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林涛  宋纯  王辉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8):526-529
  目的   探讨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长期疗效。   方法   收集自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83例入组,其中包括治疗组30例(姑息性手术切除加术中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10 mL),对照组53例(仅姑息切除肿瘤),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继续应用化疗和/或放疗。   结果   79例患者最终完成随访,随访率达95.2%。两组之间5年总生存时间无差异性(P=0.403),但是对照组5年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3.9±2.14)个月,而治疗组为(17.2±2.12)个月。   结论   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可能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生存优势,但是长期疗效还有待考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rhHSP70联合树突状细胞递呈肿瘤抗原的特性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负载冻融抗原肽的同时加入新型热休克蛋白(rhHSP70),不同分组分别诱导自体CTLs产生。ELISA测定CTLs杀伤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结果   冻融抗原肽致敏的DCs促进CTLs增殖,上调CTLs中CD3+和CD8+T细胞群及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体外实验中具有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杀伤活性,在加入rhHSP70后效果更加明显,并能显著增强CT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   结论   hHSP70联合肝癌冻融抗原修饰DCs,能够促进DCs的成熟,增强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诱导的CTLs在体外对乳腺癌细胞能产生高效杀伤力。rhHSP70增强DCs抗肿瘤能力的机制可能与其促进DCs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病理T、N分期的相关性做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食管鳞癌恶性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间101例无血液系统异常的食管鳞癌患者,对其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术后病理T、N分期,组织学分级、转移N个数、肿瘤位置、肿瘤长径,病理分期等做统计学分析,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转移、侵袭的关系。   结果   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长径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T、N、TNM分期成正相关(P < 0.05),并与阳性淋巴结枚数呈显著正相关(P < 0.01)。此外,胸下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胸中上段者。   结论   食管鳞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T、N、TNM分期、阳性淋巴结枚数成正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术后辅助治疗对腮腺癌的疗效,探讨腮腺癌的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腮腺癌患者103例,分析其生存率、预后因素、比较单纯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的局控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析各因素与局控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相关性。   结果   单纯手术患者和术后辅助治疗患者5年局控率、5年无复发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1.90% vs. 81.96%、59.52% vs. 78.69%及68.50% vs. 88.12%(均P < 0.01)。治疗方式、T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与5年局控率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相关(均P < 0.01)。治疗方式、分化程度、T分期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相关(均P < 0.01)。   结论   术后辅助治疗能提高腮腺癌的5年局控率、5年无复发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分化程度、T分期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是腮腺癌预后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氢生理盐水(HS)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4),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阻断左中肝蒂造成缺血再灌注模型,不同组大鼠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和HS(5 ml/Kg,i.p.),再灌注180min后分别检测其线粒体功能及线粒体MDA、GSH/GSSH变化情况,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线粒体功能出现明显损伤,HS组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及线粒体氧化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 < 0.01)。电镜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线粒体出现明显损伤,HS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   结论   HS能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并能有效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手术结合术后加压疗法和单纯保守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2期淋巴水肿的效果,观察显微镜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MLVI)结合术后加压法治疗乳腺癌术后2期淋巴水肿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乳腺癌术后2期淋巴水肿在我科治疗的患者46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23)行MLVI结合后加压疗法;对照组(n=23)行单纯保守治疗。通过记录分析患者治疗前及术后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MLVI手术均成功,术后恢复均良好,切口处无淋巴瘘、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术后给予相应加压治疗。对照组所有保守治疗过程均顺利进行;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患肢近端和远端%RE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LVI结合术后加压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2期淋巴水肿的近期疗效满意,与单纯保守治疗相比具有更高的肢体消肿率,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1317例次颈清扫术中11例乳糜或淋巴瘘处理临床经验总结,探讨更为有效的处理乳糜或淋巴瘘的方法。方法 11例乳糜或淋巴瘘采用持续负压吸引,负压吸引在—2.2kpa至—6.8kpa之间,局部适当加压包扎方法处理。结果 其中左颈清扫中5例,发生率为0.8%(5/626),右颈清扫中6例,发生率为0.9%(6/691)。日引流量50毫升至400毫升。多数术后10天内瘘口闭合,2例术后3周内完全闭合。无需手术探查,无1例死亡。结论 熟悉淋巴管解剖和仔细操作是减少乳糜或淋巴瘘发生的关键,持续负压吸引适当加压包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的表达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乳腺癌组织中P53、Twist、Snail、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的表达情况,分析乳腺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和EMT发生之间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乳腺癌组织中P53、Twist、Snail、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的表达情况,分析乳腺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和EMT发生之间的关系。   结果   P53、Twist和Snail的阳性率以及EMT的发生率分别为44.4%(28/63)、54.0%(34/63)、68.3%(43/63)和41.3%(26/63)。乳腺癌P5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 < 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P53与Twist、Snail的表达存在相关性,而Twist、Snail和EMT发生相关(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P53和EMT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P53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EMT的发生相关,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74年10月至2011年3月原发性胰腺淋巴瘤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结果   本组6例患者临床症状以上腹部不适、腹部包块、体重减轻、黄疸为主。