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家系进行基因诊断.方法 选取已知基因附近及覆盖X染色体的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进行了连锁分析.PCR扩增了包括ORF15在内的GTP酶调节因子基因(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RPGR)所有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对家系先证者进行了序列分析,找到突变之后,直接对家系成员及101个正常对照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该突变是否和RP共分离.结果 连锁分析排除了已知的常染色体显性RP位点,对X染色体的连锁分析发现RP和胆GR所在位置的DXS993和DXS1068连锁,直接对RPGR测序发现缺失突变,g.ORF15+1166delA(c.2919delA).该缺失造成移码突变及提前终止.该突变为de novo,并和该家系所有患者共分离,而在家系正常个体及101个对照中不存在该突变.结论 RPGR新突变g.ORF15+1166delA引起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这一研究结果揭示RPGR突变的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2.
X性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色素变性 (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单基因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 X-性连锁三种遗传形式。本文就 X-性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 (XL RP)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和类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结合DNA测序技术,对来自同一家系的4例RP患者及4名正常人外周血DNA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筛查3个候选基因共8个外显子。结果:来自同一家系的4例RP患者均发现有视紫红质基因(rhodopsin,RHO)第1外显子第52密码子存在TTC→TAC的点突变(Phe52Tyr),而4名正常人未发现这种突变。结论:在这个中国ADRP大家系中,发现RHO基因的致病突变,表明ADRP存在明显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单基因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X-性连锁三种遗传形式。本就X-性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色素变性 (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进行性的可致盲的单基因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以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功能进行性受损为主要特征。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autosom al recessive RP,ad RP)属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一种类型 ,具有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目前已克隆了 15个致病基因 ,包括 PDEA、PDEB、CNGA 1、ABCA4、RL BP1、RPE6 5、TU L P1和 CRB1等 ,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 RP)属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一种类型 ,是单基因遗传病 ,具有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目前已克隆了 8个致病基因 ,包括 RHO、Peripherin/ RDS、RP1、NRL、CRX等 ,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进行性的可致盲的单基因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以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功能进行性受损为主要特征。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 recessive RP,adRP)属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一种类型,具有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目前巳克隆了15个致病基因,包括PDEA、PDEB、CNGA1、ABCA4、RLBP1、RPE65、TULP1和CRB1等。现简介绍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和基因突变分析,以确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形式。方法对15个已知的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位点进行连锁分析,以确定该家系与疾病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对该区域附近候选基因进行直接序列分析。结果连锁分析提示在D17S701和D17S1604为正的连锁值(logofodds,LOD),分别为Zmax=2.107和Zmax=1.806。其余14个adRP染色体位点的微卫星标记两点LOD值均为负数。单倍型分析进一步将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17S916和D17S794之间的RP17位点,该位点adRP候选基因碳酸酐酶Ⅳ(carbonic anhydrase4,CA4)直接序列分析在其编码区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将一个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RP17位点,但未发现该位点内的CA4基因突变,该家系是否存在CA4基因复杂突变或RP17位点是否存在新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缝隙连接蛋白基因新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鉴定一个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ADCC)家系其致病与缝隙连接蛋白a3/a8(gap junction protein alpha3/alpha8,GJA3/GJA8)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对一个ADCC家系5名家系成员和100名正常健康人进行全面眼科检查.抽取外周血5 mL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JA3/CJA8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纯化的PCR产物通过直接测序以筛查致病突变.结果 通过双向序列分析,发现GJA8基因第2外显子的第138位发生碱基G→A转换(c.138G》A,GGG→GGA),产生同义突变(G46G);第139个碱基因G→T颠换发生错义突变(c.139 G》T,GAT→TAT)导致第47位编码天门冬氨酸密码子突变为酪氨酸(D47Y),家系中非患者和100名对照者基因组序列均无此改变,而且生物信息检索显示GJAB基因第47位编码的天门冬氨酸具有高度的物种保守性.家系3例患者CJA3基因突变筛查未见任何碱基改变.结论 在一个中国人ADCC家系中发现GJAB基因新致病突变(D47Y).  相似文献   

10.
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视紫红质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定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并研究其临床表型。方法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家系成员进行了视力、视野及眼底镜检查,并对该家系中先证者进行了视网膜电流图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技术,对该家系的所有现存人员的视紫红质基因的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该家系的2 5名成员中12例患者有视紫红质基因(rhodopsin,RH O)的5 12 C>T(P171L)突变,均呈杂合子,该错义突变使密码子171由CCA变成CTA。而未受累者的视紫红质基因表现为野生型。该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5~6岁时出现夜盲,在2 0~30岁逐渐出现视力和视野损害,并先后在4 0~5 0岁前后失明,其中2例患者并发青光眼,先证者的闪烁视网膜电图呈熄灭型。结论 视紫红质基因RH O的一种已知突变5 12 C>T(P171L)是该家系的病因。与国外相同的基因突变类型相比较,该家系发病早、病情进展快、视功能损害较重。  相似文献   

