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毒损肺络与S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对毒与肺络的认识1 1 毒的涵义中医学中毒之广义指对生物体有危害的各种病邪及物质 ,如外界致病的邪气 ,像《素问·生气通天论》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或有这种性质的东西 ,即毒物。《素问·征四时论》 :“诊病不问其始 ,忧患饮食之失节 ,起居之过度 ,或伤于毒。”此外 ,亦指药物的偏性 ,或峻厉猛烈之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素问·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1 2 肺络的涵义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 ,狭…  相似文献   

2.
"脏虚络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提出“脏虚络痹”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慢性病和老年病的辨证论治。认为“脏虚络痹”是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病机,在“脏虚络痹”中,五脏虚衰为本,络脉痹阻为标,脏虚有气血阴阳之分和体用性之别;络痹有气络血络、体络脏络之别和络实致络痹、络虚致络痹之异;脏虚与络痹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主张以“补脏通络”作为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治则,补脏要辨气血阴阳而治,并宜体用性并调;通络有祛邪与扶正之别,用药宜流通活泼而忌阴凝呆滞。  相似文献   

3.
络病辨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小青 《中医杂志》1997,38(10):584-585
中医诊断学所述经络辨证,内容包括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而络脉病证论述较少。现将络病辨证的内容,研究整理于次。1 辨层次络病,或络脉之病,是指经络之“络”受邪而其功能失调所表现的病证。从病变层次讲,有浅有深,这是因为络本身特点所决定的。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络,又称络脉,有网络的意思。经络“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  相似文献   

4.
刘雪琴 《河北中医》2007,29(7):658-660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初步论述了络脉的循行、生理及病理,为络病理论奠定了基础。至汉代张仲景进一步发展了络病理论,主要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他论述了部分络脉病证及与络脉有关病证的病机、诊法和方药。张仲景之后,历代也有一些散见的关于经络瘀滞病证的论述,但均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关于络脉受病的辨治理法。至清代,叶天士在继承前人学术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总结出较为完整的络病辨治理法,从而发展了前人的学术成果,使络病理论初成体系。至现代络病理论得到充分重视,日益完善。现就近年关于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络脉1.1络脉的定义目前所言的络脉,其意义不断递进延伸,较前有了更加清晰深邃的内涵。现对络脉概念认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1从广义与狭义来认识雷燕[1]认为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括“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其对络痛的论述,迄今对临床治疗仍有指导价值。一、络痛之因虚实寒热关于络痛,叶氏指出:“痛则不通”。何者不通?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久痛必人络,气血不行”《指南·诸病》陈案)。可见,络之痛全在于络之气血不通。究其由,则有虚实寒热四端。1.虚经主气,络主血。络虚致痛主要是络中血虚,络脉失养,荣运失畅而不通。故《指南·肩臂背痛》沈案云:“汗出失血,背痛,此为络虚。”《指南·胃院痛》费案云:“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  相似文献   

6.
未刻本叶氏医案,内容未经选择修饰,浑朴可珍。全书载方1181条,其中治络瘀29方,反映了叶天士对络瘀的部分治法,个人就其内容,初步归纳为如下几点:一、络瘀的治疗,以通泄为大法。络瘀是络中瘀血的简称,多为久病入络之故,未刻本载方不多,但关于治疗中提出的“法宜宣通”、“宜攻宜泄”、“攻瘀”、“络瘀泻之为宜”、“法宜通泄”、“辛以润之”、“宣其络”、“府以通为用,络以辛为泄”等内容,都体现了宣通脉络、泄其瘀浊这一治疗大法,反映了叶氏治疗络瘀,以通活血脉、祛除瘀浊、重在祛邪的指导思想。因为血脉不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络病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向下分出络脉、孙脉。《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浮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临证指南医案》说:“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可见由经脉别处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六淫外侵,邪客肌表,入舍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正邪相争,病在经气,迁延不愈,病久延虚,虚气留滞,…  相似文献   

8.
络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内经》时代开始,历代医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络病的经验。然而受传统重经轻络、以经统络以及重视疾病向内传变而轻视疾病透转之机等思维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络病的治疗效果。叶天士作为络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不仅在认识络病病因病机方面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而且还认识到了经络自身固有的循环机制,提出了“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本文即从剖析经络的基本概念、络脉的生理特点及络病的概念,“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具体内容以及叶氏将络病辨治与卫气营血辨治理论相结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探析叶氏“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理论内涵,并加以实际应用举例,希望对于当代络病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从络病学论治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络病理论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用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临床上亦有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1 络病的病理特点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 ,“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是络病学说的学术体系。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跌仆金伤 ,饥饱劳倦等均可致络病。“经主气 ,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因而络病的特点是久病 ,其病机是络脉空虚 ,气不足血行迟滞而留邪致虚实夹杂之证 ;毒邪蓄积 ,暴病之后 ,邪毒郁伏于体内致顽疾难愈 ;络脉损伤 ,外伤或内结均可致络脉损…  相似文献   

