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45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息肉患者的鼻息肉组织为实验组,12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下鼻甲黏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两组标本中HIF-1α、eotaxin阳性染色细胞数和嗜酸粒细胞数,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半定量分析方法检测HIF-1α、eotax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HIF-1α、eotaxin阳性染色细胞数及嗜酸粒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IF-1α阳性染色细胞数及eotaxin阳性染色细胞数与嗜酸粒细胞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5和0.608,P<0.05);实验组HIF-1α阳性染色细胞数与eotaxin阳性染色细胞数呈正相关(r=0.643,P<0.05).实验组HIF-1α、eotaxin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eotaxin均可引起鼻息肉中嗜酸粒细胞的浸润,且二者相互促进,对鼻息肉的发病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eotaxin-3)在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表达以及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对其表达的调节,探讨支气管上皮细胞和IL-4在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中的作用.方法:以BEAS-2B细胞和NHBE细胞为研究对象,用IL-4刺激细胞24 h,RT-PCR法检测eotaxin-3在mRNA水平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otaxin-3蛋白的表达.结果:未经处理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不表达eotaxin-3,用IL-4刺激细胞24 h后,可见mRNA和蛋白水平的eotaxin-3的明显表达,IL-4的这种诱导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结论:支气管上皮细胞不仅是一种屏障细胞,也是一种效应细胞,在炎症介质IL-4的刺激下能表达eotaxin-3,可能是其参与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IL-23在鼻息肉(NP)组织中的表达及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鼻息肉患者手术切除标本30例(观察组)、同期行单纯鼻中隔手术的下鼻甲黏膜1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23的表达情况,HE染色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数.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指标与鼻息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IL-23阳性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IL-23的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一致.结论 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离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与鼻息肉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鼻息肉中Bcl-2、Fas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2的表达情况,研究这三种因子在鼻息肉发病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设定50例鼻息肉组织为实验组,30例下鼻甲黏膜组织为对照组,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两组中Bcl-2、Fas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2的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Bcl-2的mRNA在实验组的相对表达量RQ(4.28±0.79)与对照组的相对表达量RQ(1.27±0.31)比较有明显的差异;Fas的mRNA在实验组的相对表达量RQ(1.42±0.31)与对照组的相对表达量RQ(10.90±1.92)比较有明显的差异;Eotaxin-2的mRNA在实验组的相对表达量RQ(2.47±0.77)与对照组的相对表达量RQ(1.69±0.67)比较有明显的差异;Bcl-2与Eotaxin-2二者呈正相关;Eotaxin-2与Fas二者无相关性;Bcl-2与Fas二者无相关性.结论Bcl-2、Fas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2在鼻息肉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免疫球蛋白E(IgE)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对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聚集的作用及二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检测30例鼻息肉标本和11例鼻中隔手术患者下鼻甲黏膜标本组织匀浆中IgE和GM-CSF水平,同时观测两组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鼻息肉组织中IgE、GM-CSF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且二者水平分别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和0.62,P<0.01),且鼻息肉中IgE与GM-CSF水平呈正相关(r=0.54,P<0.01)。结论:鼻息肉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过程;IgE及GM-CSF则对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发挥重要作用;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佘腊枝  鲁海涛  谢琼 《医学综述》2014,(24):4581-4582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Eos)活化和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接受鼻息肉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35例鼻外伤及慢性鼻炎等接受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鼻内镜下摘取观察组患者鼻内息肉组织和对照组患者鼻下甲黏膜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观察Eotaxin和MMP-9的表达及Eos浸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7.32±4.62)μg/L