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患者,女,21岁,2006年9月29日初诊。主诉:口舌生疮1年。病史:患者泛发口舌生疮1年,反复发作,稍食辛热食物,辄尤为严重,甚则言语、进食痛均加剧,屡服清热解毒类中药无效,缠绵难愈。余以清热养阴方,服3剂无效。10月15日二诊:细思患者脉虽数而无力,舌淡、苔薄黄,四肢疲倦,纳呆,口渴,便溏。其病机当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治宜补中益气、升清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5g,陈皮9g,当归10g,升麻6g,白术10g,红参15g,柴胡6g,炙甘草6g,蒲公英20g。3剂。三诊:诸症基本消除。试食热气之品,仍稍有上火之征,然较以前症状明显缓解,守方续服3剂。四诊:口疮痊愈,续服3剂巩固疗效,后以同仁堂补中益气丸数盒继续调理。  相似文献   

2.
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104-104
1耳鸣 患者,男,47岁,2007年10月24日就诊。诉突然耳鸣,伴头晕2天。2天前低头干活时突然耳鸣,视物旋转,恶心欲吐,出汗,五官科检查诊断为梅尼埃病,患者要求中药治疗,诊见舌淡略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滑。辨证风痰雍盛,上蒙清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2g、炒白术12g、茯苓10g、陈皮12鼻、天麻10g、竹茹6g、生姜6g、泽泻12g、甘草6g,服1剂后症状减轻,3剂后耳鸣大减,眩晕消失,服1周后诸症消失。  相似文献   

3.
张某。女,28岁。患眩晕症已1年,近3日加重。自述头晕目眩,天旋地转,行走漂浮,恶心呕吐,口苦,脉沉滑细。舌苔稍白腻。被某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证属痰浊上扰清窍,以致眩晕。治宜化痰开窍。养血清眩。药用半夏10g,陈皮20g,茯苓30g,甘草5g,竹茹15g,当归15g,白芍20g,黄连10g,白术30g,肉桂lOg,石菖蒲15g。水煎服,上方加减共服15剂,而愈。  相似文献   

4.
刘某,男性,65岁,2002年9月12日初诊。15年前患者始现阵发性眩晕,每遇劳累及情志刺激而诱发,发作时血压升高,常间断服用复方降压片、维脑路通等,2月前眩晕又发,时轻时重,耳鸣,失眠多梦,肢体困乏,胸闷纳差,血压波动在190—150/110~95mmHg之间,经中西医多方诊治,疗效不佳。诊时见舌淡暗而胖,脉稍滑,测血压160/110mmHg。证属脾虚湿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宜健脾化痰降浊。拟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白术、天麻、陈皮各10g,茯苓、石菖蒲、菊花、钩藤各15g,半夏、泽泻各6g,生牡蛎30g。水煎服,日1剂。5剂后诸症好转,血压140/85mmHg,上方去泽泻,加枳壳6g,继服7剂后已无明显不适,舌质较前红活,血压130/80mmHg。后调治月余而瘥。  相似文献   

5.
气虚痰阻型眩晕 患者,女,40岁。2007年12月7日初诊。病史:眩晕7年。伴有低血压,最低舒张压为20mmHg。整天如坐舟车,晕沉欲呕,腰酸痛。舌淡,边有齿痕;脉弦滑无力。辨为气虚痰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0g,陈皮10g,桂枝10g,茯苓20g,泽泻20g,石菖蒲10g,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42岁,2015年3月5日来诊。自述一个多月前患感冒,自购西药服后,鼻塞、头痛的症状有所好转。但仍咽痛、咳嗽月余,痰黏难咯,口微渴,二便正常,舌红苔微黄,脉浮数。处方:款冬花15g,苦杏仁15g,连翘15g,桔梗12g,蒲公英15g,黄芩10g,北沙参12g,浙贝母15g,法半夏10g,前胡10g,玄参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患者服3剂后,咽痛、咳嗽均痊愈。按:患者虽服西药后,某些症状得到缓解,但其病型仍属外感风热,当以辛凉解表之法治之。连翘、蒲公英、前胡、黄芩共奏  相似文献   

