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彬 《网友世界》2014,(14):214-214
近些年来,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应用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且在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结构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使得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陷入了发展困境。本文基于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思政课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并提出思政课创新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潘瑜 《网友世界》2014,(6):119-119
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学生们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因此网络教学成为当今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需要网络的支持和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应用是对传统的思政课的改进和提升。本文主要介绍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期待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它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交叉课程,在该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受众面广。本文针对当下主张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分析计算机网络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优势.并阐述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通过剖析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两个着力点,提出该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具体方法:深挖掘、巧设计、重融合。  相似文献   

4.
《软件》2019,(5):77-80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枯橾,远不及手机、平板等移动互联网产品更有吸引力。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应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旨在引导和促进高校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研发一个完善的思政课程评估系统,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思政课评估工作,更能体现课程建设的先进性。思政课程网络评估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方便进行推广使用,希望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向,数字赋能背景给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方式等带来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机械基础与创新设计”课程,阐述“数字+”课程思政的“三师双线五步”建设模式、实施路径以及教学组织全过程。“数字+”课程思政,推进了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创新,构建了数字化时代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新生态,实现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在个人修养、职业素质、理想信念、科学素养方面成长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是目前高校推进全过程思政教育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动态网站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将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过程,打造适合本校学生、学情和培养需要的混合式课程思政课堂,打造三全育人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模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校信息类通识课思政建设缺乏系统专业教学方法的问题,提出信息类通识课课程思政3级指标体系和“6板斧”理念,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制订、“信息思政”教学案例库创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几方面,介绍信息类通识课课程思政实践过程,探讨如何构建包括课程思政内容的立体评价体系,最后说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中职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占据较大的课程比重。中职思政教学的核心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思政理论,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引入科学的教学手段。任务驱动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能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本文主要论述了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有力的参考,从而助推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刘永红 《网友世界》2013,(24):156-156
寇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当前正处于一定困惑之中的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选择,探索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在新时代“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基于课程教材大纲标准引入更多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实践案例内容,优化与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交互与评价模式。从思想政治融入学科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出发,深挖与提取《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教材的思想政治元素、结合互联网资源建构思政教学知识体系,依托网络慕课(MOOC)平台、多媒体PPT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数字化手段,创新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演示、教学融入方式、师生实践与交互模式,深化教师对学生的“网上网下”思政理念引导、激励导向式教育,提升计算机课程思政的思政价值引领、德育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凸显,我们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湖北工业大学在实践中尝试构建了"大思政"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涵盖有原有的课程教育环节,而且创新性的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新生入学教育、党课专业讲授、经典诵读活动、理论专题教学、专业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空间等六大环节,以实现全程育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沉浸式学习通过构建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建构起学习情境下的“体验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捕捉直接经验,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高校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思政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文章以中国美术学院2021级9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探讨沉浸式学习框架下艺术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沉浸式学习模式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学习者能够减少认知负荷,提升学习动机,增加心流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大数据给课程思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需要遵循的原则,依据原则给出了课程思政如何结合大数据开展的策略,最后,对课程思政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目前,高校课堂思政还属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老套、融合思政要素生硬、学生接受效果差等问题,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国家大数据战略为提升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淡海英 《福建电脑》2021,37(4):155-157
在认真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本文以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数据结构为例,分析当前本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数据结构课程建设的思路。以课程中的哈夫曼编码为例进行思政内容的教学设计,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地融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又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安全意识的德育教育。对教师和学生而言,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和实施既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次充满无限可能的机遇,更是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通过数据结构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施,调动了学生课上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思政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6.
分析数据库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提出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数据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共享数据库,融合课前、课堂和课后的课程思政资源融合,通过思政融入方面介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最后说明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核心素质,通过梳理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课程的思政要素及教学关系,探讨如何构建课赛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出“1234”的思政育人模式,介绍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并给出教学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熊愫 《网友世界》2014,(18):232-232
本文通过研究,指出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对于促进高职思政教学的发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目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炼课程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提出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模式,以传输层端口为例介绍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导论课的特点,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从教学案例和课程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思政教育,阐述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基于思政的实验设计,通过调查分析,指出该教学改革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积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