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在不同反应时间下制备了CMC/Tb纳米复合物,并通过SEM、FT-IR、XPS、UV-Vis及荧光光谱考察了这些复合物的形貌、结构及其荧光性能.结果表明:CMC/Tb复合物为球形颗粒状的粒子,其尺寸为100 nm左右;不同反应时间下Tb3+离子与CMC键合方式相似,都与CMC分子链上的—OH、—COO-以及—COC中O原子发生化学反应,但由于反应过程中CMC大分子的构象存在动态平衡,使得产物中的配位结构略有差异;CMC为主要的光能量吸收体,能有效敏化Tb3+离子发射窄的5D4→7F6(489 nm)、5D4→7F5(545 nm)、5D4→7F4(584 nm)和5D4→7F3(619 nm)电子轨道跃迁特征峰,其最强的5D4→7F5跃迁绿色荧光发射特征峰的半峰宽小于10 nm,而其强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上下波动,并在75 min后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2.
采用柠檬酸燃烧法制备稀土Tb3+掺杂的La2O3纳米晶,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La2O3∶Tb3+纳米晶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柠檬酸与稀土离子配比(C/M)制备的样品经800℃退火后均得到结晶性良好的六方相La2O3∶Tb3+纳米晶,晶粒尺寸约为20nm.纳米晶的三维荧光光谱图显示,Tb3+在基质中的最佳激发波长为280nm,在280nm光的激发下,La2O3∶Tb3+纳米晶产生Tb3+的特征发射峰,归属于5D4-7FJ(J=6,5,4)跃迁,主发射峰位置均在543nm处(5D4-7F5跃迁).同时研究了柠檬酸与稀土离子配比(C/M)对结晶度、发光性质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975nm半导体激光激发下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Tm(0.1)Yb(5):FOV里Yb^3+敏化Tm^3+的紫外和可见上转换发光.发现了位于363.6nm的一条紫外上转换发光线,它是Tm^3+离子的^1D2→^3H6的荧光跃迁.还发现了位于450.7nm,(477.0,462.5nm),648.5nm,(680.5,699.5nm)和(777.2,800.7nm)的几条上转换发光线,它们是Tm^3+离子的^1D2→^3F4,^1G4→^3H6,^1G4→^3F4,^3F3→^3H6和^3H4→^3H6的荧光跃迁.通过对上转换发光强度F随975nm抽运激光功率P改变详细地测量和分析证实了^1D2能级的上转换发光部分是五光子上转换发光,而^1G4能级和^3H4能级的上转换发光则是三光子和双光子上转换发光.初步的理论分析建议^1D2能级的上转换发光机理部分是Tm^3+离子之间{^3H4(Tm^3+)→^3F4(Tm^3+),^1G4(Tm^3+)→^1D2(Tm^3+)}和{^1G4(Tm^3+)→^3F4(Tm^3+),^3H4(Tm^3+)→^1D2(Tm^3+)}的交叉能量传递,而^1G4能级和^3H4能级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则是Yb^3+离子到Tm^3+离子的 {^2F5/2(Yb^3+)→^2F7/2(Yb^3+),^3H4(Tm^3+)→^1G4(Tm^3+)→^1G4(Tm^3+)}和{^2F5/2(Yb^3+),^3F4(Tm^3+)→^3F2(Tm^3+)}的相继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4.
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Eu3+、V共掺杂的SiO2材料,通过差热-热重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等测试手段对粉末的晶型、结构、发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属于非晶态,800℃退火后Eu3+、V共掺杂的SiO2样品的结构基本稳定,只存在SiO2的网状结构; 激发光谱显示,Eu-O电荷迁移带随着V掺杂量的增加而消失,产生强度较大的320nm处的7F0→5H3跃迁; 发射光谱显示,随着V的掺入,最佳激发波长由393nm向320nm转移,同时出现了467nm,577nm,588nm,612nm处的发射峰,它们分别归属于Eu3+的5D2→7F0跃迁与VO3-4的蓝色发射的叠加跃迁、Eu3+的5D0→7F0跃迁、5D0→7F1磁偶极跃迁和5D0→7F2的电偶极跃迁,实现了同一物质同时产生蓝色荧光和红色荧光.同时发现,VO3-4对Eu3+的发光有较好的敏化作用,并通过所得的能级图对样品的跃迁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高温热分解法合成NaGdF4:Nd3+@NaGdF4核壳纳米晶.TEM照片显示合成的核壳纳米晶尺寸均一,分散性好,平均粒径约为18 nm.在800 nm激光的激发下,核壳纳米晶有三个特征发射峰,~900,~1050,~1350 nm,分别归属于Nd3+的4F3/2到4IJ(J=9/2,11/2,13/2)的跃迁...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5.52Mg1.74(PO4)3∶Re3+(Re=Dy,Tm,Tb或Eu)荧光粉并研究了材料的光谱特性。在近紫外光的激发下,Dy3+掺杂材料存在4F9/2→6 H15/2和4F9/2→6 H13/2跃迁产生的485、578nm 2个发射峰。Tm3+掺杂材料出现了由1 D2→3F4跃迁产生的453nm发射峰。Tb3+掺杂材料存在4个发射峰,峰值为490、547、584、624nm,分别对应Tb3+的5 D4→7F6、5 D4→7F5、5 D4→7F4、5 D4→7F3能级跃迁,其中的547nm发射峰为主发射峰。Eu3+掺杂材料存在2个主发射峰,分别为5 D0→7F1、5 D0→7F2跃迁产生的593、615nm的发射峰。