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葛根素注射液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 ,但在老年冠心病胸腹部手术中应用尚未见报道。 1996年 5月~ 1999年 4月我们将其用于临床老年冠心病胸腹部手术中心肌缺血的防治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参照 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关于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1〕选择老年冠心病胸腹部手术者 6 8例 ,随机分两组。葛根素组 34例 ,男 2 3例 ,女 11例 ,年龄 6 0~71岁 (平均 6 3.4± 2 .8岁 ) ;腹部手术 2 5例 ,胸部手术 9例 ;心电图 ST段低 15例 ,T波低平 3例 ,ST压低伴 T波低平 9例 ,陈旧性心梗 1例。对照组 34例 ,男 2…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后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比较 2 9例冠心病 CABG成功者术前与术后 1周、2~ 3周、2月及 3月等不同阶段 12导联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 (5 .6± 2 .6天 )比较 ,异常 Q波和 T波低平、双向的发生在术后第 1周显著增多 (16 .7%与 11.5 % ,P<0 .0 5 ,8.0 %与 2 .6 % ,P<0 .0 1) ,此后 ,异常 Q波的发生显著减少 (P<0 .0 5 ) ,T波低平或双向的发生则持续到第 2~ 3周后恢复到术前水平。 ST段压低 >1.0 m m和 T波倒置在术后第 2~ 3周、第 2月显著增多(5 .5 %、6 .3%与 2 .3% ,P<0 .0 5 ;31.3%、2 7.0 %与 17.8% ,P<0 .0 1) ,此后 ST段压低者减少到术前水平 ,T波倒置非常显著地减少 (9.2 %与 17.8% ,P<0 .0 1)。结论 冠心病病人 CABG术后出现早期一过性异常 Q波、T波低平或双向、ST段压低变化 ,此后上述改变逐渐减少恢复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变化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我院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而收入住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616例患者。人院后采集病史、查体,并在10min内完成常规18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人院时心电图的改变分为ST段压低组(包括伴有T波倒置者)、单纯T波倒置组、尚不能诊断的心电图组及正常心电图组;又将ST段压低组分为: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合并负向T波、胸前导联ST段压低合并正向T波、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正向T波、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负向T波4组。观察各组住院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并随访1-12(7.2±3.8)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与正常心电图组比较;ST段压低组的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胸前导联ST段压低合并T波倒置组的患者较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或不合并T波倒置组的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结论.心电图的ST段变化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预测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10例病人,男7例,女3例,年龄55~83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出血2例,脑梗塞3例,脑肿瘤1例,以上诊断均经CT检查证实,平时心电图除2例有轻度ST段压低外,其余8例大致正常,10例病人除2例有冠心病外均无心脏病史,所有病人均否认心肌梗塞史,入院后查心电图T波除V_1及aVR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当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心电图(ECG)广泛应用于临床,源于它的无创、简单、快捷、经济,已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基本方法之一。我们对57例可疑冠心病者ECG与CAG结果作对比,探讨ST 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1年1月~2004年6月住院者中有反复阵发性胸痛的可疑冠心病者57例,男性45例、女性12例,年龄34~75岁,已剔除有心肌梗死、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及电解质改变者。1.2ST T的检测标准CAG检查前1W观察常规12导联ST T表现,ST段压低>0.05mV或T波低平、双向、倒置者为ST T改…  相似文献   

6.
