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开卷有益》2010,(2):63-63
桂花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淤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牙痛、口臭等。推荐小妙方:①桂花、玫瑰花各3克,开水冲泡后饮用,每日2-3次,有和胃理气、温胃散寒的功效,适用于胃寒疼痛、  相似文献   

2.
生活小百科     
朱信 《大家健康》2012,(4):67-67
蜜蜂蜇了,红糖涂涂红糖性温,有化淤生津、散寒活血、暖胃健脾、缓解疼痛等功效。被蜜蜂蜇了而出现皮肤红、肿、痛时,可以用少许红糖煮水,然后抹在伤口上,这样有排毒、滋润、止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芷,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的根。性味辛、温,入肺、脾、胃三经。有散寒解表、祛风燥湿、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白带、疮疡肿痛等病的治疗。目前,临床研究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妇科病、骨科病等方面也有独特的疗效。 胃痛 白芷长于芳香化浊,温  相似文献   

4.
桂花与肉桂     
洛文 《开卷有益》2014,(4):67-67
<正>前几年,曾有作者在某医药报上撰文《金秋娇子桂花》,将桂花与肉桂说成是一种植物。差矣,此桂非彼桂!不能混为一谈。桂花是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它的花期为9耀10月。木犀科属植物桂最早被收入《唐本草》中,其释名为桂。言其皮"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而明代李时珍经实践考察对比后,在《本草纲目》中云:"今人所栽岩桂,亦是桂之类而稍异,其叶不似柿叶,亦有锯齿如枇杷叶而粗涩者,有无锯齿如栀子叶而光洁者。丛生岩岭间,谓之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有白者为银桂,黄者  相似文献   

5.
虚寒性胃痛,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胃失温煦,中寒内生引起。其临床特点是,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温喜按,得食痛减,口吐清水,大便偏稀。治宜温胃散寒止痛。取鲜芫荽(香菜)30克,白胡椒3克,水煎2次,取汁后用黄酒少许调和,早晚饭前温服。1日1剂,连服5~7剂;或取芫荽子、白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日取3克,开水冲服,1日3次,连服5~7天即可。芫荽性味辛温,入肺、脾二经,能发汗透疹,消食下气,健胃。《本草纲目》曰:芫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白胡椒性热,有温里暖胃、散寒等功效。两药合用,增强了升散寒气、辟邪气、暖胃止…  相似文献   

6.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is Mill.或宁夏枸杞L.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一直被视为清虚热、除骨蒸之佳品。此外,地骨皮还具有治疗牙痛的功效,针对风虫牙痛及虚火牙痛疗效尤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骨皮具有镇痛、抑菌等作用。根据文献和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地骨皮可用于治疗各型常见牙痛及多种牙病变。  相似文献   

7.
花椒药用8款     
玉松 《开卷有益》2009,(6):33-33
花椒,中医称川椒、蜀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和制作菜肴的芳香佐料。其性味辛温,入脾、肺、肾经,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驱虫健胃、利尿消肿、坚齿发、解鱼腥毒等功效。广泛治疗各种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痢寒疝、虫积腹痛、口臭齿摇、虫蛀牙痛、阴痒疮疥、皮肤皲裂、手足冻疮等病症。  相似文献   

8.
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南方各省均有野生或人工培植。其性味辛温,有疏风解表、温经通络、往淤消肿、散寒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肠炎泄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病症。现将有关验方选辑于下。  相似文献   

9.
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具有理气解郁、和血散瘀之功效。可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等症。 1、治肝脾胃气痛 气郁阻滞引起的胸胁、脘腹满胀疼痛,用玫瑰花3克,广木香5克,泡水饮用。脘腹寒积冷痛、呃逆,用玫瑰花4克,干姜5克,水  相似文献   

10.
苦瓜的药用     
刘泽君 《开卷有益》2006,(11):61-61
苦瓜又叫凉瓜,原产于印度东部,为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嫩果和成熟果供食,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均可作药用.含苦瓜苷、苦味素、谷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瓜氨酸、半乳糖醛酸及果胶等.苦瓜肉性寒味苦,能清暑涤热、明目解毒,可治中暑、痢疾、眼痛、眼肿等症;苦瓜根、茎、叶、花苦寒,有清热解毒作用,可治疔毒疮肿、便血、牙痛、消渴、湿疹、腹泻等疾病.其药用方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和脂肪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果木姜子(Cinnamomum migao H.W.Li)又名米槁,是樟科(Lauraceac)樟属植物的干燥果实,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该属植物世界上约有250余种,我国约50种。其性味甘、辛、温,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胄痛,腹痛,风湿关节痛,呕吐和胸闷等。文献报道该属植物的树皮,叶,果实含挥发油,根皮含有生物硷等成分,但未见有关大果木姜子的化学成  相似文献   

