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从新发现的新疆民丰县黑热病疫区分离利什曼原虫。方法用镜检法调查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状况,以接种敏感动物和培养基方法分离利什曼原虫。结果捕捉白蛉282只,检查173只吴氏白蛉(♀),查出感染前鞭毛体白蛉9只,分别培养接种9只灰仓鼠,其中2只接种第二天死亡;分离出2株利什曼原虫,灰仓鼠出现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症状。结论分离自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致使灰仓鼠表现出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症状,分离到的利什曼原虫对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利什曼原虫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鼠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 ̄(32)P标记的gp ̄(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都兰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的DNA进行杂交,证实蚌体自然感染的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脏利什曼病人,但人群中有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关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自然感染的来源以及当地的皮肤利什曼病究竟是由都兰利什曼原虫抑或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情况;以油纸、捕蛉罩等方法调查白蛉栖息地。结果捕获白蛉4540只,其中99.9%为吴氏白蛉,微小司蛉新疆亚种仅占0.1%。人房处在5月底6月初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8月中旬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白蛉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2:00~次日4:00,午夜0:00达到活动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嗜人血习性;在4只白蛉体内查到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野外(3只)的自然感染率高于人房内(1只)。栖息地调查发现畜圈内墙壁缝隙等处是白蛉的栖息地。结论新疆伽师县的优势蛉种为吴氏白蛉,其每年有2个世代,主要栖息在各种隐蔽、恒温的洞穴和缝隙中。  相似文献   

4.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ⅩⅣ.硕大白蛉吴氏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属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32P标记的gp^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媒介白蛉的动态,于2016年6月15-30日白蛉季节高峰期间,以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荒漠农业区为监测点,采用人房外墙捕蛉管人工捕集法、野外悬挂白布灯照诱引法和黏性油纸法捕集白蛉,观察白蛉密度、鉴定白蛉种类并观察雌蛉消化道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前鞭毛体情况。结果共采集白蛉497只,经鉴定均为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其中,雌蛉占75.3%(374/497),雄蛉占24.7%(123/497),雌雄比例3.04∶1。人房外墙捕集白蛉182只,密度为30.3只/人工小时;野外捕集白蛉259只,密度为43.2只/人工小时;居民庭院内捕集白蛉56只,密度为5.6只/张。剖检的109只吴氏白蛉雌蛉中,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2只,自然感染率为1.8%。提示卧里托格拉克乡白蛉密度甚高,存在利什曼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6.
新疆克拉至依皮肤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的研究表明,在克拉玛依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损害部位和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消化道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经DNA基因型的分析,证实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本文报道,在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数量颇大,亲人性强,在野外和居民点内该蛉的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9%和2.9%,前鞭毛体在该蛉的消化道内能大量繁殖并可移行至咽及喙部;而在非流行区,该蛉的数量很少或无,也未查见前鞭毛体  相似文献   

7.
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的研究表明,在克拉玛依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损害部位和从硕大白岭吴氏亚种消化道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经DNA基因型的分析,证实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本文报道,在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数最颇大,亲人性强,在野外和居民点内该蛉的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9%(58/985)和2.9%(13/449),前鞭毛体在该蛉的消化道内能大量繁殖并可移行至咽及喙部;而在非流行区,该蛉的数量很少或无,也未查见前鞭毛体的感染。