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居家维护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17例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返院组和居家组,其中返院组136例,居家组81例.返院组予常规健康教育并在出院期间返院进行导管维护,居家组予常规健康教育并在出院期间由患者家属居家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患者自置管至拔管期间,导管维护的依从性、导管留置时间、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因导管维护往返医院花费的时间及路费.结果 (1)在随访过程中,返院组失访9例,居家组失访6例,两组纳入对象共剩余202例,其中返院组127例,居家组75例.(2)通过对两组患者自置管至拔管期间的随访发现:患者因导管维护往返医院花费的时间、路费,导管维护的依从性及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率,居家组优于返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性水泡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返院组优于居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穿刺口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居家组与返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对两组患者前3次导管维护的随访发现: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穿刺口感染的发生率,返院组优于居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及导管维护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对两组患者从第4次导管维护至拔管期间的随访发现: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率及导管维护依从性,居家组优于返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居家维护模式在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导管维护的依从性;可以降低导管相关的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率,不会增高穿刺口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导管留置时间没有影响;可以节约患者及其家属的时间和花费,减轻患者负担.(2)居家维护模式在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前期培训及考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PICC 带管患者按期返院维护依从性与 PICC 带管时间长短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 2013 年 11 月至 2016年 1 月在我院 PICC 门诊维护的 1 044 例患者,通过决策树模型对其一共维护的 4 009 次带管时间点(置管日至维护日的时间距离)根据是否按时返院维护进行判别分类,找出不同带管时期分叉节点后,再分组对其维护依从性与 PICC 带管时间的长短进行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按树模型分类所获得的 3 个终末节点将 4 009 次带管维护时间点分为 A 组(≤20 d)、B 组(20~52 d)、C 组 (>52 d),3 组未按时维护的发生率分别为 2.2%、5.6%、11.0%。 以 A 组为参照,B 组与 A 组 (OR=2.61,95%CI:1.263-5.393)、C 组与 A组 (OR=5.397,95%CI:2.758-10.561)均成正相关。 结论 PICC 带管患者按时返院维护的依从性与 PICC带管时间长短有关,带管后期是护理管理的疲软期,需对整个带管周期持续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肿瘤化疗患者对居家维护的接受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多带管回家患者接受PICC居家维护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160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接受居家维护患者74例,未接受86例,付费方式、行动能力、住所距维护点距离、较方便的导管维护方式4个因素对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居家维护接受程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2.180、2.959、3.688、2.293),其他调查因素对居家维护接受程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与不接受居家维护的原因进一步分析显示,接受居家维护的患者中83.78%认为居家维护比返院维护省时、省钱,40.54%认为居住地离维护点太远,返维护点维护不方便,不接受居家维护患者中75.58%认为住所离维护点近,返院维护方便.结论 PICC居家维护接受程度呈较低水平,影响患者接受PICC居家维护的主要因素为住所距维护点距离、付费方式、行动能力和较方便的导管维护方式,建议向基层医院推广PICC维护技术,进一步建立、完善PICC社区维护网络;同时制定标准化、专业化、管理规范化的PICC居家维护模式,为部分家住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国内所有已经发表的有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这两种置管方法在临床中应用的利弊。方法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有关干预试验的研究方法,采用GRADE3.5.1软件对所有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1.2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PICC单次置管成功率高于C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95%CI(1.01,1.45);P=0.04];PICC组导管感染率低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12,0.89);P=0.03];PICC组误入动脉的发生率低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1,95%CI(0.03,0.49);P=0.004];而PICC组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CVC组[RR=4.17,95%CI(1.42,12.29);P=0.01];两组气胸、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导管尖端异位、导管口渗漏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间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具有单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ICC带管出院患者两种维护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带管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分别是返院维护组和社区维护组,每组50例,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导管模式实施情况,对患者导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详细备案.结果 社区维护模式与返院维护模式在PICC滞留时间、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维护模式相较于返院维护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不仅可以节省治疗费用,而且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负担.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应该积极扩大社区维护模式,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维护效果,提升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MEDLINE、EMbase、Web of Knowledg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VAP与PICC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由2位研究员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使用 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与描述。