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以大量蛋白尿表现的儿童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及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9年我科临床以大量蛋白尿表现及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的63例患儿,根据ISKDC分类标准进行肾小球病理分级,并对肾小管间质改变进行计量评分。结果:(1)肾脏病理分级:Ⅲ级最常见37例(58.73%),其次为Ⅱ级13例(20.63%),肾病综合征组Ⅳ级和Ⅴ级比例高于肾病水平蛋白尿组(χ2=4.103,P〈0.05);(2)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0级最常见49例(77.78%),其次1级12例(19.05%),3级仅2例(3.17%),肾小管间质评分与肾小球病理分级存在正相关(r=0.507,P〈0.01),但并不完全平行。(3)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r=0.8,P〈0.05)。结论:大量蛋白尿表现的紫癜性肾炎肾小球病理损害较重,肾小管间质损害轻,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临床需结合病理(包括肾小球及肾小管)全面评估肾组织损害程度,拟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成人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分析及转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成人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肾脏病理的联系;探讨其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2月间经我院临床及肾活检确诊的紫癜性肾炎52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成人紫癜性肾炎多好发于30岁以下,40岁以后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2)临床分型以蛋白尿+血尿型(59.6%)最多见,其次为单纯性血尿(21.2%)和肾病综合征型(19.2%);病理分级以Ⅱ级(44.2%)及Ⅲ级(36.5%)多见。(3)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肾小球慢性病变及活动病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P〈0.01)和0.260(P〉0.05);蛋白尿越多的患者,其肾小球活动病变积分就越高。(4)多因素分析显示疗效与肾小球硬化率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呈负相关。结论:深圳地区成人紫癜性肾炎发病相对年轻,临床以蛋白尿+血尿型多见,病理以Ⅱ、Ⅲ级常见;蛋白尿的严重程度与肾小球活动病变关系密切;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为肾小球慢性病变及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肾穿刺活检病理类型的分布特点以及疾病谱的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2330例肾活检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本地区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330例肾活检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5,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2330例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896例(占81.37%),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 IgA 肾病820例(占35.19%)、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72例(占15.97%)、膜性肾病298例(占12.79%)、微小病变肾病200例(占8.58%)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78例(占3.35%);继发性肾小球疾病367例(占15.75%),以狼疮性肾炎最常见(134例,占5.88%),其次为紫癜性肾炎127例(占5.45%)、糖尿病肾脏疾病35例(占1.5%)和淀粉样变性肾病20例(占0.86%);肾小管间质疾病50例(占2.15%);遗传性肾病17例(占0.73%)。2330例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次为肾病综合征1015例(占43.56%)、慢性肾炎综合征681例(占29.22%)、急性肾炎综合征392例(占16.82%)、隐匿性肾小球肾炎121例(占5.29%)、慢性肾衰竭72例(占3.09%)、急性肾衰竭47例(占2.02%)。近年来,膜性肾病构成比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本地区肾脏疾病多见于青壮年,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其中 IgA 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多见的病理类型,膜性肾病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肾炎和紫癜性肾炎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疾病转归的差异。方法: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确诊为紫癜性肾炎(HSPN)的成人患者(≥18岁)36例,3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病人,分析比较二者的临床病埋改变及疾病的转归。结果:(1)所有患者均有血尿。成人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为单纯性血尿2例.血尿+蛋白尿23例,肾病综合征11例;儿童患者单纯性血尿6例,血尿+蛋白尿22例,肾病综合征1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人紫癜性肾炎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肾功能损害9例;而所有儿童患者均无高血压或肾功能损害。(2)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Ⅲ级28例、Ⅴ级2例、Ⅵ级1例,而儿童患者Ⅱ级31例、Ⅲ级7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27例成人紫癜性肾炎患者随访结果A组10例、B组14例、C组3例,30例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随访结果A组15例、B组13例、C组2例,两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以血尿+蛋白尿最多见,与儿童患者相比,成人临床表现偏重,合并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较多见。