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股动脉插管溶通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5F—cobra导管超选择地送至旋股内、外侧动脉或闭孔动脉,先行股动脉DSA血管造影,观察患侧股骨头血供情况,造影后将导管插入病变血管,注入药物进行溶栓治疗。结果:治疗前后患髋股骨头血供情况明显改善,治疗前DSA血管造影显示:旋股内侧动脉分支部份狭窄或阻塞,治疗后血管记数明显增多,血管管经增宽,相互间吻合支增多,再通的血管显示良好。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明显改善血供状况,创伤小、并发症少,血管再通率高,治疗疼痛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78例113个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管造影资料与45例46个正常股骨头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28例(35.9%),51支血管,其中髂内动脉壁支变异17支(33.3%),旋股内侧动脉变异29支(56.9%),旋股外侧动脉4支(7.8%),旋股内外侧动脉共干1支(2.0%)。对照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异常5例5支,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可能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一个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留置导管持续药物灌注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II、IV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II、IV期)采用Seldinger's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留置导管在旋股内、旋股外及闭孔动脉持续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 结果 19例均经临床6~12个月的随访,并采用血管造影与临床症状改善及骨质改变等方面进行疗效判定,临床症状改善率75.8%.63%股骨头坏死区病灶稳定.结论动脉留置导管持续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II、IV期)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DSA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DSA对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8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前后股外、内旋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造影技术有关问题,着重介绍了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结果:本组资料经介入治疗后患侧血管DSA较治疗前明显改变者占61.1%,可见股外、内旋动脉分支增多、增粗、头上、下支明显延长至股骨头区,明显改善了血供情况,无明显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成正比。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明显改善血液供应,减轻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因诊断及临床诊断的认识。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58例76个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管造影资料,并与25例25个正常股骨头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31 例 41 支血管(53.9%),其中髂内动脉壁支变异 11 支(26.8%),旋股内侧动脉变异 26 支(63.4%),旋股外侧动脉4支(9.8%)。对照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异常 3 例 3 支,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本组患者发病原因及病史调查,除外病因,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一重要因素,在诊断及治疗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髂总动脉造影在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髂总动脉造影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82例(216髋)患者,行选择性髂总动脉造影,根据影像确定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并经导管进行局部药物治疗,记录相关资料。结果全部髂总动脉造影显示清晰,股骨头以旋股内、臀下动脉、旋股外和闭孔动脉为优势供血动脉的分别为192髋、13髋、8髋、3髋,各占88.9%、6.0%、3.7%、1.4%。旋股内动脉发自股深动脉186髋,占86.1%;直接发自股动脉23髋,占10.6%;其他异位起源5髋,占2.3%;缺如2髋,占1.0%。旋股外动脉发自股深动脉211髋,占97.7%;起源于股动脉5髋,占2.3%。介入治疗总曝光时间一般不超过2 m in。结论髂总动脉造影有利于提高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的效率、减轻血管损伤和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7.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21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及影像分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效果 ,评价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2 1例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超选择插管至旋股内、外动脉 ,注入溶栓、血管扩张药物 ,治疗前后分别行DSA造影。结果 :2 1例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消失或不同程度缓解 ,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股骨头血供改善。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对早期病变和非外伤性因素 (激素、酗酒 )所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价。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30例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患儿,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择行患侧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分别采用尿激酶4~5千U、低分子右旋糖酐40 ml作局部灌注,再行造影,观察治疗后的影像学变化。21例需行第二次治疗。治疗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并行股骨头X线平片或CT、MR随访评估疗效。结果 DSA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加,股骨头染色增强;24例患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跛行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80%,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影像学检查发现病侧股骨头塌陷变凸、死骨吸收、新骨形成。