结果 共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1项半随机对照试验、16项队列研究,共3 278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VAP血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均低于PICC[RR=0.31,95% CI(0.16,0.59);RR=0.39,95% CI(0.27,0.57)],但误入动脉发生率、气胸发生率均高于PICC[RR=8.70,95% CI(1.61,47.07);RR=6.12,95% CI(1.41,26.65)]。VAP患者生活质量B级以上的发生率较PICC高[RR=1.58,95% CI(1.38,1.82)]。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VAP导管平均留置时间长于PICC。结论 VAP较PICC在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血栓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VAP置管过程中更应注意穿刺部位的解剖毗邻关系,以减少气胸及误入动脉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两种导管维护方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选择合适的维护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住院的217例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n=136)和观察组(n=81)。对照组常规返院进行导管维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患者家属进行导管维护(冲管及封管、敷料的更换、肝素帽或无针接头的更换)。比较两组患者置管至拔管期间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过敏性皮炎、穿刺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发生情况。结果 剔除脱落患者,最终对照组127例、观察组75例完成研究。置管至研究结束,对照组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发生情况好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前3次导管维护中,两组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对照组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穿刺口感染发生情况好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第4次导管维护至拔管期间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由家属对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进行导管维护可以降低导管相关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且不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但家属进行导管维护的方式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前期培训及考核,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间歇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规范维护率及影响因素,为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提高PICC规范维护率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4年4月—2015年8月金华市4家市级医院120例间歇期PICC带管出院的肿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置管后均建立PICC维护记录,治疗间歇期携带、完善维护记录,统一问卷调查了解维护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统计分析患者间歇期PICC规范维护率和不规范事项,对研究组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分析PICC规范维护的影响因素。 结果 患者PICC规范维护率较低,规范维护率52.50%(63/120),不规范维护包括PICC个案不完善(7.50%)、自我观察和专业检查缺失(15.83%)、敷贴和封管固管方式不正确(10.00%)、PICC定期维护和消毒不及时(25.83%)、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非正常拔管(18.33%),单因素分析,年龄、合并T2DM、置管时间、体温、D-二聚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3.467,95%CI:1.755~6.453)、是否合并T2DM (OR=5.225,95%CI:2.612~10.774)、体温(OR=2.596,95%CI:1.387~5.895)、D-二聚体(OR=7.515,95%CI:2.369~19.454)是独立的影响因素。 结论 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规范维护率较低,高龄、合并T2DM、发热、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PICC不规范维护的危险因素,应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干预提高PICC规范维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信息随访方式和电话随访方式对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遵医行为和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首次行PICC带管出院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在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观察组利用医院群发短信软件系统进行短信息随访,随访期3个月,比较两种随访方式的有效随访率、遵医行为和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随访率、患者遵医行为明显提高,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短信息随访方式有效随访率高,可提高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遵医行为和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化疗居家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提出预防策略。方法选择有PICC带管出院史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和PICC维护管理记录,统计CRI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间歇期并发CRI的影响因素,并筛选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240例患者临床资料,间歇期并发CRI23例(9.58%),并发局部感染19例(7.91%),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9例(3.75%),其中同时发生局部感染和CRBSI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2型糖尿病(T2DM)、置管时间、发热、平均PICC维护间隔时间、PICC规范维护情况是发生CRI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8.026,95%CI:3.446~21.574)、合并T2DM(OR=4.873,95%CI:2.554~14.711)、置管时间(OR=3.375,95%CI:1.439~5.911)、维护间隔时间(OR=0.325,95%CI:0.112~0.674)、PICC规范维护(OR=0.502,95%CI:0.387~0.895)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化疗居家患者并发CRI风险较高,高龄、合并T2DM、置管时间长、维护间隔时间长和PICC维护不规范是危险因素,应针对性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来降低CRI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肾单位保留术(NSS)和肾癌根治术(RN)治疗对侧肾功能正常的T1b期原发性肾癌患者预后结局。