10.
刺络刍议     
刺络是指用三棱针或其他较粗的针具,在病人身体的某一浅表络脉或穴位上刺之,使之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内经》的学习,结合临床所见,谈谈对刺络法的初步体会,谬误之处,望祈指正。一、刺络的意义络脉是指由经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其作用为沟通内外,运行气血,抗御外邪。《灵枢·血络论》云:“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泻之万全也”。它说明了病理状态下的络  相似文献   

11.
诊察血络及刺络放血法在痛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诊察血络是指用眼睛观察与痛症有关的皮部是否有血脉。《灵枢·血络论》篇曰 :“血脉者 ,盛坚横以赤 ,上下无常处 ,小者如针 ,大者如箸 ,则泻之万全。”刺络放血法又称“放血疗法”、“三棱针刺法” ,它是用三棱针、缝衣针、注射器针头或毫针刺破病人身体一些浅表血络 ,放出少量血液 ,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近年来 ,其在痛症应用方面独具特色 ,简便易行 ,疗效迅速。”[1] 。在针灸临床中遇到痛症病人欲要采用刺络放血法来治疗 ,首先要检查与痛症有关的皮部是否有血络 ,只有病人具有属实证、热证、寒证或瘀血症的血络 ,才可以采用刺络放血…  相似文献   

12.
曾慧琳  刘兵 《中国针灸》2024,(5):574-578
以经络辨证的第一层次——辨“在经在络”为研究对象,结合古代文献和针灸临床实际,对辨“在经在络”的方法及其意义进行系统阐述,发现通过分析病症表现之发病部位、病变层次和经络诊察之切诊、望诊,可以辨别疾病是“在经”或是“在络”,进而可指导刺灸法的选择;经络辨证首辨“在经在络”不仅有利于提高针灸疗效,而且对于在针灸视域下更好地认识疾病、理解刺灸法相关概念、健全完善经络辨证体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蒋森  蒋芳莉 《中医杂志》1994,35(10):584-585
“病久入络”为叶天士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对指导临床辨证治疗颇具意义,本文特探讨如下。1 阴络深细易血瘀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之独特系统,《内经》将其分为“经脉”、“别络”、“孙络”等,愈分愈小。《医门法律·络脉论》将络脉按大小依次分为“系络”、“缠  相似文献   

14.
“脾之大络”最早出自《内经》,并有该络脉病理征象的论述。后世医家纷纭立说,余纵观先贤的卓识,略悟其泾渭,故阐发粗陋之见,敬请同道斧正。一、从经络方面看脾之大络是从足太阴脾经分出的支络部分,在体表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灵枢·经脉篇》云:“脾之  相似文献   

15.
刺络疗法与微循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刺络疗法与微循环山东省立医院(250021)王海泉关键词刺络疗法,微循环刺络疗法,古称刺血或刺络,是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瘀血的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灵枢·官针篇》曰:“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气血并行脉中,充润营养全身,人体各种机能...  相似文献   

16.
论初病入络     
<正> 叶天士治络病,着眼于一个“久”字,认为“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以经主气而络主皿,气病迁延失治,久则累及于血,致令络脉凝瘀。我们在运用叶氏治络方药于临床防病治病过程中,发现这些方药完全可以用于不少新病或初病,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新病或初病能否入络?经我们多年来对络病理论和临床的反复探索,逐渐得出这样的结论:(1)所谓络病,是指络脉形状和功能发生了病变,因此络病产生之关键不在于时间之新久,而在于是否伤及了络脉;(2)不论久病和初病,一旦入络,不仅有着共同的客观依据和诊断规律,而且有着共同的治则和方药。本文试就初病入络的机制、诊断和治疗做如下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络病病机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瘀多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络病相似,病机为脾虚络瘀,故可归属于胃络病。莪术具有“辛以走窜,引经通络”“温以消积,缓攻宿疾”的功效特点,专攻“气中血滞”,恰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瘀之病机,故以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获良效。临床与黄芪、木香、黄芩、蒲公英等药配伍,更能增强通络之效。  相似文献   

18.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形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他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断。中医有经脉和络脉之分,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各级分支,包括别络、孙络、浮络、缠络等,如网状细分,按一定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输布环流到脏腑组织、肌肤腠理,发扦沟通联络,濡养温煦的作用。现代中医学者吴以岭教授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是就络病学说理论框架研究而提出的系统。认为络脉具有网络层次,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慢性偏头痛的疾病特点,导师李彬教授提出“阳郁络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阳郁络阻”即“阳气郁滞,脑络瘀阻”,风、寒、湿、热等邪气和情志内伤致阳气郁滞,阴血亏少、有形之邪尤其是痰浊与瘀血会造成脑络瘀阻,“阳郁”与“络阻”相互影响,缠绵不愈,最终导致慢性偏头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 刺络法是以某种针具刺破浅表血络出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内经》乃刺络理论之渊薮,书中大量记载了用这种方法治疗“留血”、“恶血”病证,兹据典籍,归纳整理,以期对临证治疗血瘀证有所神益。1.刺络乃治疗血瘀证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菀陈则除之,马莳释之颇为得体:“脉之中血积而久者,去血脉以出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