7.
李某,女,55岁,住院病人.患者1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憋气,心律变缓,眩晕欲仆;每当心律降到40次/分以下时,即晕厥,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不温,醒后周身乏力,嗜睡,虽屡经阿托品治疗,然药止病复.1994年7月3日入院,初诊时心悸,胸闷时痛,气短懒言,头晕阵作,面色(白光)白,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舌胖、淡、暗,苔薄白,脉沉迟、间结.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I°房室传导阻滞,心率43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为病窦综合症.患者要求中药治疗.拟温阳益气、活血复脉止痛,处方:人参20g,黄芪20g,炙麻黄10g,麦冬12g,丹参20g,川芎15g,五味子15g,桂枝10g,甘草10g,仙灵脾15g,玄胡10g,生蒲黄10g,附子10g,瓜萎10g,薤白15g,菖蒲10g,磁石10g,细辛3g.服5剂,症状大有好转,效不更方,继服15剂,诸症尽除.心率均在57次/分以上,活动后可达70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律60次/分,阿托品试验阴性,以临床治愈出院,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8.
美尼耳氏综合征王X,女,56岁。因眩晕、耳鸣、恶心呕吐7日,当地医院诊为“美尼耳氏综合征”,予胃复安、速尿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反加重而来诊。诊见患者气短乏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冒内容物,轻度头晕耳鸣,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而弱。中医辨证:气阴不足,胃中有热。以《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患者2日前曾以本方治疗效果不佳,细察方知其竹茹10g用量偏小。遂处方:橘皮209、竹茹2009(先煎代水)、把叶10g、西洋参10g(单煎)、半夏10g、瓜蒌15g、天花粉15g、玄参15g、甘草10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服1剂后呕吐止,但仍轻度…  相似文献   

9.
苓桂术甘汤治顽固性积液2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结核性心包积液彭某,女,28岁。患者于40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上腹部胀满。查体:心音低钝,心前区可闻及心包摩擦音。B超提示:心包积液(量中等)。患者3年前有肺结核病史。诊为结核性心包积液。给予常规抗病治疗;强的松片40mg,每日1次口服;穿刺抽液1次。经40天治疗,B超复查,积液量同前,乃请余会诊。查患者舌质淡,苔白,脉细。诊为胸阳不振之饮证。处方:获多209,枝枝15g,白术15g,猪等10g,大腹皮10g,太子参10g,甘草109。眼7剂后,积液全部吸收。再眼15剂,并经抗赛治疗1年病获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2结…  相似文献   

10.
例 1.眩晕 李某某 ,女 ,46岁 ,教师 ,1998年 5月 10日初诊。患者眩晕反复发作 5年 ,久治不愈 ,近半年来病情加重 ,每月发作 4、5次 ,现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心烦而悸 ,呕吐痰涎 ,口苦舌燥 ,大便干结 ,尿黄 ,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滑。中医诊断眩晕。此为痰浊中阻 ,久而化火 ,蒙闭清阳 ,故治以清热化痰 ,行气和胃。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 8g,制半夏10 g,陈皮 10 g,茯苓 15 g,竹茹 15 g,全瓜蒌 15 g,黄芩 8g,白蔻仁 8g(后下 ) ,石菖蒲 10 g,广木香 8g(后下 )。每日 1剂 ,水煎 2次分服。 5月 16日复诊 :服上药 6剂后 ,头晕目眩等症明显好转 …  相似文献   

11.
温中定眩汤     
组成:干姜9g,白术20g,茯苓30g,党参15g,炙甘草9g,桂枝10g,法半夏15g,陈皮10g,泽泻15g,天麻10g,砂仁(后下)6g,泽兰10g。功能:温中健脾,燥湿蠲饮,化痰息风。主治:眩晕。用法:每日1剂,煎服2次。方解:眩晕为水饮、痰、湿所致,多伴见呕恶,舌苔白腻或滑,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多津,脉弦、滑等。病机为脾胃虚寒、运  相似文献   

12.
1眩晕 刘某,女性,30岁,1990年5月10日初诊。眩晕2年,劳累即发,近又发作10d,不能起立,稍动则眩甚,呕吐。面色苍白,形体肥胖,纳差便溏,舌淡白胖,边有齿痕,苔灰腻,脉弦滑。西医诊为美尼尔综合征,中医辨证属中虚夹饮上扰清空。予旋复代赭汤加味:旋复花、制半夏各10g,代赭石、泽泻、白术各12g,党参、茯苓各15g,干姜1.5g,大枣30g。每日1剂,水煎服。服8剂后,眩晕已除,呕吐止。继服香砂六君子汤善后。  相似文献   

13.
正李永年先生系舟山市李氏内科创始人,师从名医范文甫,李老概括眩晕病机为气血虚弱、脾弱肾虚和肝阳上亢三方面,治疗上也有独到见解。现举验案三则如下。案1李某,女,32岁。1978年9月2日初诊:头晕近1月,面色淡少泽,纳少,时有胃脘痛,舌淡苔白,脉弦细。处方:党参20g,炒白术、白芍、葛根、麦芽、黄精各15g,茯苓、佛手各12g、柴胡、枳壳、当归各10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1978年9月9日二诊:药后头晕缓解,  相似文献   

