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hMLH1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失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hMLH1蛋白在6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的失表达情况,并分析hMLH1蛋白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存在hMLH1蛋白失表达,其失表达率为29.5%。hMLH1失表达子宫内膜癌细胞分化较好(P=0.047),临床预后较好(OR=5.458,P=0.025),hMLH1失表达为子宫内膜癌独立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P=0.006)。【结论】hMLH1基因功能缺失在子宫内膜癌代表较良好的预后,hMLH1失表达有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 的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法(S-P法)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连反应(MSP)方法,检测3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hMLH1蛋白的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 3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hMLH1基因蛋白表达分别为51.4%(19/37),85%(17/2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分别为43.2%(16/37),15%(3/20)。发生甲基化的1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4例蛋白表达阴性,发生甲基化的3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2例蛋白表达阴性。hMLH1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G1, G2, G3)有关,与肿瘤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和宫颈浸润无相关性,hMLH1的甲基化与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 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缺失密切相关,hMLH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连反应(MSP)方法,检测3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hMLH1蛋白的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3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hMLH1基因蛋白表达分别为51.4%(19/37),85%(17/2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分别为43.2%(16/37),15%(3/20)。发生甲基化的1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4例蛋白表达阴性,发生甲基化的3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2例蛋白表达阴性。hMLH1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G1,G2,G3)有关,与肿瘤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和宫颈浸润无相关性,hMLH1的甲基化与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缺失密切相关,hMLH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MVD、VEGF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癌组织内MVD及VEGF表达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MVD及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Kaplan-Meier曲线法生存分析显示MVD≥10者的生存率较MVD<10者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强度与患者生存率无显著性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MVD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RR=4.02,P<0.05。【结论】高水平MVD者的预后较低水平MVD者差,MVD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yclin D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38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1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三者之间cyclin D1蛋白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在Ⅲ~Ⅳ期病例明显高于Ⅰ~Ⅱ期(P=0.006);cyclin D1蛋白在组织学分级G1、G2、G3中的表达逐渐增加(P=0.010);淋巴结转移阳性者明显高于阴性者(P=0.008);Ⅱ型子宫内膜癌明显高于Ⅰ型(P=0.020)。cyclin D1蛋白表达与肌层浸润程度、腹腔液细胞学及患者年龄均无统计学相关(P>0.05)。cyclin D1蛋白阳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P=0.017)。结论 cyclin D1蛋白的过表达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提示其可作为有效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及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散发性子宫内膜癌、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及hMLH1的表达。结果hMLH1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别为83%(19/23)、64%(14/22)、11%(4/36),hMLH1基因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hMLH1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肌层侵润、手术分期、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1):PTEN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别100%(23/23)、73%(16/22)、56%(20/36),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手术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是否侵润无统计学相关(P〉O.05);PTEN与hMLH1两种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28;P〈O.05)。结论hMLH1及PTEN均是子宫内膜的保护性基因,在子宫内膜的癌变过程中表达逐渐减少,可能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癌变的启动有关,且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免疫组化法测定PTEN的表达有可能成为筛选子宫内膜癌变的早期指标;测定hMLH1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探讨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NMDAR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5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NMDAR1蛋白的表达,通过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在135例肝癌组织中NMDAR1阳性表达的有107例(79.3%),且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MDAR1在肝癌中高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包膜、卫星结节和血管侵犯相关 (P < 0.05)。NMDAR1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P < 0.05)与总生存期(P < 0.001)明显较短。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揭示,NMDAR1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P < 0.05),且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价值。 【结论】 NMDAR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和侵袭转移相关;NMDAR1可作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IGF-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IGF-2蛋白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上阳性率分别为73.81%,40%,5%,差异有显著性.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中、低分化腺癌组和高分化腺癌组IGF-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8%(24/29),53.8%(7/13),差异有显著性(X2=3.882,P<0.05).IGF-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年龄(X2=0.019,P>0.05)、临床分期(X2=0.062,P>0.05)、肌层浸润深度(X2=0.204,P>0.05)及淋巴结转移(X2:0.0072,P>0.05)无关.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2蛋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6):4-8+169
探讨ALDH1和Musashi-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和相互关系及评估预后价值。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LDH1和Musashi-1的表达,分析ALDH1和Musashi-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两者在子宫内膜癌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1)11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中ALDH1表达63例(54.31%),其中低表达33例(28.45%),中高表达30例(25.86%);(2)11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中Musashi-1表达83例(71.55%),其中低表达40例(34.48%),中高表达43例(45.69%);(3)ALDH1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同FIGO分级、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和脉管浸润中差异显著(P0.05);Musashi-1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同FIGO分级、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和脉管浸润中差异亦显著(P0.05);(4)等级相关分析显示ALDH1和Musashi-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显著正相关(r=0.262,P=0.004);(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ALDH1和Musashi-1中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无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结论 ALDH1和Musashi-1在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性,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ALDH1和Musashi-1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生长浸润行为相关,可能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通过检测的ALDH1和Musashi-1表达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及预后评估,为今后临床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K1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正常子 宫内膜组织和13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K1的表达,分析PGK1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子宫内膜 癌预后的影响。