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以Ⅲ级多见,而儿童病理分级以Ⅱ级多见,提示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较儿童严重。在本研究观察期内,我们发现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预后均较好,二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特点及其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2007年12月进行过肾活检的105例HSPN患儿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105例HSPN患儿中,单纯血尿组18例(17.14%),血尿及蛋白尿组61例(58.10%),肾病综合征组26例(24.76%);三组间的Scr、BUN、IgA、IgE、CRP和C3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血浆白蛋白在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1)。病理上ISKDC分级结果为:Ⅱa级8例(7.62%),Ⅱb级21例(20.00%),Ⅲa级33例(31.43%),Ⅲb级38例(36.19%),Ⅳ级5例(4.76%);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4.51,P〈0.01)。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组织学分级结果为:(-)级34例(32.38%),(+)级64例(60.95%),(++)级6例(5.71%),(+++)级1例(0.95%),(++++)级0例(0%);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0.59,P〈0.01)。结论:儿童HSPN临床表现多样,肾病理改变相对较轻,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122例老年人肾脏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肾脏病的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122例住院行肾活检的老年人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 ①临床特点: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其次为慢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及发作性肉眼血尿较少见。②病理类型特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60.66%,以膜性肾病最为多见(19.6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30.34%,以糖尿病肾病最为多见(9.02%);肾小管-间质病变中间质性肾炎较多见(6.56%)。③病理改变特点:与青壮年相比,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血管壁增厚更为多见。④临床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者,病理类型原发性者以膜性肾病为主,继发性者以糖尿病肾病为主;以慢性肾炎综合征或慢性肾功能不全为临床表现者病理类型以IgA肾病为主;发作性肉眼血尿只见于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以急性肾功能不全为临床表现者病理上多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或间质性肾炎。结论 老年人肾脏病临床与病理有着自己的特点:①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②病理类型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增加,糖尿病肾病成为主要原因。③病理改变特点上肾小管-间质及血管病变较重,可能与老龄化有关。④不同的临床表现可能提示不同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Alport综合征、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特发性膜性肾病及IgA肾病患者肾间质区域泡沫细胞浸润与MCP-1/CCR2蛋白的表达及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Alport综合征患者5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8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5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36例、IgA肾病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例患者肾间质区域(除肾小管)MCP-1与CCR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的相关性。结果:(1)肾小球疾病患者肾间质区域浸润的泡沫细胞上均可见MCP-1和CCR2蛋白的同时表达。(2)在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泡沫细胞浸润组肾间质区域MCP-1和CCR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泡沫细胞组(P〈0.05)。(3)MCP-1和CCR2蛋白的阳性表达值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各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间质区域浸润的泡沫细胞可同时分泌产生MCP-1和CCR2蛋白,参与了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发生。抑制泡沫细胞的浸润和阻断MCP-1/CCR2通路可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IgA肾病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gA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以单纯血尿为主、或无症状肉眼及镜下血尿、或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综合征,我们分析我院1993年~1998年37例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IgA肾病的肾脏病理,着重分析此类IgA肾病的肾小球内免疫球蛋白的分布与肾小球、肾小管损伤程度及...  相似文献   

9.