14.
1 病案举例 男,56岁,慢性支气管炎病史8年余,急性发作治疗后,咳嗽咳痰迁延1月余。症见咳嗽、咳痰色白量多,胸闷,气短懒言,多汗,纳差,夜寐差,二便尚可,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中医辨证为肺气亏虚,痰浊阻肺,治以敛肺、祛痰为法。方药:五味子6g,乌梅10g,干姜6g,杏仁10g,桔梗6g,紫菀10g,紫苏子10g,半夏10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服5剂后,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气短懒言、多汗、纳差等症状均有好转,再予原方加减5剂,症状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5.
张军  宋继兰 《国医论坛》1997,12(3):18-19
1久病少阴证患者,女,86岁,1985年12月5日初诊。病人昏睡,呼之即应,声音低微,面赤,头有微汗,腹部胀痛,手足发凉,咽中干痛,渴欲饮水,身上有热感,大便稀薄,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此属内真寒,外假热的格阳证。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之法。通脉四逆汤加味:党参15g,茯苓15g,干姜10g,附子10g,白芍15g,桔梗10g,炙甘草6g,葱白7茎。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药后症状好转,效不更方,再进3剂。三诊:药后神志清,语音较前洪亮,但服最后1剂之夜间咽痛加剧,心烦失眠,渴欲饮水,身热欲去衣被,小便不利,色黄赤,腹…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几年来在临床上从痰论治妇科诸病 ,获效较佳 ,现介绍如下。痰阻闭经王某 ,女性 ,2 5岁 ,1 999年 5月 1 0日初诊。患者停经半年余 ,多方治疗无效。诊见患者形体肥胖 ,痰多胸闷 ,带下量多色白稠浊 ,舌质淡 ,苔白 ,脉弦滑。此为素体肥胖 ,痰湿内盛致胞脉凝阻 ,经不得下而闭经。治以化痰通络 ,健脾燥湿。药用苍术 1 2 g,香附 1 2 g,茯苓 1 5 g,陈皮 1 0 g,法半夏 1 5 g,枳壳1 0 g,当归 1 2 g,川芎 1 2 g,肉桂 6g,甘草 6g。每日 1剂水煎服 ,连服 6剂后月经来潮。嗣后每于经前 1 0日再服上方 5剂 ,调治 3个月而愈。痰阻不孕李某 ,女性 ,2 9…  相似文献   

17.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恶心呕吐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而致眩晕、恶心呕吐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病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40岁~72岁之间。其中,经颈椎拍片证实为颈椎病15例,经CT证实脑梗塞19例,脑出血1例。该35例病例均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其中3例伴恶心呕吐,眩晕重者头不敢动,动则眩晕加重,并伴恶心呕吐,其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而厚腻、脉滑。中医诊断为眩晕或呕吐或中风,病机均为痰浊中阻。  相似文献   

18.
眩晕病是指由于清窍失养,出现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者可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风阳上扰、痰浊上蒙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而发为眩晕.西医可见于高血压、低血压、耳源性眩晕、脑性眩晕、神经衰弱等病.笔者采用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病3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为近年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或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病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属痰浊上蒙型.  相似文献   

19.
经方治验2则     
魏宗乾 《国医论坛》2000,15(2):14-14
1黄芪建中汤案陈某,男,40岁,农民,1987年10月20日诊。主诉近两个多月来,精神疲倦,四肢无力,眩晕,胸闷,嗜卧,曾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佳。询知患者常年辛苦劳作,观其面色无华,诊得脉迟结代(48次/min),乃断为中气虚损、心脉失养虚劳。治宜补益中气。处方黄芪建中汤:桂枝10g,白芍20g,甘草6g,黄芪15g,生姜3大片,红枣5枚,饴糖30g(冲服)。3剂,日1剂,水煎服。复诊时脉搏已无结代之象,余症大减,继服5剂,诸症消失,脉搏62次/min。  相似文献   

20.
史某,女,25岁,农民,1986年5月10日来诊。患者结婚4年,怀孕后每到3月便腹痛下堕,尽管采取各种措施,亦未能保住其胎。现已滑胎4次,全家焦急。某医院确定其宫颈口松驰,建议在妊娠12~20周行子宫内口缝扎术。患者拒绝,而来我处求服中药。刻诊:患者面色正常,精神可,自述有时身倦、腰酸、嗜睡,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滑。病属脾肾阳虚,冲任不固,以补肾固冲丸改汤服。服方5剂,症状依然。给金匮肾气汤试服:熟地30g,山茱萸15g,山药30g,云苓15g,丹皮3g,泽泻5g,附子5g,肉桂5g。服药3剂后,患者感觉舒适,7剂后腰酸嗜睡均减,手足较前温暖,但仍乏力。上方加黄芪、白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