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呈SⅠSⅡSⅢ患者心电向量图的特征改变。方法:对41例经常规心电图明确为SⅠSⅡSⅢ患者再行心电向量图检查。结果:SⅠSⅡSⅢ患者心电向量图QRS环在不同平面均有改变,其中横面、额面改变最为明显,其主要表现为终末向量显著向右后上移位,向右后上向力增大,右后上、下象限面积增大,分别呈右心室肥大、右心室流出道肥厚的心电向量图改变。结论:对心电图明确为SⅠSⅡSⅢ患者,建议做心电向量图检查明确其性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20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测定起搏参数及曝光时间。结果:2组在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手术曝光时间长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与后者比较,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起搏后QRS波宽度变窄,射血分数、每搏量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血流动力学更好,可能是一个更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 ,8岁。体重 2 4公斤 ;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查体 :胸骨左缘第 2、3、4肋间均闻及 / 6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向左锁骨下传导 ,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不亢进。余无异常发现。X线胸片示肺血少 ,心胸比率 0 .6 2。 EKG示右心室肥大劳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拟诊双腔右心室 ,右室腔增大。临床诊断为双腔右心室。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右心室异常肌束切除手术。正中劈胸骨入路 ,主动脉根部灌冷晶体停跳液 ,顺利停跳。见右室明显增大 ,右室右前壁有一局限性向心外膨出之憩室 ,呈半圆形 ,外径约 6 cm,与周围室壁呈同步舒缩。切开后见憩…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3岁,体重90kg,病案号:178450.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心悸、气促渐加重6个月到门诊求治.心脏超声诊断为"肺动脉瓣狭窄(重度)"而于2008-05-08收入院治疗.查体:轻度杵状指、趾,紫绀不明显,胸骨左侧广泛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粗糙,以胸骨左缘第3肋间最响伴震颤;X线胸片示心脏明显增大,右心室扩大,主动脉结突.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双心房增大.血红蛋白16.4 g/L,动脉血氧饱和度73.5%.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肥厚,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未提示主动脉窦瘤和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3830电极起搏与普通翼状电极起搏的优劣。方法选择需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59例,根据起搏电极及起搏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31例(应用3830电极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患者)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8例(置入翼状电极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常规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LVEF、左心室内径等指标。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均明显延长,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左心室内径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减小,LVEF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830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且较传统翼状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加符合生理传导模式,QRS波群时限更短,更接近正常水平,对心功能影响更小,适合进行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封堵器脱落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16岁,平素体弱,易感冒,5年前查体发现心脏有杂音,近两年上述症状较前明显.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电图正常.胸片示: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增宽,心胸比0.50.心脏超声示:动脉导管未闭,位置在升主动脉及肺动脉根部,动脉导管长约9mm,最狭窄处直径10mm,呈柱形(两端喇叭口略小),彩色多普勒示有双向血流,右心室扩大,肺动脉增宽,肺动脉压增高,约70~80mmHg(lmmHg=0.133kPa)LVEF为56%.  相似文献   

7.