12.
光轴苎叶Piperboehmeriaefolium(Miq.)C.DC.var.tonkinenseC.DC.,中药名十八症,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等地。茎叶药用,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瘀散肿、镇痛之功效,可用于胃寒、经痛、闭经、风湿骨痛、跌打损伤[1]。张可[2]等从光轴苎叶地上部分甲醇  相似文献   

13.
具有解酒作用的中草药白茅根: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枳蓂:其叶、子均有解酒之功,适用于酒醉烦渴,恶心呕吐,二便不利等。《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草果:有燥湿散寒之功。《本草纲目》言其“温脾胃,止呕吐,消宿食,解酒毒、果积”。高良姜: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之功。《本草从新》言其“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菊花:有疏风散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药鉴》言其可“解醉汉昏迷,易醒”。竹茹:能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得配…  相似文献   

14.
<正>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的干燥根,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治疗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1]。白芷的主要成分为香豆素类物质[2],2010版《中国药典》仅对其中欧前胡素含量进行了测定,考虑到不同提取方法可能会影响欧前胡素的含量,我们通过RP-HPLC法测定并比较白芷不同提取方法的欧前胡素含量,为  相似文献   

15.
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南方各省均有野生或人工培植。其性味辛温,有疏风解表、温经通络、祛淤消肿、散寒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肠炎泄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病症。现将有关验方选辑于下。 1、防病健身浴:香茅250克、大风艾300克,五月艾300克,黄皮果树叶300克,龙眼树叶300  相似文献   

16.
食鱼与健康     
草鱼 为温中补虚养生食品,有暖胃和中、平肝、祛风、截疟等功效。适用于胃寒体质、久病虚弱以及无病强身者,可治体虚气弱、胃寒冷痛、头痛、食少、脚癣等。宜煮食或蒸食,也可烧、焖、熘、熏等。 青鱼 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除烦等功效。适用于气虚乏力、脚气湿痹、疟疾、血淋等症。锌、硒等微量元素丰富。 鲢鱼 为温中补气养生食品。温中益气、暖胃、泽肌肤,适用于脾胃虚寒体质,大便溏泄、皮肤干燥者;也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纳少、乳少等症。  相似文献   

17.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caPresl)的干燥树皮。枝皮、嫩果、嫩校也供药用。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脾、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性能。桂枝发表解肌,温经通脉。桂丁(桂子)温中暖胃,平肝益胃,散寒,止哕。肉桂油驱风健胃。其伪品主要有樟科植物天竺桂(Cinnamum Japonicum Sieb)、阴香[Cinnamoum burmanni(Nees)Blume]、细叶香桂(cinnamomum chingii Metcalf)等树皮,樟科植物…  相似文献   

18.
<正>天仙子又名莨菪子、熏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每年八、九月份,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或果枝,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即可入药。其性温,味苦辛,有毒,具有定痫、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癫狂、风痹厥痛、喘咳、胃痛、久痢、脱肛、痈肿、恶疮等症。外用燃烟熏之,可治疗牙痛。在市场上,有以爵床科植物水蓑衣冒充天仙子,使用时注意鉴别。真品天仙子:外观略呈肾形或宽卵圆形,两面扁平,直径约1毫米,表面棕黄白色  相似文献   

19.
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其可用于一切阳虚证、一切寒痛证.除去其安全用药外,附子用后常可致“上火”或亢奋之症,此涉及到附子下纳的问题.附子的下纳可通过或先温中祛湿,打通中焦;或重用附子,质重下沉;或与潜镇之药相伍而直入下焦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正猴樟又名香樟、楠木、猴挟木,为樟科植物猴樟的根皮或茎皮,是一种生于山野丛林中的植物,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亦有人工栽培。其性温,味辛,根、干、枝、叶均含挥发油,以根部含油量最高。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黄樟醚,还含柠檬醛、莰烯、芳樟醇、樟脑、桉叶素、丁香油酚等,具有祛风除湿、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