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介绍拇指桡背侧动脉蒂第1掌骨瓣中心植入法治疗陈旧性腕舟骨腰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4-2010年,对31例腕舟骨腰部陈旧性骨折,采用拇指桡背侧动脉蒂第1掌骨瓣治疗.术中以拇指桡背侧动脉为蒂,于第1掌骨背侧切取(0.2~0.3) cm×2.0cm骨膜骨瓣备用,电钻沿舟骨长轴钻孔后,将骨瓣小心植入骨孔,术后石膏夹固定3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0.5~6年.按Krimmer评分表对腕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为93.5%.结论 拇指桡背侧动脉蒂掌骨瓣中心植入法治疗陈旧性腕舟骨腰部骨折,符合陈旧性骨折治疗原则,为舟骨陈旧性腰部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采用经内踝截骨入路内踝前动脉舟骨瓣移植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内踝截骨入路内踝前动脉舟骨瓣移植治疗距骨颈骨折HawkinsⅡ型20例,Ⅲ型36例,Ⅳ型7例.结果 63例获随访12-48个月,均在术后18个月内骨性愈合.疗效按AOFAS评定标准:优38例,良18例,可7例,优良率88.9%.结论 保护残存血运,重建血液循环是治疗距骨颈骨折的关键,以内踝截骨入路内踝前动脉舟骨瓣植可显著提高距骨颈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3.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舟骨瓣移位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为治疗距骨颈骨折或合并距骨体脱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足舟骨背侧的血供来源、分布及舟骨形态进行观测,设计了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舟骨瓣移位术。结果:经采用该骨瓣移位植骨修复距骨计5例(6侧),其中获2年以上随访者2例,效果满意。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足舟骨瓣具有位置表浅、解剖容易和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适用于治疗距骨骨折、脱位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等疾病。  相似文献   

4.
比目鱼肌内侧半为蒂胫骨骨膜瓣逆行移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为临床一次性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或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方法 在 35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测比目鱼肌内侧半及其胫骨内侧附着处肌骨膜瓣的形态和血供特点 ,设计以比目鱼肌内侧半为蒂胫骨骨膜瓣逆行移位术。 结果 比目鱼肌内侧半血供主要来源于胫后动脉节段性供应 ,平均每侧 6支 ;胫骨内侧此肌附着处长 (8.9± 0 .7) cm,中部宽 (1.0± 0 .4) cm;肌骨膜瓣血供来源于胫后动脉肌骨膜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比目鱼肌内侧半直接肌骨膜支 ;可切取骨膜瓣面积 9.0 cm× 3.0 cm,逆行移位最低旋转点位于内踝突出点上 (9.7± 2 .4) cm。 结论 该术式简便实用 ,经临床应用 4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以改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皮瓣逆行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肌腱外露等创面的效果.方法:改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岛状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前足创面9例,皮瓣面积4cm×5cm~7cm×9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基本正常,耐磨,弹性好,未出现皮瓣坏死及皮瓣摩擦破损,供皮区游离植皮完全成活.结论:改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切取方便、手术简捷、创伤小,皮瓣血供可靠、不影响足部血运等优点,可满足前足中小面积创面修复需要.  相似文献   

6.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膜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寻找一种新方法。方法:根据解剖学研究,设计以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为蒂的大转子骨膜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动物实验成功后,临床应用22例,术中用所取大转子骨膜覆盖骨折区。结果:随诊为1~5年,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该术式为股骨颈骨折愈合重建了血供,并提供有成骨作用的骨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外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0 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外踝前动脉的起源、走行、骨膜支及与腓动脉穿支降支的吻合关系。 结果 外踝前动脉有1~2支,起点在外踝尖上(1. 1±0 .4)cm,起始外径(1 .6±0 .4)cm,沿途发1~3支,外径为(0 .4~0 .8)mm的骨膜支分布胫骨远端外侧。腓动脉穿支起点在外踝尖上(5 .6±0. 5 cm),降支循外踝的前外侧下行,沿途向两侧发出 2~6 支外径为 0 .5~1. 0 mm的骨膜支滋养胫骨远端前外侧和外踝。两者吻合部位在外踝尖上(1. 7±0. 6)cm,距外踝前动脉起点外侧(2. 5±0 .6)cm。吻合后动脉经趾短伸肌后部,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 结论 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可移位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前臂背侧嵌合骨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2例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骨间后动脉皮支分布,支配尺侧腕伸肌神经支与血管交叉点血管的外径及骨间后动脉与前动脉吻合情况。同时观测尺骨茎突近端5cm范围内,尺骨背侧骨膜血管支数目及血运来源。结果骨间后动脉沿途发出6-10个皮支,在深筋膜浅层形成丰富血管网吻合。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间隔1-2cm发出皮支(15例);Ⅱ型:分远、近两组(7例)。支配尺侧腕伸肌神经支与血管交叉点动脉外径(1.4±0.2)mm。在尺骨茎突近侧(2.4±0.5)cm处骨间后动脉与前动脉腕背支形成恒定吻合。尺骨茎突近侧5cm范围内,骨间后动脉向尺骨远段发出(3.0±0.8)支骨膜支(19例);骨间后动脉发出2支骨膜支,骨间前动脉背侧支发出1支骨膜支(2例);骨间前动脉背侧支发出2支骨膜支(1例)。结论以骨间后动脉为蒂可切取前臂背侧皮瓣、尺骨远端骨瓣形成嵌合组织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合并小块骨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以桡动脉返支为蒂的桡骨骨膜骨瓣移位治疗舟骨骨不连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介绍带蒂桡骨骨膜骨瓣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的术式。方法 自 1986年 3月以来 ,选择 2 6例腕舟骨陈旧性骨折骨不连 ,设计并应用带蒂桡骨骨膜骨瓣移位植入 ,骨瓣为 1.0 cm× 0 .4cm× 0 .5 cm,术后观察其疗效。结果  2 6例腕舟骨骨折骨不连患者切口均 期愈合 ,骨不连在术后 2~ 3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 ,腕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该术式是治疗腕舟骨骨折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动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0.7~2.0)mm.动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前足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带血管蒂跗骨瓣移位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治疗距骨颈骨折,距骨体缺血性坏死和踝,足部其它骨质病损担任系列方式。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供养骰骨,内侧楔骨和舟骨的主要血管,设计了上述三种带血管蒂的跗骨瓣移位术,以修复踝,足部骨质病损,并在临床应用了49例。结果:有43例经1-9年随访,平均为4年3个月,40例病损部I期愈合,3例经二期手术治愈,踝,足功能得到极大改善。结论:上述三种附骨瓣均具有血管蒂位置表浅,解剖容易和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可根据病损不同性质与部位选用。  相似文献   

