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本文详细剖析了补母泻子法在中医处方遣药中的运用,指出在五行学说指导下确立的五脏母子关系是补母泻子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同时母子关系的简单化又把这一原则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中,使其丧失了普遍指导意义。经络与脏腑在五行归类上的总体同一性,为补母泻子法从针刺范围引入药治提供了依据,但其差异性又使这一法则在运用中似是而非。脾肾的特殊地位和药物的多脏腑作用为该法则提供了立足之地,同时也引出“虚者补其子,实者泻其母”的悖论,使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立法处方中,切忌机械地看待五脏母子关系,盲目推崇运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这一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
《难经》曰“东方实 ,西方虚 ,泻南方 ,补北方”。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 ,配以五方而提出的用泻心火、补肾水治疗肝实肺虚证的一种配穴治疗法。泻南补北实为“补母泻子法”对于具体病证的变通运用。肝实肺虚证从病机上说是阴血不足 ,心火旺盛 ,引起动肝火 ,肝木太过 ,反克肺金而致“木实侮金”。《难经》对本证的治疗取泻心火补肾水法。因火为木之子 ,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可以泻心火以泻肝经气热 ,心火降则火不刑金 ,肺金得实 ;虚则补其母 ,肺虚理当补其母 (脾土 ) ,但如木气太过 ,乘土过深 ,虽补土而仍不足以荫养其子 ,则可补肺金之子 (…  相似文献   

3.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语出《难经·六十九难》,它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来确定的重要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多将此句释为:对某脏(经)的虚证,可以采用补其母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对某脏(经)的实证,可以采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笔者认为,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句中,“母”与“子”当是古汉语“互文”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所谓互文,是指上下文各言一语而其义互  相似文献   

4.
"五经配伍"强调经脉经穴及脏腑间的五行配伍、生克制化关系。通过调节病变脏腑对应经络的子母经、克侮经,使失衡的脏腑间的关系复归平衡,调控人体机能,有效治疗疾病。本文在"五经配伍"学术思想指导下,根据导致中风后尿失禁的风、火、痰等病因病机,从虚、实、本虚标实3个方面,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下,选取本经、子经、母经、我克经、克我经腧穴,采用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等治疗方法,论述中风后尿失禁的针灸治疗,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子母补泻法属于针刺补泻法之一,五输穴分属五行,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治疗上依据“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根据病情虚实运用补母或泻子的方法治疗疾病。论述该子母补泻法的来源、作用原理以及在肩周炎中的运用体会。  相似文献   

6.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语出《难经六十九难》,它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来确定的重要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多将此句释为:对某脏(经)的虚证,可以采用补其母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对某脏(经)的实证可以采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据《难经》经旨,以五行理论阐明脉有三部和心脉十变,首倡脏病“间脏”传子和“七传”所胜次序,进而论及五邪相干寓脏病母子乘侮传变模式和病证预后,确立了五行补母泻子和泻南补北的治则治法,这些为临床运用中医五行提供了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8.
试论推拿之补泻江苏省第二中医院(210017)汪建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祖国医学认为:“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补法。“泻”乃泻邪...  相似文献   