结果(1)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PGK1低表达27例(90%),高表达3例(10%),13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 本中,PGK1低表达72例(55.4%),高表达58例(44.6%),相对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GK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著,有统 计学差异(P<0.001);(2)PGK1 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同FIGO分级(P<0.001),组织学分级(P=0.002),淋巴结转移状态(P< 0.001)中差异显著;(3)生存曲线分析显示,PGK1 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少于低表达患者(P=0.002);(4)多因素分析提示, PGK1高表达不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77)。结论PGK1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生长浸润行为相关,且 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通过检测PGK1的表达能够更加有效地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DNA修复蛋白hMSH2、MGMT的表达状况及其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及24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hMSH2蛋白、MGMT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P53蛋白表达关系.[结果]hMSH2、MGMT和P53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hMSH2及抑癌基因蛋白P53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子宫内膜癌、12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hMSH2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结果]hMSH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04%、25.00%和33.33%,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阳性表达率45.65%和50.00%,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16.67%,但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hMSH2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子宫内膜癌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90%与26.47%,两种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碱基错配增多导致的基因突变积累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MP20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临床参数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MMP20在子宫内膜癌 中的表达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收集21例配对子宫内膜癌与癌旁新鲜组织,提取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MP20 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此外,收集13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34例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检测MMP20的蛋白表达,统计分 析MMP20 蛋白表达变化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参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TACG数据库分析发现,与MMP20 mRNA低表达患者相比,MMP20 表达增高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 MMP20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配对子宫内膜组织(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MMP20蛋白在子宫内 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亦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组织(P<0.05),且MMP20蛋白表达的增加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FIGO分期呈显著正相 关(P<0.05),而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MMP20表达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潜在独立 预测因子(P>0.05)。结论MMP20蛋白高表达是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的潜在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人群中错配修复基因1(hMLH1)转录水平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以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均通过病理检查分为分泌期或增殖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定量分析各内膜组织中hMLH1的表达水平。结果维吾尔族及汉族在位内膜组、对照组子宫内膜分泌期与增殖期hMLH1的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P=0.807,P=0.956,P=0.511,P=0.286);维吾尔族和汉族异位内膜组与在位内膜组中hMLH1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P=0.854);维吾尔族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的内膜组织中hMLH1的表达量中位数(M)分别为0.109、0.120,四分位数间距(Q)分别为0.180、0.306;汉族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的内膜组织中hMLH1的表达量M分别为0.209、0.270,Q分别为0.286、0.309;hMLH1的表达在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hMLH1的表达在维吾尔族、汉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在位内膜组织中hMLH1的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有关。子宫内膜组织中hMLH1的表达水平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APK3和c-Myc的表达情况、相互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APK3和c-Myc的表达,分析DAPK3、c-Myc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结果(1)132例组织标本中DAPK3低表达80例(80/132,60.61%),c-Myc高表达71例(71/132,53.79%);(2)DAPK3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同FIGO分级(P=0.034),组织学分级(P=0.027),淋巴结转移状态(P=0.022)和肌层浸润程度(P=0.011)中差异显著;c-Myc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不同FIGO分级(P=0.015)和淋巴结转移状态(P=0.031)中差异显著;(3)生存曲线分析显示,DAPK3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少于高表达患者(P=0.023),而c-Myc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少于低表达患者(P=0.002);(4)等级相关分析显示DAPK3和c-Myc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显著负相关(r=-0.310, P<0.001);(5)COX回归分析提示,c-Myc高表达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7)。结论 DAPK3低表达和c-Myc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生长浸润行为相关,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通过检测DAPK3和c-Myc的表达能够更加有效地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KISS-1及GPR54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浸润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2例子宫内膜癌,1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EIN)及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KiSS-1及GPR54 mRNA的表达情况和其与各种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KiSS-1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37.5%)明显低于EIN组(80.0%)及正常内膜组(83.3%),并且其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GPR54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率(78.1%)高于EIN组(70.0%)和正常内膜组(66.7%),但无明显差异(均P>0.05).GPR54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KiSS-1与其受体GPR54结合在抑制子宫内膜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孤儿核受体-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ERR)α及雌激素受体(ER)α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α和ERRα的表达,评估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Ⅰ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Ⅱ~Ⅳ期者(P=0.005);而ERR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Ⅱ~Ⅳ期者(P=0.007).ERα (+)和ERRα (-)组中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比例、G1~2级者及肌层浸润深度<1/2者的数目均明显高于ERα (-)ERRα (+)组(P=0.000,P=0.031和P=0.022).结论:ERα可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良好的指标,而ERRα可能是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的指标,二者联合监测有可能提高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度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增生期、分泌期正常子宫内膜各15例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非典型增生30例、子宫内膜癌高、中、低分化各30例,共150例作为实验组,观察C-erbB-2蛋白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结果C-erbB-2蛋白和ER、PR在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中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ER、PR阳性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意义。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P〈0.05)、组织分化程度(P〈0.05)、淋巴转移(P〈0.01)和ER、PR(P〈0.05)有关。结论C-erbB-2蛋白、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C-erbB-2蛋白表达增加、ER及PR表达减少提示子宫内膜病变恶性程度高,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