个周期;放化疗结束后 4~ 8周手术,术后1个月内开始行同方案巩固化疗。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并 Logrank 检验和单因素分析及 Cox 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49例 患者完成术前放化疗及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9年 ,总保肛率为65%,总降期率为59%。pCR为20%。总≥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1%。3、5年 样本数分别为24、12例 ,3、5年 OS分别为81%、69%, DFS分别为76%、60%, LRFS分别为78%、70%,DMFS分别为82%、7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降期为 5年 DFS、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放疗同期FOLFOX4或XELOX方案化疗能提高病理降期率和pCR率及保肛率,降期者可能有更好的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期间淋巴细胞下降与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6年期间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20例,并采集新辅助放化疗前至放疗后1个月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下降程度根据CTCAE 4.0标准进行分级。采用χ2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细胞下降与pCR和复发的关系。结果 全组共95例患者(43.2%)在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pCR,71例(32.3%)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放化疗期间0、1、2、3、4级淋巴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1.8%、6.8%、31.4%、38.2%、21.8%。4级淋巴细胞下降者的pCR率显著低于0-3级(22.9% ∶48.8%,P=0.001);此外,前者的术后复发风险显著高于后者(45.8%∶28.5%,P=0.023)。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长度、肿瘤部位、放疗剂量是食管癌患者放疗期间发生4级淋巴细胞下降的预测因素(P=0.013、0.001、0.002)。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期间发生4级淋巴细胞下降的食管鳞癌患者的pCR率较低且复发风险较高。淋巴细胞下降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pCR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前后MRI指标与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5-2017年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具有放疗前、后MRI且接受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96例,均接受术前长程同步放化疗,放疗后6~13周接受根治性手术。对放化疗前4周内及之后4~8周的直肠MRI进行评价,并与3年无瘤生存(DFS)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T3、T4期者分别为80例(83%)、16例(17%),N0、N1-2期者分别为14例(15%)、82例(85%),直肠系膜筋膜受侵[MRF (+)]者69例(72%),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 (+)]者58例(60%)。全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中位剂量为50Gy,均接受同步化疗增敏。同步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率及N分期转阴率分别为24%和50%,MRF (+)率、EMVI (+)率分别降至37%(P<0.001)和27%(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放化疗后MRI显示N分期、EMVI状态转变与患者3年DFS相关(P<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后MRI显示EMVI持续阳性、N1-N2期是DFS预后不良因素,提示改进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新辅助直肠(NAR)评分和降期深度评分(DDS)对直肠癌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疗效的预测。方法 回顾分析2015—2018年间医科院肿瘤医院初治的局部晚期(T3-T4和/或N1-N2M0期)、具有疗前MRI资料、接受术前长程同期放化疗(CRT)+TME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 200例资料。全盆腔外照射剂量为 45~50Gy,同期予以卡培他滨化疗。比较DDS、NAR评分对预后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DFS)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利用ROC曲线进行DFS预测能力评估。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10.6~54.0个月)。DDS≤0者 3年DFS率为56.4%,>0者为83.0%(P=0.002)。NAR评分≤8者 3年DFS率为90.1%,8~16者和>16者分别为73.8%和53.6%(P=0.000)。全组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 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683和0.756(P=0.037);yp0-Ⅰ期(72例)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 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62和0.569(P=0.032)。结论 局部晚期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手术治疗患者中高DDS或低NAR评分提示预后良好。两种评分模式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上NAR评分显著好于DDS,但在降期为yp0-Ⅰ期患者中DDS显著优于NAR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疗前多项血液指标对术前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病理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9年间一项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中的 102例患者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和单核细胞(MO)绝对值。