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王思斌 《东岳论丛》2022,(1):169-175
在中西部农村的乡村振兴中,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是一项重要任务.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包括修复性再生产和发展性再生产,是对乡村的强基增能,需要政府、乡村居民、社会力量在发展社区经济、活跃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实施和发展公共服务、发展乡村社会资本等方面共同努力.新兴起的乡镇社会工作站应该承担乡村社会基础再生产的职能,这也需要政策和制度设计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龙头。乡镇企业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理应是各级领导特别是乡镇党政领导重点思考的问题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笔者长期处于乡镇工作第一线,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发展乡镇企业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而且还要从本乡镇的实际出发,明确思路,扬长避短,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使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我们新安镇位于澧北平原西北部,东邻澧县,西接石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为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年人同样向往美好生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养老在农村中的要求越来越高,养老问题也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关键环节,解决好、维护好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建设理论的视阈下研究安徽省农村的养老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安徽农村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基本状况以及农村地区的养老资源,针对老年人对养老的多样化需求,提出乡镇卫生院实行医疗与养老结合发展的模式,并提出建设性策略,丰富了安徽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实施合理、有效的社会政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手段之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是近年来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农民存在着明显的政策需求,但是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反思社会政策决策与实施的过程,应以农牧民需求为本,提高社会政策决策与实施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社会政策的演进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慧珠 《东岳论丛》2007,28(1):49-62
建国以来,中国的社会政策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社会政策相比城市社会政策而言基本上是零散及低水准的。改革开放以前30年,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在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女性解放、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尤其是“五保”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低水准、低成本、广覆盖、依托集体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政策的进展主要在农村扶贫政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以及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中国现阶段农村社会政策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行动主体的缺失、实施程序的缺乏、公共财政投入比例过小、城乡二元化现象加重、农民自我保障现象严重等等。从总体上讲,农村社会政策的缺失,必定会降低中国民众总体的生活质量,抑制农村的内需拉动,妨碍和谐社会及新农村的建设,加剧城乡之间的差距和社会排斥。如何才能建立起系统、规范及有效的中国农村社会政策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社会公正、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增大农村的公共投入,明确农村社会政策的主体及各自的功能,加强农村社会政策的体系化与制度化的建设,构建合理的投入结构,选择合适的项目,确定近期的可行性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本文提出以发展型社会政策为导向的创新路径,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村干部是农村工作的具体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尤其是农业乡镇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该乡镇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因此,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是农业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部分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离现实发展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三农"工作的推进。因此,客观分析农业乡镇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推动农业乡镇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政府政策执行力与公信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升政府公信力,构建公信政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因素,提升政府政策执行力才是构建公信政府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我们国家构建公信政府过程中政府政策执行力不足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培育执行主体素质,营造政策执行力文化氛围以及加强提升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机制建设是提升政府政策执行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极为不足.乡镇等地方政府实际上成为农村有限的社会事业建设之唯一主体,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缺失社会力量的介入.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并明晰其定位,进而科学地构建各建设主体间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是牵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根神经。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完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维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009年,中央政策要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在全国10%的区县进行试点。在此利用在江苏省淮安市的调查数据,研究新农保在淮安实施以来居民参保水平、政府财政补贴现状、农保信息系统建设及经办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现行的做法,从中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发展和完善新农保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实施城镇化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城镇化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许多原先的农村已具有了城镇的特点,成了名副其实的“准城镇”。现今的“准城镇”符合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准城镇”是我国农村城市化不可逾越的一个雏形阶段。  相似文献   

12.
没有农村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进入小康是整个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的重要标志。本文从云南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云南农村与全国、云南城乡以及云南各地区农村之间在迈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呈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的不平衡性 ,提出建设云南农村小康社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共文化建设是政府公共建设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完善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以均等化考量河北省城乡公共文化建设体系.会发现其还存在很多问题;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文化供给制度,“输入偏好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扶持制度,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文化运作方式等是造成城乡公共文化非均等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投人主体、实施“千镇万村种文化”工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发展等是现阶段河北省加快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各类要素资源,打破城、镇、乡、村的脱节和工业与农业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实现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以市场化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的城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党章,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党章的根本准则作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反腐倡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奠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政治基础;发挥党章的根本依据作用,坚持从严治党方针,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奠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制度基础;发挥党章的根本标准作用,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奠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国家都重要。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综观农民收入的现状、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等五方面困难,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已明确了农村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农村的成功跨越发展,就必须要破解目前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困境,进一步强化农村的政治保障、完善经济保障和推动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8.
李淑蘋 《晋阳学刊》2005,1(3):19-22
近代以来,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山西农村的人力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民国初期,山西省公署根据山西的实际情况,在禁烟和天足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使山西农村的人力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同时在山西的垦荒造林、兴修水利和栽桑养蚕等事业中有效地利用了这些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西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直接动力。目前农村民主政治管理体制还存在以下问题:乡镇政权对上负责充分体现,对下负责明显不足;乡镇政权财政上基本依赖乡村经济组织,却在政府行为上不对其负责;乡镇政府对人大负责难以落实;乡镇对村的控制明显加强,村民自治有所削弱;乡镇政权权力小责任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真正落实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20.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审视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平衡农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有效形式;要实现国家与农村社会的良性互动,就要完善现有的乡政村治格局并使之日趋合理:扩大乡镇民主,软化乡镇权力;完善民主自治机制,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培育和发展乡村民间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