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完善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和法律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完善法律基础,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运用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整。经济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法,其产生的历史、价值取向、本质、基本原则等都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因此。经济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可以发挥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而重新完善经济法具体制度则是作用发挥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是现代经济法主要使命,宏观调控法是现代经济法的主体.关于宏观调控及其法律体系,在我国法学界存在多种观点.本文试图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对我国宏观调控法律体系观点的分析,提出宏观调控法体系的初步设想,使之能更好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商法对经济运行消极调整,而经济法对经济运行是积极调整;商法体现个体利益,经济法体现社会利益;经济法是商法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商法反作用于经济法。商法与经济法对微观规范与宏观调控两方面的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防止与遏制金融危机通过商法与经济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即鼓励直接投资,降低依赖商业银行的危险系数;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完善经济法律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网络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对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抵御西方和平演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网络法治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如法治体系存在漏洞,公民权利意识淡薄,法律信仰尚未树立,缺乏有效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提高网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完善我国网络空间文化法治体系,健全我国网络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是我国网络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的双重属性是指经济法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植根于市场经济自身规律.具体包括公平性、建构性、经济性以及控权性;后者根源于一国国情和法律文化传统,经济法在各国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很强的回应性、开放性和协调性是我国经济法社会属性的重要表征。经济法必须符合一国的国情和文化是其双重属性的内在要求。区分经济法双重属性,构建并完善相对稳定自洽、符合国情的经济法体系,方可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法律制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各个领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来看,在渐进式改革存在的双执制下。经济法律制度在创制过程中,在自身属性上,在运行过程中以及在社会组织功能上均存在局限性。经济法既然为“经济”之法。则理应体现它的“经济性”,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为出发点,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作为经济法表现形式的经济法律稍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的经济法律制度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经济法律制度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匹配,才能鲜明地展现社会主义经济法的功能与经济法律制度的和谐保障价值。  相似文献   

7.
韩玮 《企业家天地》2010,(5):160-16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适应于这一体制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将随之健全和完善。经济法课程是为适应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设立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经济类大学生只有具有较坚实的经济法基础,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重视经济法课程,加强对经济法的教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法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环境下,既对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也提供了不断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机遇.我国必须加快构建一个包含逻辑维、空间维、时间维在内的"三维交融"的,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法体系,加强对微观经济行为的调整与规范,注意设计好应对WTO挑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监督是关键.我国现行的法律监督体系对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法律监督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人大核心监督制度,完善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法律监督体系,必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法治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通过法治来保障“人人平等”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处理人们的政治关系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法制是对和谐社会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于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不等同于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1.
杨畅 《企业家天地》2007,(3):148-14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主义基层社会的和谐,县级政府作为一级政权机构,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延伸,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县域”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十分重要。“和谐县域”社会构建的着力点是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为主旋律的县级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重点。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针对经济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从调整对象、作用等层面进行研究.本文从"博弈论"入手,用博弈方法分析经济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这加大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度。如何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就此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法的原则是法律价值的具体体现。关于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范围和具体形式。目前国内经济法学者尚存在较大的分岐。本文拟对我国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税法是经济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宏观调控法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作为经济法的一部分应当体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文章从该法的内容分析整部法律所体现的宏观调控原则、效率公平的原则、平衡协调和利益兼顾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一个新的视角和高度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成熟的部门法体系,其基本原则应该具有协调一致的内部逻辑,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兼顾。据此,分析经济法应当遵循"国家协调经济运行"以及"保护中国社会的整体利益"的基本原则,以此完善经济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执政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其中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WTO框架下中国经济法之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文 《全国商情》2007,(4):112-113,106
WTO是由关贸总协定演变而来的多边贸易国际经济组织。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WTO主要原则、规则和规定对我国经济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我国经济法原已存在的问题更加凸显,笔者依据WTO的相关原则和精神,提出以前瞻性和全球性的战略眼光,进一步完善经济法体系的具体建议,以求得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中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法30年创新发展及未来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特色经济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从30年的发展实践来看,经济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法在始终坚持更好地为保证经济实现科学发展服务中,自身也突破了对调整能力的传统认识,区分了经济法与行政法,明确了经济法的正确定位,创新了经济法的发展观,提出了“经济法主体”概念,冲破了公法与私法的界限,形成了与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经济法学研究格局。今后,经济法的发展还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和谐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要完善经济法自己的责任理论,首先需要明确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与经济法责任的独特性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强调在经济法责任理论研究中,要实现从责任—地位向地位—责任的思维转向;坚持以经济法之角色责任理论为指导,倡导确立主体—责任研究范式为经济法责任之基本分析框架;通过运用系统化分析和类型化研究等方法,去发现经济法责任理论与传统法律责任理论的关联性以及经济法责任形态的独特性,着力构建富有传统+独特内涵的独立、系统、科学的经济法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