结论患儿骨质生长处于旺盛期,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疗效肯定的方法,关节功能及股骨头形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资料及方法:对23例经常规CT和/或MRI确诊ARCO国际分期Ⅰ-Ⅳ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中行DSA造影,并分别在术后2-13个月复查DSA。运用Seldinger法穿刺对侧股动脉,将导管超选择送至患侧股深动脉的旋股内、外动脉及髂内动脉的闭孔动脉行DSA造影,造影剂总量8—12ml,流率4ml/s,采集速率4帧/秒。结果:所有受检股骨头均成功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且图像清晰,能清楚显示相应股骨头区域的血供情况,包括靶动脉的走行、分支、实质期染色情况、病理改变的部位及程度、血管开通情况等。结论:DSA能实时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直观的诊断依据,并引导介入治疗的操作,在从血供变化的角度评价疗效方面,DSA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38例经旋股内外动脉插管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s超选择穿刺灌注溶通术,对138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经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灌注溶通药物。结果经介入治疗后138例患者髋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治疗后1年影像学复查坏死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新骨形成及修复。结论局部溶栓与扩张血管药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说明此法治疗对股骨头血流供应起到了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8例37个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Seld ing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高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的检查及药物灌注。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缓解或消失率达97.3%,X线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生骨生成。显示治疗后动脉血流增快,静脉血流情况改善。结论介入治疗能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股骨头缺血坏死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最敏感、最特异的影像学方法。为探讨早期ANFH的MRI表现及其组织病理基础,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利用动物模型进行了研究。MRI在ANFH的分期、关节积液的显示及股骨头塌陷的预测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增强MRI能够无创伤评估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灌注状况,从而较准确地预测由其引起的ANFH。本文就ANFH MRI诊断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股动脉插管溶通术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28例经临床和血管造影证实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均接受了经股动脉插管溶通术治疗。该介入治疗操作是以Seldinger技术将5Fcobra导管经股动脉超选送至内,外侧旋股动脉后,进行血管造影与溶通治疗,结果 溶通治疗后,血管造影及DSA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区的血管计数明显增多。伴临床症状改善见于全部病例,其中,22例(79%)的疗效尤为显。结论 经股动脉插管溶通术能明显改善股骨头血供状况,它是目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最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对因ANFH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所得的38个股骨头标本行冠状位CT扫描,然后将标本锯成5 mm层厚的切片,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将CT表现与大体切片、组织病理做对照研究。结果 ANFH病变均累及股骨头前上方承重区,CT能准确显示大体标本上股骨头坏死区、周围的增生反应区和病灶外正常区。大体标本上增生反应区呈棕褐色带分隔其内的黄色坏死区及其外的正常区;CT上增生反应区呈蜿蜒走行的硬化线(或带)包绕其内的坏死区。与病灶外正常区比较,20个股骨头坏死区呈等密度、14个呈等密度伴边缘低密度、4个呈均匀或不均匀性低密度。结论 CT能准确显示ANFH病灶的大小、形态和位置,ANFH特征性CT改变在增生反应区,其呈匍行的线状高密度硬化线(或带)分隔其内的坏死区及其外的正常区。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治疗SARS后股骨头坏死5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SARS后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高压氧(HBO)治疗。方法 分析51例SARS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HBO治疗的初步结果。结果 SARS后股骨头坏死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有明显的不同,HBO治疗对早期SARS后股骨头坏死有效。结论 SARS后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可能是病毒与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HBO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内服中药,静脉注射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6例,对治疗前后疼痛、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距离进行评估比较,分析临床疗效。结果46例治疗后旋股内、外动脉血管分支数目较治疗前增多、增粗,7例闭塞的股骨头上动脉再通,但仍较细小,5例股骨头上动脉延长,6例无明显改变。疼痛消失46髋,明显减轻15髋。功能好转。结论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骨膜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6例,40髋。除4例失访外,平均随访2~8 a,并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百分法判定。结果 优2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3.7%。结论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骨瓣可重建股骨头血运,重建骨小梁,防止股骨头塌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the femoral head,ANFH)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支股骨头滋养动脉伴AVM发生在17例ANFH患者的介入治疗,即先行超选择栓塞AVM,然后超选择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等股骨头滋养动脉的主干和主要分支行介入溶栓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评估此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AVM栓塞和介入溶栓术治疗,成功率达100%,经临床3~48个月随访,并采用血管造影与临床症状改善及骨质改变等方面进行疗效判定。优良率100%,血管造影改善率100%,显示治疗后股骨头供应血管计数明显增多,股骨头染色区域增大。临床症状改善率100%,股骨头坏死区病灶稳定,见增生、硬化及囊变缩小。结论伴AVM的ANFH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