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药物研发和使用重在传承与创新。近年来,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难治性疾病成为研究热点,粪菌移植等技术被现代医学临床实践逐渐验证和认可。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粪便类药物在中医用药中运用时间早、效用明、方法确切,人粪类药物更是不鲜于见。从古代文献撷粹可见,人粪类药物名称的演变与炮制相关,从原形入药到渗透炮制,无论是药名、性状或卫生条件都有改善。同时人粪类药物属苦寒之品,归心胃二经,主要发挥清热解毒的功效,外用于疮痈肿毒、内治于热病痛证等,近代以来对温热病颇有成效。总结人粪类药物发展过程、炮制方法、治疗经验等对于现代中医发挥自身优势、研究利用粪便及粪便制品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六味能消胶囊联合粪菌移植对脾气虚弱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9例脾气虚弱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为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粪菌移植组、六味能消胶囊组、六味能消胶囊联合粪菌移植组,每组各43例,粪菌移植组予以粪菌移植治疗,六味能消胶囊组予以六味能消胶囊治疗,六味能消胶囊联合粪菌移植组予以六味能消胶囊联合粪菌移植治疗,对比3组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横结肠、乙状结肠以及降结肠中胃肠电频率、波幅明显上升(P0. 05)。治疗后,六味能消胶囊联合粪菌移植组横结肠、乙状结肠以及降结肠频率、波幅高于粪菌移植组、六味能消胶囊组(P0. 05)。治疗后,六味能消胶囊联合粪菌移植组患者P物质(substance P,SP),胃动素(motilin,MTL)高于粪菌移植组、六味能消胶囊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低于粪菌移植组、六味能消胶囊组(P0. 05)。治疗后3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本组治疗前,酵母菌、肠杆菌数量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 05),治疗后,六味能消胶囊联合粪菌移植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粪菌移植组、六味能消胶囊组,酵母菌、肠杆菌数量均低于粪菌移植组、六味能消胶囊组(P0. 05);3组患者治疗后Bristole粪便性状评分量表(bristol stool form scale,BSFS)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Wexner便秘评分,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AC-QOL)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P0. 05),治疗后六味能消胶囊联合粪菌移植组患者BSFS评分高于粪菌移植组、六味能消胶囊组,Wexner便秘评分,PAC-QOL评分低于粪菌移植组、六味能消胶囊组(P0. 05)。结论:采用粪菌移植联合六味能消胶囊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肠电功能恢复,改善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肠道氧化应激反应,促进患者症状消失,可以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球流行率逐年升高,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中医学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归属于“臌胀”“肝癖”“痰浊”“积聚”等,认为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是本病主要特点,痰、湿、浊、瘀、热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和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与肝脏功能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揭示了肠-肝轴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相关,饮食、抗生素、益生菌及益生元、粪菌移植、微生态制剂、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现代医学对肠道菌群生理功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现代医学“肠”的消化吸收、调节代谢、改善免疫等功能可属于中医“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功能的范畴。文章从中医“肝脾相关”“肝与大肠相通”“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视角出发,就中医学对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认识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阐述中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肠道微生态为切入点探讨补肾化浊方联合粪菌移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潜在机制。方法将30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粪菌移植组、中药+粪菌移植组,每组6只。来曲唑1 mg/(kg d)灌胃51 d,第22日起,中药组加灌补肾化浊方21.7 g/(kg d),粪菌移植组加灌新鲜粪便2 g/(kg d),中药+粪菌移植组加灌补肾化浊方21.7 g/(kg d)和新鲜粪便2 g/(kg d),连续30 d,另设空白组。干预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大鼠血清性激素、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卵巢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呈多囊样改变,体质量、睾酮、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FPG、HOMA-IR、IL-18、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粪菌移植组可显著改善上述指标(P<0.05,P<0.01,P<0.001),中药组可显著改善除TNF-α外各项指标(P<0.05,P<0.01),粪菌移植组可显著降低PCOS大鼠LH/FSH、IL-18水平(P<0.01,P<0.001);在降低IL-18水平方面,中药+粪菌移植组作用显著优于中药组(P<0.01)。结论中药联合粪菌移植可显著改善PCOS大鼠生殖和代谢功能,改善慢性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5.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贯穿中医学的整个发展史,指导中医的辨证与治疗。肿瘤是现代医学临床治疗与研究面临的一大难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仍然没有能够彻底根治的方法,中医在治疗肿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中医阴阳学说理论着手,阐述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治疗,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佩  沈广营 《新中医》1989,21(12):24-24,28
作者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为针刺足三里穴,有治疗腹痛调节胃肠道功能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维生素B_1不仅能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并有止痛作用,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有效。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视网膜色素变性 (RP)的研究 :即发病机理、RP的实验研究、中医治疗的研究、RP的治疗前景及实验研究等。指出RP未来发展的重点是继续中医药的开发 ,并引进现代医学方法和成果 ,运用先进手段为中医药治疗RP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认为现代医学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中应用成功 ,标志着治疗RP的时代即将到来。RP发病机理的破译 ,最终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医"下法"在黄疸治疗中应用、"下法"所用中药的现代药理学探讨以及胆红素肠-肝循环的论述,阐明祖国医学治疗黄疸,应用"下法"实质就是现代医学促进胆红素经胆道排泄、阻断粪胆元的重吸收,减少粪胆元的再利用,促进胆红素、尿胆元经尿液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胆红素的目的.中医"下法"在黄疸中的应用,体现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机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为黄疸应用"下法"治疗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探讨葛根芩连汤加减联合气药灌肠途径粪菌移植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大肠湿热型UC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将入选患者通过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美沙拉秦颗粒剂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药灌肠途径粪菌移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肠道菌群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症候各方面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治疗期间,治...  相似文献   