作者近几年观察了82例老年患者饮酒时的动态心电图改变,现报告如下。三材料与方法本文收集了我院1988~1997年间共829例动态心电图资料,从中选出82例配带动态心电图过程中饮酒的老年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0~72岁,平均66岁。饮酒量50~500克。饮酒品种包括啤酒、白酒、葡萄酒和黄酒。冠心病14例,其它68例。应用美国HPVectra/12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记录患者在饮酒过程中及饮酒后的心电图改变。2结果饮酒过程中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大于1.omm,压低持续超过1分钟者共33例,单独出现T波由直立变为低平或倒置,或原T波倒置,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用统一的表格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χ^2检验的方法得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412例患者中共有10例发生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4%,均在术后发生。其中60%为非Q波心肌梗死,70%发生在术后7d内,仅30%表现为心绞痛。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不全、ST段压低≥0.05mV及术后心肌缺血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大部分发生在术后1周内,多为无症状性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术前心功能不全、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压低≥0.05mV及术后心肌缺血可能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32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 (≥ 75岁 )围手术期内心肌缺血的变化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 32例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 ,比较围手术期内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14例术后T波改变加重 ,6例发生缺血性ST T演变 ,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中 ,17例全麻手术患者术后 5例呈缺血性ST T演变 ,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15例局麻手术后 1例发生ST T演变。结论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内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高 ,应严密观察临床表现及监护心电图的变化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确保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例 1,男性 ,4 8岁。健康体检时作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T波在Ⅱ、Ⅲ、aVF低平 ,V1~V3 直立 ,V4、V5低平、双峰型 ,V6“负、正”双向。心电图诊断 :①窦性心律 ;②T波改变。既往体健 ,多次体检心电图均为正常。主诉已 2 4h未睡眠 ,与球友们抽烟、喝酒、观看世界杯足球赛。休息 3d后复查心电图。示 :各导联中T波电压均明显增高 ,恢复正常。例 2 ,男性 ,5 2岁。健康体检时作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V4~V6导联ST段水平型压低 0 0 5mV ,V5导联T波“负、正”双向。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ST T改变。既往体健 ,近日忙于搬家 ,睡眠差。休息 5…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体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T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了40例体检者,分别进行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每例心电图以平卧位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ST—T的变化。结果各体位心电图中ST段无明显变化,只有1例常规平卧心电图STⅡ Ⅲ aVF V4~V6水平压低0.05~0.075mV,而左侧卧位心电图STⅡ Ⅲ aVF V4~V6呈下斜型压低0.05~0.10mV。T波的变化下壁变化明显T波由直立转为低平浅倒,高侧壁前外侧壁由直立略低平转为低平平坦。结论体位性ST—T改变是一种正常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心力衰竭的特征和原因。方法综合分析20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20例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特点,根据心电图、心肌酶的动态变化、Killip心功能分级和心脏彩超报告的心功能指标,探讨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特征和原因。随访10人的预后,1年内3人死亡。结果20例中,15例为无痛性心肌梗死;5例心肌酶轻度升高;随访1年内死亡率30%,均为糖尿患者;心电图特点:AVR和(或)V1导联S—T段抬高,余导联S—T普遍压低〉0.1mV,尤其V3~V6S—T段压低更明显,或T波呈对称性深倒置;心脏彩超:LVEF(40±10)%,LVEF〈40%8例,LVEF〉40%12例;节段性室壁动度减弱或不协调。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1)多合并有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2)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普遍ST段压低型心肌梗死大多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3)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及损伤的面积广泛;(4)表现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显著减弱或不协调;(5)心力衰竭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0年6月—2011年5月,在心电图检查中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86例,采用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并与采用银杏叶软胶囊的42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6例患者均为体检时显示心电图有心肌缺血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的患者。冠心病(CHD)诊断依据WHO《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SMI的诊断标准按"全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专题研讨会"意见。入选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25岁~56岁(43.6岁±3.1岁);11例有冠心病5年~8年,其他无明显病史。ST段下移>0.5mm 22例,T波低平3例,T波倒置2例,ST段和T波同时改变17例,24h动态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在确定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ST段水平型压低和T波倒置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特征;然而对于非特异性ST-T改变(T波平坦或轻微倒置,ST段轻度、非水平型压低)的解释仍有疑问。最近Furberg介绍一种新方法,通过给予心得安以评价非特异性心电图改变。本文报导了用此法研究143例的结果,其中41例为确诊的心脏病患者(31例冠心病,10例左心肥厚和劳损)作为对照组。其余102例具有非特异性ST—T改变的患者根据其临床病史分成两组:第1组53例,无主诉或诉述显然非心绞痛性胸痛;第2组49例,胸痛虽不典型,但不能排除心绞痛。方法:在作了休息时的基础心电图后,患者口服  相似文献   

1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胸痛5 h"就诊于我院。吸烟史20余年,无冠心病病史。血压140/85mm Hg (1 mm Hg=0.133 kPa)。心电图Ⅰ、 aVL、V_4~V_6、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0.10 mV,T波低平。心肌坏死标志物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0.102ng/ml(参考值0.014 ng/ml),  相似文献   

15.
