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置鼻胆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替代T管引流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102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55例(鼻胆管组)与T管引流47例(T管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无胆瘘发生,鼻胆管组拔管时间(5.3±1.8)d,术后住院时间(7.2±1.6)d,肛门排气时间(20.3±5.8)d,均较T管组的(29.6±6.3)d,(15.3±3.8)d,(28.6±7.3)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于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既能避免一期缝合后胆管压力增高引起的胆瘘,又能彻底消除T管引起的并发症,缩短了住院天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胆管代替T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将58例未并发急性胆管炎的胆总管结石,排除腹腔镜手术禁忌证后按住院号的尾数分组:奇数为对照组,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 管引流;偶数为研究组,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 ENBD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一期缝合,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58例均成功实施手术。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7.5±2.1)d vs.(10.3±3.2)d,t=-3.965,P=0.000],2组胆漏发生率、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疼痛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无一例因本次胆道手术发生远期并发症而再次入院,术后6个月复查MRCP再次证实无胆道狭窄、残留结石等并发症。结论鼻胆管在胆总管探查术中可代替T管引流,能保障腹腔镜胆总管切开一期吻合的安全性,减少T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下预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探查术后直接一期缝合的安全性和其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4月至2007年12月间间,实验组45例胆总管结石并梗阻患者术前3d内镜预置鼻胆管引流,并检测引流前后肝功能变化。手术中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提拉鼻胆管超过切开部位后一期缝合,T管组38例患者胆总管探查后常规T管引流。比较2组患者预后。结果实验组45例术前置鼻胆管成功率100%,肝功能明显好转(P〈0.001),手术时间(95.0±16.0)min,拔管时间(8.9±1.5)d、术后住院时间(9.5±1.3)d,较T管引流组(分别为130.0±25.0min、18.2±1.7d、20.0±1.7d)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术后无胆漏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预置鼻胆管引流者胆总管探查术中一期缝合术安全可靠、可明显节约手术时间,缩短术后住院天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预置鼻胆管及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置鼻胆管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与传统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疗效的对比。方法从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区将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二组:治疗组25例,术前行内镜预置鼻胆管引流,术中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对照组25例,行胆总管T管引流。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无胆漏发生,鼻胆管及T管造影未见结石残留。治疗组病人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结论预置鼻胆管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有效、微创、不留T管、对患者生理机能干扰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先行EST(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失败或不宜行EST者置ENBD(鼻胆管)再行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或开腹行胆道探查术。结果:全组99例,91例LC术前EST取石成功,3例LC术后EST取石成功,3例EST取石失败。2例年龄小于15岁者未行EST改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3例EST取石失败,改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LC,或开腹胆道探查一期缝合胆总管未置T管(已置ENBD)。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软硬镜联合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后一期缝合胆总管代替术后T形管引流的可行性. 方法对1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不伴有完全性胆道梗阻)腹腔镜手术之前行鼻胆管引流,术中一期缝合胆总管. 结果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85 min.术后住院7~10 d,平均8 d.术后5 d经鼻胆引流管行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愈合良好,全组病人无胆漏、胆总管狭窄、肝内外胆总管残余结石、引流管脱落、胆汁性胰腺炎等并发症.18例随访6个月,1例胆总管内小结石经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余17例未见胆总管明显扩张或狭窄.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道镜取石网取石手术之前行鼻胆管引流,完全可以替代T形管体外引流,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1997年7月至2006年6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及内镜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213例(腹腔镜组122例,内镜组9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组与内镜组相比手术成功率(96.7%vs.91.2%)及结石清除率(99.2%vs.94.0%)两组相似,近期并发症率(3.4%vs.13.3%,χ^2=6.864,P=0.009)较低;腹腔镜组的平均住院日(z=-2.713,P=0.007)及住院费用(z=-3.156,P=0.002)较高,主要原因是部分病例合并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及胆源性胰腺炎预置鼻胆管引流控制感染,以及部分病例行胆总管T管引流等。内镜组发生重症胰腺炎3例(3.6%),其中死亡1例(1.2%)。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保持Oddi括约肌完整,并发症较少、较轻,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适用于合并胆囊结石及胆总管扩张,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及胆源性胰腺炎得到有效控制,全身情况好、能耐受麻醉手术者;内镜括约肌切开术适用于合并胆总管下段狭窄及结石嵌顿、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对比分析全腹腔镜与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最佳微创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组(LC+LCBDE,n=75),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EST)+LC组(EST+LC,n=47)。其中LC+LCBDE组又分为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组(LTCBDE,n=30)、胆道一期缝合组(n=21)、T管引流组(n=24)。