进一步研究了Na5.52Mg1.74(PO4)3∶Eu3+中,Eu3+掺杂浓度对材料发射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Eu3+掺杂浓度的增大,材料的发射强度增强,在1%~15%掺杂浓度范围内未出现浓度猝灭效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b3 、Ga3 共掺杂的SiO2发光材料,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三维、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其发光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700℃退火处理后的材料,其红外光谱只显示O-Si-O键的存在,表明水和有机物已完全除去;用544nm作为监测波长测得的激发光谱符合三价稀土离子的激发规律;在230nm光激发下得到4条Tb3 的特征发射谱带,分别是467nm(5D3-7F6),492nm(5D4-7F6),544nm(5D4-7F5),583nm(5D4-7F4),且来自5D3的跃迁在高温时由于交叉弛豫而猝灭;只掺杂Ga3 的材料在460nm处发出强烈蓝光,Tb3 、Ga3 共掺杂SiO2材料在460nm处蓝光急剧减弱,而对发光中心Tb3 544nm处的5D4-7F5跃迁和492nm处的5D4-7F6跃迁均有促进作用.此外,还分别研究了不同Ga3 或Tb3 的掺入量、退火温度对材料发光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NaLa4(SiO2)3F:Eu3+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荧光粉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研究NaF用量、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等条件对NaLa4(SiO4)3F:Eu3+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95nm激发下荧光粉中的Eu3+离子主要发射5 D0→7F2(616nm)和5 D0→7 F1(590nm)跃迁;检测波长为615nm时,激发光谱由一个宽吸收带和若干吸收峰组成,其中在270nm附近的宽峰吸收带和394nm处的吸收峰最强,前者归属于O2--Eu3+离子间的电荷迁移吸收,后者归属于Eu3+离子的7 F0→5 L6跃迁吸收。NaF用量、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对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声法在不同磷源条件下制备了YPO4︰(Ce,Tb)晶体,并对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荧光光谱(PL)表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YPO4︰(Ce,Tb)在320nm的激发光下,表现出Tb3+的特征峰:5 D4-7F6(495nm)、5 D4-7F5(549nm)、5 D4-7F4(589nm)和5 D4-7F3(640nm),其能量采用Ce3+→Y3+→Tb3+的传递方式;磷源不同所得晶体的结构与形貌不同,可改变晶体的发光性能,有助于高性能稀土磷酸盐荧光材料的研制。  相似文献   

10.
以巯基丙酸(MPA)为稳定剂,CdSe量子点为核,在水相中合成了具有较高荧光量子效率和化学稳定性的Ⅱ型核壳半导体量子点.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X-射线衍射方法对该CdSe/ZnTeⅡ型核壳量子点的光谱性质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CdSe/ZnTeⅡ型核壳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光谱在500—573nm连续可调,半峰宽为40~50nm,荧光量子产率高达6.8%;粒型为球形,粒径约3.2nm,且粒径分布均匀;晶体结构为立方晶型.  相似文献   

11.
室温下测量并研究了晶态和非晶态Y1.6 SiO5:Eu0.43+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发现Y16SiO5:Eu0.43+呈现5D0→7F0,5D0→7F1,5D0→7F2跃迁发光光谱.在非晶态时5D0→7F0跃迁发光峰位于579 nm;5D0→7F1跃迁光谱呈现宽峰,峰值位于587nm;5D0→7F2呈现一个强的发射单峰位于612nm.晶态时5D0→7F0发光峰强度及峰位不变,5D0→7F1发射光谱分裂成三重尖峰,5D0→7F2发光峰相对强度减弱,在长波段呈现新的发射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Lal-x(PO3)_3:Tbx3+(0〈x≤0.6)的真空紫外荧光特性,发现La(PO3)3的阴离子基团(PO3)3^3-可以有效地吸收163和174 nm处的激发能,而且,(PO3)3^3-(174nm)的吸收带与La3+-O2-(200nm)和Tb3+(213 nm)的吸收带互相重叠,能量可以有效地从荧光粉基体传递到发光中心Tb3+。在172nm激发下,当Tb3+浓度(x)达到0.45时,得到最佳的发光强度,色坐标位于(0.343,0.578),衰减时间为4.47ms,发光效率可达商用荧光粉Zn1.96SiO4:0.04Mn2+的71%。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剂热法,在乙醇和乙二醇的混合溶剂中,pH=8.5条件,150℃,反应12h,一步合成了LaPO4Eu3+^晶体.室温下,用x射线衍射对材料的组成进行了表征,XRD数据表明,成功合成了LaPO4Eu^3+^晶体.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在352nm紫外光激发下,其发射峰在531nm、640nm,分别对应着Eu^3+的。Do3+^→VF^3+和5^D0→7^F3能级跃迁.并讨论了离子La3+^:Eu3+^不同浓度掺杂比对荧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Eu3+^的最佳掺杂浓度比为10%.  相似文献   

14.