运动试验QT离散度变化与心肌缺血或T波改变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运动试验QT离散度 (QTd)变化与心肌缺血和T波变化的相关性及评价QT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4 2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而静息心电图正常 ,平板运动试验阳性 (冠心病组 )和 16 8例静息心电图有T波低平、双向、倒置或有u波 ,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正常 ,并经冠脉造影及其他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非器质性心脏病组 )。观察两组平板运动试验QTd的变化与心肌缺血和T波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设QTd >5 0ms为异常 ,冠心病组运动前QTd异常率为18% ,运动后为 80 % ;非器质性心脏病组运动前QTd异常率为 84 % ,运动后为 12 %。QTd的变化与T波改变相关 ,r=0 .86 ,P <0 .0 1;与冠心病运动后单纯缺血性ST段下移无相关性。结论 :运动试验QTd变化与心肌缺血无相关性 ,QTd异常不能判断心肌复极不均一性进而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猝死 ,而只是反映T波非特异性异常的一个粗浅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体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T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40例体检者,分别进行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站立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每例心电图以平卧位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ST-T的变化。结果各体位心电图中ST段无明显变化,只有1例常规平卧心电图STⅡ、Ⅲ、aVF、V4~V6水平压低0.05~0.075mV,而左侧卧位心电图STⅡ、Ⅲ、aVF、V4~V6呈下斜型压低0.05~0.10mV。T波的变化下壁变化明显T波由直立转为低平浅倒,高侧壁前外侧壁由直立略低平转为低平平坦。结论 体位性ST-T改变是一种正常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1991~1996年,我们收治无Q波型心肌梗塞(NQMI)患者12例,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53~74岁,平均59岁。均符合NQMI诊断标准中的① ③或② ③项:①持续性胸痛超过半小时;②持续S—T段抬高,或S—T段下降和(或)T波改变>24小时,无新的病理性Q波;③发病2~4小时CPK及CPK—Mb升高,约20小时达峰值(至少为正常上限的2倍)。本组合并高血压7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冠心病4例,慢性肾炎1例。血清酶峰值CPK平均1000U/L,GOT平均82U/L,LDH平均482U/L,均符合AMI变化。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1~7mm7例,S—T段抬高2~6mm3例,T波倒置≥1mm6例,均未出现病理性Q波,且符合AMI演变规律。经住院治疗,痊愈11例,死亡1例。 讨论:据文献报道,NQMI占AMI的20%。长期以来,病理性Q波一直被认为是诊断透壁性心肌梗塞的根据,仅有ST—T改变和(或)R波变化者提示非透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近年来的研究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用统一的表格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χ2检验的方法得出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在412例患者中共发生26例心功能不全,其中57.69%发生在术后1~3 d.术前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压低及术后心肌缺血与术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 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术后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早期事件,术前心脏本身的功能状态是决定术后心功能不全是否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44例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的变化,探讨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与心肌损伤以及严重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心电图ST段变化,将患者分为两组:ST段压低组(23例)和非ST段压低组(21例).同时均于24 h内相隔8~12 h两次采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TnI),两次都出现阳性结果,即为TnI阳性.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对严重临床事件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结果:44例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见于Ⅱ、Ⅲ、aVF、V_(1~4)导联.两组中共有12例Tnl阳性,其中ST段压低组11例,非ST段压低组1例,两组相比P=0.0014;共有13例次发生严重临床事件,其中ST段压低组11例次,非ST段压低组2例次,两组相比P=0.0054;死亡病例6例,ST段压低组5例,非ST段压低组1例,两组相比P=0.0209.结论:肺栓塞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提示心肌受损及严重临床事件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用统一的表格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χ2检验的方法得出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412例患者中共发生26例心功能不全,其中57.69%发生在术后1~3d。术前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压低及术后心肌缺血与术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结论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术后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早期事件,术前心脏本身的功能状态是决定术后心功能不全是否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