刘昌印 《山东医药》1989,29(11):51-52
一、导致肺心病心电图改变的影响因素肺心病患者由于肺动脉压逐渐增高,右心室压力负荷增大,进而导致右心室代偿性肥厚和扩张,容量负荷随之增大,右心房也相应发生改变。在心电图上,可出现P波异常和胸导联QRS波及S—T,T等变化。因在室壁比右室壁厚(3:1),故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对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超声心动图对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右心房增大35例,右心室壁弥漫性变薄、运动出现减弱37例,右心室流出道出现增宽49例,右心室肌小梁出现紊乱45例,调节束回声出现增强28例,右心室增大65例,心室壁有瘤形成25例,右心室局限性变薄、运动减弱22例。结论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采取超声心动图进行临床诊断,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以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此法在临床上值得大力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右心室流入道和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2种不同的方法,观察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分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44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42例,分别观察2组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短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心功能改善也显著优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随起搏时间延长呈逐步好转趋势,而心电图QRS时限不同时期时限较固定。结论: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患者右心室结构与功能变化并探究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收集29例CMS患者(CMS组)和来自同一海拔高度的29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做以下检测: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期右室前壁厚度(RVAWd)、舒张期右心室左右径(RV)、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右心室Tei指数及舒张期主肺动脉(MPA)的宽度,舒张期三尖瓣血流E峰与A峰比值(E/A)、根据三尖瓣返流束的峰值流速(TR)估测主肺动脉的收缩压(PASP)。最后统计所得到的数据,分析CMS对人体右心功能造成的影响。结果:①右心室结构参数:CMS组的RVAWd和RV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S组IVS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右心室功能参数:CMS组Tei指数跟对照组相比有上升趋势,而CMS组E/A值、TAPSE和FAC相比对照组有明显减低(均P0.05)。③主肺动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CMS患者MPA明显增加,PASP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随着居住年限的增加,CMS患者IVSd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VAWd、RV、MPA、PASP和Tei指数均会随着居住时间的增加有所增加,E/A、TAPSE和FAC出现逐渐减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S患者的右心室壁增厚、室腔增大以及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下降趋势,且以上结构与功能的改变随时间的延长均趋向恶化;CMS患者室间隔未见明显改变,可能是因为左心代偿作用所致。超声心动图在评估CMS患者右心室结构及功能方面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肺心病     
1178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电向量图诊断标准(1980年修订) 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拟订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4(1);61,1981肺心病:在胸肺疾病基础上,心电向量图具有右心室及/或右心房增大指征者均符合诊断。一、右心室肥厚:1.轻度右心室肥厚:(1)①横面 QRS 环呈狭长形,逆钟运行,自左前转向右后方,其 S/R>1.2或②X 轴上(额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右心室流人道和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2种不同的方法,观察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分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44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42例,分别观察2组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心室流人道起搏组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短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心功能改善也显著优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随起搏时间延长呈逐步好转趋势,而心电图QRS时限不同时期时限较固定.结论: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比较61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均呈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心电轴右偏,并因起源不同各有特征:①前间隔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最高,Ⅰ呈QS、rs、qr或m型,r波电压低≤0.2mV;QSaVR/QSaVL比值接近1。②后间隔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较低,下壁导联R波差值增大(>0.2mV),Ⅰ呈R或M型,电压0.2~0.5mV;QSaVR/QSaVL比值明显增大(平均达2.25)。③游离壁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最低,下壁导联R波差值进一步增大(>0.3mV);Ⅱ、Ⅲ、aVF有特征性的R波顶峰或降肢切迹且其位置逐渐延迟。结论熟悉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有利于在射频导管消融前初步判断其起源灶,以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综上所述,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要点X线征象是: 肺血增加的先天性心脏病(左一右分流类),有一系列肺血增加的征象,如肺动脉干扩张,搏动增强.肺门阴影增大,且有肺门舞蹈症,肺纹理增强等,具有以上改变的见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右心室、右心房增大,动脉导管未闭左心室增大,可有左心房增大,而室间隔缺损则右心室、左心室均增大。肺血减少的先天性心脏病具有一系列肺缺血的征象:肺门血管阴影清晰,肺纹理纤细、稀少等。见于肺动脉狭窄,先天性紫绀三联症,先天性紫绀四联症等。以上“先心”以右心室增大为突出改变,其中肺动脉狭窄、先天性紫绀三联症均有肺动脉干扩张,显示肺动脉段突出。然而先天性紫绀四联症肺动脉段凹陷(肺动脉干萎缩)。肺血正常的“先心”,其肺动脉干、肺门、肺纹理均无异常改变,如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瓣狭窄症。主动脉缩窄症肋骨下缘可见凹陷切迹,主动脉瓣狭窄症升主动脉有狭窄后扩张,二者均有左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15.