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lsevier 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NSS和 RN 治疗T1b期肾癌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4年 9月 30 日。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2393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NSS和RN治疗T1b期肾癌的5年[RR=1.05, 95%CI(0.98, 1.13)]、7年[RR=1.02, 95%CI(0.94, 1.10)]、10年[RR=1.30, 95%CI(0.96, 1.77)]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S的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高于RN[RR=1.11, 95%CI(1.06, 1.16)]; NSS的5年肿瘤特异死亡率低于RN[RR=0.70, 95%CI(0.55, 0.90)]; NSS的肿瘤转移率低于RN[RR=0.38, 95%CI(0.22, 0.66)]。结论 对于纳入本研究的患者,NSS和RN比较,患者的5、7、10年生存率相似,但NSS 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高,5年肿瘤特异死亡率、转移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性评价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osis,GM1)佐治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Medline、Embase医学文献检索全文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起到2015年10月),同时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和会议论文等。收集有关神经节苷脂治疗脑梗死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办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纳入23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RCT),总计2 076例患者,其中神经节苷脂治疗组1 041例,常规治疗对照组1 035例。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可提高脑梗死患者CI的治疗有效率[RR =1.28,95%CI(1.23~1.34)],治愈率[RR =1.46,95%CI(1.28~1.6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比较[MD=-9.08,95%CI(-11.61~-6.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纳入研究共出现皮疹5例,谷丙转氨酶(GPT)升高7例,停药后均消失,均无肝肾功能损害。结论 目前有效的证据表明应用神经节苷脂佐治脑梗死CI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但由于所纳入研究质量不高,尚需更多设计良好、规模较大的RCT研究进一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METHOD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 involving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DH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Chinese Biological 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1978-20011),Weipu database(1989-2011),Wanfang digital journal(1998-2011),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1979-2011),PubMed(1966-2011),EMBASE(1980-2011),and Cochrane Library(Issue 1,2011).Hand-search of the relevant journals from the Library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also adopted for the collection of data.Data were extracted and evaluated by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with a specially designed extraction form.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s RevMan 5.0.20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es.RESULTS:A total of 6 trials involving 580 patients were included.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in the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e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oxibustion [RR=1.19,95% CI [1.06,1.33)] and diclofenac sodium [RR=1.47,95% CI [1.17,1.85)],but similar to that of acupuncture.The cure rate in the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e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oxibustion [RR=1.58,95% CI(1.04,2.40)] and diclofenac sodium [RR=1.91,95% CI(1.01,3.60)],but similar with that of acupuncture.In terms of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subjective indices,objective indices,and daily life subscales.Two trials reported that there were no adverse events over the duration of treatment.CONCLUSION: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oxibustion,acupuncture,and diclofenac sodium,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DH is superior in efficacy.Further large-scale trials are required to define the role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早产儿生后应用地塞米松预防或治疗慢性肺疾病(CLD)的远期预后。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近年国际国内儿科会议文集,获得有关早产儿应用地塞米松预防或治疗CLD的远期预后(随访时间≥2年)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文献。应用RevMan5.0软件对早产儿应用地塞米松预防和治疗CLD的远期预后如神经系统预后、呼吸系统预后及死亡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共13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数据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地塞米松组儿童期反复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从49.7%降至38.9%,RR=0.57(95%CI:0.37~0.88,P〈0.05)。