11.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属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一种类型,是单基因遗传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目前已克隆了8个致病基因,包括RHO、Peripherin/RDS、RPI、NRL、CRX等,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发型帕金森综合征DJ1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发型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sonism,AR—EP)DJ1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序列分析方法,对1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发型帕金森综合征家系先证者的DJ1基因进行突变研究。结果本组AR-EP患者未发现DJ1基因的致病突变,在内含子区发现6个多态,分别为IVS1→15T→C、IVS4+30T→G、TVS4+45G→A、IVS4+46G→A、IVS5+31G→A和g.168-185del,其中3个(IVS1-15→C、IVS4+45G→A、IVS4+46G→A)为新发现的多念。结论中国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发型帕金森综合征患者DJ1基因突变可能罕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例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患者的基因变异,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结合临床表型确定可疑变异,应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变异,分析双亲携带变异位点的情况。采用多种软件对所检出的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全外显子...  相似文献   

14.
腓骨肌萎缩症 GDAP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神经节苷酯诱导分化相关蛋白 1( ganglioside-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protein- 1,GDAP1)基因在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的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合 DNA直接测序的方法 ,对 8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家系先证者和 15个散发病例共 2 3例患者进行了 GDAP1基因 6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 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中发现 GDAP1基因的 A5 33G、A76 7G的复合杂合突变。纯合、杂合 T5 0 7G为人群常见多态。结论 GDAP1基因 A5 33G、A76 7G为新发现的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中国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 (autosomal recessive,AR)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 responsive dystonia,DRD)患者酪氨酸羟化酶 (tyrosine hydroxylase,TH)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和 DNA序列分析方法对 5个 AR- DRD家系的先证者和两例散发DRD患者进行 TH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TH基因第 1~ 2、5~ 11、13~ 14外显子的扩增产物未见异常电泳条带 ,DNA直接测序 TH基因的第 3、4、12外显子 ,结果未发现异常。结论  TH 基因在中国人 AR-DRD家系中突变率不高 ,提示我国 AR- DRD患者具有遗传异质性 ,可能存在新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 juvenile parkinson-ism,AR-JP)parkin基因的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测序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等技术对15个AR-JP家系先证者的parkin基因进行突变研究。结果发现3个家系有parkin基因的突变,其中2个家系含parkin基因的杂合缺失突变,分别为第2外显子的202-203delAG及第9外显子的1069-1074delGTGTCC;另一家系发现一个杂合点突变,为第12外显子的1422(T→C)。其中1069-1074delGTGTCC和1422(T→C)为新的突变。3个家系共6名患者,发病年龄18~31岁,平均25.2±5.7岁;病情进展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症状波动常见;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良好。结论我国的AR-JP家系存在parkin基因的突变;含parkin基因突变的AR-JP患者有帕金森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又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迟发性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家系的致病变异。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其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核心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及其父母19396个基因的编码区及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寻找可能的致病变异。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候选变异并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先证者DFNA5基因第8内含子存在1个单碱基缺失杂合变异(c.1183+1delG p.?),该变异为父源性。结论应用核心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了1个迟发性NSHL家系的致病变异,为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一家系角蛋白9(keratin 9,KRT9)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家系成员及家系外5O名正常人KRT9基因外显子1,DNA序列分析寻找突变位点。结果家系中患者KRT9基因外显子1第488位碱基C→T,导致162位的精氨酸被谷氨酸取代(R162Q),家系内正常成员及家系外5O名正常人均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KRT9基因外显子1第488位密码子发生C→T突变导致该家系患者发生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  相似文献   

19.
脂蛋白脂肪酶Pro207→Leu基因突变致高甘油三酯血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突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1例随访多年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LPL基因第1~9个外显子、部分内含子和5'端调节区进行筛查.结果该患者经检测确定为LPL外显子5 Pro207→Leu错义突变.对先证者全家进行家系分析,证实家系中先证者及其父亲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且均为LPL外显子5 Pro207→Leu错义突变.结论推测此突变影响了LPL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形成,从而降低了催化活性,导致了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介素5(IL-5)基因由3个内含子、4个外显子构成。人、鼠IL-5基因结构相似,也存有一定差异。鼠IL-5基因较人长,其第4个外显子3’端非翻译区内有一738bp片段的插入。成熟IL-5由115个氨基酸组成,有2个糖基化位点和2个半胱氨酸残基。人IL-5基因定位于5号染色体,鼠定位于11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