徐锋  葛建军  周正春 《山东医药》2007,47(24):70-70
患儿男,4岁。生后体检发现上腹部有一搏动性肿块,随生长发育略有增大。患儿平时易患感冒,喜蹲距,发育较差,口唇轻度发绀。于2006年12月6日入院。入院后查体:鸡胸,剑突下至脐上可见一搏动性肿块,约鸡蛋大小,其搏动频率与心率相同,可触及震颤。双肺呼吸音粗,心率100次/min,律齐,心前区可闻及4/6级SM,P2亢进。ECG示右心室肥大。UCG示右心房、右心室明显增大,左心室心尖部膨出约1.4cm×1.7cm,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VC)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合多排螺旋CT、心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手段,以及心电图等特异性表现,提高超声工作者对ARVC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分析ARVC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右心室壁各节段应变率,与正常组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可表现为右心室增大、右心室流出道增宽、右心室壁运动弥散性减弱以及局部减弱,部分病例可见室壁瘤形成,三尖瓣反流多见等。二维斑点追踪显示ARVC组整体右心室壁应变率减低,以右心室心尖段为著。结论:超声心动图结合患者临床、心电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将大大提高ARVC的诊断率,超声心动图可较早发现患者的心脏改变,是评估患者预后及随访观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 ,1 5岁。因活动后心悸、气短、乏力入院。体检 :发育正常。口唇、面颊、指趾均无紫绀。心率 60次 /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 ,未闻及心脏器质性杂音。X线胸片示 :心影呈球形重度增大 ,心胸比率为 0 .80 ;肺血无明显异常。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肌劳损。超声心动图示右房明显增大 ,心尖四腔切面舒张末期右房内径为 77.8mm× 65.6mm(长×横径 ) (正常为 35.0 mm× 34.5mm)。部分压迫右心室。左房及左右心室大小正常 ;三尖瓣位置正常、无畸形 ,三尖瓣环轻度扩张并有轻度反流 ;未发现肺动脉瓣狭窄及肺动脉高压。二维超声、彩色血流显…  相似文献   

18.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八例及尸检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V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8例确诊为ARVC的相关临床资料及 1例尸检资料 ,9例病人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2± 8岁 ,部分呈家族性发病。以猝死为主要表现者 2例 (2 / 9) ,晕厥者 4例 (4/ 9) ,右心衰竭 2例 (2 / 9) ,1例无明显症状 ;有室性心动速 (VT) 6例 (6/ 9) ,均呈左束支阻滞 (LBBB ,6/ 8) ,窦性心律时TV1~ 3波倒置 4例 (4/ 8) ,心室晚电位阳性 6例 (6/ 8) ;8例病人均有右心室 (RV)扩张 ,并伴有明显右心室收缩活动减弱 ,3例伴左心室 (LV)受累。结果 :所有VT者均为左束支阻滞 ,窦性心律时V1导联可有Epsilon波 (2 / 8) ,QRSv1>110ms(6/ 8) ,TV1~ 3倒置 (4/ 8) ;超声心动图、核素血池造影检查显示 :所有病人均有右心室扩大及右心室收缩活动不同程度减弱 ,射血分数为 0 2 4~ 0 46,2例右心室游离壁可见收缩期瘤样膨出 ;3例伴有左心室受累 ,表现为左心室轻、中度扩大 ,室间隔和左心室壁肥厚及收缩功能轻度减低。 1例尸检者显示右心室扩大 ,右心室心肌和部分室间隔及左心室壁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结论 :①ARVC典型者常以发作性晕厥、VT、猝死为其首发症状 ;部分呈家族遗传倾向 ;②均有右心室扩大伴右心室广泛性或局限性收缩活动减弱 ,部分病人左心室受累 ;③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方法:分析46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者24例(前降支近端闭塞组),前降支远端急性闭塞者22例(前降支远端闭塞组)]直接PCI和3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对照组)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资料。采用二维心脏超声分别测定入选患者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平均肺动脉压(MPA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指数(C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前降支远端闭塞组的平均肺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减低(P均<0.01)。与前降支远端闭塞组比较,前降支近端闭塞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增加(P<0.01),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P<0.01),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平均肺动脉压增加(P<0.05~0.01),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前降支近端闭塞与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R2=0.38,P<0.01)、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R2=0.410,P<0.01)有较好的相关性。2周后,前降支近端和远端闭塞组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平均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异,而前降支近端闭塞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脏指数较低(P均<0.01)。结论:提示前降支近端闭塞可能伴右心室前壁部分心肌梗死导致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100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X线平片所见,并和血液动力学、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了对照研究,首次明确提出了X线分级标准,并着重阐述了Ⅲb的诊断标准:二尖瓣型心脏,轻度增大或不大,仅有右心室增大或以右心室增大为主,中外带肺血管纹理明显变细、扭曲,肺血无明显增多甚至减少,肺野清亮。Ⅲb反映肺动脉压力和全肺阻力重度升高,肺血管病变为Ⅲ级或Ⅳ级,属不可复阶段,不宜手术,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