9.
针对失眠一病,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及针刺治疗均有不同见解,但大多取百会、神门、四神聪、安眠等穴位,以近部取穴、治标为主。中医治疗疾病要求治病求本,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失眠病程较长,病情多虚实夹杂,临床证型较多,因此治疗上应辨证施治、标本同治。子母补泻是针灸补泻法之一,治疗疾病时依据五行相生理论,按照病情的虚实来选取五输穴行补母或泻子的治疗方式,治疗中标本兼顾,并且取穴灵活简便、安全性高。本文主要论述运用“子母补泻法”通过调补经络治疗失眠,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五行配伍法是以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理论为指导以纠正五脏之盛衰,从而维持阴阳相对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按照五行生克理论,五行配伍法依据虚则补母,实则泻子,太过抑强,不及扶弱的配伍用药原则。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五行配伍法在对脾胃及相关病证的治疗上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用以解释五行所对应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并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针灸治疗中,将五输穴配属五行,利用五行生克关系指导临床选穴及确立针刺补泻法,可归纳为“五行生克针法”。既可补虚泻实,治疗已病之脏;又可补、泻其所乘、所侮之行,对未病之脏进行未病先防,对已病之脏则防其传变,可起到防病、治病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12.
据《难经》经旨,以五行理论阐明脉有三部和心脉十变,首倡脏病“间脏”传子和“七传”所胜次序,进而论及五邪相干寓脏病母子乘侮传变模式和病证预后,确立了五行补母泻子和泻南补北的治则治法,这些为临床运用中医五行提供了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吴承玉教授治疗奶癣的临床经验。方法: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通过临床跟师观察总结吴承玉老师采用中医辨证整体观理论指导治疗婴儿奶癣的经验,详细论述了新生儿母病及子和子病治母的理论基础,及婴儿奶癣的辨证治疗。结果与结论:子病治其母的治疗方法有其理论基础,疗效确切,并可以通过子母关系理论对母婴疾病中多种疾病的治疗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泽涛  周君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89-1191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灸学贡献9个方面,即:首次提出奇经八脉;首次提出八会穴;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首创“补母泻子”的针法;首创“泻南补北法”,首次提出手少阴心经原穴;最早阐明俞募穴治病机理;提倡分清营卫,方可针刺补泻;强调针刺时双手配合。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泻南补北针法是《难经·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提出的“补母泻子”针法中的一种特殊治法,认为“东方实,西方虚”,可用“泻南方,补北方”的方法治疗。东方属木,东方实是指肝脏偏盛;西方属金,西方虚是指肺脏偏虚。南方属火,火乃木之子;北方属水,金乃水之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因此,对肝实肺虚之证可采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从而达到夺肝母之实,资肺母之虚。本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据笔者临床体验,本法不限于肝实肺虚之证,对多种原因引起的阴虚兼有火盛的证候均有较好疗效。一、针法及其分类泻南补北针法,按照所取穴位的不同经属,可分为本经泻南补北和异经泻南补北两种。临证两法既可交替运用,也可相伍为  相似文献   

16.
针刺补泻之我见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所(630013)严海光《灵枢·经脉篇》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一治疗原则,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针刺的补泻手法,认为它能起到鼓舞正气,疏泄病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千金要方》指出“凡用针之法,以补...  相似文献   

17.
邵素菊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17-1818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呕吐、顽固性膈肌痉挛三病虽表现各不相同,但其总病机不外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可按“异病同治”原则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补和泻是中医治疗方法的基本大法,因为中医治病,采取增强人体与疾病作斗爭的能力,使病机获得好轉。凡人体中,具有机能活动力能够調和阴阳,使无太过不及,这种抵抗能力叫做“正气”。其召致疾病的內外因素叫做“病邪”颂宓恼蛔?抵抗力衰退,則病邪乘虛而入,所以有“正常不足,邪常有余”之說。人体和疾病作斗爭,所表现的各种症状,有虛实两种不同现象,大抵“有余屬实,不足属虛”。而补泻的原則卽是“实則泻之,虛則补之”。补泻的方法皆是因势利导,增加人体与疾病作斗爭的能力,故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中,汗、吐、下皆属于泻法,因为病位的不同,而作适当的措施。“清法”亦屬于泻的范畴,“溫法”則属于补,“和法”則有补有泻。药物有补泻,針灸亦有补泻,它是物理的刺激疗法,通过不同的各种手法,如刺激的輕重及留針的时間等等,而发揮其或补或泻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补泻二字所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辨证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实火湿热所引起缠腰火丹、子痈、瘾疹、肛门湿疹、脓耳等多种疾病的经验.方法 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龙胆泻肝汤辨证加减,治疗上述病证.结果 本方治疗肝胆湿热阻滞气机之病证具有满意的疗效.结论 龙胆泻肝汤既能泻肝胆实火,又可清下焦湿热,故临床可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收到“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它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要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要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要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临床上,可以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