vs(3.28±1.2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Eotaxin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47.25±13.18)个vs(12.48±10.1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9在对照组中呈弱阳性表达,而在观察组患者中MMP-9均呈强阳性表达,两组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息肉组织中Eotaxin和MMP-9可通过增加Eos浸润,引发组织的异常重塑,在鼻息肉存在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鼻息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2(Eotaxin-2)的表达水平,探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为鼻息肉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鼻息肉患者术后鼻息肉组织标本、10例正常下鼻甲组织中IL-17及Eotaxin-2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①IL-17、Eotaxin-2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9.17%、83.33%,在正常下鼻甲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为1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L-17与Eotaxin-2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①IL-17和Eotaxin-2是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增高,对鼻息肉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②鼻息肉组织中IL-17的表达与Eotaxin-2表达正相关,IL-17与鼻息肉形成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增多有关,具有趋化EOS的作用,IL-17高表达是造成Eotaxin-2表达增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白介素-17在变应性鼻炎及鼻息肉患者血液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白介素-17(IL-17)在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血液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以及对照组共41例患者的血液以及鼻甲黏膜或息肉组织,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血液中、组织内IL-17表达情况,HE染色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鼻息肉患者血清中IL-17的含量及局部组织内IL-17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局部组织内IL-17表达情况与局部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736, P=0.006);变应性鼻炎患者仅局部组织内IL-17阳性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中IL-17的含量低于鼻息肉患者(P<0.001),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41).变应性鼻炎患者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鼻息肉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3),但两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结论 IL-17对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变应性鼻炎,IL-17可能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前关于鼻黏膜中Piezo1的表达研究甚少。文中旨在观察Piezo1在人鼻黏膜和鼻息肉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iezo1在鼻黏膜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内手术的14例患者的下鼻甲、中鼻甲和鼻息肉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iezo1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分布。应用RT-qPCR检测Piezo1在不同部位组织间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iezo1在下鼻甲和中鼻甲中阳性细胞的表达(0.44±0.01、0.43±0.03)较鼻息肉阳性细胞的表达(0.27±0.02)显著增加(P<0.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Piezo1在下鼻甲、中鼻甲的mRNA表达水平(1.72±0.21、2.17±0.09)较鼻息肉(1.02±0.19)显著增加(P<0.001)。结论 Piezo1在鼻黏膜广泛表达,且下鼻甲和中鼻甲Piezo1的表达较鼻息肉存在明显差异,提示Piezo1与维持人鼻黏膜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质(ECP)的影响.[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实验组)与未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对照组)鼻息肉组织中EOS计数和ECP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组织中EOS浸润数及ECP阳性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通过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减轻鼻息肉组织中的炎症反应程度,抑制鼻息肉组织中ECP的表达,达到治疗鼻息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介素5和趋化因子eotaxin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强  康健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6):649-651,658,F0003
目的:研究白介素5和趋化因子eotaxin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状态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结合半定量分析方法检测20例鼻息肉和8例下鼻甲黏膜组织(对照组)中白介素5和eotaxin的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运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中EOS的分布及白介素5和eotaxin的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每组中EOS浸润数目与白介素5和eotaxin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20例鼻息肉组织中以EOS浸润阳性(+)以上者有75%(15例),明显高于8例对照组的12.5%(1例)。且鼻息肉组织中的浸润EOS率21.64±4.33明显高于对照组1.15±0.68(P<0.01);2鼻息肉组织中白介素5和eotaxin的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白介素5和eotaxin的mRNA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白介素5和eotaxin的表达与EOS浸润相关(P<0.01),且两种因子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表明在鼻息肉组织中白介素5和eotaxin含量明显升高,而且与组织中EOS浸润呈明显相关性,提示白介素5和eotaxin是鼻息肉病变中重要的EOS趋化因子,并增强该细胞的局部作用,参与了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且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其其发病学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鼻息肉组(29例)和下鼻甲组(11例)上皮细胞Fas、FasL、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鼻息肉组上皮细胞Fas、FasL和Bcl-2阳性细胞指数(PIFas、PIFasL、PIBcl-2)均大于下鼻甲组(P<0.01),PIBcl-2/PIFas也大于下鼻甲组(P<0.01),但鼻息肉组PIFasL/PIFas与下鼻甲组比无统计学意义;鼻息肉组PIFasL/PIFas和PIBcl-2/PIFas均大于1(理论值,P<0.05)。