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早期再通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60例。其中包括静脉溶栓成功组18例,直接PTCA组12例,常规治疗组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各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及P<0.01)。溶栓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5),直接PTCA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5及P<0.01),直接PTCA组与溶栓组比较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直接PTCA和早期溶栓治疗能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PTCA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功静脉溶栓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QRS离散度(QRSd)的影响。方法:对象为60例发病6小时内成功进行静脉溶栓或PTCA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其中静脉尿激酶溶栓44例,直接接受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16例。60例患均接受体表12导同步心电图QRSd的检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成功再灌注(静脉溶栓或PTCA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的QRSd明显减少(P<0.05)。结论:成功再灌注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及心室除极的不一致,从而明显减少QRSd。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抢救了不少生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上将又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科1995年8月~1998年4月,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直接FTCA,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溶栓失败后立即PTCA即补救性或挽救性 (res cue或salvage)PTCA。如表 1所示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后PTCA治疗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中溶栓治疗失败后的处理目前尚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溶栓成功再灌注大约为 75 % ,而其中达到TIMI 3级血流的只有5 0 %~ 6 0 %患者。而早期再灌注失败 (TIMI 0 ,1级 )甚至部分失败 (TIMI 2级 )都明显影响预后 ,因此从理论上说 ,补救性PTCA对濒危心肌的救助 ,左室功能和存活率的改善 ,都应有裨益。表 1 急性心肌梗死导管介入治疗类别  类 别    定  义直接 (或初始 )直接或初始应用P…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疗法是当前挽救缺血心肌最简单、最直接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之一.虽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需要设备和随叫随到的技术人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在基层医院静脉溶栓治疗为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当今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溶栓治疗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它们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肯定疗法.国内外几个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尽管其年龄、性别等因素不同,其临床预后均显著改善,即病死率降低,心功能改善.但AMI患者因性别不同,在接受再灌注治疗后可能会存在某些差异.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内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和直接PTCA+支架术的疗效,以观察男女性别之间再灌注治疗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前壁 AMI)及其临床预后。方法 :连续行急诊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及直接 PTCA的前壁 A MI患者 142例 ,分析其冠脉病变特点、直接PTCA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期与随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142例前壁 AMI中伴心源性休克 11例 ,溶栓失败后补救 PTCA 16例 ,冠脉造影示单支病变 75例 (5 2 .8% ) ,多支病变 6 7例 (4 7.2 % ) ,梗死相关血管 95 .8%为前降支。PTCA成功者 139例 (97.89% ) ,130例置入冠脉内支架 139个。住院期非致命性心力衰竭 10例 ,死亡 5例 (死于心源性休克 )。对 12 2例患者平均随访 (17.3± 9.8)月 ,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 2例 ,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 9例 ,心脏性死亡 3例。结论 :直接 PTCA对前壁 AMI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且可改善这类高危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 (AMI)治疗进入了再灌注年代 ,静脉溶栓治疗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腔内成形术 (PTCA)作为AMI恢复再灌注的治疗手段日益受到重视。现将两种方法的临床比较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 :自 1999年 7月至 2 0 0 3年 1月期间选择AMI患者 15 0例 ,男性 10 6例 ,女性 44例 ,平均年龄 (67± 12 )岁。入选条件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AMI溶栓疗效方案。 15 0例患者分成溶栓治疗组 75例 ,其中 8例溶栓治疗后90min行冠脉造影评价血管开通情况 ;直接PTCA组 75例 ,患者均采用Judkin法 ,先行非梗死相关血管…  相似文献   

9.
与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TCA可恢复心外膜正常前向血流(TIMI-3),避免颅内出血,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生存率。若在介入治疗前行适时早期药物再灌注(即所谓易化直接血管成形术),有可能进一步改善AMI患者的预后。这一理论如果成立,则在直接PTCA术前已经存在自发TIMI-3级血流的患者,预后应该比在PTCA术后血管才获得通畅的患者好。 方法 选择四项PAMI试验中连续2507例  相似文献   

10.
溶栓治疗失败后,补救性经皮冠脉内成形术(PTCA)是获得闭塞动脉开通的唯一方法。已有研究表明,补救性PTCA与直接PTCA的效果相  相似文献   

11.
已有多项试验对照分析了经皮冠脉内成形术(PTCA)与静脉内溶栓治疗伴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为评价哪种再灌注治疗对AMI更有效而进行荟萃研究。 共荟萃了23项试验,纳入7739例AMI病人,均伴有ST段抬高。随机分为PTCA组3872例,溶栓治疗组3867例。其中有8项试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均能使梗塞相关血管再通。本文报告我院应用这两种方法治疗46例40岁以下青年人AMI经验。1 资料与方法  1995年~1999年我院住院的46例AMI患者,男45例,女1例,年龄35.2(22~40)岁。其中前壁38例,下壁8例。均在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心功能Killip级36例、级10例。随机抽选30例按AMI溶栓方案治疗(溶栓组),并于溶栓后60~90分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6例直接PTCA治疗(直接PTCA组)。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为溶栓和PTCA成功,溶栓组溶栓后TIMI血流3级以下者…  相似文献   