术前CA19-9均正常,其中5例初步诊断为胰腺占位,1例初步诊断为胃占位;肿瘤位于胰头3例,胰体尾3例;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开腹探查加肿物切检术,2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B细胞型和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5例术后接受了不同方案的化疗;除1例术后5天死亡外,其余生存期分别为133、73、35、12、10个月。   结论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治疗方法及预后与胰腺癌有较大不同,在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而采取不必要的治疗措施,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金龙胶囊在中晚期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中的作用。   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中晚期胰腺癌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金龙胶囊+动脉灌注化疗30例),对照组(动脉灌注化疗30例)。两组均采用健择1 000 mg/m2加入1 000 mL的生理盐水中动脉灌注。   结果   ①治疗组CR 0例;PR 8例;SD 17例;PD 5例,总有效率(CR+PR+SD)83.33%;对照组CR 0例,PR 4例,SD 12例,PD 14例,临床有效率(CR+PR+SD):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主要为Ⅰ~Ⅱ级不良反应,Ⅲ~Ⅳ级较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予对症治疗后能耐受;③两者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④远期疗效: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53.3%,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3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胰腺癌提高了中晚期胰腺癌患者临床疗效,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中国人群中BRCA1和BRCA2基因两种突变状态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03年10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 627例连续的、未经家族史和年龄选择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经过基因测序共有521例患者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其中BRCA1突变患者203例,BRCA2突变患者318例。对这些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乳腺癌患者中BRCA2基因突变频率(3.7%)高于BRCA1(2.4%)。BRCA1突变者乳腺癌发病年龄比BRCA2突变者早(中位发病年龄:43.0岁 vs. 47.0岁,P<0.01)。BRCA1突变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Ⅲ级比例显著高于BRCA2突变患者(36.2% vs. 18.4%,P<0.01),三阴性乳腺癌(ER-/PR-/HER2-)比例也显著高于BRCA2突变者(59.2% vs. 15.4%,P<0.01)。BRCA2突变患者的腋窝淋巴结阳性比例高于BRCA1突变患者(41.8% vs. 29.6%,P<0.01)。   结论   中国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提示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可能不同,为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乳腺癌更加精准的临床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0例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及90例无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honet 5.6软件和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感染组患者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9±11.2)岁;对照组患者男6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1.3±15.9)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次数、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和应用≥2种类型抗生素为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敏感性较高(>80%)。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为60%。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死亡率高,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腋窝淋巴结阴性浸润性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分布,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3例该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管腔上皮(Luminal)型、基底样(Basal-1ike)型和HER-2过表达(over-expression)型乳腺癌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在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Luminal、Basal-like、HER-2过表达型的复发率分别为3.9%(4/102)、20.4%(10/49)、6.3%(2/32)(P=0.002);死亡率分别为2.0%(2/102)、6.1%(3/49)、3.1%(1/32)(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Basal-like型的DFS最低(P=0.002),Basal-like型的OS较低(P=0.39)。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分子亚型对DFS存在显著影响(P=0.001)。   结论   在腋窝淋巴结阴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不同分子亚型在年龄、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Basal-like型预后最差,分子分型是其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原发性肝癌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鸦胆子油口服乳液组。采用自由饮水和灌胃给DEN的方法诱发大鼠肝癌模型,诱发肝癌第5周开始灌胃鸦胆子油口服液,5次/周,14周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AST、ALP、γ-GT和AFP的含量,观察大鼠肝系数、脾系数、胸腺系数、肝脏表面的癌结节数的变化,并进行影像学检查。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肝、脾指数和癌结节数明显增加,胸腺指数明显降低(P < 0.01),血清中ALT、AFP、AST、ALP、γ-GT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与模型组比较,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显著降低肝癌大鼠肝指数、脾指数、癌结节数,升高胸腺指数(P < 0.01),血清中ALT、AFP、AST、ALP、γ-GT的水平得到明显改善(P < 0.01或P < 0.05)。   结论   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对原发性肝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机制为多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E26转化特异性同源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 homologous factor,EHF)调控胰腺癌细胞干性的机制。   方法   通过生信分析寻找介导EHF调控胰腺癌干性的信号通路。利用Western blot及RT-qPCR技术验证胰腺癌细胞中EHF表达与目标干性通路活性的相关性。利用ChIP及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EHF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阻断通路活性后,利用功能学实验分析目标通路在EHF调控胰腺癌细胞干性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   生信分析发现Wnt/β-catenin通路参与EHF对胰腺癌干性的调控。构建EHF稳定过表达及稳定降表达的胰腺癌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及RT-qPCR技术证实胰腺癌细胞EHF的表达与Wnt/β-catenin通路的活性呈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HF可通过结合β-catenin的启动子区直接抑制β-catenin的转录。通过流式细胞术、悬浮成球及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证明,在利用XAV939阻断Wnt/β-catenin通路的活性后,由EHF敲低所引起的胰腺癌细胞干性上调可被有效抑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   结论   EHF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活性下调胰腺癌细胞的干性,靶向Wnt/β-catenin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有潜力成为治疗胰腺癌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