10.
王智生 《陕西中医》2007,28(5):569-570,576
目的:探讨骨伤科领域的现代中医思维。方法:根据临床和相关文献资料、科研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骨伤科领域的现代中医要更新观念,在中医传统诊断治疗方法基础上,引进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乃至先进的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手术器材等。形成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医治疗方法为中心,兼收并蓄西医先进的医疗技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皮瓣移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皮肤大面积缺损,但术后会发生皮瓣坏死及低质量成活会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中医药在提高皮瓣成活率和成活质量的防治作用日益凸显,尤其在“祛瘀生新”思想的指导下,皮瓣术后坏死的防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文通过阐释中医学对皮瓣坏死的认识、“祛瘀生新”的医学本质,探讨应用活血化瘀法提高皮瓣成活质量的科学性,以期为预防皮瓣坏死、提高皮瓣成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病证结合论治方法的整理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目前病证结合论治方法整理归纳为:西医诊病,中医治证;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论治;用中医理论辨西医疾病之基本病机论治;西医疾病分期论治;专病专方治疗;专病专药治疗;中西医药联合治疗。并对每种形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刀医学是经过30年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西医学的最新成果,在集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医学学科,其基本内容是将部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本文着重论述了针刀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创新,提出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生物物理学,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物物理学在医学上的应用。作者认为,针刀医学的发明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不仅极大地推进了中医现代化,而且还使西医跨上一个新台阶,提出了针刀医学研究领域内人体生物物理学数据库和人体气象学两个新概念和假说。  相似文献   

14.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何加强防治是全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医中药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对病原学有更加务实的认识,认为病毒、细菌等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原体是自然界所存在的"异气",这种"异气"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不论男女老少都有被感染的可能。而人体感染的主要途径在于口、鼻,即人体的上部诸窍。并且对这类疾病的流行性、传播方式均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历代医家根据这类疾病发生的季节性和潜伏性,提出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预防方法和原则。在治疗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取中药内服、外洗、熏蒸、针灸等多种措施综合应用的治疗方式,强调早期、及时治疗,在注意祛除病邪的同时,尤其重视扶正固本。这种思想是现代西方医学所不及的。另外,历代医家还明确提出了本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服药方式也要不拘一格,因病而异。在疾病的恢复期则强调预防疾病的复发和后遗症的形成。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医中药在防治烈性传染病方面的优势,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是目前中医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针刀医学是经过30年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西医学的最新成果,在集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医学学科,其基本内容是将部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本文着重论述了针刀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创新,提出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生物物理学,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物物理学在医学上的应用。作者认为,针刀医学的发明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不仅极大地推进了中医现代化,而且还使西医跨上一个新台阶,提出了针刀医学研究领域内人体生物物理学数据库和人体气象学两个新概念和假说。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学肾的概念与内涵存在很大不同,从解剖、病、证、生理功能等方面对肾在中、西医学中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从而提出:中医的"肾",是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外延和内涵,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是肾系病深入规范化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金杰教授,医学博士,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攻读硕、博士学位期间分别师从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名老中医张发荣教授。后又拜师张磊、毛德西、李鲤、李发枝等多位名老中医,融各家所长于一身,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内科脑病的科研、教学、临床工作,遵循“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求创新”的学习精神,既接受学院教育培养,又有师承学习,理论功底深厚,思路清晰,思维灵敏,临证遵仲景,法东垣,善用经方,不废时方。笔者有幸侍诊师侧受益匪浅,现将其临证医案五则整理如下,以窥金师辨证论治之思路,与同道互参。  相似文献   

18.
陈瑞芳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陈瑞芳在中医治未病、中医内科方面学验俱丰。本文主要阐述对陈瑞芳教授在治未病、内科杂症治疗领域的学术思想所进行的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不断攀升,使得情志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中西医都在试图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腹部推拿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对广泛性焦虑症、失眠、脏躁等情志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化。从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两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初步探讨腹部推拿治疗情志疾病的理论基础,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