13.
溶栓禁忌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介入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能溶栓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 31例 70岁以上的患者 ,3例 6 0~ 6 9岁有溶栓禁忌证的老年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结果 有 34例梗死相关动脉 (IRA)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血流 0级 2 7例 ,1级 7例。 31例直接行PTCA成功 ,其中 4例患者直接PTCA后其残余狭窄 <10 %且无明显的内膜撕裂和夹层。 2 7例IRA具有支架置入的适应证 ,即刻造影IRATIMI血流达 3级。 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有 1例因IRA完全闭塞 ,PT CA未能成功。直接介入成功率 97%。 31例患者经过平均 (11.4± 3.7)个月随访 ,无再梗死及急诊再次血运重建 ,但 4例有心绞痛 ,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再次行PTCA成功。结论 对溶栓有禁忌证的老年AMI患者行直接介入治疗 ,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 (PTCA) +支架术对左心室功能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 (2 DE)对 3 0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 PTCA的患者 ,分别于发病后 2~ 3周间进行测量并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射血分数 (L VEF)及室壁运动情况 ,分别与 5 0例溶栓治疗的 3 1例再通患者组成的冠状动脉再通组和未通的19例与 15例未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的患者共 3 4例组成的无冠状动脉再通组进行比较。结果 提示直接 PTCA治疗组 EF值明显高于溶栓再通组及无冠状动脉再通组 ,而且左心室容积小 ,室壁运动好 ,P值均小于 0 .0 1。结论 直接 PTCA具有抑制左心室重构及改善患者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 3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  结果  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14例行直接PTCA ,5例补救PTCA ,17例择期PTCA。 36例手术成功 33例 ,术后TIMI血流均获 3级以上 ,失败 3例。有16例置入冠脉内支架 2 1枚 ,住院期间死亡 2例。  结论 PTCA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降低急性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可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而心肌细胞缺乏增殖能力,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不能再生,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填充,最终被瘢痕组织所替代,并逐步发生心室重构形成慢性心力衰竭。当前治疗AMI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相似文献   

17.
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13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治疗 ,男 10例 ,女 3例 ,年龄 38~ 85 (6 0 .2± 13.6 )岁。其中 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3例系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 PTCA,4例不适作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 :前降支 9例 ,右冠状动脉 4例。结果 :PTCA成功率92 .3% ,死亡 1例。术前梗死相关血管狭窄 (98.7± 3.0 ) % ,术后残余狭窄为 (14.6± 16 .2 ) %。 3例术中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1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经反复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恢复。术后 1例死亡 ,11例长期生存 ,随访 1~ 18个月无心脏事件发生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AMI时行急诊 PTCA成功率高 ,对溶栓禁忌证、溶栓失败或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行急诊 PTCA。  相似文献   

18.
溶栓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冠脉血流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作用较明确。而对于溶栓失败后补救PTCA的价值目前尚有争议。该文分析了荷兰Maasstrich大学医院1987~1997年中759例AMI的血管造影和临床转归,旨在比较早期PTCA和补救PTCA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有典型症状和ECG特征的AMI者进行溶栓和PTCA。 治疗前常规静注硝酸甘油和5000U肝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紧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 77例AMI患者中 ,2 8例患者接受紧急PT CA治疗 ,49例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紧急PTCA组中梗塞相关血管开通 2 6例 ,开通率为 92 .9% ,尿激酶静脉溶栓组中梗塞相关血管再通 2 8例 ,再通率为 5 7.1%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紧急PTCA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7.1% ,尿激酶静脉溶栓组为2 0 .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紧急PTCA组住院时间为 (11.5± 4.2 )天 ,尿激酶静脉溶栓组为 (19.7± 5 .6)天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紧急PTC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时 ,前者的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及降低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优于后者 ,而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腔成形术(PTCA)加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院内接受治疗的10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患者被分为PTCA组(59例,接受PTCA联合支架置入术)和溶栓组(51例,接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疗程为3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及预后。结果:与溶栓组比较,PTCA组住院期和随访期的血管再通率和生存率均显著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降低,P0.05或0.01。治疗后,PTCA组的QTd[(40.26±10.33)ms比(56.79±12.57)ms]和QTcd[(42.28±11.57)ms比(59.33±10.18)ms]均显著低于溶栓组(P0.01);且PTCA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依从性也均显著高于溶栓组(100%比88.24%,98.31%比84.31%),P均0.01。结论:直接PTCA加支架术治疗AMI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生存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QTd,结合围术期护理模式,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