患者分为术前化疗组(3个疗程XELOX方案化疗)和术前放化疗组(XELOX诱导化疗1个疗程及4500cGy分25次放疗同期XELOX减量化疗2个疗程),各 51例。胃癌根治术后的肿瘤病理反应指标包括原发肿瘤消退等级、病理完全缓解、病理T和N分期(ypT和ypN)与TNM分期(ypTNM)。结果 单因素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分析显示NE与ypT降期、LMR(LY/MO)与ypN0、LMR与ypTNM降期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NE组患者(>4.10×109/L)有更高的ypT降期概率(OR=3.308,P=0.007);高LMR组(>3.46)有更高的ypN0概率(OR=4.276,P=0.005)与更高的ypTNM降期概率(OR=2.805,P=0.019)。亚组分析显示术前放化疗组中高NE组患者有更高的ypT降期概率(OR=3.750,P=0.030),而术前化疗组中高LMR患者有着更高的ypN0概率(OR=8.500,P=0.050)与肿瘤降期概率(OR=4.000,P=0.026)。结论 疗前外周血NE和LMR可用作术前治疗后肿瘤病理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免疫状态与局部晚期胃癌术前治疗后肿瘤退缩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术前调强放疗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病理降期情况、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间接受术前同步放化疗随后行根治性手术的60例初治Ⅱ、Ⅲ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接受调强放射治疗,总剂量为50Gy/25次,同期行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放化疗结束后间隔4~8周行手术治疗.结果:肿瘤病理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ing,TRG)0级为8例、1级为 12例、2级 为11例、3级为 20例、4级即病理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ce rate,pCR)为9例,pCR率为15%,病理有效率为86.7%,T分期降期55%,N分期降期51.9%.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5.0%.3年总生存率(OS)为88.3%,3年无瘤生存率(DFS)为85.5%,3年局部复发率(LRR)为11.6%,3年远处转移率(DMR)为13.3%,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为88.3%,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RFS)为 86.7%.Kaplan-Meier分析及COX回归分析均表明TRG分级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调强放疗同期化疗能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3年局部控制好.pCR 和接近pCR 患者有更好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同步放化疗是否提高根治术后伴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方法 收集2008-2011年间188例行宫颈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伴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同步放化疗的疗效。结果 全组46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单纯放疗组后腹膜、髂总及盆腔非髂总转移者的复发转移分别为4、5、11例(57.1%、55.6%、28.2%);同步放化疗组相应的复发转移分别为5、5、16例(62.5%、25%、15.2%)。与单纯放疗相比,同步放化疗能够明显改善盆腔非髂总、髂总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非髂总88.6%∶76.9%,P=0.003;髂总80.0%∶44.4%,P=0.041),而不能改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50.0%∶42.9%,P=0.973)。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及同步放化疗是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后腹膜比盆腔非髂总HR=4.259,95%CI=1.700~10.671,P=0.002;髂总比盆腔非髂总HR=2.985,95%CI=1.290~6.907,P=0.011;同步放化疗比放疗:HR=0.439,95%CI=0.218~0.885,P=0.021)。结论 同步放化疗能改善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但不能改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JCC-TRG分级联合ypTN分期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新辅助放化疗后的预后,并筛查预后最差的亚组人群。方法 2004—2012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LARC 263例,男176例,女87例,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并于放疗结束后6~8周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根据第7版AJCC-TRG分级标准及ypTNM分期标准对术后组织标本重新评价。生存分析评价不同肿瘤退缩分级(TRG)联合ypTN对各项生存指标的预测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OS、DFS、LRFS及DMFS,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60.1个月,全组5年OS、DFS、LRFS和DMFS分别为80.0%、75.0%、97.0%和81.0%。不同ypT/TRG、ypN/TRG组合间的OS、DFS及DM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ypT3—T4/TRG 2—3、ypN1—N2/TRG 2—3亚组预后最差,5年OS,DFS和DMFS分别为66.9%、56.0%,52.2%、41.4%和60.9%、46.0%。结论 AJCC-TRG联合ypTN分期能更准确评估LARC预后,筛查出高危远处转移预后最差亚组人群,对指导LARC个体化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fter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CRT) for rectal cancer, clinically undetectable residual tumour deposits or pathologic lymph nodes may remain in the mesorectum.