以柠檬酸为燃烧剂,乙二醇为分散剂采用燃烧固相法制备Gd3GaO6:Eu3+新型荧光粉.利用X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和荧光光谱分别对热处理后产物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700℃燃烧10min并在1200℃热处理5h即可获得产物Gd3GaO6:Eu3+,其空间点群为P21(4),形貌为微米片结构;产物的特征发射峰来自于Eu3+的5D0→7FJ(J=1,2,3,4)跃迁,其中在616nm处发射最强,为Eu3+的。5D0→7F2的特征红色发射;宽激发带主要来自于O2-→Eu3+的荷移跃迁吸收.该产物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Y1.9SiO5:Tb3+0.1发光材料,并在250~1000℃不同温度下进行煅烧.通过对此样品在不同温度下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红外光谱以及X衍射图谱进行研究,发射谱中625nm、587nm、545nm、442nm处显示了Tb的5D4-7Fj(j=3,4,5,6)的特征跃迁,491nm处显示了5D3-7F6的特征跃迁.红外和X衍射图都显示500℃是样品从无定形到晶形的温度变化点,800℃时晶体稳定且晶形最好.无定形态时样品的荧光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晶态时其荧光强度随温度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说明无定形态时,Tb3+主要处于无反演中心格位;而在晶态结构中,Tb3+主要处于反演中心格位.  相似文献   

16.
该文章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aCl:Tb3+荧光材料。测量并分析材料在室温下的激发光谱及相应的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材料通过监测545nm的激发峰是由Tb3+离子的f→f跃迁和基质吸收引起的激发峰组成。材料在500nm-750nm范围内的发射光谱由Tb抖离子的。D4→7FJ(J=5,4,3,2,1,0)跃迁引起的发射峰组成。,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P/[Y(NO3)3+Er(NO3)3]复合纳米纤维,经过氧化焙烧得到Y2O3:Er3+纳米纤维,再通过双坩埚氟化法制得YF3:Er3+纳米纤维。通过XRD、SEM、EDS和荧光光谱分析对样品的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YF3:Er3+纳米纤维是纯正交相,带有空间群Pnma。YF3:Er3+纳米纤维的直径大约为(89±11)nm且分布均匀。上转换发射光谱分析显示,在980nm激发下,YF3:Er3+纳米纤维在526、543和653nm处发射出强的绿光和弱的红光,它们分别归属于Er3+的2 H11/2→4I15/2、4S3/2→4I15/2和4F9/2→4Il5/2能级跃迁;在532nm可见光激发下,YF3:Er3+纳米纤维能够在1.52μm处产生近红外发射。随着Er3+浓度的增加,YF3:Er3+纳米纤维发光强度逐渐增大。由色坐标(CIE)图可知,YF3:Er3+纳米纤维所发射的颜色位于色坐标的绿光区。此外,还提出了YF3:Er3+纳米纤维可能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Ho3+:Ba0.8Sr0.2TiO3 (BST)纳米粉体.根据Judd-Ofelt理论对纳米粉体的吸收光谱进行拟合,得到晶体场强度参数Ω2、Ω4和Ω6分别为0.229×10-20、0.515×10-20和0.761×10-20cm2,并系统计算Ho3+各能级跃迁的振子强度、自发辐射跃迁几率、荧光分...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6种以邻、间、对甲基苯甲酸(o-,m-,p-MBA)为第1配体,1,10-邻菲口罗啉(phen)为第2配体的铽及钇掺杂铽的三元和四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EDTA滴定确定了它们的组成.室温下记录了这6种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比较了第1配体的改变对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及非荧光稀土离子Y3+与配合物中的发光离子Tb3+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种三元配合物和3种四元配合物均具有优良的光致发光性能,各配合物的相应跃迁发射峰位基本上没有变化.3种三元纯铽配合物在489 nm和545 nm处的荧光发射强度均按邻、间、对位的顺序依次增强;3种四元掺杂配合物中掺杂离子Y3+对配合物中Tb(Ⅲ)在489和545 nm两处的强发射均表现为荧光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