结论:Bcl-2介导的抑制细胞凋亡机制和FasL介导的细胞免疫逃逸机制可能对Fas/FasL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产生部分抑制作用,有可能是鼻息肉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平衡失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mRNA在不同临床特征鼻息肉和鼻腔下鼻甲黏膜中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4例鼻息肉(息肉组)和15例下鼻甲黏膜(对照组)中IL-5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鼻息肉组织中IL-5mRNA的表达是下鼻甲黏膜组织中的7.52倍(P<0.01)。鼻息肉中组织中,IL-5mRNA的表达在性别、单双侧、初发复发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单发与多发、是否伴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5mRNA在息肉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是促进鼻息肉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IL-5mRNA在鼻息肉中的表达程度与部分临床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IL-15mRNA在鼻息肉与下鼻甲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与Bcl-2、Bcl-XL表达的关系,明确鼻息肉中IL-15的来源,探讨其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24例鼻息肉与8例下鼻甲的IL-15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Bcl-2及Bcl-XL的表达情况。结果鼻息肉组中IL-15mRNA在黏膜下固有层浸润的以EOS为主的炎症细胞有很强的表达,与下鼻甲组IL-15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L-15mRNA在多数鼻息肉中的黏膜下腺体上皮细胞有表达,且强于在下鼻甲组的表达。黏膜下固有层炎症细胞IL-15mRNA的表达与Bcl-XL的表达有相关性( r=0.592)。结论 IL-15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位于黏膜下固有层中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并通过Bcl-XL途径诱导的凋亡抑制在鼻息肉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IL-15在鼻息肉中黏膜下腺体的表达强于在下鼻甲中的表达,可能参与了鼻息肉形成过程中黏膜下腺体分泌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Nasalpolypisoneoftheeosinophilicinflammatorydiseasesinvolvingthemucosaofthenose ,paranasalsinuses,andoftenthelowerairways The polypstromaishighly edematouswithinflammatorycells 1Considerableresearchintonasalpolypshasbeenperformedintermsoftheiretiology ,correlationwithallergy ,histopathologyandtreatment 2 6 Themostsignificantpathologicalfeatureofnasal polypsisinfiltrationofnumerousleukocyteswith prominenteosinophils 3 8 Althoughthereareaseriesoftheoriesabouteosinophilicinfiltrationand prolife…  相似文献   

16.
鼻息肉中转化生长因子β亚型的表达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亚型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了解其在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探讨鼻息肉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PAAP法和Western-blot检测25例鼻息肉病患者的息肉组织和下鼻甲粘膜中TGF-β1-3亚型的表达,并以8例健康人下鼻甲粘膜作对照。结果:①TGF-β亚型的表达在鼻息肉病患者的鼻息肉中高于下鼻甲粘膜,而健康人下鼻甲粘膜中几科不能检测到。②在TGF-β亚型中可以检测到大量TGF-β1而很少检测到TGF-β2和TGF-β2。结论:TGF-β1是鼻息肉中TGF-β家族的优势表达亚型,也能在炎性鼻息肉和鼻粘膜中表达。TGF-β1诱导粘膜上皮和结缔组织的多种变化,可能是鼻息肉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AQP)与鼻息肉发病的关系,研究糖皮质激素控制治疗鼻息肉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鼻息肉标本40例,其中术前局部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的鼻息肉标本20例,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鼻息肉标本20例,正常鼻腔下鼻甲黏膜标本7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水通道蛋白3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QP3在上皮细胞,腺体细胞,血管及血窦内皮细胞均有表达。上皮细胞中正常下鼻甲黏膜组AQP3阳性细胞数多于鼻息肉未用激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体、血管及血窦内皮中正常下鼻甲黏膜组AQP3阳性细胞数少于鼻息肉未用激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息肉激素治疗组上皮细胞、腺体、血管及血窦内皮细胞中AQP3阳性细胞数少于鼻息肉未用激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通道蛋白3的正常表达与其维持下鼻甲功能有关,水通道蛋白3过度表达与鼻息肉的形成有关。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水通道蛋白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腺体、血管及血窦内皮细胞中表达下降,是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在鼻息肉形成过程中的机制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新鲜鼻息肉标本和30例肥大下鼻甲黏膜中AQP-4的表达及分布水平,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息肉和下鼻甲黏膜的上皮细胞、固有层腺体细胞、血管及血窦内皮中均可检测到AQP-4分布;鼻息肉上皮细胞、血管及血窦内皮中阳性细胞数均高于下鼻甲黏膜,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QP-4在鼻息肉上皮细胞和血管及血窦内皮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AQP-4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异常分布可能是鼻黏膜水肿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