对比分析各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 LC+LCBDE组与EST+LC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C+LCBDE组术中失血量更多[(22.36±5.89)mL vs (18.74±6.58)mL]、术后住院时间更长[ (7.90±2.91)d vs (5.40±2.51)d]、但总费用更少[ (19 467.72±1 916.39)元 vs (24 882.89±2 477.2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内比较,LTCBDE组、胆道一期缝合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与T管引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TCBDE组、胆道一期缝合组术后禁食时间[ (28.44±10.69)h、 (32.67±12.61)h vs (33.94±11.75)h]、腹腔引流时间[(2.02±0.64)d、 (2.19±0.71)d vs (3.68±0.94)d]、术后住院时间[(5.10±1.04)d、 (6.61±1.16)d vs (9.81±1.26)d]短于T管引流组(P<0.05),住院费用[(18 743.57±1 952.64)元、 (21 035.94±2 268.68)元 vs (19 242.90±1 549.71)元]少于T管引流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19% vs 25.0%)也均低于T管引流组,且LTCBDE组与T管引流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相对于内镜联合腹腔镜,全腹腔镜避免了分次手术,适应证更宽,术后并发症更轻且住院费用更少,值得推荐;(2)全腹腔镜中,LTCBDE及胆道一期缝合均能达到一次性封闭胆管的目的,能让患者获得更大的治疗收益,临床上应根据胆囊管或胆总管的具体情况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中放置鼻胆管一期缝合胆总管在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5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2010年1~12月24例采用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2011年1~6月31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放置鼻胆管一期缝合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近期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对照组24例中成功20例,行ERCP插管失败3例,EST取石失败1例,总体成功率83.3%(20/24);观察组2例中转开腹,手术成功率93.5%(29/31)。2组总体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胰腺炎和淀粉酶升高、术后肝功能异常和一过性胆漏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128.6±18.9)rainvs.(170.8±25.2)min,t=-6.824,P=0.000],总住院时间短[(8.7±2.4)dVS.(15.6±4.9)d,t=-6.715,P=0.000],住院费低[(8723.6±1352.2)元vs.(14563.4±4285.9)元,t=-7.092,P=0.000]。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组失访1例。观察组术后胆道感染[3.3%(1/30)]、肝功能异常[6.7%(2/30)]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5/20),35.o%(7/20)](χ^2=5.335、6.527,P=0.021、0.011);2组术后结石残余、上腹不适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短期随访均无胆管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放置鼻胆管一期缝合胆总管,可一期完成手术,扩大一期缝合胆总管的适应证,安全,经济,技术设备要求低,易于开展。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景  潘定宇  刘志苏  王刚  付焱  刘凌 《腹部外科》2009,22(5):278-28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后胆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成功施行LCBDE79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胆管一期缝合26例(缝合组)与T管引流53例(引流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问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的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明显少于引流组(P〈0.05或P〈0.01)。缝合组胆漏2例,无结石残留;引流组胆漏3例,结石残留1例。引流组拔T管引起胆漏并胆汁性腹膜炎2例。随访期间两组均无胆管狭窄和结石复发。结论LCBDE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相比,住院费用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安全可行,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策略的合理选择。方法:总结为7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等不同组合的微创手术治疗经验。结果:37例患者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前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其中26例取石成功,11例改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2例因胆囊炎症重中转开腹。39例患者行LC+LCBDE,其中29例取石成功(6例联合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6例中转开腹,3例因取石困难术后行EST取石。LCBDE术后发生胆漏3例,腹腔引流8 d痊愈;术后2例T管引流胆道出血,经保守治疗1周内好转。EST术后5例发生黑便,2例血淀粉酶一过性升高,均经保守治疗1周内好转。平均住院(9.4±7.4)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者应结合个人经验、技术水平及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微创治疗手段,Oddi括约肌功能完好的患者,LC+LCBDE更能体现微创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不同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其适应证的差异,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20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组(LCBDE组,45例)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157例);评价两组操作成功率、一期手术治愈率、残余结石和(或)病变率、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LCBDE组和EST组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7.8%(44/45)和98.7%(155/157)(P> 0.05).一期手术治愈率分别为84.4%(38/45)和45.2%(71/157) (P<0.01).LCBDE组术后残余病变主要为残石,残石率为15.6%(7/45); EST组主要为术后遗留未处理的胆囊病变和肝内外胆管结石,残留率为54.8%(86/157)(P<0.01).LCBDE组并发术后胆漏4例、残余感染1例,并发癌率为11.1%;EST组并发术后胆漏3例、出血4例、高淀粉酶血症32例(其中急性胰腺炎14例)、急性胆管炎15例,并发症率34.4% (P< 0.05).平均住院时间为(10.0±2.8)和(9.4±4.1)d (P>0.05);住院费用为(17504±4128)和(16453±3541)元(P>0.05).结论 LCBDE和EST均有操作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LCBDE并发症率、残余病变率均低于EST; LCBDE主要适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尤其是Oddi括约肌功能完好者;EST主要适于单纯胆总管结石或胆管炎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Oddi括约肌无功能或既往有胆道手术史且不愿再次手术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两种微创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结合胆总管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traction,LCBDE)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近4年余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LC+LCBDE组40例,EST+LC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LC+LCBDE组与EST+LC组手术成功率(97.5%比95.0%)、结石清除率(90.0%比92.