98例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993年2月~2007年9月间经我院肾内科病理室诊断的98例特发性FSGS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肾活检组织形态学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临床与病理联系分析。结果:(1)98例特发性FSGS以20岁~45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占59.1%),占同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6%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4.3%。(2)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NS)最常见,占43例(43.9%),发病时常并发高血压(49.0%)和慢性肾衰竭(35.7%)。肾衰竭组的肾病范围蛋白尿发生率、高血压的发生率及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3)主要病理特征:76.5%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球性硬化,其中球性硬化比例≥25%者占36.7%;82.7%患者伴不同程度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其中Ⅱ~Ⅲ级占15.3%。肾衰竭者Ⅱ~Ⅲ级肾小管间质病变比例较肾功能正常者高(28.6%vs10.0%,P〈0.05)。(4)肾小球球性硬化的比例与血清肌酐值、病程及年龄呈正相关(P〈0.05),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Ccr呈负相关(P〈0.05)。球性硬化比例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特发性FSGS在占本地区同期肾活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6%,该病常并发高血压和慢性肾衰竭,病理上常见明显的肾小球球性硬化及慢性肾小管间质损害,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肾损害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肾脏活体组织检查的AS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表现。结果18例患者中,9例呈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表现,5例呈慢性肾小球肾炎表现,1例呈肾病综合征表现,3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血压增高,14例血压正常。24h尿蛋白定量平均为(1.17±1.39)g。15例肾功能正常,3例肾功能异常患者血肌酐平均为(153.2±36.8)umol/L。8例患者血清IgA水平升高,10例c反应蛋白升高,13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且血清IgA水平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707,P=0.001),血清IgA水平和ESR呈正相关(r=0.858,P〈0.001)。病理检查结果发现15例为IgA肾病(其中10例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并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2例为局灶增生性肾炎,1例为局灶增生坏死性肾炎,1例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1例为膜性肾病,1例为局灶增生性肾炎伴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1例为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有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者均有服中药史。结论AS相关性肾损伤的病理改变多样,但主要为IgA肾病,也可表现为膜性肾病、局灶增生性肾炎和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其肾损伤可能与AS疾病本身和(或)治疗用药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3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70例男性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70例男性SLE患者年龄16岁~72岁,平均(34.8±14.1)岁,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25例、慢性肾炎19例、急性肾衰竭8例、隐匿性肾炎14例,以及尿常规检查和肾功能正常者4例。42例患者进行了肾活检,肾脏病理结果为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20例、Ⅴ型5例,Ⅲ+Ⅴ型4例,Ⅳ+Ⅴ型5例。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21例进行了肾活检的,病理类型分别为Ⅲ型1例、Ⅳ型9例、Ⅴ型4例、Ⅲ+Ⅴ型2例、Ⅳ+Ⅴ型5例;在8例急性肾衰竭患者中,7例进行了肾活检,病理均为Ⅳ型。结论:男性SLE在各个年龄段均可患病,临床和肾脏病理表现多样,多数患者病情较重,但也有部分患者肾脏损害较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紫癜性肾炎(DEP-HSPN)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来经肾活检确诊的8例DEP-HSPN患儿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并分别与同病理级别或具有同等蛋白尿水平(肾病水平蛋白尿)的非DEP-HSPN患儿进行比较。 结果 (1)DEP-HSPN起病急,临床表现重,8例患儿中,4例临床表现为肾炎性肾病,3例表现为肾病水平蛋白尿伴血尿,1例呈急性肾炎综合征,4例患儿合并有肉眼血尿。病理分级均为Ⅲ-b级,光镜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常合并毛细血管袢坏死及肾小球内炎性细胞浸润,4例患儿合并细胞性新月体。(2)与病理为Ⅲ-b级的非DEP-HSPN患儿比较,DEP-HSPN患儿病程较短,临床多见肉眼血尿,24 h尿蛋白量高,更多呈肾炎性肾病表现。病理上,DEP-HSPN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坏死更常见。与具有肾病水平蛋白尿的非DEP-HSPN患儿相比,DEP-HSPN合并新月体的比例较低。(3)8例患儿均采用口服泼尼松联合静脉滴注环磷酰胺(CTX)冲击,病程早期给予2个疗程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方案。平均随防(7.00±2.20)月,1例临床痊愈,5例持续镜下血尿,2例微量蛋白尿及持续镜下血尿。两组患儿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DEP-HSPN起病较急,临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炎性肾病为主要表现,并且常合并肉眼血尿。