Aim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port histopathological effects of CRT and factors affecting outcome in a uniformly treated series of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LARC) patients.

Methods

Between 2004 and 2008, 107 patients with cT3 (threatening the mesorectal fascia or <5 cm from the anal verge), cT4 or cN2 rectal cancer were treated with preoperative CRT (25 × 2 Gy with capecitabine) and TME 6–8 weeks later. Central histopathological review followed. Tumour regression grade (TRG) was scored in pCR, near-pCR, response and no response. Cox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prognosticators.

Results

The 3-year distant metastasis-free interval, disease-free rate and overall survival rate were 82%, 73% and 87% (median 44 months follow-up). TRG consisted of 20% pCR, 11% near-pCR, 55% response and 14% no response. 6/21 pCR patients harboured nodal metastases. 5/12 near-pCR had ypT3 disease, while 6 harboured node metastases. 5/12 near-PCR patients developed distant metastases. ypN and TRG were powerful outcome discriminators.

Conclusion

The high number of near-pCR with ypT3 or ypN1/2 and their poor outcome demonstrates that “watch-and-wait” in LARC patients should be applied with car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术前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同期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5年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DFS)结果,并分析该新辅助模式下的诱导/巩固化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收集2007—2013年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术前3DCRT或VMAT同期联合化疗(主要为Xelox方案: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及手术的334例LARCs资料,其中3DCRT组172例,VMAT组162例。VMAT组靶区处方剂量为计划靶区1(PTV1)50 Gy分25次,PTV2 46 Gy分25次;3DCRT组处方剂量为PTV2 46 Gy分23次。全组中185例接受术前同期放化疗(即单纯同期放化疗组),149例在术前同期放化疗前、后接受了1~7个疗程(中位数2个疗程)的诱导/巩固化疗(即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巩固化疗组,主要化疗方案为XELOX)。比较3DCRT组与VMAT组的5年OS及DFS差异,并分析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巩固化疗组与单纯同期放化疗组放化疗期间急性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病理完全缓解(ypCR)率及生存的差异。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2.3个月(2.4~119个月),3DCRT组与VMAT组5年OS和DFS均相近,分别为79.0%与83.2%(P=0.442)和77.0%与82.1%(P=0.231)。同期放化疗组与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巩固化疗组≥3级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相近(7.0%与12.1%,P=0.114及14.1%与16.8%,P=0.491);术后并发症相近(17.3%与17.4%,P=0.971);ypCR率相近(25.4%与30.2%,P=0.329);5年OS相近(80.5%与82.0%,P=0.409)及DFS相近(78.0%与81.0%,P=0.252)。结论 与术前3DCRT技术相比,VMAT技术并不显著改善患者5年OS及DFS,即使针对瘤床额外推量。在术前同期放化疗中加入中位2个疗程的诱导/巩固化疗并不显著提高ypCR率与生存,但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neoCT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价值,以及探讨能否根据化疗疗效进行个体化放疗。 方法 选取本院1999—2013年收治的临床ⅢA、ⅢB期乳腺癌病例,完成neoCT和改良根治术的 523例纳入分析,其中 404例术后行放疗,119例未行放疗。用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和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放疗组患者 5年LRR显著低于未放疗组(13.9%∶24.8%,P=0.013),DFS显著高于未放疗组(64.1%∶53.9%,P=0.048),OS相近(83.2%∶78.2%,P=0.389)。ypT3—T4、ypN2—N3以及病理Ⅲ期亚组中放疗患者 5年LRR显著低于未放疗患者(P<0.05),放疗患者 5年OS显著高于未放疗患者(P<0.05)。158例ypN0期放疗患者 5年LRR显著低于未放疗患者(P=0.004)。41例ypCR患者仅 2例LRR,均未放疗。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是影响全组及ypN0期患者LRR的因素。 结论 放疗显著降低临ⅢA、ⅢB期乳腺癌neoCT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LRR,同时降低ypT3—T4、ypN2—N3和病理Ⅲ期亚组患者复发率、死亡率。目前尚无充足证据可以根据化疗反应免除ypN0期和pCR患者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为主直肠癌单纯放化疗疗效与预后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0年收治的47例放化疗为主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3例单纯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DMFS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3、5年OS率分别为53%和33%,PFS率分别为37%和31%。局部进展15例(32%),PFS期1~60个月(中位数14个月);远处转移23例(49%),DMFS期2~60个月(中位数17个月)。中剂量和高剂量放疗的3、5年局部进展率分别为54%和11%、57%和11%(P=0.004)。放化疗后pCR 9例(19%),其3、5年OS和PFS均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门距离(P=0.026)和是否cCR (P=0.000)均是影响预后因素,但多因素分析仅cCR是影响生存的因素(HR=12.24,95%CI=1.64~91.29,P=0.015)。结论 因各种原因放弃手术治疗或未能行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放化疗或单纯放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高剂量放疗可提高直肠癌LC率,放化疗的获得CR预示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后yp0-Ⅰ期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8-2013 年纳入研究87 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后yp0-Ⅰ期患者,均接受术前同步放化疗后4~8 周进行TME。放疗给予全盆腔外照射45.0~50.4 Gy,同步给予单药卡培他滨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LRFS、DMFS、DFS 和OS 并Logrank 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 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术前同步放化疗与手术间隔中位时间为51 d。TME 术后共45%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3 年LRFS、DMFS、DFS 和OS 分别为98%、93%、93%和96%。多因素分析发现基于疗前临床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的降期深度评分与DMFS、DFS 相关(P = 0.020、0.005)。降期深度评分5 分为界值,预测3 年DFS 的ROC 的AUC 值为0.803。结论 术前同步放化疗后yp0-Ⅰ期直肠癌的长期生存结果较好。降期深度评分可以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对接受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患者的预后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8例初治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术前同步放化疗+TME。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GTV截点值,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行NCRT后T分期降期率为58.6%,N分期降期率为69.5%,总体降期率为77.3%,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为16.4%,总体保肛率为57.03%。GTV的截点为79.31 mL,GTV ≥ 79.31 mL与GTV < 79.31 mL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 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有显著性差异。GTV与MRI-T分期(ρ=0.236,P=0.007)、T分期变化(ρ=0.229,P=0.009)、TNM分期变化(ρ=0.219,P=0.013)及肿瘤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ρ=0.517,P < 0.001)相关,与MRI-T分期、MRI-N分期及N分期变化无关。  结论  GTV与LARC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是预后因素之一;肿瘤体积与治疗前T分期、新辅助治疗后的T分期变化、TNM分期变化及TRG相关,与治疗前N分期及N分期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