综合以往和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确认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克拉玛依山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的皮肤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南部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部分流行区媒介白蛉动态。方法选择库尔勒砾漠地带、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作为监测点;3种类型监测点采用粘性油纸法、诱蛉灯法、捕蛉管人工捕集法和白布灯照诱引法捕集白蛉;对捕集的白蛉观察密度、鉴定蛉种并检查雌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结果喀什、伽师和库尔勒捕蛉管人工捕集法白蛉密度分别为34.83、27.69和0.73只/人工小时;喀什解剖白蛉860只,其中吴氏白蛉占77.6%,长管白蛉占22.4%。伽师解剖白蛉604只,均为吴氏白蛉;库尔勒解剖白蛉11只均为亚历山大白蛉;吴氏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夜间在有灯光的户外和人房外墙活动的优势蛉种;长管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白天主要在人房内和畜舍内活动的优势蛉种,夜晚也可在人房外墙捕到;亚历山大白蛉是库尔勒砾漠地带的优势蛉种。结论喀什和伽师白蛉密度甚高,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传播媒介,降低人群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亚历山大白蛉传播黑热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吐鲁番煤窑沟黑热病疫区内,亚历山大的白蛉数量大,亲人,叮咬杜氏利什曼病鼠后,前鞭毛体在蛉胃内大量繁殖并进入喙部。野外和人房内该种白蛉具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自然感染。传播试验使正常仓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从而首次证实亚历山大白蛉可作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并对煤窑沟疫区的性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对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20村1组所有居民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部分居民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对3岁以下婴幼儿皮内试验阴性者进行查体(触诊肝、脾)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在居民住宅内、外捕集白蛉,解剖鉴定并检查前鞭毛体有无自然感染.结果 接受利什曼素皮内试验149人,阳性率为68.46%(102/149);3岁以下年龄组阳性率为11.76%(2/17),4~75岁年龄组阳性率为75.76%(100/132).3岁以下年龄组皮内试验阴性者有15人接受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1例阳性者(女,1岁),确认为临床诊断病例.2001-2008年7月有既往病史者52例,其中治愈50例,死亡2例.捕获的374只雌蛉,经解剖鉴定为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其中3只雌蛉体内查见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结论 伽师县仍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新疆库尔勒市塔什店镇哈满沟煤矿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现况。 方法 2008年6月采用回顾性调查与现况调查相结合, 对哈满沟矿区所有居民进行逐户入室调查。内容包括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 部分居民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 并对15岁以下儿童皮内试验阴性者进行体检(肝、脾触诊)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 具备内脏利什曼病症状和体征、试条阳性者进行骨髓穿刺, 镜检是否感染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在居民点及附近野外捕集白蛉, 解剖鉴定白蛉, 并检查前鞭毛体有无自然感染。 结果 接受利什曼素皮内试验185人, 阳性39例, 阳性率为21.1%(39/185)。在当地居住不足6年的成年人和在当地出生的5岁以下儿童共45人, 均为阴性;在当地居住6年以上者阳性率为27.9%(39/140)。15岁以下儿童皮内试验阴性者(81人)接受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 阳性1例, 经骨髓穿刺镜检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捕获的12只白蛉, 经剖检鉴定为亚历山大白蛉(Phlebotomus alexandri), 其中1只雌蛉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阳性。 结论 哈满沟矿区为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12.
南疆地区不同类型黑热病流行状况调查显示,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素阳性率为68.24%(101/148),砾漠型流行区为20.97%(39/186)。解剖白蛉1 475只,其中吴氏白蛉1 271只,占86.17%;长管白蛉193只,占13.08%;亚历山大白蛉11只,占0.75%。在3只吴氏白蛉和1只亚历山大白蛉体内共检出4株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荒漠型和砾漠型流行区分别检出1名黑热病患者。南疆地区黑热病流行基本状况和媒介白蛉的种类及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大沙鼠洞、旷野及人房等不同场所内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情况、蛉体内原虫对实验动物的致病特征以及用利什曼原虫McAb的dot-ELISA法对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检测结果;并结合4年来对当地白蛉的生态和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等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证实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为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研究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的组成比,为制定喀什绿洲内脏利什曼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1年在新疆喀什绿洲伯什克拉姆乡、浩罕乡于白天和夜间以人工小时法、灯诱法采集白蛉,解剖鉴定蛉种,计算当地长管白蛉和吴氏白蛉的种群组成比,结合以往新疆喀什绿洲内2种白蛉的组成比的文献,比较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化。