病程早期给予积极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常能取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不同病理类型 LN 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免疫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LN 最常见临床表现为浮肿73例(49.7%)、关节炎66例(44.9)%和皮疹65例(44.2)%,而Ⅲ型 LN 患者浮肿及脱发比例较Ⅳ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Ⅳ型 LN 的血肌酐,WBC、Hb、PLT 损伤较Ⅴ型重、补体更低,平均动脉压比Ⅴ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Ⅴ型的胆固醇、三酰甘油较Ⅲ型和Ⅳ型明显升高;Ⅴ+Ⅲ型尿蛋白较突出,较Ⅲ型和Ⅳ型明显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自身抗体在 LN 中阳性率较高的依次为 ANA 126例(85.7%),抗- dsDNA 90例(61.2%),抗- SSA 89例(60.5%);而Ⅴ+Ⅲ型及Ⅴ+Ⅳ型抗- U1RNP 阳性率分别为10例(90.9%)和11例(68.7%),较Ⅲ型和Ⅳ型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组病例以Ⅳ型 LN 为主;不同病理类型 LN 各具一些临床、实验室及免疫学特征;浮肿是 LN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复合Ⅴ型患者抗- U1RNP 阳性率较高。应注意Ⅴ型复合型的临床、免疫特征,可能预示发病机制不同,指导临床诊治,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学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 LN患者临床、病理以及实验室资料,总结 LN 的临床病理、免疫学特征以及相关因素。观察内容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肾脏损害及肾外损害的临床表现、肾活检病理类型,尿常规、24 h 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肌酐、血清胱抑素 C(cystatin C,Cys C)、血白蛋白测定及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①123例 LN患者中女性106例(占86.38%),男性17例(占13.82%),发病年龄14~66岁,平均年龄(32.51±11.10)岁;②临床肾损害表现以肾炎综合征型(48例,占39.02%)和肾病综合征型(42例,占34.14%)多见,无症状型33例(占26.01%),肾功能不全型20例(占16.26%);③LN病理为Ⅳ型者59例(占47.97%),Ⅱ型者44例(占35.77%),Ⅴ型者18例(占14.63%),Ⅲ型者2例(占1.63%)。其中男性以Ⅳ型、Ⅴ型为主(14例,占82.35%),Ⅱ型患者中女性42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男性(39.6%比11.8%,P〈0.05);④单因素分析,脱发、口腔溃疡、浆膜腔炎、大量蛋白尿、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狼疮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血清 Cys C 升高分别在不同病理类型组间存在差异(P〈0.05);⑤以 LN病理、临床表现二分类进行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贫血、大量蛋白尿、管型尿、血清Cys C升高者肾脏病理病变较重;⑥补体C3、C4降低者分别为80例(占65.04%)和51例(占41.46%),在病理Ⅳ型、Ⅴ型中尤为显著,Ⅳ型中C3降低者为44例(占74.57%),Ⅴ型中14例(占77.78%);抗双股DNA抗体(Anti-double stranded DAN antibody,抗 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A)、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e antibody,AHA)三种抗体均阳性的患者共33例,其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免疫吸附治疗重症活动性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应用免疫吸附治疗的15例重症狼疮肾炎患者,肾活检病理类型为Ⅳ型(n=10)和Ⅴ+Ⅳ型(n=5)。观察吸附治疗前、后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血沉、疾病活动指数评分、血肌酐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血沉降低,补体C3升高,疾病活动指数评分、血肌酐降低(P〈0.01或P〈0.05)。1例患者脱离透析,随访半年后血肌酐稳定在350μmol/L左右。1例在免疫吸附治疗时出现过敏反应。结论免疫吸附治疗能较好的清除狼疮肾炎患者体内的多种自身抗体,使患者疾病活动指数评分下降,肾功能好转,是治疗狼疮肾炎的一种特异性强、疗效可靠、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肾活检患者451例临床与病理构成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珠海地区肾脏疾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51例肾活检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其病因、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451例肾活检患者中,男、女高峰发病年龄为19~37岁,分别占59%及65%.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共369例(占81.81%),临床类型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无症状血尿、蛋白尿149例(占40.38%)、慢性肾小球肾炎104例(占28.18%)、肾病综合征76例(占20.60%),病理类型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IgA肾病251例(占68.0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33例(占8.94%)、微小病变型肾病(MCD)24例(占6.50%);继发性肾小球疾病69例(占15.30%),临床类型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狼疮肾炎26例(占37.68%)、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24例(占34.78%)、紫癜肾炎9例(占13.04%).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目前最主要的肾小球疾病,IgA肾病在原发性肾脏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狼疮肾炎排在首位.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5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5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发急性肾衰竭(ARF)患者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PNS并发ARF患者临床和病理改变。结果PNS并发ARF发生率约2.9%左右,肾脏病理改变肾小球多以微小病变为主,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空泡变性及蛋白管型常见,但肾间质水肿改变并不明显。经及时有效治疗,91.1%患者肾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其中抗凝治疗和合适透析方式选择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结论PNS并发ARF多发生于肾脏病变轻微患者,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经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患者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