12.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第一楔骨瓣转位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第1楔骨瓣移位术,为修复距骨骨折、距骨体坏死和踝、足部关节植骨融合提供一种新的供骨区,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本骨瓣具有血管位置恒定,易于解剖,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为足背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提供一种新型血供来源的皮瓣。方法根据下肢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行径、分支、分布及其与胫后动脉、腓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设计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修复足背皮肤及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面积最大13cm×9cm,最小8cm×6cm。结果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在踝部的4个分支(外踝前动脉、内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跗内侧动脉)经与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的分支吻合,可以满足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供血需要。临床应用中,10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有远侧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可用于修复足背部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胫前动脉踝上支骨皮瓣移位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4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前动脉发往胫骨下段外侧的骨膜支及皮支的走行,分支分布特点。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采用踝上支顺行、逆行骨皮瓣,转位修复胫骨中、下段骨皮缺损和内、外踝骨皮缺损7例。经10~18个月的随访,骨折及皮肤愈合良好,10~16个月恢复工作。以踝上支为蒂的骨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取骨膜及皮肤面积较大,是修复小腿中远段及踝足部骨皮缺损新的术式与供区。  相似文献   

15.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沿足背内侧皮神经走行设计皮瓣,内侧支以踝间线中点稍外侧至第1跖趾关节内侧缘连线为轴线,外侧支以踝间线中间至第2趾蹼中点连线为轴线,蒂位于足远端,根据创面大小由深筋膜层切取,皮瓣中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近断端与创面附近足底趾固有神经吻合,急诊修复11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8例随访6~11个月,前足皮肤耐磨无破溃,足行走负重功能较好,痛触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2~3 cm.结论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缺损,手术简单,不损伤知名血管,供区损伤小,感觉恢复满意,是急诊修复足前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Medial malleolar stress fractures are relatively uncommon.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nonunion of a medial malleolar stress fracture due to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Presentation of caseA 13-year-old middle school student who belonged to a football club presented to our clinic with chronic medial left ankle pain lasting over a year. He had sprained his left ankle several times 6 years earlier. A plain anteroposterior ankle radiograph showed a vertical fracture line in the medial malleolus involving the epiphyseal plate,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demonstrated the vertical fracture seen on the plain radiographs and bone sclerosis at the fracture site. We performed internal fixation for nonunion of the medial malleolar stress fracture with arthroscopic modified Broström for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Two years after surgery, the Self-Administered Foot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improved in all parameters, and both the anterior drawer and varus stress tests were negative.DiscussionEarly diagnosis of medial malleolar stress fracture is important for a rapid return to sport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helpful for early diagnosis. Because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can cause medial malleolar stress fracture, arthroscopic modified Broström procedure is meaningful for medial malleolar stress fracture with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ConclusionInternal fixation and the arthroscopic modified Broström procedure could achieve good clinical outcomes for medial malleolar stress fractures with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以掌背动脉为蒂的尺骨远段背侧骨瓣移位修复第3、4、5掌骨头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腕背动脉网的构成及分支。结果 腕背动脉网由桡动脉及尺动脉腕背支及与骨间后动脉终末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吻合形成,由该网发生第2、3、4掌背支,第2、3、4掌背动脉由掌背支与掌深弓所发深支吻合而成。结论 以第3、4掌背动脉为蒂的尺骨远端背侧半片骨瓣,可修复第3、4、5掌骨头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治疗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治疗骨不连25例,总结手术方法和操作要点,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术中切取的骨膜瓣大小适宜,监测皮岛血运良好,术后伤口大部分一期愈合,2例皮岛边缘少许坏死,换药后愈合.25例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5.1个月,原骨不连处骨痂生长良好,髓腔再通,骨折线在3~6个月消失,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 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治疗骨不连,手术成功率高,是治疗骨不连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吻合血管的足背三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目的对足背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为设计并应用足背三叶皮瓣提供依据。方法10只新鲜成人足标本,用乳胶灌注后对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在足内侧区、第一跖背区、足外侧区的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足内侧区皮肤的血供由足背动脉发出内踝前动脉或跗内侧动脉支配,足外侧区皮肤的血供由足背动脉发出外踝前动脉或跗外侧动脉供应,第一跖背区皮肤的血供由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的皮支营养,各区域供养血管互有代偿。结论以足背动脉及伴行静脉为血管蒂的足背三叶皮瓣,血供可靠,可用于修复多指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