结果夜间共捕获白蛉1 453只,其中吴氏白蛉1 066只,占73.4%;长管白蛉387只,占26.6%;白天在人房内捕捉白蛉,共捕获白蛉104只,以长管白蛉为主,占87.5%(91/104),吴氏白蛉仅占12.5%(13/104)。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长管白蛉占当地蛉种构成比(30.7%)下降。结论夜间村内捕获白蛉以吴氏白蛉为主,白天人房内捕获白蛉以长管白蛉为主。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因此应重视吴氏白蛉在当地内脏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在叮咬了感染当地大沙鼠耳组织内利什曼原虫的BALB/c小鼠后,当白蛉的胃皿仔在时,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感染率分别为37.6%和52.9%,在胃血完全消化后,则感染率下降为83%和6.9%,其原因是白蛉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限制了大多数蛉胃内前鞭毛体的发展;但这二种白蛉在胃血消化过程中约有1/4的围食膜可以破裂,从膜内逸出的前鞭毛体即可继续繁殖和向蛉的消化道前端移行,并且不再受到下一次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的限制。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吸了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小鼠的血后也形成围食膜,但于吸血后第三天膜即破裂,故白蛉感染的前鞭毛体的繁殖和发展不受限制,感染率在蛉胃内有血时为62.8%,无血时为55.6%(P>0.05),无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川北洞穴中华白蛉生态学及其与防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山洞为当地中华白蛉产卵、孳生的良好场所。在白蛉高峰时,试用奋斗呐(50mg/m2)对洞内墙面作滞留喷洒,结果能大量杀死洞内白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的白蛉也未再出现,并能保持两个白蛉季节无白蛉的良好效果。如能对近村寨周围的山洞,采用这种灭蛉方法,并结合村内家犬药浴措施,将对降低村内蛉口密度和预防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981~1983年在提契诺州的现场调查表明,瑞士南部存在三种白蛉:恶毒白蛉、P.mascittii和微小白蛉。恶毒白蛉在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是内脏、皮肤及犬利什曼病的主要媒介。作者对恶毒白蛉在瑞士能否成为婴儿利什曼病的媒介以及它在提契诺州是否有流行病学上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的婴儿利什曼株系IARI/FR/80/LEM 288,从叮咬患利什曼病犬的雌性阿氏白蛉体内分离得到。通过腹腔内注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培养物,使叙利亚金色仓鼠(Mesocricetus auratus)获得高原虫血症用于感染白蛉,恶毒白蛉采自提契诺州南部Malcantone,然后在瑞士热带病研究院建立的虫株。实验用的雌性恶毒白蛉分A、B两组(A组158只,B组208只)。第一次血餐叮咬感染婴儿利什曼LEM株的仓鼠。感染后,A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突尼斯西南加夫萨省Metlaoui北25公里的动物源性皮肤利什曼病疫区调查白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于1986年10月12、13与14日用7盏CDC型捕蛉灯在夜间捕捉3次。结果如下:共捕到41只白蛉;其中有巴氏白蛉雄蛉9只,雌蛉24只;亚历山大白蛉雌蛉1只;微小白蛉雌蛉2只;Sergentomyia dreyfussi雌蛉1只;S.fallax雌蛉1只;另3个标本未能鉴定蛉种。将所有新鲜雌蛉标本置生理盐水中进行解剖,检查其消化道。在2只巴氏白蛉的中肠(接近前胃水平)内发现大量的前鞭毛体。此2只标本是  相似文献   

19.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蛉体内的前鞭毛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杜氏利什曼前鞭毛体为靶抗原的L12G9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人工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白蛉。当空腹雌蛉吸取病鼠血液后,分别饲养4、6、8和10d后解剖。吸血后4d,前鞭毛体较少。阳性率仅为15.9%;而10d,其感染程度较重,可获100%的阳性检出率。其阳性率与白蛉的感染程度呈正相关。另外又证明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时,原虫数不能低于11×10~7/ml,宜选择胃血完全消化后的白蛉,方可得到良好的效果。如捕获的白蛉,胃内前鞭毛体较少,则可经NNN基培养后,再进行检测,亦可获得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用白蛉属的三种白蛉去叮咬感染沙鼠利什曼原虫的BALB/c鼠和长爪沙鼠的皮肤病变,表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是沙鼠利什曼的良好昆虫宿主;该种原虫在阿蛉亚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体内发育良好,但仅进展到白蛉的咽基部;而在劳蛉亚属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原虫停滞在胃内。作者分析了我国沙鼠利什曼分布区内白蛉的种类和本文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指出副蛉亚属蛉种是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媒介,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