神经系统发育的远期预后方面,地塞米松组患儿脑瘫的发生率明显升高,RR=1.95(95%CI:1.41~2.71,P〈0.01);依据地塞米松的应用时间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早期(生后1周内)应用地塞米松组脑瘫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RR=2.59(95%CI:1.59—4.21,P〈0.叭),而晚期(出生1周以后)应用地塞米松组脑瘫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5(95%CI:0.95~2.36,P=0.08);智力落后(RR=0.77,95%CI:0.28~0.14,P〉0.05)、耳聋(RR=0.52,95%c,:0.17~1.56,P:0.24)及严重视力障碍(RR=1.56,95%CI:0.77~3.18,P=0.22)的发生率在地塞米松组及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95%CI:0.71~1.16,P〉0.05)。结论生后静脉应用地塞米松预防或治疗CLD的早产儿儿童期反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降低;脑瘫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但多发生于早期应用地塞米松的早产儿,出生后晚期应用者脑瘫发生率无显著增加;地塞米松并不能降低CLD患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托烷司琼对预防全身麻醉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 PubMed 、EBSCO 、Cochrane 、CNKI 和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托烷司琼预防 PONV 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方法学质量,并且提取出有效数据进行 Meta 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 Rev Man5.0软件。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18篇,共包括2901例试验者。 Meta 分析结果显示:(1)托烷司琼能有效降低全身麻醉 PONV 发生率[OR =0.43,95% CI (0.33~0.57)],相对早期[OR =0.66,95% CI(0.44~0.98)]而言,托烷司琼更能有效降低后期[OR =0.41,95% CI(0.25~0.65)]PONV 发生率;(2)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与单用托烷司琼相比较,能更有效降低 PONV 发生率[OR =0.37,95% CI (0.22~0.64)]。(3)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和昂丹司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分别为[OR =1.08,95% CI(0.68~1.73)],[OR =0.77,95% CI(0.27~2.21)]。(4)托烷司琼与地塞米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06,95% CI(0.49~2.30)]。结论托烷司琼能明显降低全身麻醉患者 PONV 的发生率,与其他非5-HT3拮抗剂类止吐药如地塞米松联合用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青海地区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为该地区胃癌的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8年6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住院并经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胃癌的患者389例 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和保护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慢性食管炎、胃炎、胃溃疡、胃出血、胃息肉、肝炎、 胆囊炎/结石、HP感染、吸烟、饮酒、饮茶、油腻饮食、吃饭速度、重盐饮食、腌晒食物、油炸食物、酥油、饮食规律、新鲜 蔬菜、新鲜水果、饮用自来水、肿瘤家族史、工作压力大及性格急躁是胃癌的保护或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食管炎[O^R=13.692(95% CI:1.573,119.162)]、胃炎[O^R=6.005(95% CI:1.812,19.894)]、胃溃 疡[O^R=23.623(95% CI:3.595,155.245)]、胆囊炎/结石[O^R=6.465(95% CI:1.191,35.089)]、幽门螺杆菌感染[O^R= 18.712(95% CI:5.041,69.451)]、吸烟[O^R=5.174(95% CI:2.092,12.797)]、饮酒[O^R=9.030(95% CI:3.725, 21.892)]、油腻饮食[O^R=3.068(95% CI:1.338,7.0360)]、吃饭速度快[O^R=5.349(95% CI:2.412,11.866)]、重盐饮食 [O^R=2.825(95% CI:1.321,6.041)]、常吃腌晒食物[O^R=2.643(95% CI:1.081,6.459)]是该地区胃癌发生的主要危 险因素;而非农牧民[O^R=0.260(95% CI:0.112,0.602)]、文化程度高[O^R=0.084(95% CI:0.033,0.216)]、经济收入高 [O^R=0.179(95% CI:0.075,0.430)]、饮食规律[O^R=0.246(95% CI:0.740,0.826)]、常吃新鲜蔬菜[O^R=0.199(95% CI:0.087,0.452)]、饮用自来水[O^R=0.042(95% CI:0.009,0.185)]是胃癌发生的主要保护因素。结论 青海地区胃 癌发病率高可能与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慢性胃病史有关,建议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张艳鹤  金程 《现代医学》2014,(4):370-374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探讨护理临床路径对我国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原则,电子检索国内中文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标准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或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评价临床路径对我国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的具体影响。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8项临床对照研究,包括1 622例脑梗死患者,其中临床路径组824例,常规护理组7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路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SMD=-1.00,95%CI=-1.31~-0.70,P〈0.001)、平均住院费用(SMD=-1.72,95%CI=-3.13~-0.31,P=0.020)及护理满意度(OR=7.15,95%CI=1.26~40.64,P=0.030)均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护理临床路径可能会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可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0~18岁人群特应性皮炎患病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我国0~18岁人群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至2022年3月8日。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 16.0及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篇研究,包括182 656例研究对象,男66 502人,女63 437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0~18岁人群特应性皮炎总患病率11%[95%CI(9%,12%)]。各影响因素合并值为:家族过敏史[OR=2.6, 95%CI(2.41,2.8)]、年龄[OR=0.89,95%CI(0.85,0.94)]、性别[OR=1.63,95%CI(1.12,2.3)]、父母文化程度高[OR=1.62,95%CI(1.39,1.90)]、孕期母亲吸烟[OR=1.72,95%CI(1.49,2.00)]、怀孕前或孕期装修房屋[OR=0.92,95%CI(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