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7.5%比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无围手术期死亡。LC+LCBDE组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低于EST+LC组(P<0.001)。LC+LCBDE组未发生远期并发症、无结石复发、EST+LC组2例结石复发和4例发生远期并发症(3例胆道感染、1例复发性胰腺炎)(15.0%)。结论:本研究显示,LC+LCBDE与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相似。LC+LCBDE治疗既保留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避免EST相关的潜在风险;同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为137例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其中胆总管一期缝合67例(一期组),留置T管引流70例(T管组),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一期组与T管组手术时间[(79±10)min vs.(92±12)min]、术后住院时间[(4.9±1.0)d vs.(7.1±1.4)d]、胆漏发生率(7 v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B超、CT检查均未发现胆漏、胆管狭窄及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选择性行胆总管一期缝合,避免了T管留置引起的一系列弊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其主要风险为胆漏,但胆漏多为短期漏,通过引流可自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Ⅰ期缝合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采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并Ⅰ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患者资料。其中治疗组采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对胆总管行Ⅰ期缝合,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分析记录及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黄疸恢复正常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带管出院率以及胆漏、胆道逆行感染、腹膜炎、腹壁窦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Ⅰ期缝合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胆道逆行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的黄疸恢复正常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带管出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而胆漏、腹膜炎、腹壁窦道形成等并发症治疗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未发现胆道狭窄、残留结石等远期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并对胆总管行Ⅰ期缝合术,既明显地缩短了黄疸恢复正常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也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且未增加胆道逆行感染发生率,取得了显著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LC+LCBDE)术后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CL)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LC+LCBDE并行胆道引流的92例CCL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组(n=45)和T管引流组(n=47),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汁引流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5.3±1.3)d vs (7.2±2.5)d,P < 0.001],该组的胆汁引流时间也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3.5±1.1)d vs (38.9±6.2)d,P < 0.001]。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LC+LCBDE术后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是安全可行的,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熟练掌握腔镜技术的前提下,该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治疗胆囊结石、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为18例患者行LC联合LCBDE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放置T管困难,中转开腹,术中发现胰头明显增大,质韧,取组织送快速冰冻检查,结果为良性增生,行胆肠内引流术。手术时间平均(138±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8±11)ml,平均住院(6.7±0.8)d,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21±6)h,术后下床时间平均(14±3)h,17例平均随访(8.0±3.2)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胆总管残留结石、胆总管狭窄、胆漏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是安全、有效的,保证了Oddi括约肌功能的完整性,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短,患者康复快,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和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成人原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诊疗中的作用。方法:38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实施61次ERCP,根据ERCP结果实施内镜治疗。结果:60次ERCP成功,成功率为98.36%(60/61)。ERCP明确胆道并发症原因后实施内镜治疗。并发症发生的部位为:供体肝胆管、受体胆管、胆管吻合口及十二指肠乳头。其中单纯胆管炎性狭窄7例,胆管炎性狭窄伴肝内外胆管铸型、胆泥或胆石形成10例;单纯胆管吻合口狭窄3例,狭窄伴肝内外胆管铸型、胆泥或胆石形成2例;胆管吻合口瘘2例,供体胆管与受体胆管直径差异过大1例;受体胆管过长、扭曲3例,受体胆管轻度扩张1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2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3例;T管脱落1例;胆道出血1例;ERCP插管失败1例。该组供体肝胆管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44.74%(17/38);其次为胆管吻合口并发症,为21.05%(8/38)。治疗方式:乳头括约肌切开(EST)24.59%(15/61),乳头柱状球囊扩张(EPBD)16.39%(10/61),EST+EPBD 13.12%(8/61),扩张器扩张胆管36.07%(22/61),鼻胆管引流(ENBD)52.46%(32/61),胆管支架引流(ERBD)32.79%(20/61),取胆管铸型、胆泥或结石19.67%(12/61),胆道冲洗24.59%(15/61)。结论:ERCP具有诊疗一体化优点,已成为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微创治疗的主要方法和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